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黃土高原、新疆、青藏高原;蘇聯(西伯利亞、遠東、中亞、高加索)、蒙古、朝鮮、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也有。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羽茅為旱中生多年生高大禾草。生於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草原化草甸及林緣灌叢中。多為伴生植物,有時成為優勢種,可形成單一的小群落。
羽茅分布區年均溫度為4—6℃,降水量250—450mm,濕潤系數0.3—1.0,≥10℃的有效積溫2000—2400℃,地帶性土壤為栗鈣土和黑鈣土。
圖2 羽茅
Achnatherum sibiricum(L.)Keng
1981年,將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採到的野生種子,在內蒙古畜牧科學院巴音哈太草原試驗站試種,播種當年大部植株可進入分櫱期,形成較大的草叢;有20%的植株可拔節、抽穗、開花並少量結實。第二年生長發育旺盛。於4月中旬返青,8月中旬種子成熟,葉層高達30cm,株高130—170cm,每畝產乾草300—350kg,種子65—80kg,莖葉比為58∶42。抽穗期其莖葉穗之比為莖佔35.71%、葉佔35.71%、穗佔28.57%。
② 風花菜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北溫帶的其他地區也有。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系濕生植物,多見於水田地邊;在較濕潤的田野、溝邊、河灘荒地可形成小群落。具一定耐水淹性,汛期河灘地漫水,只要水淹沒不到莖頂,浸水莖稈可迅速生長不定根,株體大量增生分枝,營養枝生長快,枝葉繁茂。在群落中有時頻度較大,可構成局部小群落,但一般形不成大片純群落。
風花菜耐寒,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在黃河口地區,3月上旬開始萌動,3月下旬根出葉展開,4月下旬抽花莖,5月上旬至6月中旬開花,花期40餘天;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實陸續成熟,7月底枯黃(表125—1)。早春由於氣溫低,苗生長緩慢,易受蘆葦等根莖型雜草的抑制,蓮座狀根出葉的生長受影響。風花菜具有一定的再生力,經放牧和刈割,腋芽可再生萌發,但4月底以後,已轉入繁殖生長階段,腋芽再生枝,只抽花莖,不抽葉枝。飼用風花菜主要集中在一些濕地和河漫灘地群落,伴生植物為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鱧腸(Eclipta prostrata)、兩棲蓼(Polygonum amphibium)等。
表125—1 風花菜生育期表於黃河口新淤地觀察結果。
③ 黍地理分布有哪些
原產於我國北方,為古老糧食和釀造作物,列為五穀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分布較廣,河北、山西、陝西北部、內蒙古、寧夏、甘肅,及東北北部地區均有栽培。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黍是一種早熟性作物,生育期短,一般為110—120天。在東北5月初或中旬播種,當種子吸水達到自身重的25%時,即可萌發。萌芽初期只有1條初生根;以後在近地面處形成不定根。7—8月開花、結實,9月種子成熟。
圖19 黍
Panicum miliaceum L.
黍有發達的須根系,入土比其他作物淺,入土深度約80—100cm,擴展范圍約為100—150cm。無分櫱或有分櫱,分櫱可達1—5個。黍的生活力較強,種子稍遇水分便可萌發。自農田逸出的黍經常生長在道旁和田間,成為田間雜草。
黍是喜溫性植物,要求比較肥沃的土壤,對水分的要求不太嚴格,抗旱性強,病蟲害少。黍較耐鹽鹼,在PH8—9的土壤上也能良好地生長。因此,在鹼化嚴重的草地生荒地上播種黍,是一種有效的生物治鹼措施,既可以刈割作為飼草,又可積累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為草地植被的恢復創造良好條件。
④ 所有中鐵局地理分布
在國內外都有工程!目前在湘就承建4條地鐵
