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旱災
⑴ 中國歷史上的旱災由政府進行賑災的災害有哪些,受災情況如何希望能詳細一點兒,謝謝!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旱災記載,應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謂「伊洛竭而夏亡」。民國時期國內外學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楨、陳達、鄧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圖書集成》、《東華錄》以及其他文獻記載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水旱災害進行統計,其結果均無一例外地顯示旱災發生的次數多於水災。據鄧拓《中國救荒史》的統計結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災共1074次,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1次;水災共1058次,平均3年5個月1次(《鄧拓文集》第二卷第41頁,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國成立後,旱災發生的頻率總體上小於水災,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開始出現的乾旱化(並非單指降雨量的減少)趨勢,從生態系統變化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就災害的後果而言,旱災引發重大飢荒的頻次以及由此導致的人口死亡規模,更非其他災害所可比擬。據美國學者鄭麒來對歷代正史資料的統計,自漢代以來,因各類自然災害導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經常周期性發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乾旱引起的。近代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此類求生性食人事件顯然進入新一輪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到1949年這110餘年間,全國各地共出現此類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兩年左右即發生1次。其中緣於旱災的共30年次,緣於水災的10年次,其他的則為旱水、旱蝗、旱雪、霜災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飢、春荒、冬荒,旱災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在災害造成的人口損失方面也同樣如此。明清至民國時期,全國共發生死亡萬人以上的重大災害221次,其中水災65次,颶風53次,疾疫46次,旱災22次,地震21次,但各災型的死亡人數並不與其發生的次數成正比,尤其是旱災,為數僅居第四,死亡人數卻處於諸災之首,共計30393186人,佔全部死亡人數(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國時期更是如此,可謂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華北大旱災,山西、河南、陝西、直隸等受災各省共餓死病死人口950萬至1300萬,最高估計多達2000餘萬人; 1892―1894年晉北大旱,死亡100萬人;1942―1943年中原大飢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約300萬人;1943年廣東大飢荒,死亡50萬人(一說300萬人)。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由旱而荒並因之導致大規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之外,殊屬罕見,但僅此一次,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中國災情報告:1949―1995》公布的數字,即已造成千萬人以上的人口損失,可見旱災危害之巨大
⑵ 歷史上的一次大旱災是什麼時候
1637~1643年的乾旱(通常又稱崇禎大旱)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范圍之大,為近百年所未專見。我國南、北方23個省(屬區)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的主要區域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些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省,連旱7年之久,以1640年乾旱最為猖獗。乾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澇的格局,且旱區逐年向東、南擴大;1640年以後北方降雨增多,轉變為北澇南旱。在這期間瘟疫流行、蝗蟲災害猖獗。
1585~1590年的乾旱地域廣、變化大,大范圍乾旱持續6年。乾旱事件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呈北旱南澇的旱澇分布格局,後段旱澇分布格局有改變,北方開始多雨,乾旱區擴大並南移至長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災的縣數統計可見,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後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蘇、安徽和湖南,旱災持續最久的則是河南。1589年達到極旱,1585~1590年間各地河湖井泉乾涸記錄可旁證乾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許多乾涸記錄為最近50年所未見。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無青草」;浙江「運河龜坼赤地千里,河中無勺水」等。這次乾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圍飢荒和瘟疫,疫區隨大旱地區而轉移。
