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⑴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趙雲
趙雲,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人物,堪稱全書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趙雲是除關羽、張飛之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以至於人們幾乎把他加到了桃園結義的兄弟之中,在有的京戲里乾脆就讓他成了「四將軍」。從古至今,不少評論家對趙雲忠義的評價甚至超過了關羽和張飛。趙雲有勇有謀,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又是趙雲見識過人之處。歷史上的趙雲,雖然在功業上不能冠冕群雄,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但史三國名將趙子龍 趙子龍,三國時代劉備部下大將軍。在進取四川之時,奉命攻打桂陽城,守將趙范戰敗,獻城投降,趙范仰慕趙子龍英勇超群,又是同宗,要求結拜為兄弟。結義當日,趙范備酒席慶賀,酒至半醉,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婦,為趙子龍斟酒,趙子龍問他是何人?趙范回答道:「她是家嫂樊氏,家兄剛去世不久,又沒有兒子,常勸她改嫁,但是至今未有合她心意之人。而且聲言,必須如將軍這般相貌堂堂,名震四海的人,才願意下嫁。今天適逢將軍,真是天緣巧合,若是將軍不嫌棄,家嫂願意終生奉待將軍。」 趙子龍聽了大聲嚴厲斥責趙范說:「你我既然已經結義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麼可以如此亂倫,不仁不義……。」趙范被趙子龍嚴詞義正一番話,說得羞愧無地自容,趙子龍憤憤離席而去,其凜凜正氣,備受世人敬佩。 趙子龍助劉備攻取四川,屢建奇功,建立蜀國後,被封為五虎將之一,英名蓋世。 後人作詩贊趙雲: 雖非認義哥哥,也仿著關公秉燭。 實上的趙雲雖是三國時期蜀漢僅有的十二位被賜予謚號的大臣之一,但他在名位上遠遠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終其一生,他的業績很平凡也很普通。甚至後來追謚了五個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也沒有趙雲。趙雲雖然在最後幾乎是以一個政治斗爭失敗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畢竟跟隨劉備多年,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再加上曾經於亂軍之中救下劉禪,素為後主感恩。因而在他死後多年,蜀漢滅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劉禪終於下詔追謚其為順平侯。其實,看一下趙雲所受封的謚號就可以大致明白對他所謂的蓋棺定論了:「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也就是說,趙雲獲此殊榮憑借的並不主要是戰功。也正因功績的不著,他才會成為蜀漢最後一批才追謚的宿將。時朝野輿論認為趙雲曾經救過劉禪,應當賜謚,最後終於成為十二個大臣中最後一個被賜謚的大臣。
⑵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聰明 狡猾 善於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後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後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醜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關於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對這位醜女給予了熱情的贊美。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來敏、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對那引起忠於蜀漢政權,又有真正才學的人,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劉備死後,他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卻無任何山頭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心胸開闊,容人容物的雅量,擺脫個人好惡從事業出發選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過諸葛亮嚴厲處罰被削職為民的廖立、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聲,他們被罷黜官職,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對他的死十分悲傷。這說明諸葛亮用人多麼公正。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與他同齊名的龐統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雖然,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說的重點仍在諸葛亮。諸葛亮高於龐統之處,不單在智謀才華,更重要的還在於品德胸懷。龐統心懷私念,妒忌孔明,驕兵輕放,急於求成,鑄成大錯,終身抱憾。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在《與杜微書》中說:「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在《又教與軍師名史與參軍掾屬》中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功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以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子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諸葛亮不僅自謙,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說明願得別人誨教之誠心。平定南中,他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言,並作為命令頒布全軍,強調南征,不能單靠武力鎮壓,還要靠智勝和從思想上瓦解叛軍,從而制定了對少數民族部落實行和撫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⑶ 作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2.
