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絲綢歷史

絲綢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11:13:07

❶ 杭州絲綢的歷史

杭州絲綢的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那時,杭州的先民就已能種桑、養蠶、織帛和製造原始的繅絲工具。春秋時代,越王勾踐以"獎勵農桑"為富國政策。唐代時,杭州盛產的綾類已有"天下為冠"的盛譽,成為宮廷貢品。南宋時,杭州市內呈現"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和"都民女士,羅綺如雲"的盛況,由此而稱"絲綢之府"。1000多年前,杭州產絲綢就遠銷東南亞和阿拉伯諸國,從陸上和海上鋪設了"絲綢之路"。

❷ 中國絲綢的歷史

中國絲綢的歷史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❸ 絲綢的歷史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著稱全國。湖州絲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自遠古以來,盛名不衰。湖州緩絹以其精美絕倫遠銷全國、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譽,其間也經歷了艱難的曲折。以古鑒今,回顧湖州絲綢發展的歷史之路,對於振興我國的傳統工業,弘揚祖國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湖州籍著名書畫家趙孟鄉顧在《吳興賦》中有「平陸則有桑麻如雲,鬱郁紛紛」句,明時,一位詩人.在詠湖詩中萬「桑柔四郊綠」句,兩者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綠葉疊翠的景觀,點染出湖州蠶桑種植園經濟特色,和蠶鄉的特異風光。

❹ 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料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絲綢歷史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❺ 絲綢之路歷史

西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

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

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入西域。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5)絲綢歷史擴展閱讀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讓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了生機,做為一帶一路起點的陝西,面臨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這條絲路的開拓者,首推兩千年前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騫。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古代絲綢之路

漢朝時,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自玉門關以西至蔥嶺以東,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爾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爾喀什湖附近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蔥嶺以西的亞洲西部和歐洲東部一帶。

西域同內地的聯系據說開始於西周時期的第五個君主周穆王,駕八駿,率六師,行數萬里,到西方的瑤池會見西王母國君。據傳,西王母國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內地頻繁的聯系,則是始於西漢王朝,特別是漢武帝統治時期,所以史稱西域以孝武時始通。

公元前2世紀左右,即中原地區的秦和西漢初期,西域地區分布著36個國家,大者有幾十萬人,小者不過數千人。從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塔里木盆地南緣為南道諸國,包括樓蘭、且末、於闐、莎車等國。

塔里木盆地北緣為北道諸國,包括疏勒、龜茲、焉耆、車師等國;准噶爾盆地東部散布著姑師、卑陸、蒲類等一些小國。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來居住著塞人。

西漢初年,居住在敦煌祁連山一帶的月氏人,由於被匈奴所迫,西遷到此處,趕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國。不久,河西地區的烏孫人為了擺脫匈奴人的壓迫,向西遷徙,把月氏人趕走,佔領了這塊土地。

❻ 絲綢最早的來源

關於絲綢的起源,我國古代史籍中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而對蠶一生的生理變化的觀察,使先民們產生了與生死天地等發生的聯想。古代有關的傳說和神話很多,其中有兩個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一是伏羲氏化蠶桑為綿帛;二是西陵氏之女,黃帝的元妃嫘〔lei雷〕祖,始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這兩種說法年深日久,幾乎已成信史,常常被各種書籍和人們加以引用。我們知道傳說是伴隨著歷史而存在的,過去人們往往把一些偉大的發明,歸功到某個聖人或賢哲身上,作為對他們的偉大和賢能的贊頌,中國的蠶絲生產起源很早,對人民生活影響極大,把它的創造發明權推溯到中華民族神話中的祖先伏羲氏和黃帝元妃螺祖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動人的傳說當然是沒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因為織作一匹美麗的絲綢,必須要經過育蠶繅絲、織造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這樣眾多的工藝,決不會也不可能是一個人在較短時期之內創造出來的,尤其是在遠古時期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它肯定是經歷過極其漫長的歲月,融會了不同時期人的發明創造,並且在各個環節上都取得了突破,才形成的偉大發明。
考古:
考古發現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合理因素,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已出現了絲綢的曙光。
1、半個繭殼新石器時代
2、錢三漾絹片新石器時代
浙江湖州錢三漾出土距今4750年,為長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絲織品。
3、河南滎陽青台村出土的羅織物新石器時代
距今5630年,是黃河流域發現最早的絲織品。
4、原始織機部件新石器時代
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原始織機的使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❼ 絲綢之路的歷史

西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

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

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入西域。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❽ 絲綢有多少年的歷史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版養蠶、取絲、織權綢了。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❾ 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

公元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國與亞歐大陸之間的商業貿易之路。在此後的1700多年間,我國絲綢大量通過此路運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古絲路從今西安為起點,向西到隴西地區分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又歸於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門關或陽關,又有南、北、中三個去向。

它把我國東部封建農耕文明集中發達的中原地區和渭水流域(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部游牧部落經濟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區)及其以西各個邦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由於古絲路絕大部分路線通過戈壁沙漠綠洲,歷史上也稱為「綠洲古路」。

歷史學家根據對史書方誌和考古文獻的研究得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屬於古絲路的興盛暢通時期。

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公元初~6世紀後期)、五代及兩宋(公元10世紀初~13世紀後半葉)和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0年)為古絲路相對荒蕪沉寂時期。

(9)絲綢歷史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7000英里長,自中國首都長安通往西方直達羅馬帝國的貿易之路。歷史上,這些路線不但用於絲綢貿易,也包括了許多其它的商品。絲綢之路包括條主要線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經由波斯,到達地中海,羅馬。南路到達阿富汗,伊朗,印度。

東路至長安。這些路都由首都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走廊,到達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北路經由玉門關,穿過戈壁沙漠頸部,直到哈米,穿過吐魯番盆地的主要綠周,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的天山,到達裏海的海岸。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❿ 簡述我國絲綢的歷史發展過程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佔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佔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中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熱點內容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