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發布時間: 2020-11-21 11:42:39

⑴ 高中物理教案,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班)
主備人:wamgpeiluan
用案時間
2010年
9

2





牛頓第一定律




總5課時
第1課時


目標
1.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和外延。
2.能應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日常現象。




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講練結合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牛頓第一定律
一、知識梳理
1.運動狀態的變化:
運動狀態的變化是指速度的變化,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的任何變化(大小、方向或大小方向同時改變)都表示物體運動狀態已發生了改變.
2.牛頓第一定律導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狀態指物體的速度)又根據加速度定義:
,有速度變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說「力是產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維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說「力是改變加速度的原因」。)
3.牛頓第一定律導出了慣性的概念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這就是慣性。慣性反映了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大的物體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4.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時的狀態。而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物體不受外力和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是有區別的,所以不能把牛頓第一定律當成牛頓第二定律在F=0時的特例。
思考、討論後回答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是牛頓第二定律成立的前題,首先為牛頓第二定律的成立建立了一個慣性參照系。
二、例題分析
例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慣性是一種力.
B.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C.
當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必定改變.
D.物體慣性的大小隻由質量大小決定,所以慣性就是質量.
例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物體受恆力作用時,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C.物體只有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才有慣性.
D.慣性越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例3、火車在直線軌道上勻速運動,車廂內有一個人向上跳起,發現仍落回到車上原處,這是因為
A.人跳起後,車廂內空氣給他一個向前的推力,使他向前運動
B.人跳起後,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車始終有相同的速度
C.人跳起的瞬間,車廂地板給他一個向前的力,推動他向前運動
D.人跳起後,人受到的合外力為零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同學看見某人用手推靜止的小車,卻沒有推動,於是說:這是因為這輛車慣性太大的緣故
B.運動的越快的汽車越不容易停下來,是因為汽車運動的越快,慣性越大
C.把一個物體豎直向上拋出後,能繼續上升,是因為物體仍受到一個向上的推力
D.盛水的玻璃杯下面放一張紙,迅速抽紙時而杯子不動是由於玻璃杯的慣性使它保持靜止狀態。
2、關於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必定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C.物體向東運動,必定受到向東的力的作用.
D.物體運動越來越慢,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例4、理想實驗有時更能反映自然規律.伽利略設計了一個理想實驗,其中有一個經驗事實,其餘是推論.如圖所示的斜面:
①減小另一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能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兩個斜面對接,讓靜止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釋放時的高度
④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後使它成為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運動
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正確的順序排列
(只寫序號即可)
在上述設想步驟中,有的屬於可靠的事實,有的屬於理想化的推論.下列關於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課堂練習:
1.關於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力是產生運動的原因。
B.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C.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力是物體保持速度的原因。
2.關於力與物體的運動狀態之間的關系。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說明了,只要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物體,必然受到外力的作用。
B.在地面上滑行的物體只所以能停下來,是因為沒有外力來維持它的運動狀態。
C.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其運動狀態不會發生
3.下列認識中正確的是


A.理想實驗是不科學的假想實驗.
B.理想實驗所得到的結論是不可靠的.
C.理想實驗是一種科學方法.
D.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狀態.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修改、備注
變化,這是因為物體具有慣性。而慣性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有關。
D.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消失以後,物體運動的速度會不斷減小。
3.關於慣性的大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質量相同的物體,所受阻力相同時,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來,所以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
B.兩物體質量相等,慣性就一定相同
C.推動地面上靜止的物體開始運動比維持這個物體做勻速運動所需的力大,所以靜止的物體慣性大
D.在月球上舉起重物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個物體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慣性小
4.物理學在研究實際問題時,常常進行科學抽象,即抓住研究問題的主要特徵,不考慮與當前研究問題無關或影響較小的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下列各對象是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模型的有
A.質點
B.光滑水平面
C.位移
D.加速度
5.下列屬於慣性表現的現象是


A.快速跑步的人很容易被絆倒.
B.在真空中鐵片和羽毛下落得一樣快.
C.飛機要在到達目標上空之前投彈才能擊中目標.
D.物體沿光滑斜面下滑時速度越來越大.








教學探討與反思:

⑵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磁現象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2、通過實驗了解磁與磁、磁與電的相互作用,掌握電流磁效應現象。使學生具有普遍聯系事物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通過直觀的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熟悉了解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及與之有關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課前的准備工作,收集課外的各種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2、在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本節課採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還原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參與。
3、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採用老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感知現象下的物理規律的普遍聯系。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要讓學生知道奧斯特的偉大在於揭示電和磁的聯系,打開了科學中一個黑暗領域的大門。也讓學生懂得看似簡單的物理現象在它發現的最初過程中是如何的艱難。
2、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系的觀點。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對磁的應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
重點難點
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
1、這是磁場章節的第一節課,教學過程應重在顯示學生對磁這一知識的了解和對磁知識的生活的體驗。為此,本節課採用以問題為主線、實驗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問題情景的創設,是思維的啟動點和切入口,而實驗是物理研究的理論支持。
2、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課的重點,在設計中可讓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思想,在這基礎上再提出奧斯特的實驗及其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然後自然得過渡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上來。
3、在天體磁場的教學中,本設計注意用多媒體手段,將大量的圖片、影象資料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對地磁的應用及其它天體磁場的認識,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調查、准備
教師提出問題:1、你對生活中有關磁的現象和應用了解多少,能否舉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現象和應用呢?
任務:在課前請同學通過網路去獲知磁有關的知識
二、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1、利用磁鋼堆硬幣積木。
實施過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塊磁鋼,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鋼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層高的硬幣積木。
2、演示「磁懸副小實驗
師:以上兩實驗的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呢?具體的奧妙在那裡呢?
學生非常新奇,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猜測各種原因,激起學生學習磁知識的興趣

