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
對於江西九江來說,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那就是沒有評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九江來說,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名落孫山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
這一條硬性條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九江落選歷史文化名城也就情有可原了。
現如今,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成為了讓九江人耿耿於懷的一件事情,隨著近年來對九江文物古跡的進一步發掘和保護,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九江會獲得實至名歸的評價的。
⑵ 九江所有名勝古跡資料
大勝塔】
在江西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始建於東晉,後毀。
唐大歷年間白雲端禪師重建,殿、塔並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雖經兵禍,殿堂遭毀,但塔存完好。清咸豐年間,遭兵火破壞,塔毀三級。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關督白景福勸募修復。塔為磚石結構,通體呈六角錐狀,共七層,高42.26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門朝西南。左側底層鑲嵌石碑一塊,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勝寶塔碑記》。
【天花宮】
又名娘娘廟。在江西九江市南門湖與甘棠湖之間的長堤南端。據《德化縣志》記載,宮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為磚木結構。宮內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禪房等建築。佔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該宮東臨南門湖,西濱甘棠湖,南傍甘棠公園,北與煙水亭相望,風景佳勝。尤以娘娘亭最著,通體木質結構,高12米,六角三層,飛槽畫棟,亭內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欄,可憑欄遠眺湖光山色。
【甘棠湖】
在江西九江市中心。面積約270畝。由廬山泉水注入而成。
清風徐來,碧波漣漪,景色優美。湖中築有長堤,長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賢橋。湖中煙水亭為唐代建築。是九江市著名風景名勝。
【煙水亭】
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於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傳為三國時東吳部督周瑜點將台舊址。唐詩人白居易貶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馬時,建亭於其上。後人因其《琵琶行》詩中有「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為浸月亭。北宋熙寧年間理學家周敦頤來九江講學,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樓築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而名煙水亭。兩亭俱在明嘉靖前廢毀,明末於浸月亭廢址重建,將已廢煙水亭之名移此,稱以至今。明清多次復修增建,咸豐三年(1853年)又毀,清末重修。亭前有石劍匣兩座,亭內有船廳、純陽殿、翠照軒、五賢閣、亦亭、宴會廳、境波樓等。1972年全面修復,並建曲橋一座,自湖釁蜿蜒接於亭上,以便遊人參觀。
【浪井】
又名灌嬰井、瑞井。在江西九江市北部長江邊。為西漢名將灌嬰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帶兵駐扎九江時所鑿,人稱灌嬰井。後堙塞。東漢建安年間,孫權常住此城,立標命人挖井,適得故處,發現井壁有銘雲:「漢高祖六年穎陰侯開此井」。權見銘欣悅,以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緊靠長江邊,每當大風吹起,江濤洶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詩人李白曾在《下潯陽泛彭蠡寄王判官》詩中寫道:「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此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不枯。
【能仁寺】
舊名承天院。在江西九江市東部。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後廢。唐大歷年間由白雲端禪師重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名能仁寺,後多次擴建。現存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復建。系九江三大叢林之一(另二為龍池寺、舍利寺,已廢)。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單層重檐、周體迴廊、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及金剛殿,鐵佛殿、左右禪房、藏經樓等古建築。寺內還有大勝塔、雙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誨爾泉等七景,是九江市現有最大的古建築群。
【鎖江樓寶塔】
在江西九江市東北,長江邊一小山坡上。據同治《德化縣志》記載,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縣城東北三里處建樓三層,塔一座,並鑄鐵牛四頭。後地震,江水沖起數丈,岸磯崩潰,樓廢,鐵牛沉入江中,僅存寶塔。塔為磚石結構,通體為六畫錐狀。共七層,高約35米。塔內底層東面牆上嵌有明代碑記一塊。距今近四百年,雖經風雨剝蝕,地震搖撼,特別是1938年遭日軍兵船炮擊,中彈三處,但仍屹立長江邊。舟船上下,數十里可見塔影。在美術設計中,往往以此塔為九江的象徵。
【岳飛母姚氏墓】