⑶ 歷史上的旱災
光緒朝代是慈禧太後專權的時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種天災頻繁不斷。周而復始,歷史的規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頻繁的旱災中,最大、最具毀滅性的一次,要數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這場大旱災是光緒元年(1875年)拉開序幕的。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先後呈現出乾旱的跡象,京師和直隸地區在仲春時節便顯示了災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與此同時,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都在這年秋後相繼出現嚴重旱情。
光緒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災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以直隸、山東、河南為主要災區,北至遼寧、西至陝甘、南達蘇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廣袤旱區。
京師及直隸地區,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減半。旱災引發蝗災,從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蟲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殘存莊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間,又因陰雨連綿,大清河、滹沱河、瀦龍河、南運河、漳河、衛河同時泛濫,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災的土地又被水淹。這一年,直隸省遭受水、旱、風、雹的地區達63個州縣。
河南省的災情和直隸相近。從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彰德、懷慶、衛輝三府,早倩更為嚴峻。入夏以後,旱情稍有緩解,但彰德、衛輝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災,田地被淹。不過,就全省情況而言.仍以旱為主。全省農業歉收,減產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貧民,所在多有」,僅開封一地,靠賑災粥廠就食的災民即達7萬餘人。
這一年,山東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區有一段時間略遭水災外,絕大部分地區均遭旱災,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東通志》稱該年全省「大旱.民飢」。據《申報》載,、由於旱災,山東各地災民紛紛逃荒、鬧荒或祈雨。但祈雨無濟於事.各處「飢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1876年12月11日 《申報》)。
旱魃向南為虐,禍及蘇北和皖北。蘇北各地這一年開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連雲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農田減產或絕牧。旱災引發了蝗災,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災民「逃亡餓死者不計其數」。一些災民甚至「飢則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蹤,相戒裹足」。蘇北的社會秧序,因嚴酷的旱災而變得動盪不安。為了活命.飢民紛紛渡江南下,由蘇南的地方官員和土紳在蘇、松、太以及江陰、鎮江、揚州等地收容的流民達九萬餘人。
皖北的旱情與蘇北相似。入夏之後,持續乾旱;許多地方連禾苗也末能栽插:後雖下過一些雨,但「又復連日烈日。」,連補種的庄核也大多枯死;當年全省收成減半。有的地方顆粒無收。於是,成群結隊的飢民.匯成了四齣逃荒的人流。
這一年,北方的陝西、山西、遼寧等省.也遭受到旱災的威脅。陝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數地方種不下去。山西因旱災嚴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遙等縣幾乎顆粒無收。奉天的義州(今遼寧義縣),因大旱無雨,飢戶多達十萬,廣大農民在飢餓中痛苦地掙扎著。
經過近兩年的大旱之後,華北大部分地區的災情在丁丑年(1877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議中說災區「赤地千有餘里,飢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曾忠襄公奏議》卷8)。毀滅性的旱災,使山西農村長時間大面積的減產與絕收。連續兩年的飢荒,使農戶蓄藏一空將愈來愈多的災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為食」或「掘現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1877年6月30日《申報》)。
隨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無情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河南的災情,與山西相似。經過連續兩年的大早,富饒的中州平原,已化為千里赤地。當年的《申報》刊登消息,說河南全省「歉收者50餘州縣,全荒者28州縣」。但是,奉旨幫辦河南賑務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恆抵豫則宣布:全省報災者八十七個州縣,飢民五六百萬。
旱災的陰影,同時還籠罩著陝西全省。同州府員的大荔、朝邑、邰陽(今合田)、澄城、韓城、白水及附近各縣,災情。極重極慘」。走投無路的飢民鋌而走險,聚眾槍糧,有的甚至「攔路糾搶,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飢餓難當』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報》)。
