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周朝歷史

周朝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14:44:24

⑴ 誰知道周朝的歷史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周朝存在約800年。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於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和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准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朝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周朝政治制度

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僕、御、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周朝經濟文化

西周時,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志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谷類有黍、稷、粟、禾、谷、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薴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布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范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網路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製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薴,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綉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壟斷,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商貿的品種有奴隸、牛馬、兵器、珍異等。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青銅。

周朝科學發展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成書於戰國時期,。《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
後來,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⑵ 周朝歷史

808

⑶ 周朝有多少年歷史,如何滅亡的

周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公元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西周末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雒邑後,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
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一直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侖丘。
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後,採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導致諸侯叛亂,周幽王被殺,至此,西周滅亡。
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後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另外,要強調的一點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西周的統治很有特點,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上的井田制都有明顯的發展和加強,對以後的封建社會有很大影響。

⑷ 周朝歷史

周武王滅商建周,後來成康兩王於民修養發展農耕,後來昭穆二王多戰事多沖突,我記不得是昭王還是穆王回軍途中還淹死了。後來的厲王上台不得了,可是繼桀紂之後第三任暴君後來還被趕跑了,接著就是召公和周公執政的共和時期,後來宣王回來替自己老子贖罪重新做人。有出現了短暫的宣王中興,之後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啦,不過真正令他亡國的是不顧外戚勢力強行廢太子而立褒姒的兒子這才讓犬戎幹掉。之後就進入東周時代,東周我就不清楚了,因為基本上大事都輪不著周天子,我就記得周平王動遷還有周威烈王冊封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國的合法性,周威烈王也正是春秋和戰國的轉折點。這些是我個人手工。忘採納

⑸ 周朝歷史

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分封的列國諸侯中著名的有: 陳國---媯姓,公爵。媯姓,系顓頊後裔,傳至子孫帝舜娶帝堯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後代虞奄父為周的陶正,其子滿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太姬生陳申公,陳相公。陳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後。封國地為今陳縣。 杞國---姒姓,公爵。系夏禹王之後。封國地為今開封府雍丘縣。 宋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啟。封國地為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中心為河南商丘。 虞國---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後虞仲。由於其兄周章已經為吳君,別封其為虞。封國地為今河東太陽縣。 虢國---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國地為今陝縣東南之虢城。 齊國---姜姓呂氏,侯爵。系周功臣,曰呂尚,死後謚號為太公(俗稱姜太公)。封國地為今山東淄博 紀國---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國地為今壽光市。 魯國---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長子周公旦於曲阜,以輔周室。 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封國地為今河南信陽縣。(後與蔡叔度,武庚作亂,無後,其國遂廢。) 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國地為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後與管叔鮮,武庚作亂,留後以祭祀。) 衛國---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為康叔。封國地為今北京冀州。 滕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綉。封國地為今山東滕州市。 晉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於唐,後改為晉。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 楊國---楊姓,侯爵。系黃帝後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姓。 薊國---姬姓,侯爵。系帝堯之後裔。封國地為今北京順天府。 燕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shào)公?#93;。封國地為今幽州薊縣。 魏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封國地為今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曹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鐸。封國地為今濟陽定陶縣。 成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國地為今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處。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 秦國---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陝西西安。(西周初期,歸周附庸。平王東遷,封為諸侯。) 吳國---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長子姬泰伯之後。封國地為今吳郡。 楚國---羋姓,子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丹陽南郡枝江。 莒國---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後。封國地為今莒縣。 邾國---曹姓,子爵。系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封國地為今山東鄒城。 許國---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後,曰文叔。封國地為今許州。
西周王系
(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臣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周成王:在位30年,成王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庚(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周康王:在位25年,康王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周穆王:在位55年,穆王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共王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懿王囏,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孝王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夷王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周厲王:在位37年,厲王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後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執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前841-前828) 周宣王:在位46年,宣王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前827-前782)。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

⑹ 周朝歷史幾年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侖丘。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後,採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後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西周的統治很有特點。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上的井田制都有明顯的發展和加強,對以後的封建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⑺ 關於周朝的歷史典故

「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復恩》。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平息了叛亂,非常高興,班師回朝,在宮內舉行盛大的慶功會,大擺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盡情暢飲。到傍晚,酒興還都未盡。庄王命令點燃蠟燭,繼續狂歡。庄王看到群臣們這樣高興,就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許姬漂亮,出來給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正當她給大家一一敬酒時,一陣大風吹來,把大廳里的燭火全吹滅了。這進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想調戲她。許姬非常聰明,她並沒有聲張,而是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請求庄王查出這個人後處治。庄王聽後,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把自己的帽纓都摘下來,。大臣們都摘下自己的帽纓後,庄王才命令點燃蠟燭。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席後,許姬埋怨庄王不為她出氣。庄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有情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的贊嘆楚王想得周到。

後來,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正在危急時刻,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沖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庄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庄王聽後感慨萬千。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寬宏大量,三國曹植的《求自試表》里就運用了這個典故:「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⑻ 關於大周朝的歷史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1、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2、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3、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

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范圍。

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

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搜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

正如《資治通鑒》所評說:「太後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他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

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武則天稱「天後」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准,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辟,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於土地兼並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但民戶的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軍事

在軍事上,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

安北都護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占據漠南、漠北。

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8)周朝歷史擴展閱讀:

武則天,這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yue,與「曰」的讀音相同)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稱為「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

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

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

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李績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

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

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

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後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

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

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

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

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

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

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

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

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

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

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宮,使官僚集團急劇。

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

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⑼ 西周有什麼歷史故事

1、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2、寵幸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後來,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兒子姬伯服後,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

最終周幽王竟然廢黜王後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後來周幽王立她為王後,故稱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後,姬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因周幽王太過寵幸褒姒,認為禍患已經形成,誰也無法改變,西周必會滅亡。最終西周果然滅亡。

3、昭穆嬉遊

昭穆嬉遊的昭穆指的是周朝時期的兩位君主,周昭王和周穆王二人。這二人喜歡遊山玩水,到全國各地去遊玩,傳說周穆王曾經還到了昆侖山西王母國,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由於這兩人在位期間不理朝政,導致周朝國力衰落。

4、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道路以目、厲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說公元前842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里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於國都的人的通稱。

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

5、昭王南征

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時期,周昭王對楚或荊發動的戰爭。見於文獻記載,並得到青銅器銘文的驗證。

西周早期,在江漢地區的虎方和荊楚始於周人分庭抗禮,公元前980年,(昭王十六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領大軍,涉黃河,渡漢水,跨過長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戰果,打擊了楚國的東進勢頭。

昭王十九年下半年,昭王再次南征伐楚,但由於輕敵等原因,周昭王在戰爭中溺死,周國核心武力「六師」也全軍覆沒。戰後,周王室失去對漢江地區的控制,繼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訓,將國防的重心轉向南方。

⑽ 周朝歷史的簡介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8年,周朝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國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熱點內容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
2017年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7-13 02:45:25 瀏覽:447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
中國醫學科學葯用植物 發布:2025-07-12 23:34:11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