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
9歲時,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晉貝勒。 天聰二年(1628),從後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眾萬余,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三年,從皇太極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圍攻北京,敗山海關援兵於薊州(今天津薊縣)。次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五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參加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之戰,率先沖擊,勇勝明總兵祖大壽部。遂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六年,與貝勒濟爾哈朗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黃河岸俘蒙古部眾千餘。七年,皇太極問進軍方向,力主以征明為先,奏言乘機入明邊、圍北京,被採納。次年,縱掠山西等地。九年,與貝勒岳托、薩哈璘、豪格等統兵萬余招撫察哈爾蒙古林丹汗子額哲,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回軍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斬6000餘人,俘獲甚眾。清崇德元年(1636),晉封和碩睿親王。為配合武英郡王阿濟格進關攻明,受命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制明軍。繼從皇太極進兵朝鮮(今朝鮮、韓國),二年,同肅親王豪格進克江華島(今屬韓國),迫國王李倧請降。三年,監築遼陽、都爾鼻城(今遼寧彰武),治盛京(今沈陽)至遼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岳托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屬河北),分兵八道,乘虛略山西及保定(今屬河北)地區,擊敗明總督盧象升部。繼破濟南,略天津等地,凡20餘戰皆捷,克城40餘座,俘掠人口25萬余。五年起,率兵參加松錦之戰,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輪流充任前方統帥,以築城屯田、圍城打援之策,進圍錦州,敗明軍於寧遠(今遼寧興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錦州南)間。六年,以私遣甲兵歸家罪,降為郡王,被罰銀萬兩。後兩次圍錦州。七年二月,參加松山決戰,大敗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所統八總兵13萬人,俘洪承疇。三月,迫前鋒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城降,獲松錦大捷。進克塔山(今葫蘆島東北),殲明軍7000餘人,再破杏山。師還復親王爵。八年,在皇太極卒後,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是為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旋稱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
順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將軍率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攻明。在山海關東威元堡誘降前往乞師的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約10萬(一說6萬)。五月佔領北京,確定遷都於此,以武力統一全國。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將撫定山東、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衛京畿地區。遣輔國公吞齊喀等赴盛京奉迎順治帝至京。致書南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史可法,勸其削藩稱臣。十月,受封叔父攝政王。旋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合擊大順軍於陝西。二年初,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總統,率准塔、譚泰等代豪格征山東。三月,命多鐸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揚州,五月佔南京,於蕪湖(今屬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繼滅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權。晉封皇叔父攝政王。六月以剃發令激起江南各地民眾的反抗,相繼派兵鎮壓。閏六月,命兵部尚書洪承疇等經略江南及粵、贛、閩、湖廣、雲貴等地,以攻撫之策相繼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攻四川大西農民軍。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征閩、浙。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師征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等。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等率師征湖廣。十一月,部將豪格部於四川西充鳳凰山射殺大西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頒行全國。七月,罷濟爾哈朗輔政,獨專朝政。五年,命譚泰為征南大將軍,同何洛會征討降而復叛的原明將領、江西總兵金聲桓。調戶部侍郎額色率兵協助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鎮壓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命吳三桂鎮守漢中。為排斥異己,迫豪格致死。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間養馬及收藏軍器。命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征湖廣大順軍將領李過、高一功部。十一月,晉封皇父攝政王。六年,兩次率師親征降而復叛的大同總兵姜鑲,克渾源(今屬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謀勇兼備,能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善於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尤其能掌握時機,一舉揮軍入關,確立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
歷史上的多爾袞
多爾袞與「阿巴亥生殉」之謎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14子,為烏拉那喇氏阿巴亥所生。種種跡象表明,在努爾哈赤晚年紛繁復雜的儲位之爭中,皇太極與原居側福晉之位的阿巴亥,曾聯手誣告大福晉富察氏與太子代善私通等罪,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皇太極爭位的主要對手代善被廢太子之位,另一個對手莽古爾泰遭到了慘重打擊;大福晉富察氏被努爾哈赤休棄,阿巴亥晉升為努爾哈赤的第三個大福晉,其子多爾袞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別以14歲、8歲、6歲幼齡躋身八和碩額真之列。
努爾哈赤病故時,多爾袞兄弟已轄正黃、鑲黃二旗和十五牛錄,實力超過了三大貝勒,成為皇太極、代善之外惟一可能問鼎的力量。甚至有說遺詔雖列多人候選,努爾哈赤臨終口諭則是傳位多爾袞,暫由代善輔政。然在關鍵時刻,代善突然戲劇性地宣布:立皇太極為汗(事後得知,代善是被他的兩個兒子岳托、薩哈連說服,接受了皇太極的交換條件)。塵埃落定,皇太極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率諸貝勒趕赴阿巴亥所居之處逼她自盡殉葬。阿巴亥身為後金國母,權傾朝野,且年富力強、精明機敏、胸懷大志,知曉皇太極、努爾哈赤乃至後金軍國的核心隱密,有她在,多爾袞的發展不堪設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爾袞既失父又喪母,且降居為受管轄、支配的一般貝勒行列。年長20歲的皇太極則恪守對阿巴亥「恩養」多爾袞兄弟的保證。他扶多爾袞作了鑲白旗旗主,將兩白旗納入自己的保護和控制之下。而後,皇太極以兄長國君的身份,對多爾袞百般拉攏提攜,使多爾袞24歲時被封為和碩睿親王,26歲時授命大將軍,統兵攻明,成長為大智大勇、軍功卓絕的青年統帥。
多爾袞與「太後下嫁」之謎