在江西九江縣株嶺山東北端。面朝西北,長9.1米,寬3.2米,高1.7米,外殼為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墓碑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另有石雕馬兩具,高與長各約1.5米,重約一噸,一具完好,一具斷首。還有秦檜夫婦跪勢石俑一殘塊。據墓側重修碑刻記載,岳母原籍河南湯陰,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始由飛迎來江州(今九江),隨軍奉養。六年春(1136年)病逝鄂州(今湖北武昌),四月由飛扶柩歸葬株嶺,並在墓山建疊翠亭。明正德間又建祠,後毀於兵,其子孫又建茅屋三間奉祀。現墓保存完好。
【岳飛夫人李氏墓】
在江西九江縣株嶺西端太陽山。坐北朝南,長3.75米,寬1.5米,高1.7米。外殼為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墓碑上刻「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狀如壇壝拜台,兩側分立「聲敘」、「封禁」二碑,已殘缺。墓旁原有岳王祠,現不存。
【獅子洞】
在江西九江縣獅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約有4萬平方米,分七個景廳四十多個景點,有洞府鑰匙、紫竹林、南海神柱,蓬台觀音等。廳廳貫通,景景相連,洞內鍾乳石晶瑩玉潤,步移景換。有的若珍珠瑪瑙,璀燦奪目;有的如瓊樹銀花,爭妍斗麗;有的似珍禽異獸,栩栩如生;有的如寶塔高台,氣派非凡:有的如遊仙神女,神形兼備:各種景物,千姿百態,交相輝映,維妙維肖,美不勝收。
【湧泉洞】
在江西省九江縣廬山西麓湧泉鄉,距縣城20公里。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經整個洞窟而得名,全洞遊程1.5公里,面積約一萬三千多平方米。洞中有仙女迎賓、女蝸補天、清泉映月、群仙聚會等三十二個景點。
【陶淵明祠】
又名陶靖節祠。原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面陽山,1982年遷建於縣城沙河街東北隅之蔡家窪。坐西北向東南,為一進兩幢磚木結構古祠建築,面積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間重修。祠內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額兩塊,各書「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直書匾「陶靖節祠」,耳門首橫刻匾」菊圃」、「柳巷」。祠外柳樹成行,風景優美。現存歷史文物,對於研究陶淵明生平事跡頗有參考價值。
【陶淵明墓】
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面陽山,坐北朝南。長7.9米,寬4.1米,高1.62米。外殼為長形拱頂磚石結構。墓碑首橫刻「清風高節」,中直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為墓誌,右為《歸去來辭》。墓碑左右,各列碑刻一塊,左為《五柳先生傳》,右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凵」形石欄。四周蒼松環繞,層林迭翠,自山下至墓,有石階沿山坡而上。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縣)人,晉代傑出詩人,早年曾做過參軍、縣令一類小官,四十一歲時退隱歸田,安居潯陽柴桑(今九江馬回嶺境內)。該墓重修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現原貌基本保持完好。 </FONT>
⑶ 九江歷史名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祖父江轔,一生隱居,教授鄉里。父江燁,宋理宗時登進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縣、江南東路提舉常平司、西路提舉茶鹽公事、大理司帥參等職,一生專治程朱理學。雖在「慶元黨案」蒙難之時,亦仍暗中堅持傳授程朱學說,母陳氏,理學名儒陳大猷之女,陳灝之姊,萬里家學淵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書館內讀書,神雋鐸穎,連舉於鄉,後從父教,學《易》經,稍長,赴白鹿洞書院深造,後又游學於隆興府東湖書院, 朱熹弟子林夔孫為師問學。
余玠(?~1253)字義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僑居蘄州(治今湖北蘄春東北),南宋名將。嘉熙年間任知招信軍,於汴城、河陰戰敗蒙古軍。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豐,敗蒙古軍,任四川宣諭使,後又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從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與蒙古軍大小36戰,戰果顯著。後又率軍北攻興元(今陝西漢中),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軍。寶佑元年(1253),宋廷聽信讒言,召余玠回朝。余玠聞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
⑷ 江西九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九江,簡稱 「潯復」,古稱 「潯陽、柴桑、江州」,制是中國江西省下轄地級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
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經濟、政治、文化、科教、商業次中心城市,江西省雙核城市,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著名優秀旅遊城市,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地處長江與京九兩大經濟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皆位其境內。
⑸ 九江鎮的歷史文化
一、由於早期九江境內有九條河涌流入西江而得名。
二、九江境內有多條河涌。古人以「九」概「多」,而取鄉名為九江。
三、嶺外湞江水、湟川、武溪、貪泉皆名川,匯眾流入於海,若潯陽之九派然,越人名之為九江。
四、《南海九江鄉志》《九江儒林鄉志》記載,九江之名,取自西江下游九江大洋河段,古「九江大洋灣」即今偶山(俗稱「擔擔沙」)上、下游附近一帶河段。
註:九江並沒有「儒」一簡稱,只是個別人在九江論壇或口頭上流傳,官方並沒有承認! 九江話(九江鎮方言)是九江鎮獨有的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詞彙和語法、讀音也與粵語有所不同,是九江不可或缺的文化。
