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浙江歷史

浙江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10:14:36

1. 浙江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杭州,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南翼,東邊是東海,南邊是福建省,西邊是江西省、安徽省,北邊是上海市、江蘇省。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

浙江陸域面積10.5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域面積的1.1%。2019年末,常住人口5850萬人。

元朝時期,置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

元朝末年,方國珍、張士誠等割據於此。

明朝時期,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

清朝時期,為浙江省。


浙江多才子,尤其在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民國四大才子,徐志摩(浙江嘉興)、郁達夫(浙江富陽)、邵洵美(浙江餘姚)、戴望舒(浙江杭州)都是浙江人。

截至2019年,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市,下分8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7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

分別是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紹興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衢州市、台州市、麗水市、舟山市。

2. 浙江歷史上發生什麼大事

浙江歷史包括現今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所發生的歷史。在明代以前,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編輯] 上古??史前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是當時象徵財富及軍權的禮器。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直至新石器時代,先後出現上山文化[2]、小黃山文化[3]、跨湖橋文化[4]、河姆渡文化[5]、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馬橋文化[7]等,現時浙江省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

其中上山文化為21世紀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左右,其將改變人們對史前長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歷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史前稻穀,長期被認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一個代表。

[編輯] 越國及越吳融合
主條目: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在浙江一帶興起。此時,位於北邊的吳國也迅速發展,並且比越國強盛的更快,吳國在消滅了江北的邗國(今蘇北揚州)、淮夷等國後,與兩浙的沖突激增。吳王闔閭時,以越國不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為由而入侵越國,結果闔閭中箭身亡。繼任吳王夫差同越王勾踐進行了20餘年的戰爭,最後越王勾踐於前473年消滅北面的強國吳國,光復兩浙,進而吞並吳國,並遷都山東琅琊。

由於受到楚國持續打擊,勾踐的子孫越王朱句被迫把國都遷回到吳國滅亡時的首都——蘇州,此後四代越王都以蘇州為都,直到楚國佔領蘇州。

越王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齊威王使說客成功說服越國不打齊國轉攻楚國,遭到楚威王的軍隊反擊,越國大敗,導致越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06年,楚國佔領越國國都蘇州,在浙西設立江東郡,越國退往錢塘江以東固守。同時,浙江南部的東甌國是越國的一個封臣(見《越絕書》佚文)。

在越國和吳國長期的交往中,並且由於越國最終吞滅吳國,並統治達167年之久,越和吳的文化逐漸融為一體。

[編輯] 秦、漢時期
主條目:會稽郡
秦國滅楚國以後,旋即進入兩浙,「降越君,置會稽郡」[8],兩浙成為秦會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今蘇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國淮北貴族項羽在蘇州襲殺秦會稽郡太守,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劉邦建立漢朝後,兩浙仍置會稽郡。浙江東南部的東甌國在吳王劉濞叛亂以後被閩越國滅亡,後來也屬會稽郡管轄。

這一時期兩浙屬於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邊陲地區,尤其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太湖流域和寧紹地區與嶺南等地一樣,是罪犯流放之地。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治所遷往山陰(今紹興),蘇州成為新設的吳郡治所。

[編輯] 六朝
東漢末年,浙江曾為軍閥王朗和嚴白虎所據,後來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逐步統一長江下游地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在赤壁大勝南侵的曹操數十萬漢軍。222年,孫權受魏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吳國正式脫離魏國獨立,浙江向為孫氏吳國領地。吳國時期,浙江境內經濟穩定發展,臨海郡永寧縣(今浙江溫州)和橫藇船屯(今浙江平陽)是當時幾個主要造船中心之一。當時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為山越部落,與平地的兩浙人有所不同,為增加吳國人口和兵力,吳國對山越進行征撫,並且大搞屯田,以增強吳國的國力。

280年,浙江在吳降晉後轉歸晉國統治。318年,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至前吳國故都南京,始稱東晉,此後在一系列宮廷政變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貴族和士大夫南遷,也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遷在南京周圍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屬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尚不是這次中國人南遷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補充進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謝氏(謝靈運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這一時期浙江屬於「揚州」。六朝西曲的「下揚州」題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吳興郡(今湖州)、臨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溫州)等新的行政區劃也是那時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陳為隋所並後,浙江再次進入中原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 隋唐
主條目:兩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將太湖流域和洛陽連接起來。武德九年唐軍進入江南,從起浙江失去了獨立的地位。貞觀元年開始,太湖流域的糧食被大批征調到北方,從此延續了1100多年。 8世紀開始,設立浙江西道節度使(駐地今蘇南鎮江)和浙江東道節度使(駐地紹興),大體延續了秦漢會稽郡的范圍。兩浙藩鎮的統治為將來吳越國獨立打下了基礎。

