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歷史
㈠ 滁州市和池州市在中國歷史上誰早
這個要去查一查歷史資料了吧
㈡ 關於池州的一些歷史
池州是個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的地區。
早在約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修養生息、辛勤耕作。1977年和1983年先後在貴池灌口鄉古石城舊址和里山鄉紅旗村出 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有兵器、錢范、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等),這些青銅器玲瓏別致,鑄造精美,具有長江流域的獨特風格,說明當時這里的人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秦漢時期,這里的冶鐵、造船、鑄造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古石城是當時江南經濟較為繁榮的城鎮之一,同時也是水陸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是歷代屯兵之地。
永泰元年(765),唐王朝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復置池州,移治於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開成、會昌年間(836--841),池州刺史在城東南湖中築翠微堤,開始了城內的建設。明正統十年(1440),知府何紹正費銀33000兩,修築府城(舊府址在元伯顏下江南時毀於兵火)。新城將近10里,開有6門,其中九華門樓3層,高6級,宏偉壯觀。後來知府陸崗、錢檟相繼建造百牙塔、清溪塔。雙塔凌雲對峙,彷彿府城衛士,城牆巍然屹立,猶如天然屏障。新府城充分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繁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唐代以後,池州經濟繼續向前發展,茶、麻、桑等作為傳統經濟作物,不斷發揮其優勢,手工業產品也逐漸嶄露頭角,池州白麻紙在唐代被列為土產貢品。宋時,這里生產的紙質量較高,《東坡志林》上將「池紙」與「宣墨」並稱。印刷業也很發達,刻有《昭明文選》、《朱子語錄》等。近年在山西祁縣發現南宋紹興二年(1229)池州所刻朱寂《昌黎先生集考據》,印刷精美,為名貴善本。清代,建德縣盛產綠茶,名曰「朱蘭茶」,又名「千兩茶」,享有盛名。清光緒元年(1875)。歙縣人余干臣在堯渡街創辦「紅茶莊」,試制功夫紅茶獲得成功。數年後,余干臣將其經商中心移至祁門,故名曰「祁紅」,飲譽海內外。民國年間,今東至縣徐村竹編工藝品製作精美,曾作為中國民間工藝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覽,為祖函贏得了榮譽。
池州人民不僅勤於耕作,而且敢於斗爭。在長期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為了保家衛國,他們同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趙昂發,為抗擊元朝伯顏大軍,率領軍民,奮力守城,城破之後,全家自盡,後人為其立祠。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池州人民擁護太平軍,與之協同作戰,屢次擊敗清軍,太平軍曾在池州建立農民政權。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池)秋(浦)東(流)地區,發生了三次農民武裝暴動:
1932年9-10月間,中共秋浦縣委在貴秋邊區發動和組織農民暴動,由於泄露機密而未成功。
1935年1月,中共貴秋東中心縣委以貴池鄭家村為中心,領導農民武裝暴動,歷時9天, 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而失敗。
同年9月,中共江南特委以高山為中心地帶,領導了貴秋東地區的第三次農民暴動。江南特委在紅軍獨立團的有力配合下,從7月開始,舉辦培訓班,培訓黨的幹部、積極分子和婦女幹部,召開幹部會、代表會和群眾大會,宣傳和發動群眾,組織暴動隊伍。中秋節這天,秋浦北山歐村2000多農民群眾,攜帶土槍、刀、矛、叉、棍等武器,進行示威遊行,附近地區農民群眾紛紛響應。一天之內,以高山為中心,東起貴池獅茅嶺,西至東流白水張家,南起秋浦雞頭嶺,北達貴池雞公崗的廣闊地區,5萬暴動群眾,沒收土豪劣紳財產,捕捉頑固分子,處決罪大惡極的反動地主。貴秋東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和地主武裝被摧毀。暴動勝利後,成立了江南特區蘇維埃政府及特區總工會、婦女會、青年團、互救會,領導人民鞏固勝利成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池州人民為趕走侵略者,打倒反動派而前赴後繼、英勇奮戰,,涌現出許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業績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1949年4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當家作主,池州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㈢ 池州歷史上的地震知多少
