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解
當然有水和CO2等無機物,但這是好氧條件下分解徹底的結果。
實際上,遺體回降解並非是完全好氧,體答液的微環境是大多是缺氧的,又埋葬在地下,因此,很多分解是在厭氧條件下完成的,產生很多有機酸(乳酸、半乳酸、丙酸、乙酸、甲酸、氨基酸等)、醇、醛、酮、肽、脂類化合物、CO2、H2O、H2S等。
動植物遺體的微生物降解過程異常復雜,有千餘種微生物參與。包括真菌、細菌、古菌以及部分真核生物在內的微生物「殯葬工」分工協作,形成微生物分解的「流水線」和食物網,隨著降解的進行,微生物群落逐漸演替,一級一級完成降解。具體參考Metcalf等在2015年發表在Science上面的論文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metabolic function ring mammalian corpse decomposition.
B. 微生物通過什麼方式分解有機物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通過生物氧化反應獲得能量的代謝過程。不同的微生物,能分別利用葡萄糖或其他小分子有機物或無機物為基質,以分子氧或無機物或小分子有機物為最終電子受體,通過生物氧化,獲得能量。根據最終電子受體不同,可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發酵三種類型。
有氧呼吸
以分子氧(O2)為最終電子受體,其中化能異養菌以有機物(主要是葡萄糖)為基質,經糖酵解、三羧酸循環,並經電子傳遞鏈將電子傳遞給O2,獲得能量;化能自養菌以無機物為基質,通過無機物的氧化獲得能量,例如硝化細菌以氨(NH3)、亞硝化細菌以亞硝酸(NO2-)為基質(見硝化作用)。進行有氧呼吸的微生物大多為好氧菌(需氧菌),部分為兼性厭氧菌。
無氧呼吸
以無機氧化物為最終電子受體。這類微生物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中,以無機物作為有機質氧化的最終電子受體。如反硝化細菌以硝酸(NO3-),反硫化細菌以硫酸(SO4-)為電子受體(見反硝化作用、反硫化作用)。
發酵
以有機物為最終電子受體。亦稱無氧呼吸。作為最終電子受體的有機物,通常是基質不完全氧化的中間產物。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以葡萄糖為基質,通過糖酵解生成丙酮酸,是大多數微生物發酵的共同基礎。由於微生物不同,其代謝途徑和最終產物也不同,如乙醇發酵、乳酸發酵等。發酵是大多數厭氧菌(除進行無氧呼吸的厭氧菌)獲得能量的唯一方式。但這種氧化作用不徹底,只放出部分能量。兼性厭氧菌在缺氧環境中,也通過發酵獲得能量。
C. 微生物是如何分解的
有點復雜,但挺對的
動物遺體都是些有機物,即含碳化合物。
微生物將其分解為CO2和水,尿素等,具體如下:
澱粉的分解和糖代謝
澱粉水解:澱粉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作用下進行水解,微生物產生的澱粉酶有α-澱粉酶、β-澱粉酶、支鏈澱粉酶和葡萄糖澱粉酶,經多種水解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 澱粉 → 糊精 → 麥芽糖 → 葡萄糖
糖代謝: 葡萄糖 → 糖酵解產生丙酮酸。
有氧下:丙酮酸 → TCA循環 → CO2、H2O
無氧下:丙酮酸 → 乳酸、丁酸、乙醇等,如繼續無氧環境進行甲烷發酵。
但乳酸、丁酸、乙醇等如在有氧環境下則進入TCA循環,生成CO2、H2O等。
纖維素分解和代謝
纖維素 → 纖維二糖 → 葡萄糖 → 糖代謝產物
纖維素和澱粉的共同點都是葡萄糖為單體組成單位,但它們的差異是葡萄糖單體間的連接鍵方式不同。澱粉可被較多微生物水解利用,而利用纖維素的微生物則較有限。一些細菌、放線菌、真菌(如青黴、麴黴、鐮刀霉、木霉等)可生成纖維素酶,將纖維素水解成葡萄糖,後葡萄糖與澱粉一樣進入糖代謝循環,產生有氧無氧下的不同產物。
油脂的分解與轉化
脂肪由甘油與脂肪酸組成。有些細菌、黴菌等水解脂肪生成甘油與脂肪酸,並進行代謝。
甘油:有氧下 甘油 → 丙酮 → 氧化成乙醯輔酶 → TCA循環代謝產物
無氧下代謝產生簡單的酸、酮等中間物。
脂肪酸在有氧下進行β-氧化,生成乙酸,後轉化成乙醯輔酶A進入TCA循環,生出CO2、H2O產物;無氧下分解成簡單的酸、CO2、CH4等物質。
芳香族化合物(帶苯環衍生物)轉化
苯環物質:如酚類物質,首先被能利用酚類物質的微生物打開苯環,使形成鏈狀的含碳物質,後在有氧下進行含碳物質的有氧代謝和無氧下含碳物質的無氧代謝。
烴類化合物:不飽和烴類物質如稀烴、炔烴被利用烴物質的微生物打開不抱和鍵,生成烷烴。烷烴在有氧下氧化成脂肪酸,後進入脂肪酸的有氧代謝途徑和無氧代謝途徑。
D. 什麼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不同微生物分解的產物不同啊。比如酵母菌分解有機物會得到酒精,乳酸菌分解牛奶可以得到酸奶。
E. 微生物怎樣分解有機物
土壤內含有鬆散的顆粒、各種有機物、水以及溶於水的各種無機物和空氣,有利於微生物的生存,因此是微生物適宜生長和繁殖的基地。土壤微生物主要聚集在表土層中,它們多以微菌落的形式分布在土壤顆粒和有機物表面及植物根際。土壤中存在許多不同功能的微生物類群.
