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歷史
皮影戲也叫"皮影"、"燈影戲"、"土影戲,已約有一千年的歷史.陝西民間也有一個傳說,似乎說明了皮影的來歷。據說西漢時,文帝劉恆的幼兒由一位宮女照看。一天太子器鬧不止,聰明的宮女便用梧桐樹葉剪成人形,借著透進紗窗的陽光,一面用手舞動梧桐葉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馬上轉哭為笑。在《漢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後,武帝異常悲痛,有齊人少翁為夫人剪影,以燈光映出,取悅於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戲,宋代《夢粱錄》中說"影戲分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刻以丑形,蓋已寓褒貶於其間者。"可見宋代皮影已可表現人物的品德。因靠燈光映現人物造型,所以又稱"影子戲"。影人均以平面製作;最初以紙刻制,後改用驢皮了,因此又俗稱"驢皮影"。據傳,明代影戲由甘肅華亭傳至河北琢州,稱"涿州影",再傳至灤州;稱"灤州影",又至樂亭縣,稱"樂亭影"。清末,因影戲與義和團有關,被誣為"懸燈匪",御令抄斬,故唐山一帶的影戲班子多逃至東北,至今,遼寧皮影仍俗稱"老唐影"。由於驢皮影以唐山一帶將中心,如今統稱為冀東皮影了。
② 皮影戲的起源
1、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圖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
3、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相思之苦得以寄託,從此重振朝綱。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2)皮影戲歷史擴展閱讀:
1、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
2、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
③ 皮影戲起源於何時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因文獻不足,無法確知。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宋代以後至明清,影戲一直盛行,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普及全國各地,與各地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戲藝術。
④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起源: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歷史:
1、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2、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3、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
4、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5、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6、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7、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4)皮影戲歷史擴展閱讀:
皮影傳承下去的原因: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
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⑤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5)皮影戲歷史擴展閱讀:
皮影戲通過藝人製作的道具、影人來表現作品內容,這同古代傀儡戲一樣。其他各地的戲曲通過臉譜、唱腔和劇本來展現內容。在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過程中,皮影戲與各種地方戲曲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影人的臉譜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畫和雕塑的影響之外,和地方戲曲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皮影戲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凈丑諸行,不同譜式和紋樣根據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描繪樣式。由於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響,只能顯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於側面描繪的局限,反而帶給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點,使形象更概括,更獨特,憑借獨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觀眾。
從民間藝人傳承下來的影人我們可以發現,皮影的臉譜中可以找到許多在戲曲里已經失傳的東西。如果從皮影出發來研究傳統戲曲,會從不同方面發現其深刻價值。
⑥ 皮影戲 來歷
山西皮影戲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村,是山西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山西皮影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
北路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陝西省皮影流派中東路流派的影響,皮影作品形體小巧玲瓏,刻工精細,裝飾性強,而且色彩簡練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響,作品的形體略顯肥大,刻工縝密而且精細,色澤明快艷麗。
【拓展資料】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發現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晉中、晉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晉北部分地區。
⑦ 皮影的歷史
皮影作為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流傳已有悠久的歷史。