[編輯] 吳越國和兩宋
主條目:吳越國
主條目:兩浙路
黃巢革命徹底摧毀了唐朝腐朽的統治。軍閥董昌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恢復了吳越的獨立,他的部將臨安人錢鏐在杭州建立了吳越國,在中原經歷五代十國紛爭的百年動盪中,吳越國保持了東南的穩定和繁榮。為兩浙成為日後中國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礎。吳越國時期人口達到55萬戶。

宋代錢塘江下游地圖978年,宋國大軍壓境,吳越國君臣在經過商議後為保全兩浙民生,將土地獻給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設立兩浙路,下設14個州: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溫州和處州(麗水)。兩浙路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兩浙道。
當北宋滅亡以後,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會杭州,當時稱做「臨安」,就成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臨時首都)。甚至在南宋滅亡以後,馬可波羅還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稱這里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9][10][11]。由於兩浙多年未受戰火侵襲,這段時期的浙江,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並憑借糧食、茶葉和絲綢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賦稅重地。[12]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杭州,結束了杭州作為首都的年代。元朝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南京等地合並,設立江浙行中書省,首府仍在杭州。

[編輯] 明朝

在浙江省發現的明朝瓷器,收藏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主條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軍隊在1368年攻入兩浙,吞並浙西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佔領兩浙全部,設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隨後為將首都應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鳳陽拼湊成一個新的行政區劃——南京(南直隸),將傳統上一直由浙屬的蘇州、松江等地劃予南直隸,致使自馬橋文化和越國時期以來,一直統一在一個行政區中的太湖流域被人為的分屬兩地,並被因陋就簡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設立11個府、l州、75縣。

明朝時浙江是全國賦稅重地之一。此時嘉興、湖州發展為生絲的主要產地。對外貿易也極其活躍。但是朱元璋對兩浙人支持張士誠和方國珍對抗明朝向來不滿,遂對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實施封閉鎖國的海禁政策,使商業文明和重商傾向較明顯的浙江備受壓制。海禁嚴時更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並實行「遷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內遷,嚴重威脅沿海居民生計。[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島居民30000餘人被強遣入內地,次年全國唯一的海島縣昌國縣(今舟山市的前身)廢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漁商民沖擊海禁的事件頻頻發生,到嘉靖朝時終釀成所謂的大倭患。實則倭寇之中,閩浙人比例最高。

[編輯] 清朝
主條目:浙江巡撫
清兵入浙後,於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由於浙江曾積極抵抗清兵,滿清對江南文人採取高壓政策,野蠻的文字獄、明史案即發生於浙江,在浙江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捕殺曾靜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翌日城陷,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軍抵抗後陣亡。根據戰後簽訂的中英江寧條約,寧波成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軍從江西進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全省各地都受嚴重影響。由於江浙地區是官員和紳士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對於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團不斷與太平軍作戰,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人口損失慘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兩府各縣,人口損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豐、安吉3縣,人口損失在96%以上。太平天國戰爭導致大批江浙人士進入上海的外國租借避難,對上海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同時,湘軍的勢力開始在浙江迅速擴張,1861年後的多任浙江巡撫均由湘軍把持,一改過去進士出身的文人巡撫,直到葛畢氏案發生後,湘軍的力量才大為削弱。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浙江省參與東南互保,免受戰爭侵擾。

[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浙人治浙
主條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黨活動活躍的地區,浙人章太炎、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復會,影響波及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軍起義,時任浙江咨議局議長湯壽潛被推舉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獨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會仍定於杭縣(原稱錢塘)。1月都督湯壽潛改任中華民國首任交通總長後,浙江各界又公推蔣尊簋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蔣尊簋被迫辭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獨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呂公望為浙江都督兼省長,倡導「浙人治浙」,加入反袁護國運動。省議會議長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凱解散的省議會復會,恢復《臨時約法》,行使省議會的權力。但由於局勢動盪,呂公望無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帶兵來杭任浙江督軍,齊耀珊任浙江省長,浙江各界雖力拒,但終未挽回局面。

[編輯]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楊善德就任浙江督軍後,浙江省被正式納入北洋軍閥勢力范圍。楊去世後,盧永祥接任浙江督軍。楊盧2人均屬皖系軍閥。因當時的江蘇省為直系軍閥統治,所以浙江督軍節制同屬皖系的上海地區。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屬直系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聯合江西和福建進攻皖系的盧永祥。10月戰爭結束後直系獲勝,驅逐盧永祥。浙江進入直系軍閥統治時期,督軍為孫傳芳,直至北伐戰爭結束。