三、實驗探索、新課教學
師:在初中我們已接觸了一些磁有關的知識,生活中有哪些與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同學之間可互相討論。
(因課前有準備,學生相對比較活躍,要充分把學生所知道的知識表述出來)
師:對磁的認識和應用,早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
多媒體投影補充說明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道:「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3、磁懸浮列車
上海磁懸浮列車專線西起上海地鐵龍陽路站,東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列車加速到平穩運行之後,速度是430公里/小時。這個速度超過了F1賽事的最高時速,車廂里上下顛簸很小,左右搖擺得相對還大一些。
4、飛鴿依靠地磁場識路等
從學生最熟悉的磁知識著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鐵吸引鐵質物質
5、實物投影指南針的指向
磁性:磁體能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極:磁體中磁性最強的區域。從中引出N、S極的定義。
讓學生從磁鐵使鐵質物體磁化聯繫到電能使鐵質物體磁化,從而來說明電與磁的關系,引出奧斯特電流磁效應現象。
師:磁鐵能吸引鐵釘,鐵釘是磁鐵嗎?為什麼磁鐵可以吸引鐵釘?
學生回答:鐵釘被磁化
師問:那麼在自然界中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能使鐵質物體磁化的呢?
(請同學互相幫助想一想,然後回答)
學生:電流可以使鐵質物體磁化
可以向學生說明:1731年,英國商人發現雷電後,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蘭克林發現萊頓瓶放電可以使縫衣針磁化。
另師:自然界中磁鐵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極排斥,異名磁極吸引,這與我們學過的什麼力的作用很相似?
學生:電荷之間的作用力相似。
師:那麼會不會說明兩者存在聯系呢?如果讓你去研究電與磁的關系,你會如何去設計?
學生由於已受初中磁知識學習的影響,大部分都提出讓通電導線對小磁針作用。
投影介紹奧斯特的生平
實驗演示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
師說明:在奧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總是沿著物體連線方向這個觀念的影響,總是在沿電流的方向放置磁針,使磁針在導線的延長線上,均以失敗告終。1820年4月,在一次講課中,他偶然把導線沿南北放置在一個帶玻璃罩的指南針的上方,通電時磁針轉動了
老師在此說明奧斯特的生平和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歷程,讓學生知道每一次科學新發現是艱難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斷的努力和對科學的執著、自信。
實驗說明:通電導線會產生磁場,對磁針產生力的作用。
提問:既然電流對磁鐵有力的作用,那麼磁鐵是否也應該對通電導線有力的作用呢?

⑶ 初中物理教案:什麼是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准備投影儀、投影片、磁鐵、鐵塊、大頭針
--示例
(一)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台桌上.學生前來拿起鐵塊.教師提問該同學「有什麼感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麼是「力」呢?引入新課.
方案二:可用本節課文大問號後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人將大鐵塊拿到講台上感覺很費勁,這是人對力最早的認識,從肌肉的緊張感覺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舉起杠鈴、人推車、人提物體的幻燈片.幻燈片表現了人用力舉起杠鈴,人用力推車,人用力提東西.
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三個圖有什麼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舉起杠鈴,人對杠鈴用了力;人推車,人對車用了力;人提物體,人對物體用了力.在這里舉、推、提……我們可以稱之為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燈片,畫面顯示出壓路機壓路面,拖拉機牽引收割機,起重機吊起重物.
請同學們說一下,畫面中是誰對誰用力?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壓路機壓路面,壓路機對路面用了力.拖拉機牽引收割機,拖拉機對收割機用了力.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起重物,鋼絲繩對重物用了力.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壓、拉、提、吊……我們可以稱之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說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打開投影儀,打出前邊的六幅圖.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六幅圖有什麼共同特點.
引導同學們總結六幅圖的共同特點:有力發生至少有兩個物體.
通過對力的概念的分析請同學們考慮一下,一個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在產生力時,兩個物體所起的作用一樣不一樣?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六幅圖總結歸納出: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在這六幅圖中人、拖拉機、壓路機、起重機的鋼繩施加了力,稱為施力物體,杠鈴、小車、收割機、地面、預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體.
3.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台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後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說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並不一定非要接觸.
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實驗二:磁鐵、小車相互吸引
步驟一:請同學觀察磁鐵吸引鐵塊,鐵塊也吸引磁鐵的實驗,先驗證鐵塊無磁性.把鐵塊、磁鐵都固定在小車上.
步驟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鐵的小車靠近固定有鐵塊的小車,小車向磁塊方向運動過來.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鐵塊被磁鐵吸過來了.磁鐵是施力物體、鐵塊是受力物體.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鐵塊的小車靠近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向鐵塊運動過來.鐵塊是施力物體、磁鐵是受力物體.
演示實驗三: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桌子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後推.
教師對兩個實驗進行總體歸納:以上兩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實驗四: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教師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教師繼續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教師放映幻燈片,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演示實驗五: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請同學到講台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彎鋸條,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
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形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僅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於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後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學方面的物理學家和力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學知識的興趣.

⑷ 物理選修3-1的教案

在人教版網站上就有

熱點內容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