例如,好氧性微生物多生活於土壤表層,並能適應較高濃度的有機養料;而在土壤底層則有較多的好氧、厭氧和兼性厭氧微生物。土壤細菌以異養型為主,這些細菌在1 g土中的總菌數一般可達10的6次方~10的9次方個,生物量超過全部土壤微生物總量的1/4。所以,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大、功能最多樣的類群。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表面的枯枝落葉層和表土層中,在土壤形成和肥力提高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微生物通過分泌細胞外酶,把底物分解為簡單的分子,然後再吸收。細菌通過細胞表面吸收營養物質。真菌可以長出菌絲,穿入難以處理的待分解資源。甚至用一般的酶難以分解的纖維素,真菌菌絲體也能分開其弱的氫鍵。大多數真菌具有分解木質素和纖維素的酶,它們能分解植物性有機物;而細菌中只有少數具有此能力,但在缺氧和一些極端環境中只有細菌起分解作用。所以細菌和真菌在一起,就能利用自然界絕大多數有機物和許多人工合成的有機物。
F. 微生物是怎樣分解細胞的
在城市的舊房區
G. 微生物分解作用和細胞呼吸區別
概念上相信已經不用再說,如果想理解深刻,給你個例子。臭豆腐表面長滿「毛」,菌絲深內入內部,這「毛容」就是一些黴菌,主要是毛霉。毛霉向外分泌能起消化作用的酶,將豆腐中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分解成氨基酸等,慢慢的這豆腐就開始變味了(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的鈉鹽,所以味比較鮮)。分解的產物一部分被毛霉吸收進入細胞,作為營養和能量的來源進行同化。一部分同化物經過毛霉的細胞呼吸分解,代謝終產物排出到豆腐之中,豆腐進一步變味,就成了「千里飄香」的腐乳。可見毛霉的分解作用包括體外的分解作用和體內的細胞呼吸。因此,我的觀點是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涵微生物呼吸作用,二者的外延不一樣。
H. 微生物分解緩慢什麼多
兩極地區土壤貧瘠,大多被凍雪和岩石覆蓋,有機質含量少,尤其是南極
雨林地區植被茂盛,落葉多,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植物根莖吸收強,土壤有機質含量低
I. 誰來分解微生物
英國《自然》雜志在1989年報道說,有些微生物在死亡前體內的溶酶體異常活躍。這是種自我分解體制。這類微生物如果沒有溶酶體的存在,或許可以一直長大...
當然更多的微生物在死亡後遺體就被自然風干。因為大部分的微生物只有單細胞,一旦沒有了新陳代謝,很容易就會被碎解。有些大型的菌類則要藉助於其他分解者,比如蘑菇等
J. 微生物可以分解塑料嗎
1991年,日本的科研人員研製成一種可由微生物分解的熱塑性塑料。這是用小麥中回所含的蛋白質即麵筋做答原料,再添加甘油、尿素等,混合後乾燥熱壓而成的。這種塑料袋埋在土裡4個星期,即可分解為無公害物質,滲入土壤。荷蘭的醫學科技人員,用一種可分解塑料,代替不銹鋼來固定折斷的骨頭。塑料緊固件植入人體後,經過大約兩年,便會自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被人體細胞吸收。這樣就不必通過二次手術取出緊固件,從而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