翻譯的歷史
A. google翻譯可以查看歷史翻譯嗎在線翻譯,我想查看我的翻譯歷史記錄有知道的嗎
沒有歷史翻譯紀錄,所以查不到,想翻譯啥在重新翻譯
B. 的歷史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history 英[ˈhɪstri] 美[ˈhɪstəri]
n. 歷史抄襲,歷史學; 發展史; 履歷,經歷; (某地的) 沿革;
[例句]The Catholic Church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throughout Polish history.
天主教會在整個波蘭歷史上曾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他] 復數:histories
C. 中國翻譯史的四個階段
1.古代翻譯史----起於先秦時有關翻譯的零星論述,至於清乾隆初年《番清說》;
2.近代翻譯史----起於鴉片戰爭,止於五四運動;
3.現代翻譯史----起於五四運動,止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
4.當代翻譯史----新中國成立之後......。
管窺清末民初風起雲涌的社會變革,講述翻譯在其中所起的不容忽視的作用。作者根據梁啟超、嚴復和林紓做出的卓越貢獻,首次提出應將他們稱為那個時期的譯壇「三傑」。梁啟超被列於榜首;他雖年紀最輕,譯的作品最少,但他創辦大同譯書局,培養翻譯人才,以政治影響翻譯事業,故而所起的作用最大。
《20世紀中國翻譯史》計六十餘萬字,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的一部敘述我國二十世紀翻譯歷程的史書。
(3)翻譯的歷史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我國的翻譯事業蓬勃發展,魯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劉半農、鄭振鐸、曹靖華、董秋斯、朱生豪、梁實秋、傅東華以及梅益等翻譯大家的活動,把翻譯事業推向了輝煌的巔峰。
此際西學東漸風氣日熾,許多學子負笈歐美,譯著頗豐,門類包括詩歌、小說、劇本等,譯著按國別劃分為蘇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等。這一時期是全書敘述的重點,所列舉的譯者譯著最多,占的篇幅最大。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清末民初時期的翻譯活動;民國時期的翻譯活動;建國後的翻譯活動。該史將翻譯活動視為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學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推動力,是促進中國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故而不局限於對翻譯活動的展示,也旁及產生翻譯活動的環境。
本書力圖以宏觀的角度剖析翻譯的實質,以歷史的實例為佐證張揚翻譯的魅力,充分論述翻譯的綜合價值及社會影響。
D. 翻譯的歷史來源
《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宣稱,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於是有了不同的語言,於是有了翻譯
E. 關於英語翻譯的歷史
那時候第一個翻譯者可能偶然得到了一兩本從歐洲傳來的英文書籍,或是回碰上了遠渡重洋而來的外國人,答總之,他對這門語言的符號或是讀音起了興趣,開始像考古學家一樣滿懷激情地鑽研;他也可能是無意識的。他可能因為戰亂、航海或是別的原因被迫居留在歐洲的某個使用英語的國家。面對陌生的語言環境,要想生存,就必須入鄉隨俗。他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開始了對英語的挑戰。
那麼,他是怎樣學習英語的呢?我想,他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他眼前定然不會有一本現成的教材,更不用說有復讀機、文曲星、譯克風、電腦之類的高科技工具,他只能靠雙眼觀察外國人的一舉一動,用雙耳聆聽外國人的每一句對話,用大腦去揣摩,用心來領悟,然後用手中的筆把一個個單詞轉化並翻譯出來!
也許3年,5年,10年,或是更多,他克服了重重困難,超越自我,獲得了成功。他定然會體味英語的實用性,但他可能不會想到當他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後代的時候,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車輪。
F. 翻譯 歷史 英語
在順治帝短短的統治期間,他鼓勵漢人參與政府的活動,並恢復了很多漢族風格的體系/學院/機構,這些在多爾袞攝政時不是被取締了就是被邊緣化了。他同像陳名夏那樣的大學士們討論歷史、傳統和政治,他的身邊聚集著像王熙(1628--1703,一個年輕的北方人,滿語流利)那樣的新人。順治帝在1652年發布的六諭是康熙聖諭(1670)的藍本:「孔子學說的梗概」指導人們用守孝悌並奉公守法作為行為准則。另一個漢人風格政府的運動是這個最高統治者在1658年恢復了翰林院和Grand Secretariat(不確定翻譯成什麼合適),這兩個機構都是以明朝為範本,進一步削弱了滿清貴族的權力,並在各派別圍繞著競爭大臣而合並時,威脅要回復困擾了晚明的極端文人政治。為抵消皇室和滿清貴族的權利,順治於年7月建立了十三衙門,或稱為十三太監署(?),都是處於滿人監督下,但由漢人太監(?)任職,而非滿人家奴。太監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受到了嚴格的控制,但這個年輕的皇帝用他們來反擊其他權利中心的影響,如他的母後和前任攝政王濟爾哈朗,在1650年代後期,太監的權利又變得非常強大:他們處理關鍵的財政和政治事務、對官員的任命提供咨詢、甚至擬定聖旨。應為太監們把皇帝和行政系統隔絕開了,因此滿族和漢族的官員們害怕困擾晚明的閹黨的胡作非為又會重現。盡管皇帝試圖厲聲責難閹黨的活動,但順治最喜歡的太監吳良鋪(d. 1661,他幫助了順治在1650年代早期擊敗了多爾袞奸黨)在1658年有餘腐敗丑聞被抓,吳良鋪由於接受賄賂僅受到了訓斥這個事實無法使滿族精英消除疑慮,他們看到閹黨的勢力是在降低滿人的勢力。在順治死後不久,康熙時代的攝政王鰲拜和其他的攝政者們就取締了十三衙門(處死了吳良鋪)。
供參考吧,人工翻譯,查資料。希望加點兒分。謝謝!