1643年秋,皇太極病逝。新的皇位之爭發生在兩黃、正藍三旗支持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兩白旗及多數諸王貝勒支持的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之間。然關鍵時刻,多爾袞突然戲劇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臨為帝,由他本人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這一決定使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說。他們打的是擁立皇子的旗號。豪格自行退出,且為無封號的繼妃烏拉那喇氏所生。福臨生母卻是皇太極稱帝後所封五宮後妃之一的永福宮庄妃。庄妃上位雖有麟趾宮貴妃和她的兒子博木博果爾,但麟趾宮貴妃原為被俘獲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爾更幼,年方兩歲。即攝政王的安排也無可非議——多爾袞放棄爭位應得補償;濟爾哈朗雖中立,卻支持過豪格。兩白旗及多爾袞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們的力量難以壓倒對方,擁立年幼皇子,可以攝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滿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潰的危機竟以福臨的即位輕輕化解了。福臨是只有6歲的小皇帝,攝政王多爾袞、皇太後孝庄遂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特別是二人關系引起諸多遐想和猜測,生發出無數版本的傳聞和野史。其共同話題,是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後下嫁」。
太後(即孝庄)有無下嫁多爾袞,正史並無記載,史家也各執所見。「下嫁說」的主要依據有三點:一是入關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一直進加至「皇父」攝政王,試策、本章、旨意都改稱其為「皇父」。二是清初張煌言「建夷宮詞」中有「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後沒有?葬皇太極,而是葬在遠離盛京(沈陽)昭陵千里之遙的東陵「風水牆」之外。
多爾袞與清初的「重剿輕撫」弊政
多爾袞於順治七年赴邊外圍獵時病死途中。14歲的順治帝親政不久便以「陰謀篡逆」的罪名籍沒了他的家產人口,悉行追奪所得封典,將其黨羽凌遲處死,將其罪狀昭示中外。據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
從清初政局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在擊潰李自成數十萬農民軍的同時,以安置滿族「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漢民「投充」旗下,強制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原來的小農變成了奴隸。奴隸逃亡,即行重治窩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窩主、加之連坐,喪身亡家的不知幾千萬人。多爾袞又以「剃發易服」、「不隨本朝制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的命令拉開征服天下的序幕。「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有蓄發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江陰、崑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漢族人民激烈反抗,多爾袞則一意孤行實行民族高壓政策,竟下令「凡有為剃頭、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從清初宮廷看,君權旁落於代表滿文化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的多爾袞之手,孝庄為了維護兒子的皇位下嫁多爾袞;多爾袞且行「皇父」之權,主宰順治婚姻,為他迎娶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皇後並阻礙他對漢文化的學習;多爾袞本人因襲被漢族士人恥笑的滿族舊俗——不僅在同太後關繫上不檢點,且幽禁豪格後公然冊立其妻為妃。而順治已在皇帝之位。這皇帝是漢文化意義上的皇帝。順治不能容忍這一切,要求實現和證實自己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這是他與多爾袞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爾袞率領他的民族馳入嶄新世界,為多民族的沖融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則反映了多爾袞的歷史局限。
『貳』 為什麼歷史上的多爾袞年僅39歲就英年早逝了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一代梟雄多爾袞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
由於多爾袞去世的時候只有39歲,可謂是英年早逝,於是關於多爾袞的死因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多爾袞因病去世的,也有說多爾袞因為舊傷復發不治身亡的,更有說法稱多爾袞是被仇敵暗殺而死的。
而實際上,早在多爾袞剛剛成為輔佐順治皇帝的輔政王,並開始逐漸掌握絕對權力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對多爾袞的死因做出了預測與暗示,並且此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也更加證明了這一說法。
『叄』 歷史上的多爾袞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怎麼死的
一、 從孤兒弱主到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
在赫圖阿拉,生母阿巴亥,姓烏拉納喇氏。這時,努爾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頭領,而是統一了女真各部的「聰睿恭敬汗」,並且正在進一步
發展統一事業,為建立清朝奠定基礎。當多爾袞誕生未滿百日,努爾哈赤就
率大軍進攻烏拉,最終滅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國,多爾袞母子面臨著被打入
冷宮的危險。但是,由於努爾哈赤優待降順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於心計,
善為周旋,使他們母子安然度過難關,隨著時間的流逝,多爾袞也步入了台
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年號天命,兩年後以「七大恨」告
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
後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
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
類、岳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①。
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
這樣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滾代皇
後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
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②,實際上,是有
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後,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
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於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後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
碩託,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
「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
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此時還不是旗主貝勒,而僅與其弟多鐸各領十五牛錄,他畢竟還
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
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
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
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③。盡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
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
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長。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臨
終前曾召見愛妻烏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遺命。但眾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
三兄弟力量迅速壯大,便在擁戴皇太極繼位為汗之後九個時辰,迫令阿巴亥
自盡殉夫,聲稱是太祖的「遺命」。這時候,多爾袞三兄弟的處境最為艱難,
他們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臨著兄弟們對其所領旗分的攘奪,誰知道今後
又會有什麼災禍降臨?