⑤ 鵝觀草地理分布有哪些
除青海、西藏外,分布幾遍全國;朝鮮、日本也有。
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
鵝觀草在我國吉林省等溫帶地區,如果採取春播或夏播,當年僅能形成基生葉叢,而不能抽穗結實,直至降霜後,地上部分枯死,其綠草期為96—132天。而生長2年以上的鵝觀草,一般於3月底或4月初返青,6月中旬開花,6月底或7月初果熟,10月初或中旬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為95—106天,青草期為199—208天;在湖南、安徽省等北亞熱帶地區,如播種在春季進行,其實生苗難以越夏。如果採取秋季播種,宜在8—11月中旬播種,實生苗可以越冬,但葉受凍害呈淡紫紅色,翌年4月中旬抽穗,5月初果熟,6月初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可達145—236天,青草期可多達266天;如以生長2年以上的鵝觀草於8月底或9月初返青統計,其生育期為245天,青草期達275天(表30—1)。可見,鵝觀草在亞熱帶地區的生育期和青草期遠比溫帶地區時間長。這說明,鵝觀草在亞熱帶地區作為牧地,尤其作為冬綠草地或草坪,遠比溫帶地區的利用價值大。
圖30 鵝觀草
Roegneria kamoji Ohwi
表30—1 鵝觀草的生育期記載表
鵝觀草主要依靠種子繁殖。其種子成熟比較一致,利於一次收獲,且產種量高。種子發芽率亦高,一般均在90%以上;鵝觀草的分櫱力也是比較強的,據對生長2年以上的植株進行統計,一般每叢可分櫱15—25枝,最多有達36枝者;其再生力不太強,每年僅能收割2茬,最多不能超過3茬,每次收割的間隔時間為60天左右,收獲8天即可再生。據吉林省畜牧研究所報道,鵝觀草草地每次刈割後到新草萌發需7—11天;而在分櫱期利用,一般3天即可再生。
鵝觀草分布的生態幅是比較寬的。它適應的降水范圍是400—1700mm之間;它既可在沙質土上生長,亦可在粘質土上定居,適應的土壤pH值為4.5—8;適應的絕對最低溫為-30℃、絕對最高溫為35℃。
鵝觀草耐寒而不耐高溫。在溫帶地區,當年春播後,形成草叢而不能開花結實,綠色草叢遇霜凍後,地上部枯死,翌年才能開花結實,但果後營養期可延續到霜降。在亞熱帶地區,冬季絕對低溫達-23℃的條件下,仍能以綠色草叢越冬,但夏季35℃以上的持續高溫,鵝觀草即難以適應,地上部分全部枯死,不存在果後營養期,直至秋季氣候轉涼,它才開始萌發返青。
鵝觀草在亞熱帶地區,雖能以綠色草叢越冬但由於氣溫多變,且漸趨寒冷,其生長速度亦受到氣溫變化的制約,從9月初到11月25日的80天中,其平均日增長0.3cm左右,至降霜前植叢高達20—25cm。在水肥條件好的背風處,葉長可達10—25cm。降霜後,植叢基本停止生長。當年播種的實生苗,降霜後,葉片上部呈淡紫紅色,而多年生的草叢色變不明顯。可見,多年生草叢比實生苗耐寒性要強。
鵝觀草喜歡生長在路旁,經常遭人、畜踐踏,但仍能生長發育較好,只是草叢呈平卧狀,生殖枝較低矮。這證明,它對踐踏和土壤的板結還是具有一定的耐踏性。
鵝觀草抗旱、耐熱性均較纖毛鵝觀草弱。1983年,安徽滁縣大柳種羊場地區發生春旱,在進行雞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的耐旱性調查中,當時土壤5—10cm的含水率僅有4.1%的情況下,雞眼草、絹毛胡枝子(Lespedeza cuneata)並未明顯受害,纖毛鵝觀草受害亦不甚嚴重;而鵝觀草的幼苗幾乎全部枯萎,成株葉片萎蔫,已明顯受害。可見,鵝觀草的耐旱性是不夠強的。
鵝觀草最適宜的土壤是濕潤而肥沃,且排水條件良好的環境條件,在此種條件下,它生長發育得最好,生產力也最高。但對水漬環境亦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鵝觀草能在開闊而光照強的環境下很好地生長發育,但它在疏林下,甚至在郁蔽度達50—70%密林下,亦能生長得很好。可見,它的耐陰性是很強的。因此,用它建立林地草地或草坪是很好的草種。
⑥ 虉草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地區均有分布。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虉草栽培馴化容易成功,是我國南方和北方天然草地補播和在環境條件惡劣地區建立人工草地的優良牧草之一。
圖22 虉草
Phalaris arundinacea L.