皮影相傳起源於漢代,與剪紙似乎有著共同的來源。《漢書·外戚傳》雲:「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婦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帷坐而奇。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此作詩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宋代,高承撰《事物紀原》記皮影條時,亦用武帝與李夫人之事,並接於其下雲:「由是後有皮影……漢武以下無聞。」這里記錄了一個方士使用法術,試圖滿足漢武帝思念故士的李夫人的要求的故事。方士所採用的法術的原理與現代皮影表演的原理很相似,也可以算是最早的關於皮影的記載。但在漢代後卻再也找不到類似的記載,據顧頡剛先生考證,漢代以後,可能為方士之流所保存,「遂致秘而不彰」。直到宋代,有關皮影的記載才又多了起來。
到了宋代,皮影已成為一種普及的藝術。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崇、觀以來,在京瓦肆技藝:……董十五、趙七、曹保義、朱婆兒、沒困駝、風僧哥、祖六姐,皮影。丁儀、瘦吉等,弄喬皮影……其餘不可勝數,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人的製作,「元(原)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在人物的造型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於市俗之眼戲也。」(耐得翁儲《城記勝·瓦舍眾伎》)演出的劇目多為社會上流行的話本、傳說故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博弈嬉戲部》記:「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當時,「京師有富家子……而此子甚好看弄皮影,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宋張來《明道雜志》)據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載,當時著名的弄皮影者,已有22人之多,而且還建立了職業的班子。
元代的皮影雖不如宋代興盛,但在民間極為盛行,並開始流傳到國外。如波斯學者瑞士德·安定(RashidOddin,約1284~1318年)曾說:「當中國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世的時候,曾有演員來到波斯,能在幕後表演特別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
明清兩代,皮影在國內廣為流傳,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許多流派,演技亦有所提高。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引元末明初詩人瞿佑看燈詩雲:「南瓦新開皮影場,堂燈明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度(渡),猶把英雄說霸王。」由此可見,明代的皮影已演刀馬人物了。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國皮影也在這一時期流傳到爪哇、馬來、暹邏、緬甸、日本等地。到18世紀,天主教的傳教士又把中國皮影介紹到法國。
在清代流傳的眾多流派中,以河北的「灤州布影」最為有名。其他如黃河兩岸的「驢皮影」,湖北、湖南的「影子戲」,廣東的「紙影」,江浙的「皮囡囡」等,也都盛行一時。各大城市中皮影班雲集。康熙時,禮親王府還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皮影。皮影藝術已成為社會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著悠久歷史的皮影藝術,至今仍在各地流行。由於各地風俗民情及群眾審美觀念的影響,各地皮影在藝術表演上,唱腔及皮影雕刻藝術上,都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風格。
皮影在陝西流傳極廣,幾乎遍及陝北、陝南及關中各地。鄉紳官宦家和平民百姓家均備有不同規模的影箱,尤其是在民間流傳的影箱,雖小卻也行當齊全,一般都能湊出數十齣戲來。這些戲箱中有不少是清代流傳下來的。陝西的皮影有東、西、南三路之分。
皮影,以碗碗腔皮影為代表,其形體造型小巧,約十寸許,形制古樸,表現含蓄,刻工較精細,男性角色多為豹頭深目,女性形象,極盡秀婉妖媚之致。西路皮影又叫弦板腔皮影,其形體較大,約十三寸許,頭臉多刻通天鼻樑,女性英俊大方。陝南皮影介乎二者之間,人物忠奸善惡易分,英婦少女有別,從其技法、設色上能夠區分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及年齡。
北京皮影分東、西城兩派。東城派系由河北灤縣樂亭鎮傳人;西城派傳說是明代由蘭州傳到河北涿州,後入北京。東派皮影人物小巧,先用羊皮後用驢皮,尺寸約為八寸左右,有連台本戲演出;西派皮影人物較大,約為東派的一倍,用牛皮刻成,操作亦較簡單。至光緒時,東派「灤州影」大為發展,而西派「涿州影」日趨沒落,成了「灤州影」的天下。當時最有名的班子有「三義班」、「三樂班」、「永樂班」、「玉順和班」、「同樂班」、「裕順班」、「榮順班」、「德勝班」、「毓秀班」、「鴻慶班」等。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清中葉後,在造型上借鑒京劇,出現了生、旦、凈、丑的臉譜。
在浙江,皮影又叫「羊皮戲」,是因為雕刻影人的材料多用羊皮為之。平時,除逢年節演出外,在一些民俗活動中,也要演出羊皮戲。為祈求蠶桑生產獲得好收成,
要演「蠶花戲」,多為吉慶內容。村中發現有偷盜行為,查獲後要罰款,演「禁格戲」,劇目多為《封神演義》《西遊記》等。另外,求神拜佛,許願要演「還願戲」;造屋上樑要演「上樑戲」;各種名目的迎神賽會上要演「神戲」;小孩周歲要演「周歲戲」;結婚時要演「暖房戲」。羊皮戲在造型上很少雕刻,人物的五官、衣飾多用鮮艷的色彩畫成,裝飾性較強。過去,藝人們多用扁擔挑著羊皮戲的道具,在農村中巡迴演出。皮影藝人多是農民,既種田,又演戲,演出時供吃飯就行,收費極為低廉。羊皮戲的演出,給當地農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河北省的皮影分東、西兩派,西派流傳的區域為涿縣、良鄉、易縣、淶水、定縣、深縣等地,現在已不多見。東派流傳的區域,有灤縣、樂亭、昌黎、薊縣、迂安、豐潤、玉田、遵化等地,最興盛的當數灤縣。灤縣即「灤州布影」的發祥地,據傳興於明初,然而最早的記載卻只見於清代嘉慶年間編撰的《灤州志》上。《灤州志》卷一記灤州風俗日:正月十五前後城市及鄉村必演皮影,「用木板築小高台,後圍以布。前置長案。作寬窗格,蒙以棉紙。中懸巨燈。乃雕繪薄細驢鞹,作人物形。提而呈其影於外,戲者各肖其所提腳色以奏曲」。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日「樂亭調」。
此外,山西、山東、甘肅、四川、福建、廣東、湖南等地民間均有皮影流傳,結合著年節風俗進行演出,豐富著人民的生活。
⑧ 皮影戲的歷史起源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