秦始皇兼並六國,創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專制帝國。但專制暴虐、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使秦始皇飽受抨擊。這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他在13歲即位9年後親政,迅速平定太後的舍人嫪毐發動的叛亂,並以放縱嫪毐的罪名罷免呂不韋。通過這些行動,秦王嬴政把權利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他花費10年時間,實現了統一各國的雄心,也適應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成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國。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和三公九卿制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統治體制,確保皇帝對全國的統治,組建了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在文字方面全國改用小篆,文字的統一對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進一步形成具有深遠意義。同時,他下令統一貨幣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貿易來往和國家的財政稅收。並且還修築馳道,疏浚鴻溝開鑿靈渠,為抵禦匈奴,修建長城,有效阻擋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機構。
秦始皇也是一個唯我獨尊、專制暴虐的君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無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限度。為了修建宮殿、陵墓和滿足秦始皇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眾徵收大量的賦稅,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力織不足衣服」的悲慘狀況。為了穩固其同志,還制定嚴酷的刑法。
盡管後期他昏庸無道,但是他結束了戰國以來的混亂局面,《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缺點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⑷ 作文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讀了《史記》這本書,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將軍,有敢於卧薪嘗膽的勾踐、有勇有謀、不畏強暴的藺相如……但這其中,我最欣賞最喜歡的就是藺相如了。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勇敢無畏。
當我讀到「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時,心裡此起彼伏,心裡不禁為藺相如捏了一把冷汗,他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去把和氏壁送到秦國,和秦王做交易。在他向秦王獻上和氏壁時,發現秦王十分喜歡這塊玉,但並沒有想兌現他的諾言。這時藺相如卻冷靜沉著,又巧妙地將和氏壁奪了回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藺相如還是將和氏壁完好歸趙了。
讀了這個故事,藺相如那智勇雙全的精神又清晰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藺相如就如同一座山,那樣高大、那樣偉岸,讓我不由自主地想抬頭抑望他。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但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光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來了。」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他並沒有堅廉頗,也沒有和他發生沖突,而是請病假不上朝。這時我想為藺相如打抱不平,對廉頗說:「廉頗將軍,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為趙國保住了尊嚴。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藺相如見了廉頗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似的,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藺相如對他們說:「我如果和廉將軍鬧不和,秦王必會趁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里,他靜下心想,是啊!我不能為了自己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面前認罪,藺相如知道後連忙熱情出有迎接。最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一起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這一舉動,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所以,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啊!藺相如你真是個勇敢相智不畏強暴,顧全大局的人啊!我是多麼喜歡你,多麼欣賞你!
望採納
⑸ 寫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 100字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是趙雲彈琴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瘦最喜歡歷史人物,趙雲了自古以來,趙雲就有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用現代語言表達就是才貌俱佳的一位美男子。
⑹ 我喜歡歷史人物400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諸雄爭霸。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我最崇拜的人無論是在小說里,還是在戲台上扮演,都有過他的出現,他就是人人稱為「奸雄」的曹操。曹操多才多藝,對書法、音樂、圍棋都非常精通。他文武兼備,能這么出類拔萃,還歸功於他孜孜不倦的學習,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其好學程度可見一斑。
曹操集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他的詩時而豪邁:「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時而散發著一絲絲的憂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時而流露出自己的雄心壯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更是一個視「才」如命的人,在當時那個動盪不安的年月,他唯才不求,但凡有學之士前來投靠,他會放下架子,不計前嫌,委以重任。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要找到「千里馬」,自己就必須做一個好「伯樂」。任人唯賢,歷史上又有幾位統領、帝王能做到?
我喜歡曹操,不僅因為他博學多才,更因為他珍視人才。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被人們歸為「奸雄」之列,實在不公。我們看人還是要多看看他的優點,至於其它,還是留給歷史去評說吧。曹操「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是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學海無涯苦」,只有「苦作舟」,才能「更上一層樓」!