九江話是上幾代留給我們寶貴的特有粵語方言,它有別於純正的粵語,有一種獨特的風情,正所謂鄉音不改,鄉情不變。九江方言的正統讀音被許多九江人忘卻,作為我們九江人嘴邊的文化,我們需要行動起來,保護九江方言文化。 九江龍舟平時沉於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質腐朽。每年舉行龍舟活動前夕都會「起龍」,把龍舟從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後清潔龍頭、龍尾,上漆翻新,准備工具、飾品。舉行活動當天天未亮時要裝上龍頭龍尾,然後進行「采青」。天亮後,龍舟盛裝打扮,在九江圩涌段來回遊弋表演,稱為「游龍」。翌日,結契的龍舟相聚競渡,爭奪高標,互贈彩旗,互到村裡拜訪,請吃龍舟飯。晚餐後,結契龍舟在河涌里劃行,互相送別,俗稱「送契」,有鬧至深夜方休。活動一般持續2-3天,也有連續幾天。結束後,復將龍舟沉埋於水底。
九江劃龍舟並不是在端午節,而是在國慶節。(五一勞動節在沙頭舉行龍舟賽)在九江、沙頭,明、清兩代已經很盛行在端午劃龍舟了。民國時期,劃龍舟活動改在秋涼初屆、農事稍歇的八九月間舉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定位10月10日劃龍舟;新中國成立後,則在10月1日游龍、賽龍舟慶祝國慶,端午不再劃龍舟。 九江雙蒸酒——香港的廣告唱到街知巷聞,是酒類中的萬寶路。
九江雙蒸酒始創於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經有差不多200年的歷史。兩個世紀以來,承集數代九江先輩的辛勞與智慧,九江雙蒸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釀造技藝。它主要以大米為原料,用大米、黃豆製成酒麴,採用續添蒸飯、再度發酵、冷卻餾酒、齋酒貯存、陳肉醞浸、精心勾兌、過濾包裝的方法釀造而成,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純正、醇滑綿甜、餘味甘爽」的獨特風格。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在南海九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藉助西江河畔適宜的局部氣候、清冽的水質和獨特的釀造工藝,九江人民釀造出適合嶺南氣候條件下飲用的優質米酒。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的發展史,既是一部明清以來南海九江酒業的專業發展史,又是一部南海手工業、商貿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更見證了華人海外圖存的艱難歷程。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與中國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獨創精神。這種精神隨著九江雙蒸酒從未間斷的內銷與出口,建立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力,這奠定了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人文、民俗、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1952年,九江鎮12個酒坊組成聯營社,成為九江酒廠的前身,並成為九江雙蒸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單位。發展至今,九江雙蒸酒年產量4萬多噸,暢銷於省港澳、廣西、海南甚至歐美唐人街。
⑹ 關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傳說或歷史故事
九江名人
古代名人
陶侃、陶淵明(九江縣)、黃庭堅(修水縣)、江萬里、王韶、余玠、雷發達、余慶鰲、蔣干、宋應星
近代、現代名人
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衡恪、陳封懷、虛雲、李烈鈞、張勛(奉新縣)、蔡公時、蔣彝、許德珩(附夫人勞君展)、(祖籍德安)、吳征溢、劉謙(祖籍武寧)、袁隆平(九江德安)、潘際鑾(瑞昌市)、李安(德安)、楊叔子(湖口)、殷有為(廬山區)、杜宣、畢必成(彭澤) 、黃遠生(九江縣)、陳邦柱、徐寶璜、陶博吾(彭澤)、蔡若虹、萬昊(都昌)、沈德詠(修水縣)、樊友山(修水縣)
⑺ 九江日報的歷史沿革
《九江日報》是中共九江市委機關報,創刊於1949年6月10日,1968年11月30日,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被迫停刊。1982年7月1日復刊。1993年5月1日由4開4版改為對開4版,同時出版發行周末副刊《周末世界》(後改為《長江周刊》)。《九江日報》2003年1月開始彩色印刷,現周二至周五為8版,周六至周一為4版。2009年的7月1日,以「權威、主流、服務、為民」為主旨進行了全新改版。改報型為國際流行的「瘦報」。2009年10月成立《長江周刊》編輯部,單獨出版《長江周刊》(現為4開16版,周五齣版)。1996年10月創辦了《潯陽晚報》,現為周六刊,周一至周五為4開24版,周六為16個版。2006年7月創辦了九江新聞網(原九龍網),是九江市唯一一家被網路收錄為新聞源的網站,也是九江市唯一的新聞綜合門戶網站。2010年5月28日,又創辦了九江手機報。每天出版一期,每天上午8點30發出,本地新聞佔50%,外地新聞佔30%,生活類資訊佔20%。2010年7月,以城市讀者為主流的月刊《城市月讀》創刊。作為《潯陽晚報》深度閱讀和高度濃縮的高端讀本,《城市月讀》將依託九江日報社這個九江市最大的傳媒機構,以內容重構為手段,聚焦城市發展,關注城市生活,審視城市人生,倡導城市時尚,建設城市生態。讓你在輕松之中瀏覽一個月來發生在九江這座城市的精彩,給你捧上一份的文化大餐。2007年底,投資近千萬元的九江日報社新聞彩印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彩印中心佔地23畝,建築面積6300平方米。
⑻ 江西九江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九江,簡稱 「潯」,古稱 「潯陽、柴桑、江州」,是中國江西省下轄地級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長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經濟、政治、文化、科教、商業次中心城市,江西省雙核城市,長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著名優秀旅遊城市,有「江西北大門」之稱。九江地處長江與京九兩大經濟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廬山)、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皆位其境內。
先秦
夏、商時期,九江境地分屬荊州、揚州;春秋時分別屬吳國、楚國,有「吳頭楚尾」之稱;戰國時多有變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敗越,屬楚。[1]
商代設艾侯國,建都於修河上游,所轄范圍大致為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一帶;武王克商後,除艾侯國,設艾監。春秋後期至戰國期間,在分封諸侯國之外,出現了縣邑,江西境內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轄區范圍大致與艾侯國、艾監相等。
