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年
1. 中國歷代紀年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清(公元1644—1911年)
2. 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幾種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4種: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歷,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4)黃帝紀年。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採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3. 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些
一、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二、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三、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四、年號干支兼用法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五、星歲紀年
1、歲星紀年
戰國時期用歲星紀年。歲星就是木星,由西向東運行,繞太陽一周用11.86年古人發現大約12年後木星又出現在星空同一位置,於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並給他們起上名字叫,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個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紀年。像歲在星紀,歲在析木、歲在大梁。
2、太歲紀年
木星運行軌道由西向東,這和人們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為解決這個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給它又起了十二個名字,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恰、涒攤、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來紀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
後來發現,歲星並不是一年整走一個星次,運行一周11.86年,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紀年方法不精確又繁瑣,後廢不用。這種紀年方法在《呂覽》、《楚辭》中可看到。
六、生肖紀年
它是我國民間推行的一種與干支密切相關的紀年方法,用十二肖獸名稱作為年名和地支對應。
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3)歷史紀年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參考資料:網路——紀年法
4. 中國歷史最早的確切紀年
中國歷史最早的確切紀年是共和元年。
中國《初中歷史課本》明確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公元前841年,西周的統治者周厲王推行暴政,國都中的平民和中小貴族不堪忍受,起來反抗,將周厲王趕出都城。
當時的執政者,一種說法是諸侯「共伯和」執政,所以取人名簡稱,稱為「共和」;另一種說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稍微再准確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執政」的含義,稱「共和」。
從公元前841年開始,我國歷史記載的所有事件,都以編年的形式有了明確的記載,每個君主在位的時間長短,他們在位時每一年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續起來。
公元前841年前,我國的歷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別是有相當年份的歷史事件記載是空白,因此傳統上不把這些歷史記載作為可信的證據。20世紀末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
(4)歷史紀年擴展閱讀:
古代紀年法:
1、干支紀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乾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乾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2、年號紀年
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等。
3、王公年次紀年
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民國紀年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
4、 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
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
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5. 歷史紀年換算
考學用 歷史年代計算 一、 世紀與具體年代的換算 方法一:推導法。 即首先明白一個世紀為一百年,然後進行推算。 即:1――100年為1世紀 101――200年為2世紀 然後,看所要換算的年代在哪個百年中,這個年代即為哪個世紀。 如:公元30年,在1――1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1世紀。 公元202年,在201――3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3世紀。 公元1640年,在1601――17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17世紀。 公元前的年代換算成世紀,方法與公元後的演算法一樣,只需要在公元後的時間前加上公元前即可。 如:公元前30年,屬於公元前1世紀 公元前202年,屬於公元前3世紀。 方法二:計演算法。 即:用所要換算的這個年代的百位或百位、千位的數字,加上1,所得的差即為這個所需換算年代所在的世紀。公元前的年代演算法也是如此,只需加上公元前即可。 例: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哪個世紀? 解析: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百位數字是2,所以,2+1=3,因此,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公元前3世紀。 需要注意的是:整百的年份所在的世紀數,即是它數字本身的百位或百位、千位的數字。 例: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成為征服印度的重要工具。東印度公司成立是在哪個世紀? 解析: 1600年是個整百的年份,所以,它所在的世紀即是16世紀。 二、 周年的計算 1、 需要計算的兩個年份同在公元前或同在公元後。 此時的演算法是:用後一個年份減去前一個年份,所得差即為周年的時間。 2、 需要計算的兩個年份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 此時的演算法是:用公元後年份的數字加上公元前年份的數字,然後再減去1,即是所求的周年數。 三、 特殊年代的計算 課本上有兩個特殊的年代,一個是關於中華民國的年代――1912年,一個是 關於伊斯蘭教的年代――622年。 例7、2008年是中華民國多少年?又是伊斯蘭教多少年? 解析:這兩個年代是特殊的年代,在解答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它們本身也是一個年頭。因此正確的演算法是:用2008減去起始年份,還必須加上1。即: 2008-1912+1=97(年) 2008-622+1=1387(年) 或者用2008減去兩個特殊時間的前面一個年份亦可。即: 2008-1911=97 (年) 2008-621=1387(年)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和下面的兩個問題不同。 2008年是中華民國成立多少周年? 2008年是伊斯蘭紀元多少周年? 針對以上問題,只需用2008減去前面一個時間即可。即: 2008-1912=96(周年) 2008-622=1386(周年)
6. 中國歷史在哪一年開始有了准確的紀年
關於中國歷史紀年問題。中國史學界原來一向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作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但歷史學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兩條:對傳世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整理研究,特別對其中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計算,推定其年代;對典型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並做必要的發掘工作,取得系列樣品,進行常規和AMS(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測年。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礎,西周晚期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工程主要一項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准確的年代。經過5年的集體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商周年表。在新的年表中,夏代約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前期約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商後期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046年
7. 世界歷史上還有過哪些紀年法
1、公元紀年法:這是我國今天採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念方法.
