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日歷

歷史日歷

發布時間: 2020-11-21 10:04:35

歷史中那一年和今年的日歷完全一樣

歷法有陰陽之分,陰歷又叫殷歷,太陰歷,古歷,農歷等。
陽歷又叫太陽歷,公歷等
陰歷每六十年一輪回,三個輪回為一元。共一百八十年。具體多久日歷完全相同,我也答不出來,你可以花點錢去問算命的盲人老師。也可以搜索:流星趕月,自己了解。
陽歷每四年一輪回。但陽歷中節氣時間卻不同。以清明和立秋為例,清明在4月4日或5日,立秋在8月7日或8日。

Ⅱ 世界上歷史最久的日歷是

是中國的陰歷

Ⅲ 歷史上是誰推算的日歷

現在,我們每家必備的掛歷和台歷就是由日歷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與現在對於點兒相似。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後,由於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後,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什麼日歷可以查詢歷史日歷,比如說可以看幾千年的日歷

萬年歷,網路應用里就有!

Ⅳ 日歷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日歷是一種用於記載時間與日期的工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而關於日歷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
國學大師李.冠.論講: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始使用歷法,也是我國最早的「日歷」。其依據就是考古學家從甲骨文中發現的一頁甲骨歷,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日歷,直到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真正的日歷才算生產。

Ⅵ 如果把宇宙歷史看做一本日歷,人類是在何時誕生的呢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說,科學家們預測宇宙的年齡大約一百五十億年。如果將這一漫長的宇宙進化史壓縮進一年裡,那麼,我們將得到一個極易明白的宇宙日歷:一月一日,大爆炸,宇宙誕生;五月一日,銀河系誕生;九月九日,太陽系誕生;九月十四日,地球形成;九月二十四日,地球上出現原始生命;十一月十二日,出現綠色植物;十二月二十六日,哺乳動物出現;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十點三十分,原始人出現;晚上十一點四十六分,北京人使用火;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六秒,中國春秋戰國;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八秒,中國宋代;晚上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歐洲文藝復興;晚上十二點,現代社會。看,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只花了一個半小時,而歐洲文藝復興到現代只用了一秒!用這樣一本日歷來看宇宙進化歷史,不是更清晰嗎?

Ⅶ 關於台歷的歷史

台歷歷史由來
中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唐詩:「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歷日」可能是最早的台歷。唐時,史官按日裁紙,裝訂成冊,每月一本。每頁上寫有月份和日期,留有空白,供近侍太監記載皇帝的言行,這就是「歷日」。「歷日」月終先交皇帝審閱,然後由史官存檔,供編《國史》用。因它有記時論事功能,文武百官競相仿效。

台歷(Desk calendar)原意指放在桌幾上的日歷。現在有桌面台歷和電子台歷。主要品種有各種商務台歷、紙架台歷、水晶台歷、記事台歷、便簽式台歷、禮品台歷、個性台歷等。

