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地理志
㈠ 明朝時期汝陽是哪個地方
根據《明史地理志》記載,在明朝的時候汝陽是河南布政使司汝寧府(區域主要包括今河南駐馬店大部分及信陽部分地區)的府治所在縣(大概在現在的汝南縣)。現在河南省汝陽縣與明朝時期的汝陽縣不是同一個概念,現在的汝陽縣在明朝時候叫伊陽縣,隸屬汝州管轄。明史原文摘抄如下:「
汝寧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里。
汝陽,倚。天順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縣廢,四年七月復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東流入境,過新蔡東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犋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又城南有柴潭。東有陽埠巡檢司。」
「汝州元屬南陽府。洪武初,以州治梁縣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隸布政司。東南有霍山。又有魚齒山,涉水出於此,入葉縣界。又西南有鳴皋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廣成澤。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伊陽,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闕故縣置,析嵩及魯山二縣地益之。西有伊陽山。又有堯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嶺,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嶺。又有普浗關巡檢司,廢。」
㈡ 我國古代元明時期的地圖描繪,在哪些書籍可以看到
我國古代元明階段的地圖勾勒,在《歷代輿地圖》中能夠見到。輿地圖,是體現中國及東亞我國古時候刻畫我國領土的地圖,針對科學研究那時候的地理、歷史時間、文化藝術擁有 關鍵的功效。
本標准圖集分總平面圖和分固兩一部分。總平面圖即(歷代輿地歷史沿革保險的好處圖),共71幅。分圖則依時期和所據原材料多方面文章標題,自秋春至明朝共45幅,包含春秋列國圖、東漢領土圖、明地理志圖等。本標准圖集是以清朝評測的4大清國一統輿酚為定本製作的。古今地名以朱墨二色印刷。淡墨為古地名,硃色為今地名大全。解放初期,以前有構想按當代地圖模版翻印《歷代輿地圖》但因為在其中不正確較多,最終決策再次編纂一部歷史時間地圖集,也就是之後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㈢ 長沙府的《明史.地理志》
長沙府元天臨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長沙。領州一,縣十一。東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長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樂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遷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統元年遷於襄陽。天順元年三月建吉王府。縣舊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復徙北門外。萬曆二十四年徙朝宗門內。西有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流入境,合瀟水、烝水北流,環府城,東北出至湘陰縣,達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餘里。北有瀏陽水,西流入湘,謂之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喬口巡檢司,喬江與澬江合流處。
善化倚。治東南。舊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長沙縣。十三年五月復置,治在南門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嶽麓山,湘江繞其東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雲市巡檢司。
湘陰府北。元湘陰州。洪武初降為縣。北有黃陵山。西有湘水,北達青草湖,謂之湘口。湖在縣北,與洞庭連,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羅江,汨水自平江縣流入,分流為羅水,會於屈潭,西流注湘,謂之汨羅口。西北有營田巡檢司。
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東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灄市巡檢司。
瀏陽府東。元瀏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北有道吾山。東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圍山,瀏水出焉,經縣南,入長沙縣界,曰瀏陽水。東南有渠城界、梅子園二巡檢司。又有翟家寨巡檢司,後廢。
醴陵府東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淥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淥口巡檢司。
寧鄉府西。西有大溈山。北有澬江,源出綏寧縣,經此入沅江縣界,注洞庭。
益陽府西北。元益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東有喬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復合於澬江。
湘鄉府西南。元湘鄉州。太祖甲辰年降為縣。西有龍山,漣水出焉,經縣東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豐溪水,俱入於漣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檢司。又有永豐市、虞磨市二巡檢司,後廢。
攸府南少東。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南有司空山。東有攸水,自江西安福縣流入,東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縣,入於湘水。南有鳳嶺巡檢司,後廢。
安化府西。東有浮泥山,有大峰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縣流注於澬江。
㈣ 早些年山東的登州府如今是什麼地方
根據明史地理志的記載,登州府在元代名為登州,屬於般陽路。到了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登州府歸屬萊州府。到了洪武六年,也就是1372年,登州府直接隸屬於山東行省。到了洪武九年,即1375年,登州府升級為府級行政區,領下了一州一縣,共七個縣級行政區。
蓬萊,位於登州府,其位置曾一度廢置,直到洪武九年才重新設置。原本蓬萊設於海中的沙門島上,後遷至朱高山下。黃縣,東南有萊山,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由此流出,又東有黃水,東南有洚水,合流入海。福山縣,東北有之罘山,三面臨海,西南有義井河,北入海。奇山守御千戶所在東北,在洪武三十一年設置。
棲霞縣,東有岠嵎山,曾產金,亦名金山。又有百澗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舊皆產鐵。南有翠屏山,大河發源於此,即義井河的上源。招遠縣,在元代屬於萊州,到了洪武九年五月才歸入登州府。東北有原疃河,北入海。西有東良海口巡檢司。
萊陽縣,位於府南部,元代亦屬萊州,洪武九年五月才歸入登州府。東南有昌水,源發文登縣之昌山,一名昌陽水,南入海。東有豯養澤。又東南有大嵩衛,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設置。衛西有大山千戶所,成化年間設置。又南有行村寨巡檢司。
寧海州在元代直接隸屬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洪武初年,州治牟平縣被撤銷,歸入萊州府。到了洪武九年,改屬登州府。寧海州領下文登縣。文登縣,元代屬於寧海州,洪武初年改屬萊州府。到了洪武九年五月,文登縣歸入登州府,後仍屬寧海州。南有靖海衛,東有成山衛,北有威海衛,皆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設置。又寧津守御千戶所在東南,也在洪武三十一年設置。又東有海陽守御千戶所,在靖海衛南。金山守御千戶所,在威海衛西。百尺崖守御千戶所,在威海衛北。尋山守御千戶所,在成山衛東南。這些守御千戶所均在成化年間設置。又北有辛汪寨、東北有溫泉鎮、東有赤山鎮三巡檢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