2、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淮南子?天文訓》,但西漢時這種方式還不通行.自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開始干支正式用於紀年.干支紀年在中醫古籍中有廣泛的應用.
3、年號紀年法:我國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國紀年法:1912年中華民族成立後,定1912年為民國年號.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
5、生肖紀年法:十二生肖之說起於東漢,漢前未見記載.生肖可以用來推算一個人的年齡、出生的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為公元1324年)的記載.
5、星歲紀年法: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即「木星」),歲指太歲(古代天文占星家設想出的假歲星,又叫歲陰、太陰).故有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
(7)歷史紀年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8. 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是哪一年
關於中國歷史紀年問題。中國史學界原來一向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作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但歷史學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兩條:對傳世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整理研究,特別對其中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計算,推定其年代;對典型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並做必要的發掘工作,取得系列樣品,進行常規和AMS(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測年。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礎,西周晚期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工程主要一項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准確的年代。經過5年的集體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商周年表。在新的年表中,夏代約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前期約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商後期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046年。
9. 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是什麼時候
西周這個奴隸制國家之所以發展,是建立在其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西周這個朝代也存在著人祭、人殉。就在陝西灃水西岸西周的早期墓葬里,就發現有四人殉或二人殉的。當時武王討伐商時得勝,就以發現有「殷俘」百人祭。《詩經》里所反映的當時奴隸們的生活就是住茅棚、吃野草、衣不蔽體,還時常有凍死或餓死的情況,奴隸們為了不屈服於奴隸主的暴力統治,用各種方式對其進行斗爭。而奴隸主的統治集團,為了鎮壓奴隸和平民對其的反抗,更是加緊了對人民的控制以及剝削。其中特別是周厲王更為明顯,他不僅對外連年發動戰爭,而且對內實行了「專利」政策,並施行他的恐怖統治,任用衛巫嚴密監視人民,而且嚴令人民議論政事。凡被舉發者,就會立即處死,當時人們為了免遭迫害,雖然表面不敢講話,但每個人都怒目而視,以沉默作為反抗。這種恐怖局面,一共延續了3年之久,最後勞動人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於是在公元前841年,終於發動了武裝暴動。這次震驚全國的國人暴動,首先是在京城爆發的,而後又迅即傳至四周,並且平民和奴隸們沖到了鎬京,殺進了王宮,但周厲王卻已出奔。厲王逃跑後,就由共伯和(共國在今河南)代行天子之事。共和元年的時候(公元前841年),也就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10. 歷史年表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夏 約公元前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商 約公元16世紀-約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約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東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漢 西 漢 公元前206-公元23
東 漢 25-220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西 晉 265-316
東晉 十六國 東 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東 魏 534-550
北 齊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國 後 梁 907-923
後 唐 923-936
後 晉 936-946
後 漢 947-950
後 周 951-960
十 國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附 注
1、十六國: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
2、十國: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
3、資料來源於新華字典之附錄
先秦時期(公元前21世紀 ~公元前221年)
先 秦 是 指 原 始 社 會 到 戰 國 時 期 這 段 歷 史 。 原 始 社 會 經 過 原 始 的 群 居 生 活 到 氏 族 公 社 的 出 現 。 進 入 階 級 社 會 後 , 經 歷 了 夏 、 商 、 西 周 , 以 及 春 秋 、 戰 國 等 歷 史 階 段 。 先 秦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自 原 始 社 會 進 入 文 明 社 會 的 重 要 歷 史 階 段 。