⑺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哪位
秦始皇。
嬴政出生於趙國邯鄲,輾轉回到秦國。13歲,繼承王位。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除掉權臣呂不韋,實現親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勵精圖治,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自認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中央上,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現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在位晚年,渴望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時年五十歲。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7)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
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⑻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喻,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讓他在10天之內造好10萬只箭。諸葛亮對周喻說,3天內就造好10隻箭,第3天讓周喻派500個士兵來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叫來魯肅來幫忙,撥來20條快船,每船30個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蓋好,不讓魯肅告訴周喻,第1天和第2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3天4更時,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接到船里,船用繩索連著。江面上霧很大,船到了曹寨對面不到20里的地方,諸葛亮下令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曹操見霧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滿了箭後,諸葛亮讓大家說「謝謝曹丞相的箭」,一會船順風順水的劃走了。
這個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為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四更時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個原因,1.江面上霧非常大。2.天黑。3.周喻這時在休息。4.天黑,霧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
這個故事看完後,我覺得諸葛亮非常的會謀劃,他的大腦中充滿了智慧,我們要學習諸葛亮,遇到難事要自己多動腦子,不能全靠別人來幫助你,我們要讓腦筋多轉,讓我們更聰明。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霍去病
自古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公元前 140 --- 公元前 117年),西漢王朝著名的抗擊匈奴將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少年軍事將領。漢武帝皇後衛子夫的外甥。
公元前二世紀初,匈奴冒頓單於統一了匈奴各部,匈奴迅速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結果被冒頓單於殺得大敗,幾乎被俘。以後的漢文帝,漢景帝也因國力不夠強盛,只好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忍辱負重。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斗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匈奴屢次入侵,漢武帝一改以前的和親政策,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正式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這時,剛剛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出征,漢武帝見霍去病少年英武,遂封他為「驃姚校尉」,挑選了800名精銳騎兵歸他指揮。霍去病率領這800騎兵,遠離大部隊數百里,在茫茫大漠里奔襲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對匈奴首腦部分發起閃電般的襲擊。殺敵2000多人,內有多名匈奴貴族。漢武帝知道後大喜過望,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霍去病的首戰,就以驕人的戰果向世人宣布,一位少年將軍橫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成功的指揮了河西之戰。
河西地區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祁連山一帶,是漢朝通向西方的黃金通道。當時的河西地區一直被匈奴侵佔,成為匈奴渾邪王的領地。漢武帝想與西域各國取得聯系,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於是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發動了河西戰役。
在河西一戰中,霍去病指揮數萬騎兵,迂迴數千里,消滅了數萬匈奴,接著又接受了匈奴渾邪王的投降,霍去病成功的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
霍去病指揮的河西之戰沉重的打擊了匈奴的力量。匈奴人非常傷心,他們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匈奴人的心目中,這時年僅20歲的霍去病,已經成為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少年戰神。。