Ⅷ 日歷的歷史

日歷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1.歷書之類。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月歷常會配以圖像作為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歷的其中一種裝飾畫。
掛歷和台歷就是由日歷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
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後,由於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後,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歷,不管是紙質出版物還是手機應用、電子台歷,通常都會載有公歷、農歷和干支歷這三種歷法。
農歷的由來
日歷會以大字顯示當日日期,並有當日的節氣、運情等預測。
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台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至於月歷以後又發展成掛歷、台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干支歷的由來
其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干支紀日早在中國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地支紀月,而十二地支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地支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干支歷日趨完整。
干支歷以立春為歲首,年長即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即寅月、卯月、辰月等),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為中國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用於天文、風水、命理、選擇術和中醫等學科上,並為歷朝官方歷書(即黃歷)所記載。 以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為例,書中的干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里更是明確地指出干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
而農歷和干支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皆不同。 由於民國後使用了公歷,不少民眾包括極個別所謂專家在歷法知識上的欠缺,所以兩者常被混淆。實際上不能因為歷書中同時記載這兩種歷法就認為農歷就是干支歷,倘若再過數百年,豈不公歷都包括農歷?只因社會都以公歷為主導。
公歷的由來
儒略歷(Julian Calendar)
我們今天用的日歷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種歷法是一種太陽歷,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凱撒採納古羅馬天文學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議,將一年定為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為12個月,每四年加一天為閏日,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日。凱撒的名字叫儒略·凱撒(Julia Ceasar),,所以由凱撒確立的這種歷法叫儒略歷(Julian Calendar)。
公元元年
在凱撒建立新的歷法時,還沒有耶穌基督,所以那時候的年號與現如今是不同的,採用羅馬建城紀年。現如今日歷上公元元年的確立是在公元525年由東羅馬皇帝迪奧(Dionysius Exiguus)開始,迪奧為了能夠方便計算耶穌的復活日,於是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在英文中用A.D.表示,A.D.來源於中世紀的拉丁文Anno Domini,其意義是「主的生年」。公元元年之前,用B.C.表示,意為「耶穌之前」(Before Christ)。
格里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
格里高利歷,是國際通用的歷法,即公歷。由羅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13)於公元1582年10月15日啟用。格里高利歷是在儒略歷的基礎上,對閏年設置做了一些調整,按儒略歷,每四百年中有一百個閏日,格里高利歷將一百個閏日減為九十七個。格里高利十三世做這個調整是出於宗教原因,是為了精確計算耶穌復活日。因為實際上一個回歸年為365.24219日,儒略歷到公元1582年已經累計了十天誤差(多了十天,或者說與實際季節相比慢了十天。)所以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公元1582年10月4日(儒略歷)的下一天為公元1582年10月15日(格里高利歷)星期保持連續不變。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便完成了從儒略歷到格里高利歷的更替。但是這樣產生了一個效應便是從歷史上看來公元1582年10月5日至14日這十天「憑空消失」了。其實是因為兩種歷法版本的更替,這十天從來也沒有存在過,所以又稱作「消失的十天」。目的是為了消除掉積累的誤差。修改置閏法則之後格里高利歷的平均歷年長度已經達到了365.2422日。這已經非常接近於真實的回歸年長度了。可以說已經相當精確了。到今天,格里高利歷已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國際通用歷法。
中國採用格里高利歷
中國使用格里高利歷是在公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之時。但由於歷史原因,依舊使用中華民國記年。類似的情況如日本至今還保持著天皇年號紀年,比如平成某某年。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正式採用公元紀年法。

Ⅸ 萬曆的歷是歷史的歷,還是日歷的歷

歷史的歷和日歷的歷就是一個字啊,連意思都是一樣的

Ⅹ 歷史上日歷修改過嗎

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治者愷撒大帝主持制訂陽歷,規定每年12個月里,逢單為大月31天,逢雙是小月30天。按古羅馬的習俗,2月份是處決死囚的月份,人們認為這個月份不吉利,應該短些,於是只有29天。後來奧古斯都做了羅馬皇帝,他發現前任愷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於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為大月,同時把下半年的雙月都改成大月,9、11兩個月則改為小月,少了的一天仍從2月中扣掉。因此可憐的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還有一種說法
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統帥儒略·凱撒下令對當時混亂的歷法加以改革,規定以365.25天為1年,歷法單位中的單年為365天,4年1閏,閏年為366天,1年12個月。羅馬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便規定單數月為31天,雙數月為30天,因為單數月缺少1天,便在2月上拿去1天。這樣2月平年有29天,閏年有30天。
凱撒把7月以自己的名字(July即Juliue而來),其繼承者奧古斯都當政後,立即效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8月,他又不甘心凱撒的月份比自己的月份長1天,便在2月上拿了1天放在8月上,又把9、11月改為小月,10、12月改為大月,這樣2月就只有28天了。
加上閏年,所以日歷和今天就不符合了。

熱點內容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