放心 池州在九華佛地 不會有災難性的地震發生的
從李秀成《自述書》中可知,因東王楊秀清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經常藉助“天父下凡”開欺負同僚,乃至天王都被威脅杖責。為此,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等便聯合起來一起對付東王,組成戰略同盟,共進退,“北與翼密,誅殺東王及兄弟仨,原清、輔清,其餘皆不得多殺”。可惜,洪、韋、石等三人同盟並不牢固,洪秀全玩“借刀殺人”,未能在事變爆發時出來頒布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如此一來,本是奉詔勤王的韋昌輝卻成了“亂臣賊子”。盟友石達開先是躲在武昌不回,後則斥責自己濫殺,北王處境被動,只能一殺到底,最終將自家性命賠了進去。天京事變爆發,2萬余精銳死於內斗,兄弟之間自相殘殺,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這鍋,北王韋昌輝是背定了。但是,天京事變並未結束,而是延續到1859年之“池州事變”,兄弟之間再次反目成仇,造成之後果更加嚴重。
綜上所述,1859年“池州事變”爆發,韋俊、陳玉成、楊輔清等反目成仇;這是天京事變之尾聲,是兄弟之間繼續自相殘殺之悲劇。究其原因,天王洪秀全不能主持公道,穩定人心,搞好內部團結是關鍵;陳玉成、楊輔清等同僚咄咄逼人,公報私仇,不顧全大局是其次。如此,太平天國亂成一鍋粥,只能走向滅亡。
㈤ 池州的歷史沿革
夏商王朝時期,區內政區設置無考。周朝按山川物產分天下為九州,池州屬揚州之域。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兩級政區制,區境大部屬揚州之鄣郡,西南境屬九江郡之鄱陽縣。
西漢時,區境大部初屬鄣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為丹陽郡,今貴池市、青陽縣、石埭縣以及東至縣的大部地區均屬丹陽郡。區境西南部——今東至縣——部分,屬豫鄣郡鄱陽縣地。
東漢至三國時,池州屬吳國丹陽郡地。丹陽郡屬揚州。
西晉、東晉,池州屬揚州宣城郡、豫鄣郡地。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豫鄣郡改屬江州,池州屬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屬揚州宣城太守之域,後屬宣城郡、淮南郡地。
南齊,屬南豫州宣城郡地。
梁,屬揚州宣城郡、南陵郡地。
陳,屬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隋開皇三年(583)罷郡,以州統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改州為郡,以郡統縣。隋代,池州先後屬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貞觀元年(627)撤,領地還隸宣州,池州屬宣州之地。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原池州地稱秋浦郡。《通典》「秋浦郡」註:「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劉世珩《貴池縣沿革表》:「池州為秋浦郡,實唐天寶年間之稱」。唐永泰元年(765)復立池州,隸屬宣州觀察使,州治從石城遷至魚貴口(今池州專署駐地)。唐元和年間(806—820),改池州為池陽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劉世珩《貴池縣沿革表》:「池州為池陽郡,宋《輿地廣記》、《太平寰宇記》皆言因唐之舊,不言始於唐何年」,「池陽郡名,必立於永泰、元和之間也。」
五代十國,池州之地先屬楊吳,後屬南唐。南唐升元二年(938),改池州為康化軍。
宋,置池州池陽郡。《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陽郡,領縣六」。宋至道三年(997)池州池陽郡屬江南東路,紹興初年屬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為池州路,先後隸屬江淮行中書省、江浙行中書省。
明,池州先後為九華府、華陽府、池州府,直隸南京。
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後隸屬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民國3年(1914),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屬縣劃入蕪湖道。民國17年廢蕪湖道,各縣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1932)至38年,設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貴池縣,直隸安徽省。