皇太極繼位之後,雖未向他們開刀,但也通過三份效忠的誓詞把他們的
地位貶低很多,特別是皇太極在後來一系列加強皇權的行動中,更是都處壓
制他們的兩白旗勢力。連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三大貝勒都處處受擠,多爾
袞兄弟又怎能倖免。但是,皇太極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脅皇權的三大貝勒的
權力,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還必須拉攏和扶植一些跟他無甚利害沖突的兄弟
子侄,其中就有多爾袞。天聰二年(1628)三月,皇太極廢黜了恃勇傲物的
阿濟格之旗主,以多爾袞繼任固山貝勒①。這時候,多爾袞剛滿十五歲。
少年多爾袞在夾縫中求生存,開始顯示出他善於韜晦的過人聰明。他一
方面緊跟皇太極,博取他的歡心和信任,而絕不顯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
方面則在戰場上顯示出超人的勇氣和才智,不斷建樹新的戰功。天聰二年
(1628)二月,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
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贊他「既勇且智」①。半個月後,他就繼任了
固山貝勒。多爾袞少年得志,為他將來的進取開始奠定基礎。
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率軍攻明,多爾袞在漢兒庄、遵化、北京廣
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一年半後,他又參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
堅城的功勞也有他一份。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再度攻明,多爾袞三兄
弟入龍門口,在山西擄掠,結果「宣大地方,禾稼踐傷無余,各處屋舍盡焚,
取台堡、殺人民更多⋯⋯俘獲生畜無數」②。
當然,使他名聲大振的是征服朝鮮和攻擊蒙古察哈爾部之役。朝鮮和察
哈爾被皇太極視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後金攻明的後顧之憂。天聰六年皇太
極雖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灘,但其殘部仍散布在長城內外,
於是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便命多爾袞率軍肅清殘敵。結果他首遇林丹
汗之妻囊囊太後及瑣諾木台吉來降,又趁大霧包圍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使
人勸其歸順,雙方盟誓而回。這一次出征,多爾袞不費一刀一槍,出色地完
成了皇太極的使命。更具重大意義的是,多爾袞從蘇泰太後(林丹汗之妻)
那兒得到了遺失二百餘年的元朝傳國玉璽,其璽「交龍為紐,光氣煥爛」,
後金得之,使皇太極獲得稱帝根據及招攬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極聞訊大
喜,親率王公大臣及眾福晉等出沈陽迎接凱旋之師,對多爾袞等亦大加褒獎。
皇太極親征朝鮮,多爾袞也在行伍之中。他率軍進攻朝鮮王子、王妃及眾大
臣所居之江華島,一方面竭力勸降,一方面「戢其軍兵,無得殺戮」。對投
降的朝鮮國王「嬪宮以下,頗極禮待」①。這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減少
了雙方的殺戮。
這兩役之後,戰局頓時改觀,皇太極除去了後顧之憂,便可全力對付明
朝。他在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年號崇德,南面稱帝,與明朝已處
在對等地位。多爾袞在這兩大戰役中所立的戰功,也使他的地位繼續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慶賀大典時,多爾袞首率諸貝勒向皇太極行禮,這與十二年前
的情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年四月皇太極稱帝,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
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
在此之後,多爾袞幾次率師攻明,均獲輝煌戰績。崇德三年(1638)他
被授予「奉命大將軍」,統率大軍破牆子嶺而入,於巨鹿大敗明軍,明統帥
盧象升戰死。然後兵分兩路,攻打山東、山西,多爾袞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
降六座,敗敵十七陣,俘獲人畜二十五萬七千多,還活捉明朝一親王、一郡
王,殺五郡王等,給明朝以沉重打擊。班師之後,多爾袞得到了馬五匹、銀
二萬兩的賞賜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爾袞又作為松錦決戰的主將之一走上戰
場。起初,他由於違背皇太極的部署,私遣軍士探家而遭到急於破城的皇太
極的責罰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繼續留在軍中,一方面屢次上奏提出作戰方
略④,一方面率領四旗的護軍在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殺,並在攻破松山後率
軍圍困錦州,迫使明守將祖大壽率部至多爾袞軍前投降。松錦之戰後,明朝
關外只剩下寧遠孤城,清軍入關已是時間問題。
多爾袞並不是一介武夫,這點連皇太極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
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他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
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①。根據他的建議,
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將的襲
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③。在統轄六部的過程
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後來的攝政准備了條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爾袞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極意旨,對加強中央集權發揮
