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歷史
Ⅰ 即時通訊的原理和發展歷史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軟體可以說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使用率最高的軟體,無論是老牌的ICQ,還是國內用戶量第一的騰訊QQ,以及微軟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它們能讓你迅速地在網上找到你的朋友或工作夥伴,可以實時交談和互傳信息。而且,現在不少IM軟體還集成了數據交換、語音聊天、網路會議、電子郵件的功能。
即時通訊的歷史
IM軟體的歷史並不久遠,但是它一誕生,就立即受到網民的喜愛,並風靡全球。在它的發展史上,以色列人是功不可沒的。正是四位以色列籍的年輕人,在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並於同年11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個即時通訊軟體ICQ,取意為「我在找你」——「I Seek You」,簡稱ICQ了。直到現在,ICQ已經推出了它的2002a版本,在全球即時通訊市場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國內最為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是OICQ(簡稱QQ)。它以良好的中文界面和不斷增強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QQ網路文化。Messenger雖出道較晚,但依託微軟的強大背景,實力也不可小視。作為Windows XP的一部分,Messenger 整合了操作系統的許多功能,如多種形式的聊天選擇、多人的單窗口討論式交流以及充分的文件與桌面共享功能等。它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文界面和注冊方式,連同它強大的功能,著實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的注視,此外還有許多有特點的IM軟體。
即時通訊的原理
我們經常聽到TCP/IP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這兩個術語,它們都是建立在更低層的IP協議上的兩種通訊傳輸協議。前者是以數據流的形式,將傳輸數據經分割、打包後,通過兩台機器之間建立起的虛電路,進行連續的、雙向的、嚴格保證數據正確性的文件傳輸協議。而後者是以數據報的形式,對拆分後的數據的先後到達順序不做要求的文件傳輸協議。
QQ就是使用UDP協議進行發送和接收「消息」的。當你的機器安裝了OICQ以後,實際上,你既是服務端(Server),又是客戶端(Client)。當你登錄OICQ時,你的OICQ作為Client連接到騰訊公司的主伺服器上,當你「看誰在線」時,你的OICQ又一次作為Client從QQ Server上讀取在線網友名單。當你和你的OICQ夥伴進行聊天時,如果你和對方的連接比較穩定,你和他的聊天內容都是以UDP的形式,在計算機之間傳送。如果你和對方的連接不是很穩定,QQ伺服器將為你們的聊天內容進行「中轉」。其他的即時通信軟體原理與此大同小異。
1、用戶首先從QQ伺服器上獲取好友列表,以建立點對點的聯系;
2、用戶(Client1)和好友
Ⅱ 通信的發展歷史
1、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2)通信歷史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Ⅲ 通訊的發展史
百餘年已經過去,人類的通訊史依舊在不斷的進化。從兩個罐頭加一根繩子開始,人類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工具進行遠端通信,電報、電話、撥號盤電話、按鍵電話、手機、簡訊、VoIP、FreeEIM。通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大化的實現了「地球村」的目標。
通訊以敘述與描寫為主,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及時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影響的人物、事件、工作經驗和地方風貌,給讀者以教育和啟迪。簡單地說,通訊是具體形象地報道有新聞意義的人物、事件和情況的文體。
(3)通信歷史擴展閱讀:
通訊的特徵
同消息一樣,通訊所報道的內容都必須完全真實,報道時間上都講時效性,要求迅速及時。按著名記者梁衡的說法,一條消息應具有三點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實的事情;二是這事件必須是新發生的,新鮮的;三是這事件要有足夠的受眾,有傳播價值。
概括起來就是真實性、時效性和受眾性。這是構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訊中,這個核心亦然存在,只不過因為通訊比消息字數增多和表現形式多樣,這個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訊與消息的相異之處在於:從題材上說,消息選材范圍廣泛,通訊選材較嚴,它一般只報道有意義的、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從內容上說,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簡要的報道,通訊不但要告訴讀者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而且還要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
Ⅳ 通信發展的歷史
1、形體時代通過身體、眼神、手勢及山石樹木等自然媒體相結合傳遞信息。
2、口語時代直立行走使得人類對信息傳遞方式的需求提高從而催生了語言。
3、文字書寫時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信息記錄有了需求,文字隨之產生。
4、印刷時代1044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1450年,日耳曼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
5、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機。
6、1857年,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完成。
7、1875年,貝爾發明史上第一支電話。
8、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同時成功研製了無線電接收機。
9、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電影。
10、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無線電救了700多條人命。
11、1920年代,收音機問世。
(4)通信歷史擴展閱讀
通信的組成:
1、信源:消息的產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種消息轉換成原始電信號,稱之為消息信號或基帶信號。
2、發送設備:將信源和信道匹配起來,即將信源產生的消息信號變換為適合在信道中搬移的場合,調制是最常見的變換方式。
3、信道:傳輸信號的物理媒質。
4、接收設備:完成發送設備的反變換,即進行解調、解碼、解碼等等。它的任務是從帶有干擾的接收信號中正確恢復出相應的原始基帶信號來。
5、信宿:傳輸信息的歸宿點,其作用是將復原的原始信號轉換成相應的信息。
Ⅳ 通信線路的歷史
最早的通信線路是架空明線。1844年,美國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建立了架空明線。當時的架空明線傳送的信號竟然不是電話信號,而是電報。所謂架空明線(請參見術語「架空明線」)就是在電線桿子上掛的裸導線。如圖1所示。