1949年5月,池州專區成立,隸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專署駐貴池縣。
1952年2月至1965年5月,撤銷池州專區,轄區各縣分別劃入安慶專區、徽州專區、蕪湖專區。
1965年5月至1980年1月,復設池州專區,直屬安徽省。
1980年1月至1988年8月,撤銷池州專區,轄區各縣並入安慶專區、宣城專區、徽州專區。
1988年8月,復設池州地區,隸屬安徽省。
2000年6月撤地建市,轄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石台縣、九華山風景區和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㈥ 池州的名人
1、梁紅玉 (南宋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2、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
3、許世英,安徽省至德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人。19歲中秀才,光緒23年(1897)以撥貢生選送京師參加廷試,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發刑部主事,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4、周馥,安徽至德(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人,周馥初為李鴻章文牘,在北洋海軍、武備學堂、天津電報局及開平煤礦創辦過程中均有作為,是後期洋務運動實際上的操盤手。
5、姚依林,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曾用姚克廣一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㈦ 池州歷史上有哪些人文,典故
1、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指的就是池州的杏花村呀。
2、陶淵明曾兩次駐足這里,留下了 錢溪賦詩和東流藝菊的千古佳話。
錢溪,即今池洲市貴池區的梅梗,古時又稱梅根冶,是長江南岸的一個著名港口,南來北往 的各種物資都通過這里向各處轉運,長江中航運的船隻,夜間也大多在這里的港灣停泊。陶 淵明在擔任劉敬宣的建威參軍時,受劉敬宣派遣,於晉安帝義熙元年三月,送表進京慶賀晉 安帝復位時,曾停船錢溪,在江邊港口宿了一夜。二十多年前,陶淵明第一次離開家鄉前往 廣陵的途中,也曾在這里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這次船停錢溪時,太陽才剛剛落山,四周 是霧蒙蒙的一片,岸邊樹木蔥蔥,合抱的江楓翠柳,筆直地向遠方伸展而去。淵明信步走上 江岸,只見梅梗集上已經升起裊裊炊煙,出現了點點燈光,田野路上牧童們的悠揚歌聲也逐 漸稀疏下來,到處是一片和諧靜謐的氣氛。這情這景,撩撥起了陶淵明對自由寧靜的田園生 活的懷念,對勾心鬥角、充滿機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厭倦,對勤勞質朴的上京里的鄉鄰們的 深情記憶,對溫柔敦厚的妻子和活潑可愛的孩子們的無限眷戀。
回到船艙之後,外面又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雨打船蓬,發出輕輕的沙沙聲,似催眠曲一樣 ,使淵明很快進入了夢鄉。當他一覺醒來,整個江面又沐浴在初升旭日的金色光輝之中,經 過夜雨浸潤洗滌的江岸上的芳草、野花和高大挺撥的江楓翠柳,越發顯得鮮嫩嬌艷,東南幾 十里處的九子山(即九華山)的群峰一片煙霧繚繞,在熹微的晨光中隱隱約約地顯露出神奇色 彩,不遠處的山道上,出現了倒騎牛背橫吹笛的牧童,一股強烈的創作慾望激盪著淵明的心 ,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了《乙己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飆嬌雲翮。
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
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終懷在歸舟,諄哉宜霜柏。
3、蘇軾也曾經三訪池州
