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介紹
1. 歷史人物介紹
是讓我們幫你介紹一個你想要知道的歷史人物嗎?你想要讓我們給你介紹哪一個歷史人物呢?古代的歷史人物非常非常的多,例如有文人,有墨客,有文官有武將,有名媛,有歌姬,你得給我們一個范圍。然後我才能從他的呃歷史背景以及他對當時社會產生的什麼影響給你進行介紹。或者把他的照片發上來,我也能。幫你一下。
2. 中國歷史人物介紹 50字左右 不要太多
1、陳化成,一百多年前,英國侵略軍進范吳淞要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領上海軍民英勇抵抗。由於清政府的錯庸和怯懦,陳化成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最後糧盡援絕,為國犧牲。陳化成的英雄行為,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2、蘇武,蘇武奉了漢武的帝命令,出使匈奴,被單於扣留。單於千方百計地脅迫他投降,但他在冰天雪地北海邊,忍受著長期的苦難,不肯屈膝。蘇武不畏艱苦的精神和高貴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稱頌。
3、於謙,明代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當時,北方的瓦剌部族侵犯明朝,在「土木堡」將明英宗浮去,明廷大震,於謙率領軍民,保衛北京,終於把強敵擊敗,英宗也被送回。朝中的奸臣懷恨於謙,借英宗、代宗爭奪的時機殺害了他。可是於謙忠勇為國的事跡,直至今天一直為人們所稱頌。
4、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5、武則天,武則天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3. 歷史人物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統帥。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中的一員。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後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長子,他「少機警,有權數」,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曹操也有過人的武藝。曹操「任俠放盪,不治行業」,未被時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橋玄一見曹操就大為驚奇,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隨之,橋玄又讓曹操去拜訪漢末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子將,許子將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漸知名於世。 靈帝熹平三年(174),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農民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八名,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中平五年(188),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後又殺太後及少帝,自稱相國,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准備討伐董卓。 獻帝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州郡牧守起兵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曹操以行奮武將軍的身份,參加討董軍。二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陽抵禦關東軍。董卓之涼州軍驍勇善戰,關東軍十餘萬人駐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無人敢向洛陽推進。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軍遭遇,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 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並。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與呂布在長安定計殺掉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陷長安,殺王允,進攻呂布,關中也陷入戰亂。是時,州郡牧守各據一方,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獻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徐州牧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曾參加討董卓之戰的陳留太守和曹操部將陳宮對曹操不滿,遂叛操,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曾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范(今山東范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興平二年(195)夏,曹操整軍再戰呂布,於巨野(今山東巨野南)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曹操從陳留起兵到興平二年將呂布、張邈趕出兗州,經過六年的經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曹操起兵之初,僅有數千人,出任東郡太守前後,他陸續延攬一些擁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強地主歸附自己,後擊潰青州黃巾軍,又收其精銳組成「青州兵」。這樣,曹操又有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根據地和軍隊,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條件。 獻帝劉協自被董卓劫至長安後,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獻帝終於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披荊棘,依丘牆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謀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帝遷都許昌。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飢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制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200),曹操頒布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4. 求《人類群星閃耀時》的幾個主要歷史人物的介紹
1、巴爾沃亞
巴爾沃亞是西班牙殖民探險者,第一個橫穿美洲大陸到達太平洋東岸的歐洲人。為逃債由西班牙到達海地。1500年前往美洲探險,在海地墾荒。1510年移往巴拿馬地峽海岸的達連,在那裡建立殖民據點,後被西班牙國王任命為達連臨時行政長官。
2、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七代君主,奧斯曼帝國蘇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
他也經常被人們直接以外號「法提赫」(意為征服者)相稱(Mehmed the Conqueror)。他21歲的時候已能指揮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完成了幾代蘇丹的夙願。
3、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男,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生於德國哈勒(Halle, S),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於1703年遷居漢堡,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6年後,在漢堡威爾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
4、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5、列寧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
是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
5. 幾個歷史人物的簡介(200字左右)
1、周恩來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2、鄧小平
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
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3、魯迅
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屈原
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5、孫中山
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6、文天祥
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7、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8、毛澤東
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9、林則徐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0、李世民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6. 歷史人物章竟州簡介
章竟州不是歷史人物,是影視劇虛構的。
章竟州是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劇中章竟州是哈爾濱首富章文續兒子,章竟洋哥哥,同時也是滿洲省委馮仲雲教授的外甥,進步青年學生,在結婚當天拋下未婚妻芳琪毅然決然的奔赴抗日前線,跟著舅舅馮仲雲抗日。
後跟著趙尚志在巴彥游擊隊,在妹妹犧牲之後,在一次戰役中為掩護趙尚志離開也犧牲。
(6)歷史人物介紹擴展閱讀:
劇情:
東北抗日聯軍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史同紅軍長征史、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三年游擊戰爭史一樣,是我黨我軍歷史上最艱苦卓絕的篇章。
在漫長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聯軍,身處沒有後方支援、糧彈兩無,又與中共中央聯絡中斷的情況下,以草根樹皮為食,以林海雪原為家,以日寇之衣為衣、以日寇之槍為槍抗戰不已;
縱橫馳騁,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地域特色濃郁獨特的故事。
十四年中、東北抗聯擊斃日偽軍十餘萬人、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牽制住數十萬日軍精銳部隊不能南下,有利地支援了全國抗戰。
全劇主要描寫了羅登賢、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魏拯民、馮仲雲、汪雅臣等東北抗聯各部隊的傑出將領,表現了在那個年代裡中華民族英雄的群像。
7. 歷史英雄人物簡介
1、鄧世昌
鄧世昌,廣東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畢業馬尾船政學堂。1880、1887年兩次赴英國接回清廷購買的六艘巡洋艦,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被授予「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2、史可法
史可法,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字憲之,一字道鄰,是左光斗的學生。明崇禎元年考中進士,在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時嶄露頭角,拜南京兵部尚書。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南京弘光政權建立後,被馬士英等人排擠,自請到揚州一帶督師防清。
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寫就了著名的《復多爾袞書》,內容慷慨陳詞,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史可法率領揚州4千軍民,與來犯之敵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於25日城破被害,年僅44歲。
3、張自忠
張自忠,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堂。1914年,他投筆從戎,官至師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長。
抗日戰爭暴發後,他率部南下,任第59軍軍長。1938年3月,日軍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台兒庄進發。張自忠率部在臨沂阻擊,以「拚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復肉搏,殲敵4千餘人。
4、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 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
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5、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6、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