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武帝為了獎勵霍去病的軍功,在長安為他建了一座豪華的住宅。霍去病當即以鏗鏘豪邁的語言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而霍去病毫無爭議的成為了漢軍的主帥。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長途奔襲兩千多里,對匈奴左賢王部進行攻擊,消滅匈奴7萬多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狼居胥山上建立起高壇舉行祭天封禮,以此慶祝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凱旋迴朝。回朝後被漢武帝拜為大司馬一職。而這時的霍去病年僅22歲。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在他從18歲到24歲這短短的幾年中,他參加的大規模征討匈奴的戰爭就有6次。這些在乾旱荒涼的沙漠地區的進行的戰斗,雖然條件非常的艱苦,但是霍去病在戰爭中取得了全部戰役的勝利,為西漢王朝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戰功!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就是霍去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李白有詩《胡無人》贊霍去病雲: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這首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廣袤的大漠荒涼寂靜,寒風如霜。奔襲千里的騎兵汗濕鎧甲,嚴陣以待。旌旗掩掩之下,跨坐在西域汗血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現在,只要大將軍揚眉劍出鞘,這嚴陣以待的數萬鐵騎就會如怒海驚濤長驅千里勢不可擋···
⑼ 我最愛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莫過於魏武帝曹操。
1、大氣。
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的氣質,正是一種「大氣」,一種將生死成敗、進退榮辱置之度外的豁達大度,一種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曹操確實是很大氣的。讀他的詩和文,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哪怕是信手拈來,嘻笑怒罵,隨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種大氣而不顯粗俗。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是何等的氣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確非大手筆而不能作。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這種悲涼,除如劉勰所說,是「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 故梗慨而多氣也」外,與曹操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也不無關系。曹操畢竟是亂世英雄,對於生命的毀滅,他比誰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帶點終極關懷的意味的。
也許,正是這種對宇宙人生的透徹了悟,使曹操自始自終都能夠以笑容面對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如果去讀《三國志•武帝紀》,我們就會發現,笑、笑曰、太祖大笑這些字眼,竟會頻頻出現。當然,曹操的笑是各種各樣的。有放聲大笑,開懷大笑,也有自我調侃的苦笑、嘲笑,還有譏笑、冷笑,甚至是充滿殺機的冷笑。然而曹操始終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戰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親人去世,也會嚎啕大哭。但如果是做錯了事情,打了敗仗、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絕對不會哭,他一定是笑。因為曹操豁達開朗大氣磅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
2、可愛
曹操是很可愛的。生活中的曹操常常穿薄綢做的衣裳,腰裡掛一個皮製的腰包,用來裝手巾之類的零碎東西,有時還戴著絲綢制的便帽去會見賓客。與人交談時,也沒什麼顧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說道高興處,笑彎了腰,一頭埋進杯盤之中,弄得帽子上都是湯湯水水。這些細節,是一部對曹操不太友好的《曹瞞傳》告訴我們的,其本意是要給曹操扣上「佻易無威重」(輕俘)的帽子。然而我從中讀出的,卻是曹操的率真風趣、灑脫隨和。
曹操確實風趣。他喜歡開玩笑,常常正經事也用開玩笑話說。據《三國志•毛玠傳》,建安十七年機構改革時,有人要求裁並東曹,其意在排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的東曹掾毛玠。曹操的回答卻很幽默。他說,日出東方,月盛於東。東西,東西,人們總是先說東而後說西,為什麼要裁並東曹呢?結果,被裁並的是西曹。這就既改革了機構,又保護了毛玠。
戰場上的曹操也很可愛。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聽說曹操親自出場,都爭先恐後伸長了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看曹操吧?告訴你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並沒有四隻眼睛兩只嘴,只不過多了點智慧!這話說得很實在,也很可愛,還很灑脫。
作為朋友的曹操更可愛。曹操喜歡開玩笑,也喜歡會開玩笑的朋友。太尉橋玄是最早賞識曹操的人,和曹操算是「忘年交」。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曹操在祭祀橋玄的文章里就講了一句笑話,說當年橋老曾和他「從容約誓」:我死以後,路過我的墳墓,如果不拿一斗酒和一隻雞來祭一祭,車過三步,你肚子疼起來可別怪我。這就比那些官樣文章的悼詞可愛得多,情感也真實得多。