圖1 穿過曠野的架空明線
到了1850年,英國和法國之間成功敷設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當然也是用於發送電報。
直到1876年電話才發明出來。大家發現明線或者電纜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線路之間容易發現串音,通話的質量差。科學工作者開始了不懈地探索,力圖找到好的解決方法。如用雙線代替單線,探索明線交叉、電纜平衡等技術以改善傳輸質量。到了1941年美國創新採用了同軸電纜線路,在一條線路上可以開通480路話路。以後發展到3600路、10800路、13200路;通信線路的技術有了質的飛躍。
電話發明100年後的1976年,第一條實用化的通信光纜成功應用於美國貝爾研究所亞特蘭大實驗系統。1988年第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纜敷設成功。各位同學發現沒有?美國一直走在科技進步的前列!所以。當今美國世界「一哥」的地位不是憑空得來的,也經歷了打拚、探索和創新。
再來看看我們中國,最早的通信線路起步還不算晚,1871年中國敷設了上海至日本的海底電纜,但技術沒有掌握在中國人手中,這條海底電纜是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建的。到了1881年,中國才在上海和天津之間建立了第一條長距離的架空明線。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62年,我國設計製造的60路載波長途對稱電纜才在北京和石家莊之間投入使用。1976年我國設計製造的1800路4管同軸電纜成功連接北京、上海和杭州。1978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多模光纖的通信光纜。1984年後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單模光纖。
Ⅵ 歷史出現過哪些通信方式。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鍾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志。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Ⅶ 通信發展的歷史是什麼
世界移動通信發展史
移動通信可以說從無線電通信發明之日就產生了。1897年,M·G·馬可尼所完成的無線通信試驗就是在固定站與一艘拖船之間進行的,距離為18海里。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始於本世紀20年代,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本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為早期發展階段。在這期間,首先在短波幾個頻段上開發出專用移動通信系統,其代表是美國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車載無線電系統。該系統工作頻率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認為這個階段是現代移動通信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專用系統開發,工作頻率較低。
第二階段從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間內,公用移動通信業務開始問世。1946年,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計劃,貝爾系統在聖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公用汽車電話網,稱為「城市系統」。當時使用三個頻道,間隔為120kHz,通信方式為單工,隨後,西德(1950年)、法國(1956年)、英國(1959年)等國相繼研製了公用行動電話系統。美國貝爾實驗室完成了人工交換系統的接續問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專用移動網向公用移動網過渡,接續方式為人工,網的容量較小。
第三階段從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間,美國推出了改進型行動電話系統(I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頻段,採用大區制、中小容量,實現了無線頻道自動選擇並能夠自動接續到公用電話網。德國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術水平的B網。可以說,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系統改進與完善的階段,其特點是採用大區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頻段,實現了自動選頻與自動接續。
第四階段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這是移動通信蓬勃發展時期。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研製成功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MPS),建成了蜂窩狀移動通信網,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華盛頓也開始啟用。之後,服務區域在美國逐漸擴大。到1985年3月已擴展到47個地區,約10萬移動用戶。其它工業化國家也相繼開發出蜂窩式公用移動通信網。日本於1979年推出800MHz汽車電話系統(HAMTS),在東京、神戶等地投入商用。西德於1984年完成C網,頻段為450MHz。英國在1985年開發出全地址通信系統(TACS),首先在倫敦投入使用,以後覆蓋了全國,頻段為900MHz。法國開發出450系統。加拿大推出450MHz行動電話系統MTS。瑞典等北歐四國於1980年開發出NMT-450移動通信網,並投入使用,頻段為450MHz。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蜂窩狀移動通信網成為實用系統,並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移動通信大發展的原因,除了用戶要求迅猛增加這一主要推動力之外,還有幾方面技術進展所提供的條件。首先,微電子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這使得通信設備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種輕便電台被不斷地推出。其次,提出並形成了移動通信新體制。隨著用戶數量增加,大區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飽和,這就必須探索新體制。在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貝爾試驗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窩網的概念。蜂窩網,即所謂小區制,由於實現了頻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統容量。可以說,蜂窩概念真正解決了公用移動通信系統要求容量大與頻率資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進展是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出現的微處理器技術日趨成熟以及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從而為大型通信網的管理與控制提供了技術手段。
