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分子學

生物分子學

發布時間: 2020-11-21 11:15:22

『壹』 分子生物學定義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專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屬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

『貳』 分子生物學與分子細胞生物學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學科是相互關聯的,一般來說,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物質基礎的學科。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比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而細胞生物學則是從細胞整體、顯微、亞顯微和分子等各級水平上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

分子細胞生物學從基因表達調控和蛋白質修飾、細胞膜物質運輸、細胞運動的分子基礎、細胞增殖及其調控、細胞分化與幹細胞和細胞凋亡等方面,結合最新研究發展動向,對細胞生物學的前沿領域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叄』 分子生物學指的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從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

『肆』 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區別與聯系

兩個學科都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研究,分子遺傳學側重的是從分子水平對生物遺傳規律和遺傳現象的研究,而分子生物學是注重的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一些特徵和現象 。
遺傳學(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的科學,研究基因的結構、功能及其變異、傳遞和表達規律的學科。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不限於父母子女或一個家族,還可以延伸到包括許多家族的群體,這是群體遺傳學的研究對象。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還可以以細胞為單位,離體培養的細胞可以保持個體的一些遺傳特性,如某些酶的有無等。對離體培養細胞的遺傳學研究屬於體細胞遺傳學。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還可以擴充到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甚至mRNA的轉錄,這些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課題。
遺傳學的研究范圍包括遺傳物質的本質、遺傳物質的傳遞和遺傳信息的實現三個方面。遺傳物質的傳遞包括遺傳物質的復制、染色體的行為、遺傳規律和基因在群體中的數量變遷等。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比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伍』 分子生物學的本質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從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回、功能答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現代化學物理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推動了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關系十分密切,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1)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是用化學的和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整體水平乃至群體水平等不同層次上的生物學問題。而分子生物學則著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體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動的普遍規律;

(2)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學著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質,核酸,脂質體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復合體系。而一些小分子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化則屬生物化學的范圍;

(3)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闡明整個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徵,即生命現象的本質;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體或某一種生物體內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學現象或變化,則屬於生物物理學或生物化學的范疇。

『陸』 我在學生物分子學和細胞生物學,請問大家這個專業的博士哪所學校(研究所)實力強謝謝!

說到生物學專業,不能不提到中國科學院的一系列生物科學研究所。它們可謂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先頭兵,引領了我國生物學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與發展。作為專門的研究機構,中科院的項目多,科研水平高,公費比例較大。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是由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腦研究所、上海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蟲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組建成立。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以及我國第一個被國際公認的創新葯物「蒿甲醚」都誕生於此。
提示:上海生科院的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和生物信息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及功能,細胞活動的分子網路調控,腦發育與腦功能的分子與細胞機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葯研究開發、中葯現代化以及葯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現代營養科學,病毒學與免疫學,計算生物學,以及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247人,其中,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69人,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51人,神經所28人,院直屬研發(生物技術與醫葯)17人,健康科學研究所25人,營養科學研究所25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12人,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16人,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4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設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兩個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設有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和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研究等生命科學、蛋白質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其生物活性之間的定量關系、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信息學、認知神經科學共90人。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於200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國際聯合開放實驗室——中、荷、法無脊椎動物病毒學聯合開放實驗室。研究領域已由原來的普通病毒學擴展到醫學病毒和新生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擁有亞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庫——中國病毒資源保藏與信息中心,其中昆蟲病毒占我國已發現病毒的90%以上。創建了具有現代化展示手段的我國唯一的「中國病毒標本館」。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微生物學10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28人。
綜合性大學

綜合性大學往往佔有學科發展均衡的優勢。作為理學的一個重要門類,生物學在這些院校往往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一些名牌綜合性大學更是因其雄厚的的實力、優越的科研條件和較好的就業前景吸引了大批報考者。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25年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學系之一。綜合實力與中科院研究所不相上下,是同類院校中的佼佼者。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和生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植物學8人,動物學1人,生理學4人,微生物學1人,遺傳學3人,細胞生物學12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13人,生物物理學1人,生態學3人,生物學(生物信息學)3人,生物學(生物技術)16人。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我國最早在大學中成立的生命科學學院。擁有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遺傳學、生態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的研究領域偏重於宏觀生物學和生物資源的保護及利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多樣性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種群和進化生態學、基因多樣性和生物安全、城市生態與生態經濟學、生物信息學、資源生物學等。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系的研究領域為發育遺傳學,主要從事與發育有關基因的功能研究。正在進行「P27基因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抑制細胞分裂的作用」及「果蠅神經發育基因在人類基因組中同源序列」的研究有較大的影響。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植物學3人,動物學3人,微生物學10人,神經生物學22人,遺傳學34人,發育生物學9人,細胞生物學2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2人,生物物理學6人,生態學10人,生物信息學2人,人類生物學2人。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擁有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3個國家重點學科。