蘇軾第一次來池州是在元豐二年(1079)三、四月間。這年3月蘇軾由徐州授湖州知州,應隱居在太平州(今當塗)的好友郭祥正之邀請,改道至當塗。奇巧的是,蘇軾弟子黃庭堅從南昌泛舟東下,在銅陵遇風受阻泊岸,聞說蘇軾來當塗,便星夜趕去相會。三子先瞻仰李白在當塗採石磯、青山等勝跡,後溯江而上,游覽李白在銅陵的勝跡,宿食於已故北宋林學家陳翥(982-1061)的從叔陳陟位於縣治旁的私人別墅陳公園。陳翥既是著名林學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林業著作《桐譜》,又是才氣十足的詩人,傳存的詩文著作達26部。他博綜經史,抱德懷才,甘隱丘林岩穴。蘇軾、黃庭堅對陳翥的才智和品行都很仰慕,對陳公園的環境格外欣賞。樂天派的蘇軾,外任後雖說不上仕途坦盪,官運亨通,卻也還順風順水,何曾想到大難即將臨頭。所以在當塗、銅陵之日樂以忘憂。寫了《題陳公園·內有二池》:「南北山光照綠波,濯纓洗身不須多;天空月滿宜登眺,看取青銅兩處磨。」蘇軾在銅陵與郭黃二人尋幽訪勝、歡娛酬唱數日後,便依依相別,於四月中旬赴湖州任上。然而任職不到四個月即以「謗訕朝廷」罪被押解京都,下刑部大獄。雖九死一生,卻被貶謫黃州當了整整4年的「勞改犯」。卸妝油哪個好潤膚乳排行榜
蘇軾第二次來池州是在元豐七年(1084)7月上旬。這次是因神宗出手札命他移官汝州團練副使。蘇軾4月離開黃州,先游廬山,轉道筠州,又赴饒州,前後三個月。其間他書信黃廷堅、郭祥正告之日後的行程以及相會的地點。這期間,黃庭堅從江西泰和調監德州(今山東德平)由南昌到太平州,居住陳公園。郭祥正因事以汀州通判、奉議郎停職鄉居。蘇軾便乘舟先往銅陵與黃庭堅相會。後郭祥正也聞訊趕來。蘇軾心情舒暢,再題詩《陳公園》「春池水暖魚自樂,翠嶺竹靜鳥知還。莫言疊石小風景,卷篇看盡銅官山」。三人由銅陵結伴溯江而上漫遊秋浦,跋山涉水到秋浦南部懷陶里憑吊先輩曹清遺跡。黃庭堅作長詩《懷陶公輓詞》曰:「潛魚願深渺,淵明無由逃。彭澤當此時,沉其一世豪。司馬寒如灰,禮樂卯金刀。晚歲以字行,更始號懷陶。平生本朝心,歲月閱江浪。空餘詩語工,落筆九天上。向來非無人,唯公獨可尚。屬余剛制酒,無用酌杯盎。以此招曹君,斯文或宜當。」蘇軾沒有作詩,因為府志、縣志不見其詩,連曹氏家譜中也沒見他的詩作。可能此時其心情復雜,無法卜知前程是福還是禍,不好抒發自己的心聲;也可能怕筆下有閃失,被人再抓把柄。這次池州行是否登九華山說法不一,說登者是以十年後蘇軾在湖口作《壺中九華詩》為佐證。詩序雲:「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華,玲瓏宛然,若窗欞然。予欲以百金買之,與仇石為隅,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詩曰:「清溪電轉失雲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現,玉女窗明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詩中有今日依存的地名「九華」「清溪」、「五嶺」等。不登九華山怎能寫這般真實。說未登者認為「壺中九華詩」或寫廬山,或寫江南諸山不專指。詩人憑借奔放的想像,寫自己南遷的一段感情經歷。孰是孰非,筆者難擇一說。
蘇軾第三次來池州是在紹聖元年(1094)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這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翻算蘇軾老賬,摘除他的幾個京官銜,謫貶為英州軍州事。6月舟行至當塗慈湖夾遇風不能前行。便在慈湖等待,聽說老友郭祥正已致仕在家,又聞得黃庭堅因職務變遷,暫時安家於蕪湖。於是三人相伴再返銅陵尋幽訪勝,入住陳公園。有《題陳公園》詩為證「落帆重創古銅官,長是江風阻往還。要使謫仙回舞袖,千年翠拂五松山。」就在與郭、黃分手之時,蘇軾接到改謫「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令,使他又獲得了延緩赴任的時間。他的好友,剛剛提拔為江淮荊浙發運副使正在池州的蔣之奇(1031-1104)聽說此事,便趕到銅陵接他到池州遊玩。受盡謫貶之辱,飽嘗顛沛之苦的蘇軾,一見老友盛情,早將懊惱拋到九霄雲外,欣然與蔣、郭、黃三友來到貴池。四子在貴池期間,終日游山逛水,或乘舟、或騎馬、或步行,踏訪今日龍舒河和清溪河兩岸所有風物名勝,飽嘗了貴池的秀麗風光,寫下了激情澎湃的《清溪詞》:「大江南兮九華西,泛秋浦兮亂清溪。水渺渺兮山無蹊,路重復兮居者迷。爛青紅兮粲高低。松十里兮稻千畦。山無人兮去朝隋,靄蒙蒙兮濟凄凄。哺林谷兮號水泥,走鼪鼯兮下禿鷖。忽孤壘兮隱重堤,杏冥落兮聞犬雞。郁萬瓦兮烏雲齊,浮軒楹兮飛栱。雁南歸兮寒蜩嘶,等秋水兮挹玻璃。朝市合兮雜耄倪,扶簞瓢兮佩鋤犁。鳥獸散兮相扶攜,隱驚雲兮鶩長霓。望翠微兮古招提,桂木抄兮翔雲梯。若有人兮悵幽棲,石為門兮雲為閨。塊虛堂兮法喜妻,呼猿狙兮子鹿麛。我欲往兮奉杖藜,獨長哺兮謝阮嵇」。黃庭堅將這首借景抒懷,聲情並茂的詞用楷書寫就,蘇軾詞、庭堅書,文字雙璧。時人將蘇詞、黃字刻置於池州府東門的城牆上,美輪美奐,一時成為池州人賞心悅目之妙景。
詩中描述他在久違的錢溪所見到的熟悉的優美景物和敦厚淳樸的鄉風,以及他長期以來所度 過的田園生活的美好,而自己現在的形體雖然受到了制約,不能自由,但是歸隱園田的本心 卻難以改變,不會長久逗留官場,最終有一天會回到家鄉的園田,這個決心就如同經霜不凋 的松柏一樣的堅定,不可改易。