虉草在我國溫帶地區返青早,一般於3月中、下旬返青,7月中、下旬種子成熟,生育期約113—124天;而在南方的亞熱帶地區,一般播種當年,不能開花結實,只有在第二年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如果春播,其生育期可達437天;如秋播,其生育期可達285天。虉草冬季莖葉不祜萎,青草期長,利用期也長(表22—1)。
表22—1 虉草春秋播期的生育期表(年·日/月)
虉草為長根莖性禾草,根狀莖發達,富含養分,芽點又多,在刈割情況下能促進芽點萌發和出土,因此,其再生性是很強的,一般每年刈割3—4次,並不影響其生長發育。該草春季生長迅速,對割宜在抽穗之前,花後莖葉老化,草質降低。
虉草可用種子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或切割根狀莖進行無性繁殖,尤以無性繁殖能力強,因其根系強大,根狀莖橫向延伸,其節上能長出新的植株。據報道,播種和栽種當年可繁生49—56株,第二年延伸至98cm,繁生為1079.6株。
虉草不足之處是結籽率低,用種子繁殖生長緩慢,苗期管理費工。
虉草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在土壤pH值4.9—8.4的范圍內都能良好地生長。也適應富含有機質的淤泥肥土,受水淹過的潮濕土壤它能生長繁茂。它既耐澇,又能抗旱,還能耐寒。據報道,1985年在內蒙古哲里木盟查金台牧場試驗地積水浸泡60天,仍能正常生長,但影響結實率。在溫室中,從1985年11月24日灌一次透水後,到1986年2月17日抽穗再未灌水,池土乾裂3cm左右,室內相對濕度為70—80%,夜間伴以1℃和短時間0%的低溫,但生長仍很旺盛,株叢高度達100cm左右,只是結實率不高。在查金台牧場試驗地極端最低溫為零下30.9℃的情況下,能安全越冬。6月份以後溫室中極端最高溫常達40℃以上亦能正常生長。
虉草抗逆性強與其發達的根系有關,除了根狀莖橫向伸長外,每0.5—1cm便有一根狀莖節,每節都能長出2—4條須根,多達6條,長約20—26cm,分布於3—30cm的土層中。根狀莖節部的不定根,部分埋於土中,部分露出地面,這樣大量的根狀莖和不定根便組成了一個吸收水分養分和透氣的根層,所以遇旱澇均能正常生長。
⑦ 我國地理分布:西北,西南,東北,東南,華中,華北,華南,華中東北,分別是那些省份
中國七大區域(共34省區):1、華東(七省一市):上海市、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灣省2、華南(五省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香港、澳門兩特區3、華北(五省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三省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5、西南(五省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藏族自治區6、東北(三省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7、西北(五省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注意:1、通常我們說的「華東六省一市」,是沒有包括台灣省的。2、政治上一般上把整個內蒙古自治區都列入華北地區。但: a、廣義上,東北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即「東四盟」: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b、廣義上,西北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阿拉善盟、烏海市、巴彥淖爾市和鄂爾多斯市等四盟市;
c、華北地區就包括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即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3、通常把「華中地區」與「華南地區」合稱「中南地區」。 所以也可以這樣分(和上面大同小異): 東北:黑 吉 遼 華北:京 津 冀 晉 內蒙 華東:蘇 魯 浙 閩 贛 皖 滬 西北 陝 寧 疆 青 甘 西南:藏 雲 貴 川 渝 中南: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其他:港,澳,台
⑧ 鐵礦的地理分布