秦漢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以其地設3郡,其中九江郡轄區范圍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漢高帝六年(前201),設豫章郡,治南昌;領縣十八,九江境內有五,依次為:第三彭澤(治今彭澤西南,包括湖口、彭澤、都昌及安徽東流一部);第五歷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區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銅鼓2縣);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東,包括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奉新5縣);第十六鄡陽(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縣和波陽縣各一部)。同時,設立尋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其江南轄區一部在今九江境內。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設建昌縣。中平年間(184~189),分艾縣置西平縣;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今奉新)2縣。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設西安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屬孫吳,柴桑隸武昌郡,尋陽隸廬江郡。各縣分屬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吳、西安、彭澤)、鄱陽(鄡陽、歷陵)、廬江(尋陽)4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西安縣為豫章縣。元康元年(291),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10郡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興元年(304),分廬江郡尋陽縣、武昌郡柴桑縣合立尋陽郡,治尋陽縣(江北),屬江州。
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先後將尋陽郡治、尋陽縣治由江北遷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將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至此,州、郡、縣三級政權同治尋陽。義熙八年(412),尋陽郡改名為江州郡;省尋陽縣,並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廢鄡陽,並入彭澤縣。元嘉元年(424),廢歷陵,並入柴桑縣;二年(425),廢海昏,並入建昌縣。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澤置太原僑郡,轄晉陽、和城、天水3僑縣及彭澤;分柴桑置汝南僑縣;尋陽郡治遷入湓城(今九江市區)。太平二年(557),分江州為二,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太原、高唐、齊昌、新蔡4僑郡。陳永定三年(559),置豫寧郡,治豫寧縣,轄艾、建昌、永修、新吳、豫寧5縣。天嘉六年(565),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唐五代十國
隋開皇三年(583),彭澤易名龍城縣。九年(589),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僑郡、僑縣:廢太原郡,並晉陽、和城、天水、彭澤4縣為龍城縣;廢豫寧郡,並永修、豫寧、新吳、艾4縣入建昌;廢尋陽郡,並柴桑、汝南2縣立尋陽縣;十八年(598),改尋陽縣為彭蠡縣;龍城復名彭澤縣。大業二年(606),廢州設郡,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建制;廢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為彭城縣,隨後又改為湓城縣。三年(607),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復設豫寧縣。九江
唐初,江西地區屬江南道。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潯陽縣;廢郡復州,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3縣。五年(622),分湓城縣置楚城縣;割鄱陽縣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復置西平縣,與豫寧縣並存;設置浩州,轄彭澤、都昌、樂城、廣晉4縣;復置永修縣;析建昌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八年(625),廢浩州,省樂城並入彭澤縣;廢湓城入潯陽縣。貞觀八年(634),廢楚城並潯陽縣。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復設新吳縣。長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寧縣。景雲元年(710),改武寧為豫寧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轄洪、饒、虔、吉、江、袁、信、信、撫8州、37縣,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3縣。天寶元年(742),改江州為潯陽郡。乾元元年(758),確立州、縣兩級建制,改潯陽郡為江州。寶應元年(762),豫寧復名武寧縣。貞元十六年(800)分武寧建分寧縣。
五代南唐順義七年(927)升蒲塘場為德安縣。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寧、奉新置靖安縣;二年(938),升湖口戍為湖口縣。三年(939),江州設奉化軍;升赤烏場為瑞昌縣;改潯陽縣為德化縣。
宋元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升星子鎮為星子縣;七年(982),設南康軍,治星子,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江州屬江南東路,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改分寧縣為寧縣。開寶八年(975),江州降為軍事;寧縣復稱分寧縣。大觀三年(1109),江州升為望郡。