甘肅東部、四川北部,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縣志》對川北的旱災有翔實的記載:「丁丑歲,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縣尤甚……赤地數百里,禾苗焚稿,顆粒乏登,米價騰涌,日甚一日,而貧民遂有乏食之慘矣:蔬糠既竭,繼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諸樹皮掘剝殆盡……登高四望,比戶蕭條,炊煙斷縷,雞犬絕聲。服鳩投環、墮岩赴澗輕視其身者日聞於野。父棄其於,兄棄其弟,夫棄其妻,號哭於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舉家悄斃.成人相殘食,饉(死部)殍不下數萬。」
這一年,包括京師在內的直隸和魯西北地區以及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依然有較嚴重的旱災。以直隸縣為例,僅河間一府就有二百餘萬災民。災荒之年,社會動盪,許多災民為死裡求生而鋌而走險。在武強縣,有災民組成的「砍刀會」;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災民組織武裝.進行搶糧斗爭。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持續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緩解;到6月間有過短暫的雨水期,之後又連續亢旱,一直延續到次年七月。不過從整個災區來看,旱情開始減輕,陝西、山東、河南、直隸等省.旱情都趨於緩解。但是,經過連續三年的特大旱災,老百姓對於天災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極限,因旱災帶來的各種人間慘劇,並未因旱情的緩解而相應地減少,反而更多更嚴重了。在山西.越來越多的村莊和家庭毀滅於天災之中。在河南,僥幸活下來的飢民大多奄奄一息,「既無可食之肉,又無割人之力」,一些氣息猶存的災民,倒地之後即為餓犬殘食。在直隸河間府,一些壯年飢民「竟在領受賑濟的動作中倒死在地上。」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場大面積瘟疫向災區襲來。河南省幾乎十人九病,陝西省「災後繼以疫癘,道饉(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進入光緒五年(1879年),盡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東起直魯、西迄陝甘的廣闊土地上,畢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盪漾起清波,龜裂的土地開始滋潤,並重新泛起了綠意。旱災.已進入尾聲,苦難的歲月就要結束。可是,正當死裡逃生的人們准備重建家園之時,一場新的災難驟然而至,這就是7月1日發生在甘肅武都的震級達8級、烈度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壞或受到影響的地區,大部分在旱災區域之內。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慘絕人寰的境地!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飢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飢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干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凄,未聞之悲痛」,說這是。古所僅見的「大□奇災」。今天回顧這場天災,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們並不滿足於這場天災的記敘,除了哀嘆,更需要深思
⑷ 古代對旱災有哪些記載
旱災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而且波及范圍較廣,影響較大。世紀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圍—些國家發生的大旱是波及范圍最廣、影響最為嚴重的—次旱災。80年代初期的一次大旱遍及34個國家,近一億人口遭受飢餓的威脅。此外,我國也是一個旱災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據史料記載,我國旱災頻繁。歷代史書、地方誌、宮廷檔案、碑文、刻記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共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范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於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即明崇禎十三年)在不同地區先後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即清乾隆五十年)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即清道光十五年)15個省受旱,有「嚙草嘬土,餓殍載道,民食觀音粉,死徒甚多」的記述。20世紀以來,1920年陝、豫、冀、魯、晉5省大旱,災民2000萬人,死亡50萬人;1928年華北、西北、西南等13個省535個縣遭旱災;1942~1943年大旱,僅河南一省就有數百萬人餓死、病死。
1950年至1986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億畝,成災1.1億畝。乾旱嚴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國受旱面積都超過4.5億畝,且成災面積超過l.5億畝。1972年北方大范圍少雨,春夏連旱,災情嚴重,南方部分地區伏旱嚴重,全國受旱面積4.6億畝,成災2億畝。1978年,全國受旱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最為嚴重,全國受旱面積6億畝,成災面積2.7億畝。從史料上來看,這是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值。
⑸ 請問人類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世界范圍的大旱災!為什麼沒有特別詳細的記載!