『柒』 什麼是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比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捌』 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玖』 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有什麼不同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物質基礎的學科.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比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而細胞生物學則是從細胞整體、顯微、亞顯微和分子等各級水平上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
分子細胞生物學從基因表達調控和蛋白質修飾、細胞膜物質運輸、細胞運動的分子基礎、細胞增殖及其調控、細胞分化與幹細胞和細胞凋亡等方面,結合最新研究發展動向,對細胞生物學的前沿領域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拾』 分子生物學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生命現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為人類利用和改造生物創造了極為廣闊的前景。 所謂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質主要是指對遺傳、 生殖、生長和發育等生命基本特徵的分子機理的闡明,從而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新的手段。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攜帶遺傳信息的核酸和在遺傳信息傳遞及細胞內、細胞間通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較大的分子量,由簡單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組合以蘊藏各種信息,並且具有復雜的空間結構以形成精確的相互作用系統,由此構成生物的多樣化和生物個體精確的生長發育和代謝調節控制系統。闡明這些復雜的結構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是分子生物學的主要任務。 分子生物學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內容: 1.核酸的分子生物學 核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核酸的結構及其功能。由於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因此分子遺傳學(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組成部分。由於5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該領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技術,是目前分子生物學內容最豐富的一個領域。研究內容包括核酸/基因組的結構、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與翻譯,核酸存儲的信息修復與突變,基因表達調控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等。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是其理論體系的核心。 2.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 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執行各種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盡管人類對蛋白質的研究比對核酸研究的歷史要長得多,但由於其研究難度較大,與核酸分子生物學相比發展較慢。近年來雖然在認識蛋白質的結構及其與功能關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對其基本規律的認識尚缺乏突破性的進展。 3.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 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細胞內、細胞間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及其它各種功能的完成均依賴於外界環境所賦予的各種指示信號。在這些外源信號的刺激下,細胞可以將這些信號轉變為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例如蛋白質構象的轉變、蛋白質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的變化等,從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狀態等發生改變以適應內外環境的需要。信號轉導研究的目標是闡明這些變化的分子機理,明確每一種信號轉導與傳遞的途徑及參與該途徑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調節方式以及認識各種途徑間的網路控制系統。信號轉導機理的研究在理論和技術方面與上述核酸及蛋白質分子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當前分子生物學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准備和醞釀階段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初,是現代分子生物學誕生的准備和醞釀階段。在這一階段產生了兩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上的重大突破: 確定了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基礎物質 19世紀末Buchner兄弟證明酵母無細胞提取液能使糖發酵產生酒精,第一次提出酶(enzyme)的名稱,酶是生物催化劑。20世紀20-40年代提純和結晶了一些酶(包括尿素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黃酶、細胞色素C、肌動蛋白等),證明酶的本質是蛋白質。隨後陸續發現生命的許多基本現象(物質代謝、能量代謝、消化、呼吸、運動等)都與酶和蛋白質相聯系,可以用提純的酶或蛋白質在體外實驗中重復出來。在此期間對蛋白質結構的認識也有較大的進步。1902年EmilFisher證明蛋白質結構是多肽;40年代末,Sanger創立二硝基氟苯(DNFB)法、Edman發展異硫氰酸苯酯法分析肽鏈N端氨基酸;1953年Sanger和Thompson完成了第一個 多肽分子--胰島素A鏈和B鏈的氨基全序列分析。由於結晶X-線衍射分析技術的發展,1950年Pauling和Corey提出了α-角蛋白的α-螺旋結構模型。所以在這階段對蛋白質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都有了認識。 確定了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 雖然1868年F.Miescher就發現了核素(nuclein),但是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並未引起重視。20世紀20-30年代已確認自然界有DNA和RNA兩類核酸,並闡明了核苷酸的組成。由於當時對核苷酸和礆基的定量分析不夠精確,得出DNA中A、G、C、T含量是大致相等的結果,因而曾長期認為DNA結構只是「四核苷酸」單位的重復,不具有多樣性,不能攜帶更多的信息,當時對攜帶遺傳信息的候選分子更多的是考慮蛋白質。40年代以後實驗的事實使人們對核酸的功能和結構兩方面的認識都有了長足的進步。1944年O.T.Avery等證明了肺炎球菌轉化因子是DNA;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用DNA35S和32P分別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核酸,感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是遺傳物質。在對DNA結構的研究上,1949-52年S.Furbery等的X-線衍射分析闡明了核苷酸並非平面的空間構像,提出了DNA是螺旋結構;1948-1953年Chargaff等用新的層析和電泳技術分析組成DNA的礆基和核苷酸量,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提出了DNA礆基組成A=T、G=C的Chargaff規則,為礆基配對的DNA結構認識打下了基礎。

熱點內容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