截至1996年底,全國查明鐵礦產地1834處,分布於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660多個縣(旗),主要集中在遼寧(111.81億t)、四川(53.32億t)、河北(62.36億t)3省,共計保有鐵礦石儲量227.49億t,佔全國總保有鐵礦石儲量的49.08%;其次,儲量超過10億t的有北京、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湖北、雲南、安徽等8個省、市、自治區,儲量合計為160.88億t,佔全國總保有鐵礦石儲量的34.71%;再是儲量不足10億t的有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8個省、市、自治區,儲量合計為75.10億t,佔全國總保有鐵礦石儲量的16.21%;上海、寧夏為最少,只有幾百萬t(表3.2.6)。
保有鐵礦石儲量超過10億t的有:遼寧鞍山—本溪(106.5億t)、四川攀枝花—西昌(51.6億t)、冀東—北京(58.1億t)、山西五台—嵐縣(30.8億t)、寧(南京)蕪(湖)—廬(江)樅(陽)(21.4億t)、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16.3億t)、雲南惠民(11.2億t)、皖西霍邱(10.2億t)、魯中(10.1億t)等9個地區;儲量在5~10億t之間的有鄂東、鄂西、河北邯鄲、邢台、滇中、甘肅酒泉、河南舞陽—許昌、江西新余—吉安、閩南等地區。上述17個地區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除惠民、鄂西、霍邱幾個區因礦床自身特點和外部條件的影響,目前尚未開發利用外,均已成為我國主要的鐵礦石原料供應基地。
現將國內5個主要鐵礦儲量集中分布地區,即鞍山—本溪、冀東—北京、攀枝花—西昌、五台—嵐縣、寧蕪—廬樅介紹如下:
(1)鞍山—本溪地區萬鐵礦分布於遼寧鞍山、本溪和遼陽3市,東西長85km,南北寬60km,面積約5000km2(圖3.2.4)。鐵礦床幾乎全為「鞍山式」沉積變質型。有大、中、小型鐵礦床53處,其中大型19處。合計保有鐵礦石儲量(A+B+C+D級)106.5億t。已開採的大型鐵礦山有:鞍山齊大山、大孤山、東鞍山、眼前山和本溪南芬、歪頭山、北台以及遼陽弓長嶺鐵礦等,1996年末鐵礦開采能力3955萬t。另外,可供設計與規劃建設的大型鐵礦床有紅旗、賈家堡子、棉花堡子等。
(2)冀東—北京地區鐵礦分布於河北遷安、遷西、遵化、寬城、青龍、灤縣、撫寧和北京密雲、懷柔等縣(圖3.2.5)。鐵礦幾乎全為「鞍山式」沉積變質型。有大、中、小型礦床84處,其中大型鐵礦床9處。合計保有鐵礦石儲量(A+B+C+D級)58.1億t。已開採的重點礦山有遷安水廠、大石河(包括大石河、二馬、前裴庄、柳河峪、羊崖山、大楊庄、杏山)、棒錘山、磨盤山和遵化石人溝、青龍廟溝以及北京密雲鐵礦等,1996年末鐵礦開采能力2105萬t。另外,可供設計與規劃建設的大型鐵礦床有遷安孟家溝(儲量2.1億t,TFe28.9%)和灤縣司家營北區(儲量8.4億t,TFe 29.2%)。
(3)攀枝花—西昌地區鐵礦分布於攀枝花市和西昌地區的米易、德昌、會理、會東、鹽邊、鹽源、冕寧和喜德等縣(圖3.2.6)。主要為岩漿型的釩鈦磁鐵礦礦床,其次有接觸交代-熱液型和沉積型鐵礦床。有大、中、小型礦床66處,其中大型13處。合計保有鐵礦石儲量(A+B+C+D級)51.6億t,V2O2儲量1282萬t,TiO2儲量3.34億t。已開採的重點礦山有攀枝花的朱家包包、蘭家火山、 尖包包和西昌的太和北礦區等,1996年末鐵礦開采能力1420萬t。另外,可供設計與規劃建設的大型鐵礦床有米易白馬及及坪(TFe品位27.8%,鐵礦石儲量5.5億t,伴生TiO2品位6.29%,TiO2儲量1600萬t,V2O5品位0.27%,V2O5儲量149萬t);白馬田家村(TFe品位25.3%,鐵礦石圖3.2.6攀枝花—西昌地區鐵礦分布示意圖儲量3.14億t,伴生TiO2品位6%,TiO2儲量922萬t,V2O5品位0.25%,V2O5儲量76.5萬t);攀枝花紅格(TFe品位27.4%,鐵礦石儲量18.4億t,伴生TiO2品位10.5%,TiO2儲量2億t,V2O5品位0.24%,V2O5儲量448萬t)。
⑨ 蘆葦地理分布有哪些
蘆葦在我國分布很廣,東起黃河河口,西至新疆的塔城、伊犁,東北從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南至湖南的洞庭湖畔。但集中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其中以東北的遼河三角洲的盤錦、東溝葦區,松嫩平原的嫩江、白城葦區,三江平原葦區;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葦區;新疆的博斯騰湖葦區,伊犁河谷地及塔城額敏河谷地等葦區,都是大面積蘆葦集中的分布地區。此外,蘆葦也廣布於全世界。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蘆葦具橫走的根狀莖,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狀莖繁殖為主,根狀莖縱橫交錯形成網狀,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較厚的根狀莖層,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狀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較長時間埋在地下,1m甚至1m以上的根狀莖,一旦條件適宜,仍可發育成新枝。它還能以種子進行繁殖,種子可隨風傳播。