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飢荒、1898年的印度大飢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飢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
全世界上世紀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台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飢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飢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佔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
新中國成立後,也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旱災,並被納入近50年來我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范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乾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古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於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於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後,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飢民暴動而變為廢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生了連續14年的大范圍乾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生於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飢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⑹ 人類歷史上爆發的最嚴重的旱災是什麼
旱災歷史悲劇
據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飢荒、1898年的印度大飢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飢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
全世界本世紀內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台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飢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飢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佔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後,也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旱災,並被納入近50年來我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范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乾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古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於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於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後,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飢民暴動而變為廢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生了連續14年的大范圍乾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生於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飢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⑺ 中國的乾旱歷史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春,平陽旱,二麥枯死。(《元史·五行志》)
元大德元年(1297年)六月,汴梁、南陽大旱,民鬻子女。(《元史·五行志》)
元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京畿旱。安西春夏大旱,二麥枯死。(《元史·五行志》)
元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景、清、滄、莫等州,臨汾、涇川、靈台、壽春、六合等縣旱。(《元史·五行志》)
元泰定三年(1326年)夏,燕南,河南州縣十有四亢陽不雨。(《元史·五行志》)
元天歷元年(1328年)八月,陝西大旱,人相食。(《元史·五行志》)
元天歷二年(1329年)夏,真定、河間、大名、廣平等四州四十一縣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順元年(1330年)七月,肇州、興州、東勝州及榆次、淦陽等十三縣旱。(《元史·五行志》)
元元統元年(1333年)夏,紹興旱,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淮東、淮西皆旱。(《元史·五行志》)
元元統二年(1334年)三月,湖廣旱,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四月,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元史·五行志》)
元至元二年(1336年)蘄州、黃州、浙東衢州、婺州、紹興、江東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陝西皆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元六年(1340年)夏,廣東南雄路旱,自二月不雨至於五月,種不入土。(《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二年(1342年)彰德、大同二郡及冀寧平晉、榆次、徐溝縣、汾州孝義縣,忻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四年(1344年),福州大旱,自三月不雨至於八月。興化、邵武、鎮江及湖南之桂陽皆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蘄州、黃州大旱,人相食。浙東紹興旱。台州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蘄州、黃州及浙東慶元、衢州、婺州、江東饒州,江西龍興、瑞州、建昌、吉安,廣東南雄,湖南永州、桂陽皆大旱。(《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懷慶河內縣、孟州,汴梁祥符縣,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寶慶,廣西梧州皆大旱,祥符旱魃再見,泉州種不入土,人相食。(《元史·五行志》)
⑻ 歷史上爆發過的旱災
旱災歷史悲劇
據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飢荒、1898年的印度大飢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飢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
全世界本世紀內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台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飢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飢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佔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後,也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旱災,並被納入近50年來我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范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乾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古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於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於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後,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飢民暴動而變為廢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生了連續14年的大范圍乾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生於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飢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此類例子在人類歷史上舉不勝舉。
http://ke..com/view/639300.htm?fr=ala0_1#6