第五階段從80年代中期開始。這是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發展和成熟時期。
以AMPS和TACS為代表的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網是模擬系統。模擬蜂窩網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頻譜利用率低,移動設備復雜,費用較貴,業務種類受限制以及通話易被竊聽等,最主要的問題是其容量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移動用戶需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開發新一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數字無線傳輸的頻譜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統容量。另外,數字網能提供語音、數據多種業務服務,並與ISDN等兼容。實際上,早在70年代末期,當模擬蜂窩系統還處於開發階段時,一些發達國家就接手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歐洲首先推出了泛歐數字移動通信網(GSM)的體系。隨後,美國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數字移動通信體制。泛歐網GSM已於1991年7月開始投入商用,預計1995年將覆蓋歐洲主要城市、機場和公路。可以說,在未來十多年內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將處於一個大發展時期,及有可能成為陸地公用移動通信的主要系統。
與其它現代技術的發展一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呈現加快趨勢,目前,當數字蜂窩網剛剛進入實用階段,正方興未艾之時,關於未來移動通信的討論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各種方案紛紛出台,其中最熱門的是所謂個人移動通信網。關於這種系統的概念和結構,各家解釋並未一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將提供全球性優質服務,真正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務這一移動通信的最高目標。
傅立葉變換最早是在19世紀由法國的數學家J.B. Fourier提出,他認為任何信號(例如聲音,影像等)均可被分解為頻率、振幅。由於傅立葉變換的性質,可以把圖象或者信號在頻域中進行處. 理,從而達到簡化處理過程、增強處理效 對電信發展貢獻可想而知...
Ⅷ 我國通訊發展歷史
烽火台一般都有幾個名稱,比如叫亭、亭隧、烽燧等,也有叫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為來往使節提供食宿、保護安全,供應馬匹糧秣、聯系重大事物等服務。烽火台成為人們主要的聯系方式。
沒過多久,就聰明的人發現了利用鴿子,可以幫助人們傳遞信息。開始馴化了鴿子,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艱難馴化後,結果是利用會飛的鴿子送信,速度提高了好多倍數。
人類還創造了許多信息傳遞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金鼓、錦旗,航行用的信號燈等,這些都是解決遠距離信息傳遞的方式。
(8)通信歷史擴展閱讀:
人類最原始的新聞傳播形式是口頭新聞。隨著文字的出現和造紙術的發明,才有了新聞的載體,產生了手抄報紙。由於印刷術、特別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到17世紀手抄報紙逐漸被印刷報紙所取代,極大地擴大了新聞的傳播。
但是遠地傳送新聞消息,在19世紀中葉之前,一直是靠驛馬、車船、信鴿等交通和傳書工具。184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發明電碼電報後,電報通信立刻被用來傳送新聞,從此產生了新聞通信技術。
100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電信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通信、廣播、電視等各種信息傳播技術都被用來傳送新聞。這就大大加快了新聞的傳送速度,提高了新聞的傳送質量,擴大了新聞的傳送范圍,並且先後形成或完善了新聞通信、新聞廣播和新聞電視等新技術。
Ⅸ 通信的發展史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Ⅹ 通信的發展史 歷史名人
世界電信行業發展史
2004-11-7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候」到「竹信」,從「漂流瓶」到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百年間,通信技術藉助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現在,讓我們回過頭,看一看這一路上的風景。
中外電信史漫談
據考,中國古代的商周時期人們就知道用烽火來遠距離傳遞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候」的故事。在國際電信聯盟出版的《電話一百年》一書中提到,公元968年,中國人發明了一種叫「竹信」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雖然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電信科技的發展歷史,我們還是得從歐洲說起。
起源於歐洲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誰發明了電話?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於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後的幾十年裡,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後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製成了電子三極體,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後幾十年裡,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話在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台至牛庄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路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路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採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後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百年老電話
電話發明至今,從工作原理到外形設計都有不小的變化,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去走走這條電話百年發展的道路。這些電話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電話收藏愛好者們的藏品。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Werner Siemens於1878年在德國製造的。它的聽筒和話筒是一個,聽話和說話時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電話
這部電話配備了Viact製造公司生產的磁力發電機由紅木製成,還配有一個柱狀聽筒。