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極兩度打擊岳託,意在壓制其父代善正
紅旗的勢力,多爾袞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議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
之新滿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爾袞抓住大做文章,上報皇太極,欲加罪
罰⑤。這些舉動,正合皇太極心意,他一方面對忠君的兄弟表示贊賞,另一方
面又減輕被議者的處罰,以冀感恩於他。通過這一打一拉,來穩固自己的獨
尊地位。
但是,皇太極並沒有料到,多爾袞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漸削弱昔日曾
打擊他與母親之人的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柄。
二、 立幼帝大戰山海關
不久,這個時機終於來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時,皇太極
「暴逝」於沈陽清寧宮。由於他的突然死去,未對身後之事作任何安排,所
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後,正迅速醞釀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這時候,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
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乾的岳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
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第三代的阿達禮和旗主羅洛
渾頗不甘為人後,但崇德年間卻屢遭皇太極壓抑。由此看來,兩紅旗老的老,
小的小,已喪失競爭優勢。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
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
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系而論,兩黃旗大
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
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
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
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
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另一個競爭
者便是多爾袞。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
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
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
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
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平心而論,皇太極遺留下的空位,只有三個人具備繼承的資格:代善、
豪格、多爾袞。但實際上競爭最激烈的是後兩人。就這兩人來說,豪格居長
子地位,實力略強,這不僅因為他據有三旗,而且由於代善和濟爾哈朗已經
感到多爾袞的咄咄逼人,從而准備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極死後不久,雙方就開始積極活動,進而由幕後轉為公開。
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等議立豪格,密謀良久,並找到濟爾
哈朗,謀求他的支持①。而兩白旗的阿濟格和多鐸也找到多爾袞,表示支持他
即位,並告訴他不用害怕兩黃旗大臣②。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首先
提出立豪格的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萬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會,討論皇位繼承問題。這個問
題是否能和平解決,直接關繫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來。兩黃旗大臣已
經迫不及待,他們一方面派人劍拔弩張,包圍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劍柄,
闖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爾袞以不合規矩喝退。這時,阿濟格和
多鐸接著出來勸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觀察形勢,沒有立即答應。多鐸轉而
又提代善為候選人,代善則以「年老體衰」為由力辭,既提出多爾袞,又提
出豪格,意見模稜兩可。豪格見自己不能順利被通過,便以退席相威脅。兩
黃旗大臣也紛紛離座,按劍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
從先帝於地下!」代善見有火並之勢,連忙退出,阿濟格也隨他而去。多爾
袞見此情形,感到立自己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見,主張立皇太極
幼子福臨為帝,他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這一建議,
大出眾人所料。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
又說不出口。多爾袞以退為進,自己讓了一步,但作為輔政王,也是實際掌
權者。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也沾了光,當然不會反對。代善只求大局安穩,
個人本無爭位之念,對此方案也不表示異議。這樣,這個妥協方案就為各方
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卻對今後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政局起
著巨大影響。①
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為帝,曾被某些騷人墨客扯到他與其母庄妃的「風
