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歷史
Ⅰ 八下歷史提綱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象徵有: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為紀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門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旗的象徵意義是: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3、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
(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大陸獲得統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是:使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各族人民大團結。
8.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9.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富農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2.「土改」過程:①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5. 「一五計劃」的時間是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16.通過「一五計劃」,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17.1954年9月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8.三大改造的實施辦法:①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即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②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19.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0.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1.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大會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2、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3.「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左」錯誤的做法(或現象)有:「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4.「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於是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5、文化大革命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文革小組」
26.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標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1976年),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27.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它的起因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②它的結果是得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③它的意義是: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備。
28.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內容有: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9.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卡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30.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3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32.國企改革內容有: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33.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3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逐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大致過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後增設海南經濟特區)第二步,建立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增設上海浦東開發區)第四部,內地。
35、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36.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7、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 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38、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並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後又實施西部大開發。
39、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40、「一國兩制」的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4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4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方針: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兩會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4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是——華東軍區海軍,目前,我國海軍部隊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57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核反擊。
44、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45、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46、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47、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48、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49、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0、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即APEC會議)。
5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1966年,核導彈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稱為「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52、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53、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並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54、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在體育事業上,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
Ⅱ 人教版八下歷史提綱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知識提綱 第五單元 工業文明的來臨 課目 每課子目錄 應該掌握的主要知識點 第一課 工商業的興起 工廠從這里發展而來 1.、作坊與手工工場的區別;作坊、手工工場和工廠的關系; 2、14世紀義大利最早出現手工工場;中國明清時期也出現了; 3、手工工場出現和發展的意義;但西歐仍處於農業社會 商人的地位變了 1、16世紀商人地位的特點(經濟地位顯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 2、利商政策與商人地位變化的關系(思考題) 3、16世紀西歐的商人、貴族和農民地位的變化 第二課 沖破思想的牢籠 蒙娜麗莎的微笑 (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 1、文藝復興運動最早興起於14世紀的義大利,後影響西歐 2、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達芬奇、莎士比亞 3、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意義和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教皇奶牛」的解放 (宗教改革運動) 1、教皇奶牛稱呼的由來 2、宗教改革領導人--路德 3、宗教改革運動使得德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近代科學的誕生 (近代科學革命) 1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2哥白尼日心說—科學革命的開端 3、布魯諾---宇宙無限論 4、牛頓-----物理力學(萬有引力) 理性之光 (17-18世紀啟蒙運動) 1、17—18世紀西歐啟蒙運動的中心是法國 2、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天賦人權)盧梭(人民主權) 第三課 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發現新大陸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促成新航路開辟的因素和客觀條件 2、海上探險走在最前面的兩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 3、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航海路線和貢獻 全球聯系的加強 (正面影響) 加強了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系,拓展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為人們遷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產生;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總之,世界開始走向整體。(荷蘭----海上馬車夫) 黑人是怎樣來到美洲的 (負面影響) 掠奪土地和財富;毀滅印第安文明;販賣黑奴。