1880年,貝爾電話
這是第一種在歐洲使用的電話。它取代了電報,比裝有手柄的磁力發動機電話先進。
1881、188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左面的電話稱為美國貝爾型,1881年製造,由位於哥本哈根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使用。L.M.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在上世紀末盛行。
1885年,「埃菲爾鐵塔」磁力發電機電話
這款電話由L. M. Ericsson於1885年製造。在當時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電話。麥克風設在旋轉臂上,曲柄用來接通交換機。
1885、190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由Ferdinand E. Stensen於1885年在哥本哈根製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麥人製造的電話。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電話公司製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電話
生產廠商及產地不詳。
1892年,電動折疊櫥式桌面電話
這種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賓館和電話亭。
1892年,帶聽筒的「埃菲爾鐵塔式」電話
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電話,1892年,由L. M. 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流傳全世界,生產近百萬台。
1893年,「咖啡壺式」電話
這款電話在丹麥只有幾個樣品,對收藏者來說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價值。 1899年,數字機械牆式電話
這種數字機械電話有牆式和桌式兩種。
1900年,直立桌式電話
這種圓肚形桌式電話是青銅鍍鎳的。在掛桿下面有一塊結實的電木。它還有一個可以炫耀的外設聽筒。
1900年,直立錐形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有個綽號叫「油壺」,都是因為它的外形。
1900年,20線分離電話
本款是所謂的20線分離電話。只能用於內部通話,由L. M. Ericsson瑞典製造。
1901年,磁力發電機台式電話
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製造的。注意看它的聽筒,單獨掛在掛鉤上。可能是因為當時電話接入質量不高,有時必需用兩只耳朵聽。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電話
這種角落台式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辦公室和電話亭。它是由美國哈得伍得電話公司製造的。是從加利弗尼亞一個小鎮的農夫手中買到的。
1902年,公用電池牆式電話
這種電話不需轉動手柄,拿起話筒直接與接線員通話。它是從舊金山一個古玩店中買來的。
1904年,磁力發電機共線電話
本款電話在1904由L.M.Ericssom製造。此款電話可由四個用戶共享一根電話線。 1753年2月17日,用電流進行通信的設想首次在一本名為《蘇格蘭人》的雜志上提出,文章署名為C.M.。
1784年8月15日,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國里爾和巴黎之間使用。
1796年,英國人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的辦法,並將之命名為Telephone,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
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用電磁學原理用於電報傳輸的電報機。
1837年6月,英國人庫克獲得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使用。
1837~1838年,莫爾斯又發明了將電流「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碼—莫爾斯碼。
1843年,莫爾斯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1850年8月28日,第一條海纜由約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倆在法國的格里斯-奈茲海角和英國的李塞蘭海角之間的公海里鋪設,但是,只拍發了幾份電報就中斷了。原來,有個打漁人用拖網鉤起了一段電纜,並截下一節高興地向別人誇耀這種稀少的「海草」標本,驚奇地說那裡裝滿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國蘇格蘭人貝爾發明電話,「沃森先生,快來幫我」成了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語音。當時貝爾將話筒中的酸液濺到了腿上。
1879年,天津與大沽北塘炮台之間架設了電報線。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設立了電話交換所。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
1900年,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
1901年,馬可尼實現了隔著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
1903年,無線電話試驗成功。
1907年11月8日,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
1919年,帕爾姆和貝蘭德發明了「縱橫制接線器」。十年後,瑞典松茲瓦爾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縱橫制電話局。
1920年7月,中華郵政開辦郵傳電報業務。
1937年,英國人里夫斯提出用脈沖所有組合來傳送語音信息的方法(脈沖編碼調制)。
1945年10月,英國人A•C•克拉克提出靜止衛星通信的設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將移 動電話的服務區劃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設立一個基站,構成蜂窩移 動通信系統。
1950年12月,中國東北長途明線國際干線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線載波電路開放。
1954年7月,美國海軍利用月球表面對無線電波的反射進行了地球上兩地電話的傳輸試驗。並於1956年在華盛頓和夏威夷之間建立了通信業務。
1956年,在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完成了電話電纜,使遠距離的大陸之間電話通信成為現實。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於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
1958年8月,首部國產12載波電話設備在上海郵電器材廠研製成功。
1960年1月,中國首套1,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上海吳淞電話局開通使用。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用強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寶石上,製造出了比太陽光強1000萬倍的激光。