流韻事」上。實際上,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一是由於他年甫六齡,易於
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葉布舒、碩塞諸皇子;二是由於其母永
福宮庄妃深得皇太極之寵,地位較高,選其子為帝更易為諸大臣所接受,甚
至可以說是符合先帝的心願。當然,麟趾宮貴妃的名號雖高於庄妃,但她的
實際地位並不高,所以她才兩歲的幼子博穆博果爾也不可能被選中。同時,
輔政王的人選也代表了各方勢力的均衡。既然黃、白二旗是主要競爭對手,
福臨即位便已代表了兩黃和正藍旗的利益,多爾袞出任輔政則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對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濟爾哈朗。在對方看來,
這是抑制多爾袞的中間派,在多爾袞想來,此人又比較好對付。而對下層臣
民而言,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是皇太極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許多政務都
由他們二人帶頭處理,所以對他們出任攝政也並不感意外。
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自己也向權力
的頂峰邁進了一步。隨後,統治集團處理了反對這種新格局的艾度禮、碩託、
阿達禮、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
免了八旗內亂,保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他這
一提案,是自己爭奪皇位不易得逞之後才提出來的,是在兩黃旗大臣「佩劍
向前」的逼人形勢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
有極廣闊的胸襟。
就在八旗貴族因為內部矛盾爭吵不休的時候,明朝後院起火。這年十一
月,李自成農民軍攻破潼關,佔領了西安,然後分兵攻打漢中、榆林、甘肅,
在年底以前已據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廣的數十府縣。另一支
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轉戰湘贛鄂數省,亦給明廷以重創。而在關外,多
爾袞一待政權穩固,並於九月派濟爾哈朗和阿濟格等率軍出征,攻克明朝關
外據點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割斷寧遠與山海關的聯系。明朝內外交困,
已經無力抵禦。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李自成農民軍和清軍一南一北,都距
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數百里之遙,究竟誰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644 年春,歷史的天平開始向農民軍傾斜。三月中,農民軍便包圍
了北京城。多爾袞雖然試圖與農民軍協同作戰,但並沒有什麼結果,直到明
朝崇禎帝急詔寧遠守將吳三桂回師勤王,才知道一塊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歷史的偶然性使吳三桂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山海關首先
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關,然後率兵朝見李自成。但他走
到玉田時,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損害,便「翻然復走山海關」,擊走唐
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歷史的天平又開始向清方偏倒。
這時候,清廷已經意識到實現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遺志的時機到了。四月
初四日,即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之時,內院大學士範文程上書多爾袞,認
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
出兵進取中原。他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
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②。
即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戰術上也要招攬民心。
多爾袞接受了範文程的建議,並在得到北京為農民軍攻破的確報之後,「急
聚兵馬而行」,與農民軍爭奪天下!
四月初十日,「吳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盡傳」③。李自成此時方知事
態的嚴重,於十三日親率部隊往山海關討吳,但仍帶有招降他的僥幸心理,
行軍速度亦頗遲緩,十九日前後才兵臨關城之下。在此期間,吳三桂已派出
使者向清軍求援,使者於十五日便見到了多爾袞,向他遞交了吳三桂的信函,
表示如清兵支援,則「將裂土以酬」④。還不是投降的意思。多爾袞知道這是
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他非常謹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謀士們商議,一方面
派人回沈陽調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緩進軍速度,逼迫吳三桂以降清的條件就
范①。由於事態緊急,吳三桂只得答應多爾袞的要求,清清軍盡快入關,因為
二十一日清軍還距關十里,而關內炮聲隆隆,喊殺陣陣,農民軍已經開始攻
城了。
多爾袞非常了解吳三桂的窘境,因此長時間地作壁上觀,在李自成即將
攻下東西羅城和北翼城,吳三桂幾次派人又親自殺出重圍向他求救的情況
下,估計雙方實力已大損,這才發兵進入山海關。在與農民軍的決戰中,他
又使吳軍首先上陣,在雙方精疲力竭之際再令八旗軍沖擊,結果農民軍戰敗,
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說,在山海關以西發生的這次著名戰役前後,多爾袞充
分利用了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挾制了吳三桂,使他不得不充當清軍入主中
原的馬前卒。
山海關戰役後,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陝一帶休整力量,以圖再