G. 翻譯的由來
中國的歷史
起源
中國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禮記》已有關於翻譯的記載。《周禮》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譯官之總稱。 《禮記·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為了"達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專人,而"北方曰譯"。後來,佛經譯者在「譯」字前加「翻」,成為「翻譯」一詞,一直流傳到今天。 由於中國早期歷史所處的環境,中華文化的近鄰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傳入前,翻譯並不廣泛存在。
歷史
宗教文獻翻譯在歷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佛經翻譯中,譯者在翻譯經藏的時候往往會在文件中修飾,令譯文更切合中國文化。他們會在譯本中增加一些中國的傳統觀念,如孝道等。 據中國君友會佛教文獻記載: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時期,是一個立志高遠、意志堅強的僧人。二十八歲時,他抱著「一睹明法了義真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的宏圖大志前往印度求學。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飛,空外迷滅。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窗,躡霜雨而前躍。」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載,其間歷經艱辛,回國時已是四十五歲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譯經,總共翻譯了佛教大小乘經論75部1335卷,共計一千多萬字。玄奘的譯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高峰。印度學者柏樂天認為玄奘的譯著是中印兩國人民的偉大遺產,指出「玄奘無論如何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 在中國,佛經的翻譯自後漢至宋代,歷一千二三百年,這樣歷久不衰的翻譯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從實踐中產生的理論,也以佛家為最有系統,最深刻。晉代道安(314~385)主張質,即直譯。他提出了"五失本",意思是,在用漢文翻譯佛經時,有五種情況允許譯文與原文不一致。他又提出了「三不易」,意思是,三種不容易做到的情況。苻秦的鳩摩羅什(344~413)則主張除「得大意」外,還須考慮到「文體」。他說:「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隋代彥琮(557~610)最推崇道安的理論,他主張直譯,提出「八備」和「十條」。「八備」指翻譯者必須具備的八項條件;「十條」指他對譯文體例、格式的十種規定。到了唐代,玄奘(602~664)是中國翻譯史上集大成的人,文質並重,但似以質為主。他沒有留下專門闡述翻譯理論的文章。《翻譯名義集》中記載了他的「五種不翻」的學說,指出有五種詞語只能譯音。北宋贊寧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翻譯佛經的"六例",詳細探討了翻譯中六個方面的問題。他給翻譯下的定義是:"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這個生動的比喻,說明翻譯是一種藝術(如翻錦綺),它將(語言的)形式加以改變(左右不同),而內容不變(背面俱花)。 北宋(960~1127)初期還有翻譯活動,以後逐漸衰微。它的重新興起始於明代(1368~1
英漢翻譯
644)永樂五年(1407)。那時由於對外交通的需要,創立了四夷館,培訓翻譯人才。明代末期,西學東漸,翻譯工作更活躍起來。但此時翻譯的方向已完全改變, 不再是印度的佛經,而是歐洲的天文、幾何、醫學等方面的典籍,中國翻譯史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代一些著名的翻譯家對翻譯工作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說:「且東西文理,又自絕殊,字義相求,仍多闕略。瞭然於口,尚可勉圖;肆筆為文,便成艱澀矣。」這是說,中西語言結構不同,文章脈絡不同,西方有的術語為中國所無,口頭解釋一下還可以做到,筆譯成文,人家就看不懂了。同時代的一位中國科學家李之藻(?~1631)在描寫當時外國傳教士的譯書態度時說:「諸皆借我華言,翻出西義而止,不敢妄增聞見,致失本真。」此時的翻譯往往用合作方式,同初期佛典翻譯相似,即中國學者與外國人合作翻譯,潤文的責任則放在中國學者身上。
H. 翻譯的歷史問題
1.前四個問題,語言的交流相互理解,是伴隨著貿易、文化的交流,一點一點積累其來的,具體第一個不可能考證出來。以下材料供參考: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漢語讀音,後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於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範。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徵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於「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旱樹)