1962年,美國研究成功了脈碼調制設備,用於電話的多路化通信。
1965年,第一部由計算機控制的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問世,標志著一個電話新時代的開始。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提出以玻璃纖維進行遠距激光通信的設想。
1969年,北京長途電信局安裝成功中國第一套全自動長途電話設備。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提出了研製ARPA網的計劃,1969年建成並投入運行,標志著計算機通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在法國巴黎開通,這標志著數字電話的全面實用和數字通信新時代的到來。
1972年,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電纜開始建設,這是中國參與建設的首條國際海底電纜。
1975年,中國自行研製設計的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設備通過國家鑒定,開始批量生產。
1976年3月,中國自己研製的首條大容量傳輸系統—180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產,全長1700公里。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任務是制訂泛歐移 動通信漫遊的標准。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
1982年12月,從日本引進的首個萬門程式控制市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電信局投產使用,建成中國首個引進的程式控制電話局。
1983年,AMPS蜂窩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電話
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電話。 1905年,芝加哥的樹式桌面電話
這部桌面電話被稱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門廊對講機
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電信公司的32門門廊對講機。
1905年,11數字撥號桌式電話
它採用了11個數字撥號的方式。
1907年,「德國模式」的電台波段電話
於1907年在德國由E.Zwuetysch&Co製造,此款電話的出現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通話等待時間太長的問題。
1907年,磁力發電機式電話
這部電話1907年由L.M.Ericsson製造。值得注意的是:接聽電話時,要將聽筒懸掛在分離的掛鉤上。這是當時電話生產商的統一標准。
1908年,CH-08擴音器電話
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聯電話
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產的直立桌面互聯電話,用於辦公室間的通信。
1912年,辦公用排列機
這部電話通過主機可同時帶有17個分機,每個分機都可以打出去,並且分機之間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電話
此款電話生產於1912年,由丹麥人在哥本哈根製造的,可自動收發電報。
1912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由在L.M.Ericsson製造的電報傳真電話,經常偏遠地區或小島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的獨特設計在於當對著話筒說話時,聲音穿過話頂部的小孔使電話中的振動板振動。噪音進入話筒時就會被消掉。其雙旋轉聽筒有助於阻止無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電話B1型
同樣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於1914年在HORWENS製造,可以用來電報傳真。
1915年,Veau桌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15年,家庭自製壁掛電話
這部電話在東俄勒崗一個廢棄的農場中發現。當地有近20個廢棄的農場的牆上留有掛過電話的痕跡。
1920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這部電話於1904製造,並於1920更新,配備了可接、聽轉換的旋轉紅色按鈕。
1927年,D-08半自動電話
第一部撥號電話,它的出現將代替交換機的人工呼叫系統。撥號裝置是在1927年安裝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發電振鈴電話
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Horsens製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動壁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30年,D-30半自動鍍金電話
此款電話是丹麥企業在1930完成製造的,其特別之處是表面鍍金,而當時多數電話漆黑的,並且此電話有撥號裝置。
1930年,FL-30自動電話
30年代由丹麥製造的,它用字母撥號。同類電話使用了大約48年。
1935年,自動電話
此款電話被用於與偏遠地區的電信交換機的聯絡,它的設計受到30年代美國電話業的影響。
1943年,CB-43型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製造,它內部設計兩種振鈴聲,用於區別市內外來電。
1951年,F-51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製造的。
1952年,F-52自動撥號電話機
於1952製造,不同於往日黑色電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較晚一些出現的塑料材料製成。
1956年,「Ericofon」自動撥號電話
此款電話由瑞典L.M.Ericsson設計和製造,命名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製成的,比傳統電話的聽筒還輕得多。
1968年,F-68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七十年代最為常見的電話,它最初設計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麥被廣泛製造生產。
1970年,F-68按鈕撥號電話
丹麥首次使用的按鈕電話,這部電話是用數字按鈕代替原來的撥號方式。
1976年,76E/DK80型按鈕撥號電話
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製造的。
1979年,F-79按鈕撥號式計費電話
此款電話介於普通電話與公用電話之間,它主要用於服務場所、旅館等類似地方,可以防盜打電話功能。 1980年,DA-80按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的設計標志著電子學理論真正進入電話行業。
1982年,攜帶型電報電話
此款電話由Ericsson無線系統所製造,當時它只能在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等國家使用,它的出現為以後GSM移 動電話系統開辟了新的天地。
1983年,DanMark 2按鈕電話
DanMark2於1983年製造,是八十年代最先進技術的體現。它具有許多功能,如電話號碼記憶功能、重撥功能、監聽功能、24種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