舉。多爾袞則乘勝佔領了北京,接受明朝遺老們的擁戴。從此,歷史又翻開
了新的一頁。
三、 九洲干戈開國定製
在不到一年裡,多爾袞為清朝立下了兩件大功:一是擁戴福臨,鞏固了
新的統治秩序;二是山海關之戰中運籌帷幄,擊敗了農民軍,佔領了北京城,
開啟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歷史一頁。特別是他佔領北京之後,嚴禁搶掠,停
止剃發,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然後迎請順治小
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形勢。這些功績,在順治元年開國大
典上均得到表彰,不僅給他樹碑立傳,還賜他大量金銀牲畜和衣物,並封他
為叔父攝政王,確立了他不同於其他任何王公貴族的顯赫地位。
李自成退入山陝之後,原明朝降官降將紛紛反水,但他在順治元年
(1644)六月仍積極准備反攻,坐鎮平陽(今山西臨汾),分兵三路北伐①。
另一支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已建大西國於成都,統一了全川,而多爾袞對
此尚不了解②。其他小規模的農民軍則更是活動頻繁,使近畿地區常常飛章告
急。除此之外,殘明勢力已於五月中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於南京,改
年號為弘光。雖然其政權君昏臣暗,但畢竟尚擁有中國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兵多糧足,構成清朝統一中國的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農民軍的主要力量堅決消滅,其中
對地方小股起義、「土賊」則剿撫並用;而對南明政權則是「先禮後兵」。
在此方針領導下,多爾袞先後派葉臣、石廷柱、巴哈納、馬國柱、吳惟華等
進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進而包圍陝西。同時,多爾袞派出大量降清的明
官對南明君臣招撫,並寫信給南明閣臣史可法,提出「削號歸藩,永綏福祿」
③。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團來北京談判過程中,他將其軟禁起來,並不給予明
確的答復。此時,清軍已於九月佔領山東,十月進據蘇北,與史可法的軍隊
沿河相峙。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認為全面進攻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時機已
經成熟,便於十月先後命阿濟格和多鐸率軍出征,向農民軍和南明福王政權
發起了戰略總攻。①
就當時雙方力量對比而言,多爾袞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由於他雙
管齊下,本來不多的兵力卻分兵作戰,兵分則勢弱,容易被分別吃掉;況且
此舉很容易引起漢民族的同仇敵愾,使他們暫釋前嫌,有可能攜手作戰。就
在這年十月,大順農民軍二萬餘人進攻河南懷慶,獲得大勝。敗報傳來,給
多爾袞猛然敲了警鍾。他立即令多鐸暫停南下,由山東入河南,與北面的阿
濟格軍對陝西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歷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爾袞,使他得
以在戰略上改變兩個拳頭打人的方針,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②。很快,
多鐸於十二月底破潼關,李自成放棄西安轉移。多爾袞下令由阿濟格追擊農
民軍余部,而多鐸則繼續南下。至順治二年(1645)二月,農民軍連戰失利,
五月,李自成犧牲於湖北通山之九宮山。這時多鐸軍已克揚州,史可法殉難。
接著,清軍渡長江,南京不戰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權滅亡。
這一連串的勝利不禁使多爾袞喜出望外,他以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
歸一統。五月底,他已對大學士們表示要重行剃發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
國發布剃發令③。這好像是一根導火索,一下點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本來清
軍南下就打破了南明官紳「聯清抗闖」的迷夢,魯王政權、唐王政權已紛紛
建立起來,這一下則更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各階級各階層的漢族人民紛紛起
來抗爭,其憤怒的情緒,如火山爆發,正如一首詩寫道:「滿洲衣帽滿洲頭,
滿面威風滿面羞。滿眼乾戈滿眼淚,滿腔忠憤滿腔愁。」①魯王朱以海政權曾
在十月給清軍以重創,被時人評論為「真三十年來未有之事」②。唐王朱聿鍵
政權也頗想有所作為,在仙霞嶺一線設防備戰③,但終因這兩個政權的腐朽,
內訌不斷,而被清軍各個擊破。
抗清力量的主體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的余部和自發起義的廣大人
民。大順農民軍余部李過、高一功、郝搖旗等與南明何騰蛟、堵胤錫部聯合
抗清,在湖南等地連獲大捷。張獻忠犧牲後,大西農民軍在李定國等人率領
下,與永曆政權聯合,也接連掀起抗清高潮。其他如山東揄園軍、山西呂梁
山義軍等亦在北方暴動,搞得多爾袞防不勝防。根據《清世祖實錄》的不完
全統計,從順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關於反清斗爭及清兵攻
擊農民軍的記錄就達一百二十條左右,而官書未載的小規模斗爭更是不計其
數。此外,還有明降將金聲桓、李成棟、姜鑲等人各懷著不同的目的在江西、
廣東和山西宣告反清,也使多爾袞一時手忙腳亂。雖然各地起義由於各種各
樣的原因先後為清軍鎮壓下去,但直到多爾袞離開人世,他也沒能看到一個
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盡管多爾袞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但由於他制定的某些政策失當,而引起連年戰亂,並招致政治、經濟等一系
列社會惡果。
在進行統一戰爭的同時,多爾袞也開動了整個國家機器,力圖使其正常
運轉。在政治體制上,他無法完全採用在關外時期的一套來治理如今這樣龐
大的國家,而是接受了明皇朝的現成制度,並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將降臣,
因而十分得心應手。在中央機構中,仍以六部為最重要的國家權力機關,尚
書皆由滿人擔任,但王貝勒親理部事的制度卻在入關前夕廢除掉了①。到順治
五年,多爾袞於六部實行滿漢分任制度,命陳名夏、謝啟光等六漢人侍郎任