清末民初時期,浙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和開埠較早,較早的接觸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並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統治的斗爭中,孫中山後期的革命經費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絲綢商人籌集和捐贈的,蔣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財閥的勢力上台的,湖州人當時就占國民黨中常委的1/3,控制了當時的政權。浙江人還較早參與了當時上海的開發,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當時上海大部分碼頭和租借大半房產,並建造了百樂門,和平飯店等知名建築。

[編輯]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主條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軍佔領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開始了在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十年建設,其間多項重要基礎設施竣工。1929年,張靜江在杭州成功舉辦了第一次西湖博覽會。

[編輯] 浙江抗戰
主條目:抗日戰爭期間的浙江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屬於第三戰區。北部的嘉興、吳興、長興等地是前期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筧橋上空爆發八一四空戰,中國空軍在相對劣勢下,擊落日機數架,取得空戰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內成立杭州灣北岸守備區和浙東守備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區全面失守。為阻緩日軍行動,國民政府對浙江實行焦土政策,炸毀錢塘江大橋,形成中日隔錢塘江對峙的浙江正面戰場(共犧牲上將2名(含追贈))。

1939年3月21日,富陽抗敵自衛團奮戰三天兩夜,取得東洲保衛戰的勝利,擊退日軍偷渡錢塘江掃盪浙東的企圖。1940年1月,日軍土橋師團乘雪天渡過錢塘江,佔領蕭山。7月16日,日軍從海上進攻鎮海,威脅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寧波,國軍在戚家山爭奪戰中取得抗戰中的第一次反登陸海防戰大捷,是為鎮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寧波淪陷。

浙江淪陷後,先被編入日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編入汪偽政權。

由於浙江為國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財稅來源,浙江抗戰抵抗強烈,其間日軍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進行細菌戰的主要受害地區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傷亡。目前,在義烏和衢州分別建有細菌戰紀念展覽館,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犯罪史實。

1945年9月4日第3戰區參謀長張世希與駐杭州的日軍第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在富陽宋殿村(今屬富陽市受降鎮)舉行洽降會談,浙江光復。

[編輯] 光復後及國共內戰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共4個兵團10個軍分兵數路進入浙江作戰。5月,溫州、杭州、寧波等浙江大陸各城相繼易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遷至舟山,繼續有效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大量人員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省政府因之撤銷。隨後解放軍陸續接管舟山群島。

國民政府棄守舟山後,仍保有浙江東南的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等島而由國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15],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灣,隨後更撤離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國共政權交替後,如其他各省一樣,浙江也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原來發達的商業文明因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浙江才恢復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嶺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難以僅靠農業生存。鄧小平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給這一地區的人們帶來機遇,他們將生意做遍了全中國。通過勤奮的工作、積極進取的精神、低工資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場的眼光,浙江南部經濟迅速崛起,並涌現出全國私營經濟代表的溫州,全國航運業巨頭雲集的寧波,全球輕紡市場中心紹興及以小商品城著稱的義烏等典型,加上傳統上比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區。這個時期的浙江省成為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為一種發展典型。