因此,東流也可以稱得上是陶淵明仕途中的最後一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地方。東 流人也從陶公賞菊的短暫時光中,看到了這位著名詩人的詩章品德,當淵明棄官歸隱的消息 傳來,東流人十分惋惜和思念這位可親可敬的父母官。公元427年,當人們得知陶公仙逝的 消息時,民間按照食菊花乘雲升天,得道成仙的傳說,把東流譽為「菊邑」,把那段「滄江 百折來,及此始東流」的長江稱之為「菊江」,在東流立縣後,將陶公藝菊的歷史載入了本 縣的史冊。城南的康節邵先生曾作小齋二,東曰陶齋,西曰邵齋,效仿先生東蘺採菊,以不 忘先生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後來又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無考 ,復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11年。《東至縣志》記載,陶淵明在東流作《九日 閑居》、《勸農》等詩篇,而後人卻把那首《飲酒》詩中的「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 名句,當作是他東流藝菊的意境寫照,把東蘺誤指 成牛頭山上的菊圃,把南山誤指為歷山。實際上那首詩是淵明在歸隱田園後所作,指的是上 京里東園菊圃的意境。但是,無論是附會還是誤會,都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父母官的崇敬。
㈧ 安徽池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秦漢時期,這里的冶鐵、造船、鑄造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古石城是當時江南經濟較為繁榮的城鎮之一,同時也是水陸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是歷代屯兵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池州,治石城(此前為秋浦縣治,今屬貴池區殷匯鎮),隸秋浦、南陵兩縣。貞觀元年(627年)撤池州,所轄縣還隸宣州。永泰元年(765年),在池口河(今稱秋浦河)和清溪河兩條河流的入江口之間的貴口復建池州,並將縣治原在石城(今貴池殷匯鎮石城村)的秋浦縣遷來附郭,池州隸屬於宣州觀察使,治貴口(今市城區),隸秋浦、青陽、石埭、至德四縣。元和(806—820)年間改池州為池陽郡。
五代十國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六年改秋浦為貴池,舊志載楊吳曾升青陽為勝遠軍。南唐升元二年(938)升池州為唐化軍,治貴口(今市城區),隸貴池、建德、石埭三縣;青陽縣在南唐時復縣,但屬升州。
1949年設池州專區,屬皖南行署區。池州專署駐貴池縣,轄大通市及貴池、至德、東流、青陽、石埭、太平、銅陵等7縣。
1950年撤銷大通市;原蕪當專區所屬繁昌縣劃入池州專區。轄8縣。
1952年撤銷池州專區。將貴池、銅陵、青陽、至德、東流5縣劃歸安慶專區;太平、石埭2縣劃歸徽州專區;繁昌縣劃歸蕪湖專區。
1959年東流、至德二縣合並成立東至縣;1965年7月由原石埭縣(1959年與太平縣合並)的部分縣域並入貴池縣西南劃出的二區、八鄉置石台縣。
1965年復設池州專區,專署駐貴池縣。原屬安慶專區的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東至(駐堯度街)、銅陵4縣劃入池州專區。由太平、貴池2縣析置石台縣(駐七里鎮)。轄5縣。
1970年池州專區改稱池州地區,地區駐貴池縣。轄貴池(駐池州鎮)、銅陵、青陽(駐蓉城鎮)、石台(駐七里鎮)、東至(駐堯度街)等5縣。
1974年將銅陵縣劃歸銅陵市領導;原屬徽州專區的太平縣劃入池州地區。轄5縣。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所屬的貴池、東至兩縣劃歸安慶地區;青陽縣劃歸宣城地區(1983年青陽縣劃歸蕪湖市);石台、太平兩縣劃歸徽州地區。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池州地區,轄蕪湖市的青陽縣,原安慶地區的東至縣、石台縣、貴池市。共有14個區公所,13個鎮、94個鄉。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
㈨ 池州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只需一個即可
九華山:九華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廟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國際性佛教道場。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方圓100公里內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至今保留著乾隆御賜筆金匾「東南第一山」。