3、說真話
曹操最可愛同時也最遭人嫉狠之處是他說真話。本來,搞政治斗爭,在官場上混,是難免要講些假話的,至少要講官場套話,何況曹操是「奸雄」。但只要有可能,他就講真話,或講得像真話,不做官樣文章。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原本是一篇及其重要的政治文告,稱得上「政治綱領」四個字的,卻寫得實實在在,明明白白,通篇大白話,一點官腔都沒有。
曹操實在是聰明。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實話實說。這不但因為實話本身具有雄辯的力量,還因為你一講實話,西洋鏡就拆穿了,講假話的人就沒轍了,他們的戲就演不下去了。當然,曹操這樣說,並不完全出於斗爭策略,還因為他天性愛講真話,說實話。即便這些實話後面也有虛套,真話後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東西,也隱藏得很自然,不露馬腳。甚至哪怕是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是把假話藏在真話的後面,也講得坦盪, 講得流暢,講得理直氣壯。可以說,曹操這個傢伙,就連撒起謊來,都是大氣磅礴的謊。
4、寬容。
曹操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但也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很多與他為敵的人、背叛他的人,他都放過了。
魏種,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張邈反叛時,許多人倒戈跟隨了張邈,曹操卻十分自信地說:只有魏種是不會背叛我的。誰知魏種也跟著張邈跑了,氣得曹操咬牙切齒:好你個魏種!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饒不得你!但當魏種果然被俘時,曹操卻嘆了一口氣說:魏種是個人才啊!又任命他去當河內太守。畢湛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被張邈扣押,曹操便對他說:令堂大人在張邈那裡,你還是到他那裡去吧!畢湛跪下磕頭,說自己沒有異心,感動得曹操流下眼淚。誰知畢湛一轉身連招呼都沒打一個,就背叛曹操投奔了張邈。後來,畢湛被俘,大家都認為他這回必死無疑。誰知曹操卻說:盡孝的人能不盡忠嗎?這正是我的到處要找的人啊!不僅不治畢湛的罪,還讓他到孔夫子的老家曲阜去做了魯國相。這兩件事,都記載在《三國志武帝紀》正文,也應該可信。
甚至對於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曹操也很看重當年的情誼。陳宮和曹操有過一段不平常的交往,曹操出任兗州牧,就是陳宮的功勞。後來陳宮死心塌地地幫呂布打曹操,被俘以後,也死不肯投降。曹操便叫著他的字說:公台,你死了不要緊,你的老母親可怎麼辦呀!陳宮長嘆一聲說:陳某聽說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曹操又問:你的老婆孩子又怎麼辦呢?陳宮又說:我聽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後,老婆孩子是死是活,也由者明公看著 辦了。說完,頭也不回,昂首就刑。曹操流著眼淚,為他送行。陳宮死後,曹操贍養了他的老母,還幫著把他女兒嫁了,對他們家比當初是朋友時還要好。《三國志》裡面,沒有陳宮的傳,這是記載在《呂布傳》里的。裴松之注引《典略》,則說得更詳細。
5、英雄無奈是多情
曹操是兒女情長的人。曹操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享受天倫的時間不多,因此對家人的感情特別珍惜。據《三國志後妃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在臨終前還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我一生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惟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曹昂的生母劉夫人早逝,便由沒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撫育,丁夫人也視為己出。後來曹昂陣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來,又常常哭著罵著數落曹操:把我兒子殺了你也不管。曹操一煩,便把她打發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曹操還是做過努力的。他親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卻坐在織布機前織她的布,動都不動,理都不理。曹操便撫著她的背,很溫柔地說:我們一起坐車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曹操走到門外,又回過頭來問: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還是不理他。曹操沒有辦法,只好和她分手。以曹操脾氣之暴躁,為人之兇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簡單。何況曹操還讓丁夫人改嫁,不讓她守活寡,只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
6、改革家
曹操和諸葛亮一樣,既是新秩序的建設者,又是舊制度的改革者。範文瀾先生《中國通史》說,曹操在北方,諸葛亮在蜀國,都「革去了一些東漢的惡政」。
在我看來,曹操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在於他要建立一種新的秩序。這個新秩序從階級關系講,是庶族的;從意識形態講,是法家的。因此,它和曹操這個人一樣,也是要打折扣的。因為歷史證明,最適合帝國的統治階級,就是庶族地主;最適合帝國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後的政治路線,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但這只能在經過了魏晉南北朝369年試錯之後才能實現,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士族政權也有歷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誤,豈能不敗?
