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孫武
今日的山東在歷史上分屬齊魯兩國,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名人。公元前551年,被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就降生在這里,十幾年後,約535年,另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也在這里誕生。他就是與孔子被後人並稱為齊魯「文武兩聖」的武聖,後世百代兵家乃至各學派公認的「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孫武。
孫武出生在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一個世襲貴族之家,本姓陳,其遠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的後代,後因在齊國做官改姓為田,到孫武祖父時因軍功被齊王賞賜樂安一塊采邑,並賜姓孫。對於孫武具體的生卒年月,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資料供參考,所知道的是,他的祖輩均精通軍事。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孫武自小就萌發了對軍事的興趣,並有機會學習先秦軍事典籍《軍政》,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等人的用兵策略。
此後,孫武又輔佐吳王在很多戰役中取得勝利,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因不聽孫武勸告,進攻越國慘敗,並氣憤病死。孫武繼續輔佐闔閭的兒子夫差治國練兵,於幾年後大敗越軍。
隨著夫差霸業的擴張,他走上了帝王慣於驕奢的老路,不僅不納忠言,還兇殘地將伍子胥殺死。對於孫武此後的經歷,史書上並無記載,有人認為孫武認識到了「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悄然隱居,不問世事,以豐富的實戰經驗修訂其13篇兵法,使之更趨完善。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黃池大會諸侯,爭得霸主地位,這與孫武的軍事謀略和精心訓練軍隊不無關系,孫武為夫差的霸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也是在這一年,失去孫武和伍子胥輔佐的夫差遭越軍襲擊,從此一蹶不振,至公元前473 年被越國滅亡。至此,孫武希望吳一統華夏的夢想化為烏有。
孫武對後世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他的赫赫戰功,更重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一本珍貴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此書總結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軍事理論和軍事哲學方面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是我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最古老的軍事著作。而孫武也正因為在此書中所闡述的豐富、深刻且全面的哲學思想,成為春秋末期思想界和孔子、老子齊名的大思想家,在中國歷史的上空閃耀著光芒。
【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軍事著作,又名《孫子》、《孫武兵書》等,共13篇,5000多字。學術界一般認為是由春秋末期孫武草創,其後人孫臏整理成書。此書主要反映孫武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系統地提出戰爭全局的問題。《孫子兵法》首次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普遍規律,總結了很多現在仍很有價值的作戰原則,一直影響了後世二千五百多年。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流傳。
2. 孫武的生平簡介 歷史上的孫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孫武(約公元前5三5-?)字卿春秋期齊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軍隊破楚軍隊佔領楚都郢城幾滅亡楚其著巨作《孫兵》十三篇世兵家所推崇譽兵聖典置於《武經七書》首譯英文、文、德文、文際間著名兵典範書 孫武字卿尊稱其孫、孫武、 兵聖 、百世兵家師、東兵鼻祖於公元前5三5 左右春秋期齊樂安 [一] [二] (今山東省廣饒縣)具體卒月考曾《兵》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領兵打仗戰勝與伍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陸萬打敗楚二0萬軍攻入楚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我早兵譽兵聖典置於《武經七書》首譯英文、文、德文、文際間著名兵典範書 希望採納答案謝
3. 孫武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孫武,字長卿,齊國人。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軍事家,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詳考。約在前535~前480年。
孫氏世居齊國樂安。孫武在春秋前514年吳王闔閭即位以後某一年奔吳,為吳將,參與指揮了春秋末期吳國的爭霸戰爭。《史記》作了簡略記載,說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具體說,大致應為前506年的吳楚柏舉之戰,前484年的吳齊艾陵之戰,以及前482年的黃池會盟。這些都是吳王霸業中的得意之筆,震駭列國的大事,特別是前506年的柏舉之戰,標志著戰爭結構的變化和步戰的趨向成熟,已成為中國軍事史上劃時代的著名大戰。但是,最受世人稱道,也是使孫武最享盛名的卻是他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
4. 孫武的家族歷史是什麼
孫武原是陳國公子完的後裔。陳宣公時國內發生內亂,陳完逃奔齊國,被齊桓公用為「工正(管理手工業生產之官)」,後改姓田氏。田完四世孫田桓子,任齊國大夫,他以新的封建剝削方式與齊公室爭奪勞動力,據說民眾「歸之如流水」,成為齊國新興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田完五世孫田書,是孫武的祖父。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山東博興)」,所以其後人改姓為孫。這樣的家族,對孫武進步軍事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5. 歷史人物孫武和孫臏是什麼關系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司馬遷說:「孫 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6. 歷史上的孫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孫武(約公元前5三5-?)字卿春秋期齊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軍隊破楚軍隊佔領楚都郢城幾滅亡楚其著巨作《孫兵》十三篇世兵家所推崇譽兵聖典置於《武經七書》首譯英文、文、德文、文際間著名兵典範書 孫武字卿尊稱其孫、孫武、 兵聖 、百世兵家師、東兵鼻祖於公元前5三5 左右春秋期齊樂安 [一] [二] (今山東省廣饒縣)具體卒月考曾《兵》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領兵打仗戰勝與伍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陸萬打敗楚二0萬軍攻入楚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我早兵譽兵聖典置於《武經七書》首譯英文、文、德文、文際間著名兵典範書
7. 歷史上的孫武是個什麼樣的人
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領域包括今河南的東部及安徽的北部,國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 婿胡滿,他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胡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此後,胡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即姓陳。 公元前707年,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史稱陳厲公。7年以後,陳桓公的兒子陳林又殺死了他的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公元前672年,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公子陳完(字敬仲,生於公元前705年)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決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麼地方,陳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銳意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廣納人才。於是,陳完毅然來到齊國。 陳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陳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也就是當齊桓公非齊裔的高級幕僚。陳完謙遜地謝絕了。齊桓公就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全國所有的手工製造業)的「工正」(官名)。 陳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有一次陳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齊桓公說:「點上燈繼續喝!」這時陳完很恭敬地站起來說:「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實在不敢奉命。」後人評價陳完這種做法時說:「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這件事是陳完講仁守義的很好體現。 陳完在擔任「工正」期間,不僅幫助齊國完成了「工蓋天下」、「器蓋天下」的爭霸目標,還組織人編定了《考工記》一書。由於陳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陳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改陳完為田完。田完後來娶齊大夫懿仲之女為妻,家世逐漸興旺起來,富貴盈門,成為齊國的望族。田完死後,謚號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閔孟庄。田閔孟庄生文子須無,事齊庄公。田文子須無生桓子無宇,亦事齊庄公。田無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比,受到齊庄公的寵愛和器重,官至大夫,並被封采於齊國的莒邑(孫武出生地)。田無宇有三個兒子:田開(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孫)書。田開沒有官職,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動在柏寢台(今廣饒在當時是齊國後花園),曾為齊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齊國有名的「樂師」。田乞為齊國大夫,先事齊景公,後為齊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間,向民眾收取賦稅時,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眾放貸時,卻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於民,收取民心。從此,田氏深得民眾愛戴,「歸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強盛。田(孫)書即孫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田(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字起宗,在景公朝中為卿。田無宇、田(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里。
8. 歷史上的孫武
歷史上孫子並不是不是伍子胥孫子,名武,字長卿。孫武,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另一說為惠民縣)人。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另一說為惠民縣),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
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孫武的祖先叫媯完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便逃奔至齊國避難,改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攻,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嘉獎。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答案補充 孫武,字長卿,即孫子,春秋未著名軍事家。齊國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