杏花村:是池州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古時曾有「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的佳境記載。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春遊池州杏花村,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㈩ 池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關於池州市歷史名人:池州市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北臨浩盪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全市生態環境良好,經濟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文化積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州府建制以來,池州已有1380多年歷史,其間人文薈萃,佳話連篇。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此外,還有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飛、朱熹、陸游、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被稱作"千載詩人地"。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九華山,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煙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生態環境優美。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沖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內有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著"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6%以上。區位交通良好。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里,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船舶,目前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即將動工,並且正在籌建九華山旅遊機場。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路。物礦資源豐富。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葯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特種水產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葯材就有1300多種。已探明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餘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采方便。旅遊特色鮮明。池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勝地。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色秀美,同時有著燦爛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廟、僧尼的數量上居冠,特別是自唐代以來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為海內外佛教史上的奇跡,正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大歷山、溶洞群、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和珍貴的貴池儺戲、杏花村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境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正成為森林旅遊、生態觀光、漂流探險、科學考察的新熱點。經濟蓄勢待發。池州是一個撤地設市才三年的年輕城市,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們將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生態資源,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第一要務,優化環境,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歡迎來池州投資興業!歡迎來池州旅遊觀光!
再具體到每個人,你可以進下面的網頁仔細看!
http://www.czdmw.com/%CE%C4%BC%FE%A1%A2%B8%E5%BC%FE/%B3%D8%D6%DD%C8%CB%CE%C4%A3%A8%C0%FA%CA%B7%C3%FB%C8%CB%A3%A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