7、古今罕見的曠世奇才
千百年來,曹操可能是被議論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至今仍然有人為他爭論不休,可謂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但是,沒有一個人質疑曹操的才幹。
曹操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大軍事家。曹操的兵法韜略,堪比韓信、白起,故有「談兵者無過孫武,用兵者無過韓信、曹公」之說(見何去非《何博士備論》),且自創兵法,寫下《孟德新書》,批註《孫子兵法》,可謂文武兼備,理論結合實戰。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吒風雲、臨險不驚的軍事才幹,氣壯山河、舍我其誰的政治抱負,直抒情懷、氣魄雄偉的詩詞文賦等等,千古以來,除了毛澤東之外,少有其匹。
即便是不喜歡曹操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認「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虞世南語。見《唐文拾遺》卷十三);即使是他的敵人諸葛亮、劉備也不得不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先帝每稱操為能」(見《出師表》);而偉大領袖毛澤東更是坦言:「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魯迅先生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一文中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8、多才多藝的全能型人才
《三國志》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後人譽其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武雙全、文藝兼亥之人。曹操的才能多種多樣,《三國志》記載「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除了是文學大師,曹操還是一代書法家,在音樂上也是造詣極深。
歷史上見過曹操書法作品的人,無不贊其書作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漢朝末期,書法評論家評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實、張芝、張昶、曹操。南朝的書法評論家梁瘐肩在其《書品》中,把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玉灌,按歷代書法家的藝術成就,把它們劃分為神、妙、能三類:傑立特出者為神,運用精美者為妙,離俗不謬者為能;他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的書法作品為妙品。由此看來,曹操的書法作品雖不能列為神品、上品,但在全國名書法家中是數得著的。按理說,他也是個書法大家。
張華《博物志》說:「恆譚、蔡邕善音樂,……太祖皆與埒能。」,這說明曹操所具有的音樂才能,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曹操喜愛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他喜愛的是何種音樂呢?據說他不喜歡呆扳、少變化的雅樂,而喜愛形式多變、活潑生動、各具特色的俗樂:即一人領唱,三人和唱,或一人吹管、一人彈弦,一人打節拍,同時主唱……「魏武帝尤好之」;這種清新、悅耳,搖曳多變的音樂,刺激了曹操的創作慾望。因而,「曹操創制了大量俗樂歌辭,成為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寫作俗樂歌辭的文人詩人」。憑曹操的音樂才能及作歌辭的質與量,我們稱他為傑出的音樂家是當之無愧的!
曹操一生創作頗豐:明代胡應麟在《詩藪·雜編》中說:「自漢而下,文章之富,無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當首於此。」 據有關考證說,「後代流傳的曹操著作有十九種之多。」,「曹操創作的數量雄視一代,因而充分發揮了震爍、影響一代的作用」。
⑽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對上面的進行總結成你要的哈。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周瑜》
在滔滔歷史江河之中,可以流芳百世,代代相傳的英雄人物多不勝數。尤其在那些亂世時期,有謀有略的人,譜寫了無數令後世咋舌的傳奇。
三國兩晉之時是中國最風流瑰麗的年代,特立獨行的人比比皆是,我何以獨喜口碑並不甚佳的周瑜?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國中諸葛亮那篇內容真實的祭文得知:「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這樣的人確實讓人為之淚漣而心折。他「青年有俊聲」,少年得志統領三軍,南平長江,西治巴蜀;治軍有度才服程普,力辯群臣寧戰不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決勝千里的帥才;羽扇綸巾,輕袍緩帶是儒士風范;狂吟舞劍,聽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風雅;時人無不知「曲有誤,周郎顧」,一曲《長河吟》與《廣陵散》一般成為世間絕響。這樣的人生還嫌不夠精彩,又與小喬配為佳偶,琴瑟相合羨煞世人。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無比輝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傷。羅貫中對他的詆毀,把屬於他的羽扇綸巾作為了諸葛亮的標志,甚至把他的死歸結於他氣量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這樣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寵愛將為人的最佳特質都給了他,又將惋惜與悲哀都留給了與他同時和他身後的世人。
歷史人物總有不少求身後虛名的,甚至於為此顛倒黑白,但周瑜不同,他對後世評鑒不計較,他是活在當下的,把一生的光輝,譜寫在三國動盪的時代。是一個值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