———————————————————————————————————
2.關於張騫的交流:
在當初,漢欲與月氏通使時,採用的是招募能人的辦法:「乃募能使者。」而張騫昵,「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張騫應募,「能」在何處,《史記》沒有說;但卻提及了那位隨行人的姓名和身份。那麼,為什麼張騫所選的隨行人員卻偏巧是「胡奴」?看來,其中不一定沒有原因。所以盡管張騫一行出使時是百餘人,而「堂邑父」(即前所稱「堂邑氏胡奴甘父」)卻是唯一能隨張騫返回的。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這位「胡奴」堂邑父與出使道路及語言的關系。(作者:劉德謙)
所以,有翻譯。
——————————————————————————————————
3.鄭和就更有翻譯了,當是翻譯叫通事:
前面提到的鄭和助手,《瀛涯勝覽》和《星搓勝覽》兩書的作者馬歡、費信,就都是回教穆斯林。
馬歡,字宗道,別號汝欽,又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人。他精通阿拉伯語,因此以「通譯番書」的身份,參加了鄭和的第四、六、七三次遠航。馬歡在航行途中,記錄了沿途所見的風俗人情、疆域地理和各地物產,分為十八篇,名曰《瀛涯勝覽》。書中記載有占城、爪哇、祖法兒等亞洲、非洲十九國的詳細情況,是極為珍貴的史料。
費信,字公曉,吳郡崑山人。他也和馬歡一樣精通阿拉伯語,以「通事」一職隨鄭和四次下西洋。費信亦是每到一地,就記敘當地的人物風情和地理物產等情況,並據此撰寫了《星槎勝覽》,分為前後兩集,前集記其在當地之所見,後集敘其於外國之所聞,所以和《瀛涯勝覽》一樣,此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另外還有一位郭崇禮,時人說他與馬歡二人「皆西域天方教,實奇邁之士也」,是杭州仁和人。馬歡《瀛涯勝覽》一書的刊行,他出力甚多,在《瀛涯勝覽》之《紀錄匯編》本後序(撰序人及年月均不明)中,曾有這樣的記敘:
余少時觀《異域志》而知天下輿圖之廣,風俗之殊。……今觀馬君宗道、郭君崇禮所經歷諸番之事實,始有以見夫《異域志》之所載,信不誣矣。崇禮乃杭之仁和人,會稽山樵宗道,皆西域天方教,實奇邁之士也。昔太宗皇帝敕令太監鄭和統率寶船往西洋諸番開讀賞勞,而二君善通番語,遂膺是選,三隨並軺,跋涉萬里。……而遠造阿丹、天方,凡二十餘國。皆錄之於筆,畢而成佚。其用心亦勤矣。二君既事竣歸鄉里,恆出以示人,使人皆得以知異域之事也。崇禮尚慮不能使人之盡如,欲鋟莘以廣其傳,因其友陸庭用征序於予,遂錄其梗概於後雲。
(作者: 碧血汗青)
而《瀛涯勝覽》載,宣德五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曾選差懂阿拉伯語的七個通事。
I. 翻譯網的翻譯歷史
宗教文獻翻譯
由於中國早期歷史所處的環境,中華文化的近鄰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傳入前,翻譯並不廣泛存在。
宗教文獻翻譯在歷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佛經翻譯中,譯者在翻譯經藏的時候往往會在文件中修飾,令譯文更切合中國文化。他們會在譯本中增加一些中國的傳統觀念,如孝道等。
據中國君友會佛教文獻記載: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時期,是一個立志高遠、意志堅強的僧人。二十八歲時,他抱著「一睹明法了義真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的宏圖大志前往印度求學。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飛,空外迷滅。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窗,躡霜雨而前躍。」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載,其間歷經艱辛,回國時已是四十五歲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譯經,總共翻譯了佛教大小乘經論75部1335卷,共計一千多萬字。玄奘的譯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高峰。印度學者柏樂天認為玄奘的譯著是中印兩國人民的偉大遺產,指出「玄奘無論如何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
在西方,其中一項最早被記錄的翻譯活動是將舊約聖經譯成希臘語,此亦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公元前3世紀,七十名(一說七十二)譯者被委派擔任翻譯聖經的工作,他們在佩浮思島上,分別在不同的單人小室內進行翻譯工作,後來他們發現所有的譯本竟然完全一模一樣。自此,七十士譯本有著崇高的地位,其他語言(包括拉丁語、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喬治亞語)版本的聖經在翻譯時亦參考了七十士譯本。
羅馬聖哲傑羅姆,更被譽為翻譯歷史中的聖人,因為他將聖經翻譯成拉丁語。而幾個世紀以來,天主教都是使用這個譯本(亦稱作「通俗本聖經」),不過,這譯本在當初面世時亦惹來不少爭議。
隨著宗教改革,聖經被翻譯成歐洲各地的當地語言,而新教與天主教的分歧亦愈來愈大,這是因為兩者對於一些特別字眼和段落的翻譯有著不同的見解。
馬丁·路德所譯的德文版聖經、Jakub Wujek所譯的波蘭版聖經以及以英文寫成的欽定版聖經無論在宗教、文化和語言方面都對當地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