漢尚書,但其地位要低於滿尚書,金之俊對此曾表示不勝感慨,更不勝恐懼②。
多爾袞力圖表現得比較開明,因此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
了下來,並一再鼓勵官員犯顏直諫。總的來說,中央機構中雖承明制,但也
保留了某些滿族特有的制度。除滿官權重這一點外,還引進了議政王大臣會
議、理藩院等機構,其內院的權力比起明代的內閣要小得多,並對原明臣試
圖增大內院權力的努力加以壓抑③。地方機構不同一些,由於新朝急需用人,
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漢官。如多鐸克南京後,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將吏三
百七十二人分別任命各級職務。洪承疇總督江南軍務後,也一次推薦舊官一
百四十九名,這些都得到多爾袞的批准。多爾袞把明朝遺留下來的國家機器
全盤繼承下來,乃是為適應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舉,但
急於補缺,寬於任人,難免把明皇朝的弊習帶到新皇朝來。
對於吏治,可以說多爾袞是加意整飭的。明代胥吏之弊遺留入清,他曾
批示:「衙役害民,從來積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嚴禁重蹈明朝
故轍。」④如,發現吏部中有四名小吏,為害甚多,他批示道:「三法司嚴審
追擬,毋得徇縱。」府、州、縣守一級,貪劣者亦不乏其人。如牛金星之子
牛銓,降清後任黃州知府,他在任上貪污受賄,被人舉劾。多爾袞批道:「牛
銓著革了職,並本內有名人員,該督撫按提問具奏,該部知道。」①最貪酷的
大員當屬福建巡按周世科,其為非作歹,令人發指。被人參劾之後,多爾袞
批示革職,並令督撫按審問定罪,最後將其就地斬首②。此外,他還十分重視
傳統的京察大計,對各級官員嚴格考核。順治七年正月,大計全國官員,對
謝允復等八百一十六名官員分別加以革職、降調、致仕③。
除整頓舊官之外,多爾袞還注意選用新人。他自稱:「別的聰明我不能,
這知人一事,我也頗用功夫。」④所以自入北京伊始,便多次下詔各地徵聘「山
澤遺賢」。此外,在順治元年十月的登極詔書中,還規定了重開科舉的制度,
並於順治三年、四年、六年舉行了三次會試,共取進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
中,出了四位大學士、八位尚書、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撫,還有都察院副都
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內院學士等六位高官,如傅以漸、魏裔介、魏
象樞、李霨、馮溥等均出自是科⑤。其他人也都充實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機構
中,成為新朝統治的骨幹力量。
『肆』 歷史上多爾袞是怎麼死的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伍』 關於多爾袞和大玉兒真實的歷史
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後下嫁考實》,針對太後下嫁說的各種根據,一一予以駁難 。孟森認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不足為據,至於所謂到「皇宮內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庄太後;再者孝庄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後,且皇後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並不乏實例。
閻崇年也認為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後下嫁」的史證,認為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陸』 歷史上的多爾袞怎麼死的
病死的。
順治七年秋天,多爾袞患病。據說是膝蓋受了傷,他用了不該使用的石膏敷治,結果使病情加劇(《北游錄》)。
為了調治疾病,也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領諸王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獵行樂。塞北寒冷的氣候和行獵時過度的勞累,使多爾袞此行再也沒能回到北京。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6)歷史上的多爾袞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1.17—1650.12.31),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清朝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完成大清一統基業的關鍵人物,清朝入關初期的實際統治者。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
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先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
『柒』 多爾袞歷史上真實評價是什麼
是非功過 試與評說
多爾袞位寵功高,擅權過甚。豪格雖然鎮壓張獻忠有功於清室,但因在繼嗣問題上和他有爭,終於在功成返京後,就被他羅織罪名,置之死地。濟爾哈朗原和多爾袞同居輔政,被多爾袞逐漸排擠,終被罷其輔政。在排除異己的同時,則任人唯親。他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都得到重用。尤其對多鐸,待之甚厚,順治四年,封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取代了濟爾哈朗。多爾袞勉勵他說:「汝繼予輔政,益加勤勉,斯名譽非小矣。」當時就有人議論他,「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官;不合伊者濫降」。他又將應貯大內的「信符」。貯於自己府中,國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講述,完全獨斷專行。順治帝後來說:「睿王攝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國家之事,朕既不預,亦未有向朕詳陳者。」所以,多爾袞才是當時實際上的皇帝,以至當他入朝時,出現「諸臣跪迎」的場面。