⑼ 歷史上最有名的次旱災是什麼
光緒朝代是慈禧太後專權的時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種天災頻繁不斷。周而復始,歷史的規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頻繁的旱災中,最大、最具毀滅性的一次,要數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這場大旱災是光緒元年(1875年)拉開序幕的。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先後呈現出乾旱的跡象,京師和直隸地區在仲春時節便顯示了災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與此同時,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都在這年秋後相繼出現嚴重旱情。
光緒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災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以直隸、山東、河南為主要災區,北至遼寧、西至陝甘、南達蘇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廣袤旱區。
京師及直隸地區,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減半。旱災引發蝗災,從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蟲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殘存莊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間,又因陰雨連綿,大清河、滹沱河、瀦龍河、南運河、漳河、衛河同時泛濫,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災的土地又被水淹。這一年,直隸省遭受水、旱、風、雹的地區達63個州縣。
河南省的災情和直隸相近。從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彰德、懷慶、衛輝三府,早倩更為嚴峻。入夏以後,旱情稍有緩解,但彰德、衛輝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災,田地被淹。不過,就全省情況而言.仍以旱為主。全省農業歉收,減產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貧民,所在多有」,僅開封一地,靠賑災粥廠就食的災民即達7萬餘人。
這一年,山東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區有一段時間略遭水災外,絕大部分地區均遭旱災,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東通志》稱該年全省「大旱.民飢」。據《申報》載,、由於旱災,山東各地災民紛紛逃荒、鬧荒或祈雨。但祈雨無濟於事.各處「飢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1876年12月11日 《申報》)。
旱魃向南為虐,禍及蘇北和皖北。蘇北各地這一年開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連雲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農田減產或絕牧。旱災引發了蝗災,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災民「逃亡餓死者不計其數」。一些災民甚至「飢則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蹤,相戒裹足」。蘇北的社會秧序,因嚴酷的旱災而變得動盪不安。為了活命.飢民紛紛渡江南下,由蘇南的地方官員和土紳在蘇、松、太以及江陰、鎮江、揚州等地收容的流民達九萬餘人。
皖北的旱情與蘇北相似。入夏之後,持續乾旱;許多地方連禾苗也末能栽插:後雖下過一些雨,但「又復連日烈日。」,連補種的庄核也大多枯死;當年全省收成減半。有的地方顆粒無收。於是,成群結隊的飢民.匯成了四齣逃荒的人流。
這一年,北方的陝西、山西、遼寧等省.也遭受到旱災的威脅。陝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數地方種不下去。山西因旱災嚴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遙等縣幾乎顆粒無收。奉天的義州(今遼寧義縣),因大旱無雨,飢戶多達十萬,廣大農民在飢餓中痛苦地掙扎著。
經過近兩年的大旱之後,華北大部分地區的災情在丁丑年(1877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議中說災區「赤地千有餘里,飢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曾忠襄公奏議》卷8)。毀滅性的旱災,使山西農村長時間大面積的減產與絕收。連續兩年的飢荒,使農戶蓄藏一空將愈來愈多的災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為食」或「掘現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1877年6月30日《申報》)。
隨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無情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河南的災情,與山西相似。經過連續兩年的大早,富饒的中州平原,已化為千里赤地。當年的《申報》刊登消息,說河南全省「歉收者50餘州縣,全荒者28州縣」。但是,奉旨幫辦河南賑務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恆抵豫則宣布:全省報災者八十七個州縣,飢民五六百萬。
旱災的陰影,同時還籠罩著陝西全省。同州府員的大荔、朝邑、邰陽(今合田)、澄城、韓城、白水及附近各縣,災情。極重極慘」。走投無路的飢民鋌而走險,聚眾槍糧,有的甚至「攔路糾搶,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飢餓難當』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報》)。
甘肅東部、四川北部,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縣志》對川北的旱災有翔實的記載:「丁丑歲,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縣尤甚……赤地數百里,禾苗焚稿,顆粒乏登,米價騰涌,日甚一日,而貧民遂有乏食之慘矣:蔬糠既竭,繼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諸樹皮掘剝殆盡……登高四望,比戶蕭條,炊煙斷縷,雞犬絕聲。服鳩投環、墮岩赴澗輕視其身者日聞於野。父棄其於,兄棄其弟,夫棄其妻,號哭於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舉家悄斃.成人相殘食,饉(死部)殍不下數萬。」
這一年,包括京師在內的直隸和魯西北地區以及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依然有較嚴重的旱災。以直隸縣為例,僅河間一府就有二百餘萬災民。災荒之年,社會動盪,許多災民為死裡求生而鋌而走險。在武強縣,有災民組成的「砍刀會」;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災民組織武裝.進行搶糧斗爭。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持續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緩解;到6月間有過短暫的雨水期,之後又連續亢旱,一直延續到次年七月。不過從整個災區來看,旱情開始減輕,陝西、山東、河南、直隸等省.旱情都趨於緩解。但是,經過連續三年的特大旱災,老百姓對於天災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極限,因旱災帶來的各種人間慘劇,並未因旱情的緩解而相應地減少,反而更多更嚴重了。在山西.越來越多的村莊和家庭毀滅於天災之中。在河南,僥幸活下來的飢民大多奄奄一息,「既無可食之肉,又無割人之力」,一些氣息猶存的災民,倒地之後即為餓犬殘食。在直隸河間府,一些壯年飢民「竟在領受賑濟的動作中倒死在地上。」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場大面積瘟疫向災區襲來。河南省幾乎十人九病,陝西省「災後繼以疫癘,道饉(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進入光緒五年(1879年),盡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東起直魯、西迄陝甘的廣闊土地上,畢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盪漾起清波,龜裂的土地開始滋潤,並重新泛起了綠意。旱災.已進入尾聲,苦難的歲月就要結束。可是,正當死裡逃生的人們准備重建家園之時,一場新的災難驟然而至,這就是7月1日發生在甘肅武都的震級達8級、烈度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壞或受到影響的地區,大部分在旱災區域之內。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慘絕人寰的境地!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飢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飢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干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凄,未聞之悲痛」,說這是。古所僅見的「大□奇災」。今天回顧這場天災,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們並不滿足於這場天災的記敘,除了哀嘆,更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