總之,造成了亞、非、拉美長期的落後與貧窮。(英國—日不落帝國) 第四課 資產階級革命:新體制的創立 議會對王權的勝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2、議會軍資產階級領導人-----克倫威爾;處死國王查理一世 3、革命成果----《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 歷史上第一位總統產生 (美國獨立戰爭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1年 1、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英國對北美的殖民統治 2、來剋星頓槍聲---拉開獨立戰爭序幕 領導人----華盛頓 3、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宣告美國的誕生 4、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三權分立),確定共和政體 忘我獻身的法國公民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789年—1793年 1、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封建專制等級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階級矛盾尖銳 2、巴黎人民的三次起義使革命達到頂峰(三次起義的成果) 3、革命文件《人權宣言》 領導人—羅伯斯庇爾 4、法國革命的意義;法國政體—共和制 5、拿破崙1804年建立法蘭西帝國,頒布《法典》,鞏固了革命成果。 第五課 面臨挑戰的中國 最後的盛世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36年清建立,1644年清軍入關 2、江南地區手工工場興起棉紡織業發達,出現徽商晉商商幫 3、對外貿易出超,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出口絲綢茶葉瓷器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明修長城清修廟-----兩朝民族政策的差異 2、清---管理西藏、土爾扈特部回歸、平定準葛爾和回族叛亂 3、中俄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康熙) 專制帝國 (專制皇權高度加強) 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設廠衛 2、清雍正設立軍機處----皇權強化達到頂峰 3、文字獄、八股取士---黃宗羲 來自海上的挑戰 1、1405—1433鄭和下西洋規模和意義(今年是600周年) 2、傳教士來華---利馬竇 郎士寧 3、殖民者來華---澳門侵佔澳門、荷蘭侵佔台灣(鄭成功) 4、清朝的對外政策------閉關自守,廣州一口通商 第六單元 席捲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 課目 每課子目錄 應該掌握的主要知識點 第一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興起 第一工業革命開始時間、主要發明、特點和對英國的影響 科學的世紀----19世紀 各國重視科學研究;大學成為科研重地;形成了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群體。(達爾文《物種起源》;內燃機發展的理論基礎) 工業革命的新階段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特點、主要發明、應用產業和影響 人在工廠 1840年前後的英國機器生產的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場 工廠有嚴格的勞動紀律和管理制度;出現流水生產線(福特) 第二課 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 地球變小了 1、 整體世界形成的必要條件;整體世界形成的表現 2、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的時間------20世紀初 文明與野蠻相交織 1、整體世界形成過程對西方國家的影響---瓜分世界,進行殖民掠奪,控制和奴役著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對亞非拉國家影響----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危機嚴重; 2、文明----工業文明傳播到亞非拉地區,促進社會生活的變化 3、野蠻----西方國家對亞非拉地區進行野蠻的殖民侵略和掠奪 挑戰與回應 1、 反抗斗爭獲得獨立------海地(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2、 適應工業化改革--------日本(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 第三課 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 屈辱的歲月 1840—1901年 1、1839年林則徐虎門硝煙及評價;英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 2、1840-1842年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內容及影響 3、1894-1895年甲戊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內容及影響 3、 19世紀末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劃分勢力范圍 4、 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內容及危害 悲壯的抗爭 1、 三元里人民抗英(鴉片戰爭);關天培(鴉片戰爭),鄧世昌(甲午海戰),徐驤(台灣軍民抗日) 2、 太平天國運動原因、領導人、性質、意義、失敗原因 師夷長技以制夷 1、 鴉片戰爭後地主階級代表對待西方的態度發生變化及原因 2、林則徐—中國西學第一人;魏源--師夷長技以制《海國圖志》 3、學習西方---洋務運動(時間、代表人、學習內容、結果) 從維新到革命 1、1895年公車上書拉開戊戌變法序幕(康有為、梁啟超) 2、維新派觀點與洋務派觀點的不同( P7I頁) 3、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3、 孫中山(革命派)1905年建立同盟會,1911年發動武昌起義,史稱辛亥革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4、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局限分析。 第四課 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工業化和城市化 三大產業的出現,什麼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什麼是「城市病」 現代文明生活的源頭 工業化奠定現代文明生活基礎的表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追求合理飲食;醫學進步人均壽命延長;生活質量提高(洗衣機);婦女地位提高(三八婦女節);義務教育普及;大眾傳媒發展,;服裝休閑大眾化;交通方式革新;居房建築鋼筋水泥化等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工業革命後西方社會的兩大主要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2、工人爭取權利的斗爭—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 3、空想社會主義:法國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歐文(和諧公社) 4、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七單元 走向現代世界 課目 每課子目錄 應該掌握的主要知識點 第一課 全球性的震盪 規模空前的戰爭浩劫 1、一戰二戰的時間、原因、交戰雙方、性質、轉折戰役及危害 2、科技的使用;怎樣看待戰爭的危害;《安妮日記》、聯合國 令人談虎色變的經濟危機 1、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影響、本質。(1825年英國) 2、為了應付危機,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政權,走上了對外擴張道路,成為二戰的策源地;美國則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傳統的資本主義得到改造,開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道路。 第二課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理想變現實的 十月革命 1、19世紀中期俄國改革推進工業化,但落後於歐美國家; 2、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起義,推翻沙皇專制統治(二月革命);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成立蘇維埃政府,退出一戰,頒布《土地法令》;1922年,蘇聯建立。(十月革命意義) 「西亞病夫」的崛起 「西亞病夫」由來;凱末爾革命和改革的內容、意義 改革弊端的 羅斯福新政 1、新政的背景、內容1234,評價 2、改革弊端是指改變不幹預的自由經濟模式,進行經濟的國家干預。(田納西工程) 第三課 民族復興的新道路 中華民族的覺醒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開始標志、代表人物、主張、意義 2、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先鋒和主力、成果、意義 歷史性的轉折 1、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人開始研究俄國。(李大釗) 2、李大釗陳獨秀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的組織。(1920上海) 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內容、地點)--成立中國共產黨 4、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 從北閥戰爭到紅色根據地的建立 1、1923年中共三大確定了同孫中山國民黨合作的方針 2、1924年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領導國民革命運動,創辦黃埔軍校,1926年領導北伐戰爭(葉挺-鐵軍-賀勝橋戰役) 3、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背叛國民革命 4、1927/8/1南昌起義,9月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5、1934年反圍剿失敗開始長征,1936年在陝北建立新根據地 6、遵義會議,長征精神 第四課 悄然轉變的社會生活 生活中的變化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出現(、輪船、火車、郵政、電話) 頭腦中的變化 科學思想、自由平等的民主觀點(婚姻自由)、婦女地位提高 第五課 萬眾一心的 抗日戰爭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發動了對外侵略戰爭,矛頭指向中國 2、1931年九一八事變(沈陽柳條湖鐵路)----日軍侵佔東北 3、1937年盧溝橋事變(宛平)----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4、日軍所犯罪行—南京大屠殺、731部隊、轟炸封鎖、掃盪 5、正確認識日本右翼反華勢力和教科書問題。 全民族的抗戰 1、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淪陷、全國人民的憤怒和國民黨內部愛國軍官的兵諫 2、北平愛國學生的一二九運動和東北抗日義勇軍 3、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張學良楊虎城) 4、1937年8月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5、 台兒庄保衛戰;白求恩;抗日游擊戰 6、抗日戰爭勝利時間、意義、原因 第六課 新中國的誕生 兩種命運的決戰 1、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的不同主張代表兩種前途命運 2、黑暗的國統區(獨裁腐朽)和光明的根據地(民主、大生產) 3、大生產運動----防線能手、南泥灣、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 4、1945年蔣介石重慶談判的目的及談判成果、內戰爆發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新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 回顧百年歷程 百年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百年歷程得出的啟示。