南宋紹興二年(1132),江州改屬江南西路;九江境內各縣隸屬: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屬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屬南康軍;分寧、武寧屬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饒,信4州為江州路。四年(1130),升分寧縣為義寧軍。隆興元年(1163),廢義寧軍,復為分寧縣。
元代行省下設路、州、縣。至元十二年(1275),於江州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1276),改為江西大都督府,隸揚州行省;十四年(1277),罷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軍為南康路,轄縣未變;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隸黃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復隸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於武寧縣置寧州,轄分寧、武寧2縣。元貞元年(1295),升建昌為州,屬南康路。大德八年(1304),升分寧縣為寧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改南康路為西寧府,次年改稱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寧州為縣;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轄九江、南康、饒州3府;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3縣;寧縣、武寧則屬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復升寧縣為寧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義縣,隸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內各縣隸屬仍承明制。嘉慶六年(1801),改寧州為義寧州。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改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太平天國失利後,清復原制。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制。1912年改義寧州為義寧縣。1914年,全省設4道,轄81縣,其中潯陽道轄20縣。同年,為避免道、縣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義寧為修水縣、建昌為永修縣。1926年廢道,各縣均直屬省政府。1927年設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撤銷,並入九江縣。
1932年以後,江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其區劃變更頻繁,數量時有增減。以1935年全省設8個行政督察區,今九江境內各縣隸屬關系為:武寧、修水、永修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廬山(3)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析九江縣城廂設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代管縣級瑞昌市、共青城市,另設有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九江是文學家陶淵明、黃庭堅、白鷺洲書院創始人江萬里以及建築家雷發達的故鄉;東晉時,荊、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潯陽人。同時代的周訪、周楚、周撫一家兩代,為保衛晉室屢建功勛。北宋將領王韶(德安人),南宋將領余玠(修水人),曾率部與吐蕃部落和蒙古軍作戰有功,分別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運動中,九江涌現了維新志士陳寶箴及其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武寧人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對帝制維護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還有餘慶鰲、蔡公時、蔣彝、許德珩、吳征鎰、袁隆平、潘際鑾、楊叔子、杜宣、畢必成 、黃遠生、陳邦柱、徐寶璜、陶博吾、蔡若虹、萬昊、沈德詠、樊友山等。
⑼ 九江歷史城市介紹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長江中游南岸,廬山北麓,東濱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總面積約一八八二三平方公里。現轄一市九縣,市區人口約三六萬。
地勢由西南略向東北傾斜呈蕉葉狀。處丘陵低山區和鄱陽湖平原地帶。山丘陵、平原、江湖皆備。俗稱「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園」。東部為鄱陽湖平原,西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沿江。
氣溫一十七點二攝氏度,一月均溫五點三攝氏度,七月均溫二十九點一攝氏度。古書說九江「據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農業,糧食作物主要種植水稻、薯類、麥類、豆類次之。經濟作物主要是種植棉花。棉花、薴麻和菜籽油的產量居全省首位;蠶繭、水產等在全省都佔有重要位置。工業,已形成棉、麻、絲、化(纖)、毛、紡織、印染配套的生產體系。
九江是江西省的石油化學工業基地,建材工業也有一定基礎。現為江西北部重要工業城市和唯一的對外航遠港口,昌九工業走廊中的重點開放開發區。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廬山座落在市區東南,形成以廬山為中心綜合風景旅遊區,其范圍包括廬山及其周圍的九江、湖口、星子、彭澤等市縣。九江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
九江被國家列為對外開放城市。九江交通得天獨厚,既扼渝、漢、寧、滬的水上交通要沖,又是贛、鄂、皖、湘水陸聯運的換港碼頭;京九鐵路貫通南北,一橋飛架南北,長江天塹在北變為通途。黃金水通,千帆競發。
九江為全國內河第九大港口,客貨吞吐量在長江干線港口中占重要地位。鐵路動脈,貫通南北。公路骨架,縱橫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