3. 浙江有多少年歷史了

8000年。一、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1、遺址的發現。1990年6月1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經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學生提供線索,在湘湖區域的城廂磚瓦廠取土工地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由於遺址的位置處在古湘湖中的跨湖橋畔,就把遺址定名為「跨湖橋遺址」。很快,市文管辦將此事反映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4日,省考古所派考古人員到遺址現場調查,決定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將發掘計劃報國家文物局審批。2、遺址的發掘跨湖橋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於1990年10月開始,至12月底結束。共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13件,並發現建築遺跡、灰坑等。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在8000-7000年間。第二次發掘在2001年5月到7月間進行。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人工栽培水稻等文化以及非常豐富的動物遺骨。此次發掘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次發掘於2002年10開始,至12月結束。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還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獨木舟的年代在8000前左右,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3、下孫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了實現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求,必須盡快找到與跨湖橋遺址同類型的遺址。蕭山博物館、省考古所於2002年6月起在蕭山境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終於在2003年5月10日,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與跨湖橋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為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孫遺址保存有近5000平方米,於2002年5、6月間作了小范圍的拭掘。同年11月起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二、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問題,隨著下孫遺址的發現而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為了使「文化」能成功命名,必須預告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跨湖橋》考古報告必須在命名大會前出版;二是事先必須得到考古界權威人士的認可。為此,《跨湖橋》考古報告於2004年12月初正式出版。在得到下孫遺址發現與發掘情況後,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先生認為「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時機已經成熟。2004年12月17日,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從此誕生。三、 跨湖橋文化的特徵跨湖橋遺址的年代早於河姆渡遺址,文化面貌獨樹一幟,不同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是一種新的發現。遺址內涵豐富,特徵明確,整體性強。除跨湖橋遺址外,還在附近地區發現下孫遺址。對照考古學文化的概念,可以認為,跨湖橋遺址與下孫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具備了獨立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條件,所以被考古界命名為跨湖橋文化。跨湖橋文化的基本特徵反映在以下幾方面:器物特徵、建築特徵、獨木舟、經濟形態、藝術與宗教、環境因素等。 四、跨湖橋文化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的關系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成熟性與發展高度。這種文化是從何而來,是受什麼文化的影響,或者是延續與傳承何地的文化?這個迷底隨著最近考古的新發現,而逐步被揭開。但同時,跨湖橋文化的去向至今不明朗,與浙江乃至於長江下游地區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著何種聯系。 都值得深入的探討與研究。1、浦江上山文化,是否是跨湖橋文化的源頭?2、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否受跨湖橋影響?3、馬家浜文化是否與跨湖橋文化有聯系。4、諸暨樓家橋遺址樓家角遺址早、中期含河姆渡文化的因素,但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作為經過正式發掘、離跨湖橋文化遺址距離最近、年代也最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卻未見有跨湖橋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典型器組合,還是動物形象的刻劃、堆塑裝飾,均不屬於跨湖橋文化傳統。5、其他遺址線索蕭山舜湖裡遺址,位於樓家橋遺址東北方約2公里處,內涵同樓家橋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約15公里處。遺址下層發現河姆度文化典型的夾炭繩紋有脊釜,年代距今約6500-6000年。蕭山金雞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10公里。遺址出土相當於河姆渡遺址二層的鼎、豆類陶器。年代距今約6000-5800年。另外在蕭山境內還發現相當於良渚文化的河庄蜀山、進化茅草山、所前金山等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關於跨湖橋文化的趨向仍然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迷。五、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意義學術意義跨湖橋文化以其新穎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極具個性的文化特徵,給浙江乃至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類型及其相互間關系問題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以羅家角④層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和以河姆渡④層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分別屬於錢塘江南北兩岸並行發展的兩支浙江境內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已成為考古學界的共識。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徹底打破原來所認識的浙江史前文化的基本脈絡與格局,表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應該是有多個源流譜系。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成為今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豐富的遺物中如獨木舟及相關遺跡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況?是當時的船塢,還是製作獨木舟的作坊?其本身必然包涵著非常豐富的考古信息。又如陶器製作技術水平、骨角木器和石器、動物遺存以及多種遺跡現象所反映的經濟、社會生活內容、彩陶、黑陶等一些頗出意外的文化現象的源流等,都有著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跨湖橋文化」是繼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浙江省境內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而且是當時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又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是浙江境內當時發現的最早的一個史前考古學文化概念。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浙江及至長江下游的文明起源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對浙江的史前考古學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起到浙江考古工作里程碑的作用。社會意義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標志著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誕生。這是蕭山文物考古史上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也是中國考古領域的一項新的突破。跨湖橋文化是我們的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浙江社會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必將對推動蕭山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為蕭山的湘湖開發和建設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跨湖橋文化遺址顯示出蕭山乃至杭州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跨湖橋文化是開展歷史教育、鄉土史教育良好教材。也將對杭州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博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跨湖橋文化是蕭山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一張歷史文化金名片。

4. 浙江有多久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5. 浙江歷史文化名人

一、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二、高明,元末明初人,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浙江瑞安人。出生書香門第、翰墨世家,少博學,精《春秋》,工書法,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其戲曲作品 《琵琶記》是我國南戲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參與創作的戲文,代表了南戲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戲文的終結和明清傳奇的先聲,它的誕生標志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是傳奇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傳奇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南戲之祖」。

三、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大禮議」事件中重要人物,明朝大改革的開啟者。

四、陳傅良:南宋學者,政治家,永嘉學派創始人之一。

永嘉學派,又稱「事功學派」、「功利學派」等,是南宋時期在浙東永嘉(今溫州)地區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學的一個儒家學派,是南宋浙東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派。因其代表人物多為浙江永嘉人,故名。