Ⅲ 歷史八下的幾個會議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 會議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制定了有關國家機構的基本法律,從而奠定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框架。第一屆人大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個里程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體現了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從中央到地方系統地建立起來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到來了。 中共八大 內容: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意義: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精神的。當然,由於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可能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可能牢固地確立並取得深刻的共識 八大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於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中共十二大 內容:大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戰略思想和任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提出。大會提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行動綱領。大會還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核心的重要任務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 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中共十三大 內容①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②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③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④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中共十四大 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共十五大 這次會議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大會確定把鄧小平理論並載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一五計劃 內容: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意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途。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積累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建設的寶貴經驗 十三大黨的基本路線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Ⅳ 八下歷史主要講述是中國哪個時期
是從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代史
⒈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識記 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記住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地點;知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知道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知道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知道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
理解 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簡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中國民族危機的加劇。
運用 簡述《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⒉近代化的起步
識記 知道洋務派的口號、代表人物;知道洋務派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知道陳獨秀、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 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運用 探討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識記 了解中共「一大」召開的史實;知道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了解南昌起義;了解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理解 簡述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理解五四精神;了解紅軍長征的史實,認識長征精神。
⒋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識記 了解九一八事變的史實,知道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了解七七事變的史實,知道中國全民族抗戰從此開始。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知道中國軍隊血戰台兒庄和百團大戰的史實。知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間。
理解 了解西安事變的史實,認識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
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識記 知道重慶談判的史實; 知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理解 了解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說明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⒍經濟和社會生活
識記 了解張謇興辦的實業;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⒎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識記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了解魏源、嚴復的主要思想;了解科舉制度的廢除、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和近代新式教育發端的主要史實;知道魯迅、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Ⅳ 怎麼快速記住八下中國歷史的內容
我的方法是,記住朝代轉變的關鍵事件。(不過,有些故事不完全是歷史,僅供記憶參考)
夏→商 商湯其兵滅夏
商→周 周武王起兵伐紂,封神榜的故事
周→秦 周後期經春秋戰國,由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漢 大澤鄉農民起義,後來有楚漢相爭,劉邦滅項羽
兩漢之間 中間有個王莽篡漢,後劉秀其兵光復
漢→三國→晉 三國演義的故事
西晉→東晉十六國 北胡入侵
南北朝 南北分裂,南朝:宋齊梁陳(諧:送妻良辰),北朝: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 楊堅統一,隋唐演義故事
唐→五代 朱溫代唐,五代:梁唐晉漢周(諧:良糖浸好酒)
五代→北宋 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
北宋/遼/西夏 並列時期,楊家將的故事
北宋→金 宋徽宗宋欽宗被俘
南宋/金 並列時期,岳飛故事
金/南宋→元 射鵰英雄傳故事,文天祥的故事
元→明 反元農民起義,朱元璋、英烈傳故事
明→清 闖王起義,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清→民國 辛亥革命,出現共和
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伐,軍閥混戰,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Ⅵ 八下歷史
①:在兩岸海基會、海協會於1992年達成了「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舉行的。
②:「一國兩制」
③:兩岸關系穩定積極發展、和平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Ⅶ 八下歷史詳細年歷表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啟
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商湯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周武王姬昌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周平王(宜臼)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秦始皇嬴政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9】-漢高祖劉邦
新【9-23】-王莽
東漢【25-220】-劉秀
魏【220-265】-曹丕
蜀【221-263】-劉備
吳【229-280】-孫權
西晉【265-316】-司馬炎
東晉【317-420】-司馬睿
十六國【304-439】
宋【420-479】-劉裕
齊【479-502】-蕭道成
梁【502-557】-蕭衍
陳【557-589】-陳霸先
北魏【386-534】-拓跋珪
東魏【534-550】-元善見
西魏【535-557】-元寶炬
北齊【550-577】-高洋
北周【557-581】-宇文覺
隋【581-618】-隋文帝楊堅
唐【618-907】-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902-979】-方鎮
契丹 遼【916-1125】-耶律阿保機
北宋【960-1127】-宋太祖趙匡胤
西夏【1038-1227】-元昊
南宋【1127-1276】-宋高宗趙構
金【1115-1234】-完顏阿骨打
元【1271-1368】-元世祖忽必烈
明【1368-1644】-明太祖朱元璋
清【1636-1911】-皇太極
中華民國【1912-1949】-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毛澤東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