影響蘆葦生長的主要生態因子是水分。但它對水分的適應幅度很寬,從土壤濕潤到長年積水,從水深幾厘米至1m以上,都可以形成蘆葦群落。遇到水深在20—50cm,而且流速緩慢的河、湖,蘆葦都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稱。蘆葦高度因地而異,在東北各地為1.8—2.5m,部分也有達3m或更高者,而新疆博斯塔湖蘆葦可達4—5m甚至6m以上,在湖南洞庭湖可達4m以上。水深不僅影響蘆葦地上植株的生長高度,同時也與它的地下根狀莖的分布等有關,在常年積水的地方,蘆葦的根狀莖分布在土壤表層,佔地下部分總重的71%,往往一些牛軛湖或小湖的蘆葦從水淺處逐漸向水深處延伸,隨著水體深度的增加,它的根狀莖則向上浮動,最後根狀莖縱橫交織,加之地上部分的殘枝落葉與塵土,可形成地氈狀的浮島覆蓋水面,在草根層下的水可達4—5m深。相反在季節性積水或無積水的地方,蘆葦地上植株變矮,幾乎與水分減少成正比,隨著水分的減少,蘆葦高度依次遞減,一般地區蘆葦高在60cm至1m左右不等。在這些地方它的地下根狀莖埋深增加,0—30cm根狀莖和根佔地下總重的54%,其中20—30cm地下豎莖較多,40—60cm是地下豎莖和橫莖交叉區,60cm以下基本上是橫走的根狀莖。應該指出,水分減少的矮蘆葦地,正是作為牧場利用的對象,蘆葦根狀莖埋深增加,非常有利於牧場耐牧程度的提高,同時也給牧場復壯更新提供有利條件。積水深度不同,對蘆葦生長發育期有明顯影響,季節性積水,即蘆葦區土壤有干有濕,在4月發育成株的占植株總數的50.5%,而在長期積水的蘆葦,4月發育成株的占植株總數的19.5%。一般情況下,春天季節性積水的蘆葦,發芽出苗時間均早於長期積水的蘆葦半月左右,有利於北方早春放牧。
蘆葦對土壤和水的pH值適應幅度較大,它從微酸性至中性可達鹼性,可從pH值6.5—9,都能正常生長發育,形成群落,但以pH7—8時生長最茂盛。
蘆葦對鹽鹼土有較強的耐力,能在內陸鹹湖附近,有較厚鹽結皮的鹽土上生長,但它的外部形態已顯著變化,植株矮小,高僅20cm,葉子成披針狀,一般在新疆的鹽沼、濱海的蘆葦,植株矮小而稀疏,其高度均在1m以下。蘆葦在土壤含氯量0.25%以下,最高不過0.5%,灌水氯含量在0.3%時,能正常生長發育,畝產量可達350—450kg。它的耐鹽性,為向鹽鹼地擴大草地提供了可能,尤其對沿海城市建立飼料基地有著重要意義。
蘆葦植物群落地理分布非常廣泛而多樣,單優勢蘆葦純群落在各地可同時出現。
蘆葦的物候期由於它分布廣,受各地自然條件限制,非常不一。現以華北為例:蘆葦發芽期4月上旬,展葉期5月初,生長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開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種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葉期10月底以後。
綜上所述,蘆葦是一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物量高的優良牧草。
⑩ 問荊地理分布有哪些
廣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河南、湖北、貴州、四川、青海、寧夏和新疆等省(區);日本、朝鮮、蒙古和蘇聯等國家也廣泛分布。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問荊4月中、下旬由根狀莖生長出孢子莖,5月上、中旬孢子成熟散出,之後孢子莖枯萎。由同一根狀莖上生長出營養莖,直到10月枯萎。
問荊屬草甸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在森林帶、森林草原帶的雜類草草甸群落、溝邊、河邊、砂質地可以成群生長,局部可成為優勢種。在草甸草原各群落中多為伴生種。在耕地和休閑地帶分散或成小群落分布,成為田間有害雜草。由於它具有根狀莖,深可達1m,無性繁殖能力強,不易防除。
圖114 問荊
Equisetum arvense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