五、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朴學大師,字仲容,瑞安城關人。

六、夏承燾(1900——1986),詞學宗師,字瞿禪,溫州市區人。

6. 浙江的歷史沿革

時期 行政建制 行政區劃大事記 史前 於越原始氏族公社 浙江各地出現原始氏族公社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夏商 揚州 《禹貢》 春秋 分屬吳、越兩國 史學家杜佑:吳越分界處,在嘉興之語兒溪,後並於越。 戰國 屬楚國 楚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威王滅越,盡取浙江以北地 秦朝 分屬會稽、鄣、閩中等郡 在今浙江省境內設15個縣 西漢 分屬會稽、丹陽郡 增設5縣,共20縣,隸屬揚州 東漢 分屬會稽、吳、丹陽郡 山陰縣成為會稽郡政府所在地,隸屬揚州 三國 屬東吳 增設4個郡,縣共44個,隸屬揚州 晉朝 屬會稽國 都城會稽,隸屬揚州 南朝 屬東揚州 孝建初年(454年),置東揚州,分為5郡23縣,州治山陰 隋朝 屬揚州刺史部吳州總管府 分為5郡23縣,府治山陰。隋末,沈法興、李子通等割據於此。 唐朝 屬江南道/江南東道 分為11個州(郡) 五代十國 屬吳越國 設11州、1軍、63縣 北宋 屬兩浙路 設11州、府 南宋 分屬兩浙東路、兩浙西路 遷都臨安。浙西治臨安,浙東治紹興。 元朝 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 元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元末,方國珍、張士誠等割據於此 明朝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行政區域從此開始穩定少變 清朝 浙江省 有11府(地區)、63縣(州、廳) 參考資料:

7. 舉例說明浙江歷史事實

浙江作為臨海行省,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悠久!浙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按單位面積計算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2004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茶葉、蠶絲、水產品、柑橘、竹製品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森林覆蓋率達59.4%,居全國前列。樹種資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浙江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石煤、明礬石、葉蠟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等儲量居全國首位,螢石居全國第2位。 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全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里,佔全國的1/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里。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浙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之稱。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高。我們以奉化溪口為例具體說明一下! 溪口在近現代史上曾經發生幾次重大事件。清咸豐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將領范汝增率兵數萬,自嵊縣入境。六詔、蹕駐、三石等地農民400人餘人響應,經溪口,於11月26日攻克縣城,12月9日建立農民政權。受戰火影響,溪口商業一度蕭條,玉泰鹽鋪也一度停業。 1941年4月23日,侵華日軍侵佔縣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偽監時政權-「奉化維持會」,豐鎬房占為日軍司令部。日寇守田大佐率部進入溪口,見鎮內無人,悉數搗毀全鎮水缸,鍋灶,民間財物被洗劫一空。後在鎮四周密布鐵絲網,強令往來行人只許從武嶺門及藏山大橋出入,經過崗哨逼行鞠躬禮,並限定婦女在剡溪洗滌時間,稍有不遵即遭毒打或槍殺。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離溪口。是年11月,據溪口鎮公所第83號呈文載,溪口淪陷1576天,計被殺217人,被抓失蹤73人,全毀半毀詳房223間,樓屋1990間,平屋1172間,被搶糧米1.5萬斤,茶葉2000餘箱,以及大批耕牛、豬、雞及實物細軟;被砍大樹4899株,竹150萬株,汽車站、醫院、公園等遭嚴重破壞。 民國時期,特別是蔣介石三次下野期間,溪口一度成為國民黨指揮中心,南京與溪口之間軍政要員頻頻往返,溪口鎮上車水馬龍,冠蓋如雲,在民國史上曾經產生過很大影響。 1949年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21軍61師進駐溪口,溪口解放。 I am verry sorry for you!I reaaly want tudo that can you want need anser !I ....give up !I beg your pardon true ah! I really can not think of any good idea! Please forgive me. We also hope to have a knowledgeable person to provide you with a better answer! I beg your pardon true ah!

8. 浙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啊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9. 浙江的歷史是什麼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浙江」是錢塘江的古稱,意為曲折的江水。唐代時,分江南東道設立兩浙道,是為「浙」字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的名稱,「浙江」之名由錢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長江,南至平陽,西倚茅山、天目山,東濱大海,囊括太湖、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幾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稱。
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又曾被吳國佔領,後又成為楚國的一部分。秦統一中國後,即在這里設立會稽郡,屬揚州。三國時屬於東吳,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南朝。唐宋之際又相繼為兩浙道、吳越國和兩浙路的轄區,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范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占據主導的區域。
明朝初年,設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區的湖州府、嘉興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熱點內容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