多爾袞身材細瘦,虯須,素患風疾,入關後病情日重,常常「頭昏目脹,體中時復不快」。剛到北京時,又復一度「為疾頗劇」,順治四年以後,由於風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時感「幾務日繁,疲於應裁」,因而煩躁憤懣,易於動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據說就是達官顯貴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說話,要趁他外出過路時借便謁見。但他始終以全副精神經營清王朝的「大業」,牢牢控制著軍國重務。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須擇切要者以聞」,要求文字簡明扼要,不允許有浮泛無據之辭,以免徒.費精神。據多爾袞自己說,他之體弱神疲,是由於松山之戰時親自披堅執銳,勞心焦思種下的病根。其實,和他好聲色也有一定關系。他的妻子是博爾濟吉特氏,當他的哥哥皇太極死後,順治五年,他又將嫂嫂、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娶了過來,這就是當時人稱的「皇後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後,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將豪格的妻子博爾濟吉特氏也娶了過來;五月,又征朝鮮女成婚。
多爾袞厚自奉養,睿王府宏偉壯麗,甚過帝居。據當時人楊義說:「墨爾根王府暈飛鳥革,虎踞龍蟠,不唯凌空斗拱與帝座相同,而金碧輝煌,雕鏤奇異,尤有過之者。」他還「服皇帝之服裝」。由於感到北京暑熱,曾下令在古北口外築避暑城,為此加派錢糧,福臨親政後,才令此工程停止。李白成退出北京時,皇宮曾毀於火,多爾袞命令修復,曾從京外弄來工匠七百名,「俱皆鐵鎖所系」,舉一反三,多爾袞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時,工匠的悲慘境遇可想而知。
滿洲貴族酷好放鷹圍獵,多爾袞亦如此。禮部議定有攝政王出獵的儀禮。順治二年,有幾個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獵時的盛大場面,鷹就上千隻。「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頭在地等候他.通過」。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可能墜馬受傷,膝創甚,塗以涼膏,太醫傅胤祖認為用錯了葯。十二月初九日死於喀喇城,年僅三十九歲。喪還,順治帝率諸王大臣迎奠東直門外,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無子,以豫親王多鐸子多爾博為後。
由於多爾袞生前一直處在滿洲貴族內部明爭暗鬥的中心,又專斷權威,樹敵頗多,死後僅兩月,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其近侍、剛被提升為議政大臣的蘇克薩哈、詹岱,即首告多爾袞曾「謀篡大位」。於是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及內大臣等,合詞追論其罪,說他「僭妄不可枚舉,臣等從前畏威吞聲,今冒死奏明」。詔削爵,財產入官,平毀墓葬。有的記載說,「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坐落在明南宮的睿王府同時被廢。其親信多人先後被處死或被貶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弘歷認為,多爾袞「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劃。尋即奉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被「誣告以謀逆」,構成冤案,下詔為其昭雪,復睿親王爵,由多爾袞五世孫淳穎襲爵。並配享太廟,重修塋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襲罔替」,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
縱觀多爾袞的一生,他功大於過,不失為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統一中國的問題上,他有著卓越的見識和膽量,是別人所不及的。
『捌』 歷史上「多爾袞」到底是怎麼死的
死於塞北狩獵途中。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後」,祔享太廟。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後。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
(8)歷史上的多爾袞擴展閱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玖』 歷史上的多爾袞一生共有多少個老婆
多爾袞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難說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個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鮮女子1人。
正妃,成宗義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落出身,吉桑阿爾寨之女。天命九年(1624年)她與多爾袞成婚時,多爾袞只有13歲。順治六年(1649年)博爾濟吉特氏逝世。他們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爾袞對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多爾袞去世,博爾濟吉特氏又被追封為敬孝忠恭義皇後。次年追封被奪。
繼妃,佟佳氏。建州女真本部出身,尚書蒙格圖之女。
繼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扎爾莽部落出身,根杜爾台吉之女。
繼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落出身,拉布希西台吉之女。
繼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落出身,索諾布台吉之女,孝庄文皇後族妹。原為豪格之妻,因豪格與多爾袞政治斗爭失敗,在豪格死後被多爾袞娶之。
繼妃,李氏。李氏朝鮮宗室出身,朝鮮錦林君李愷胤(朝鮮成宗玄孫,在清室玉牒中音譯為「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1650年多爾袞派人去朝鮮提親,朝鮮孝宗封她為義順公主,作為國王義女嫁給多爾袞,不久後多爾袞死去,清朝應朝鮮請求將她送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