在長達1800多 年 的 歷 史 中 ,中 國 的 祖 先 創 造 了 光 輝 燦 爛 的 歷 史 文 明 , 其 中 夏 商 時 期 的 甲 骨 文 , 殷 商 的 青 銅 器 , 都 是 人 類 文 明 的 歷 史 標 志 。 這 一 時 期 的 大 思 想 家 孔 子 和 其 他 諸 子 百 家 , 開 創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次 文 化 學 術 的 繁 榮 。 軍 事 家 孫 武 的 《 孫 子 兵 法 》 , 至 今 仍 被 廣 泛 應 用 於 軍 事 、 經 濟 等 領 域 。 屈 原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的 偉 大 詩 人 。 戰 國 時 期 的 《 甘 石 星 經 》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恆 星 表 。 在 這 個 歷 史 階 段 中 , 中 國 從 分 散 逐 步 走 向 統 一 。
-----------------------------------------------------------------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公 元 前 221 年 ,秦 始 皇 結 束 了 長 期 諸 侯 爭 戰 的 局 面 ,完 成 了 統 一 中 國 的 大 業 , 建 立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的 統 一 的 多 民 族 的 國 家 —— 秦 ( 公 元 前 221 ~ 前 206 ) 。
繼 秦 之 後 ,漢 高 祖 劉 邦 和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相 繼 建 立 西 漢 (公 元 前 206 ~ 公 元 前 25) 和 東 漢 (公 元 前 25 ~ 220) , 統 稱 漢 。
秦 漢 時 期 建 立 和 完 善 了 封 建 專 制 主 義 中 央 集 權 制 , 以 及 諸 如 建 立 郡 縣 制 等 一 系 列 有 利 於 統 一 的 措 施 , 一 直 為 後 世 帝 王 的 專 制 所 效 法 。 這 一 時 期 , 社 會 經 濟 有 較 大 發 展 , 西 漢 出 現 了 文 景 之 治 的 盛 世 。 漢 武 帝 後 , 在 與 西 域 及 相 鄰 的 中 亞 諸 國 的 交 往 中 , 開 通 了 舉 世 聞 名 的 絲 綢 之 路 。 秦 漢 時 期 也 是 中 國 文 化 藝 術 和 科 學 技 術 較 發 達 的 時 代 。 司 馬 遷 的 《 史 記 》 , 張 衡 的 候 風 地 動 儀 , 以 及 數 學 的 《 九 章 算 術 》 , 醫 學 方 面 的 《 黃 帝 內 經 》 等 , 均 對 後 世 有 重 大 影 響 。 蔡 倫 的 造 紙 術 , 則 被 譽 為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 之 一 。 這 個 階 段 , 佛 教 由 印 度 傳 入 中 國 , 道 教 則 從 本 土 源 起 。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東 漢 末 年 爆 發 了 黃 巾 起 義 , 豪 強 地 主 在 鎮 壓 黃 巾 起 義 的 過 程 中 , 加 強 了 自 身 的 力 量 , 釀 成 封 建 割 據 混 戰 的 局 面 。 此 後 歷 經 三 國 (220 ~ 280) 、西 晉 (265 ~ 316) 、 東 晉 (317 ~ 420) 南 北 朝 ( 386 ~ 589 ) 。 其 間 , 三 國 時 魏 、 蜀 、 吳 鼎 足 天 下 , 東 晉 時 十 六 國 紛 爭 不 已 , 南 北 朝 時 南 朝 與 北 朝 長 期 對 峙 。
這 一 時 期 , 中 國 南 方 經 濟 有 了 較 大 發 展 。 西 、 北 各 少 數 民 族 陸 續 內 遷 , 各 民 族 之 間 的 遷 徙 和 雜 處 促 進 了 融 合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至 林 邑 ( 越 南 中 部 ) 、 扶 南 ( 柬 埔 寨 境 內 ) 、 朝 鮮 半 島 、 日 本 、 中 亞 諸 國 、 大 秦 ( 羅 馬 帝 國 ) 等 地 。 文 化 方 面 , 玄 學 盛 行 , 佛 、 道 二 教 在 相 互 斗 爭 中 蔓 延 、發 展 ,但 統 治 者 一 般 都 保 護 佛 教 。 文 學 藝 術 方 面 , 建 安 七 子 、 陶 淵 明 等 人 的 詩 文 , 劉 勰 的 文 學 評 論 《 文 心 雕 龍 》 ,王 羲 之 等 人 的 書 法 ,顧 愷 之 等 人 的 繪 畫 , 敦 煌 石 窟 等 石 窟 寺 藝 術 ,皆 為 不 朽 之 作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祖 沖 之 第 一 個 將 圓 周 率 准 確 數 值 計 算 到 小 數 點 以 下 七 位 數 字 ,領 先 世 界 近 1000 年 ; 賈 思 勰 的 《 齊 民 要 術 》 則 是 世 界 農 學 史 上 的 巨 著 。
------------------------------------------------------------------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581 年 , 北 周 外 戚 楊 堅 奪 取 政 權 , 建 立 隋 朝 。 589 年 , 隋 滅 陳 , 南 北 重 新 統 一 。 618 年 , 唐 高 祖 李 淵 在 其 子 李 世 民 支 持 下 建 立 唐 朝 ( 618 ~ 907 ) 。 907 年 , 朱 溫 篡 唐 為 梁 , 是 為 五 代 ( 907 ~ 960 ) 之 始 ; 約 在 同 一 時 期 , 南 方 出 現 了 或 並 列 或 相 續 的九 個 小 國 , 加 上 北 方 的 一 個 小 國 , 合 稱 十 國 ( 902 ~ 979 ) 。
隋 唐 時 ,典 章 制 度 方 面 多 有 建 樹 , 如 三 省 六 部 制 、科 舉 制 、 兩 稅 法 等 , 對 後 世 影 響 深 遠 。 隋 唐 對 外 采 取 較 為 開 放 的 政 策 , 中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頻 繁 。 文 學 以 唐 詩 成 就 最 大 。以 初 唐 陳 子 昂 ,盛 唐 李 白 、杜 甫 , 中 唐 白 居 易 、 元 稹 ,晚 唐 李 商 隱 、杜 牧 為 傑 出 代 表 。 韓 愈 、柳 宗 元 倡 導 的 古 文 運 動 ,對 後 世 影 響 甚 大 。顏 真 卿 的 書 法 ,閻 立 本 、吳 道 子 、李 思 訓 、王 維 的 繪 畫 ,《 霓 裳 羽 衣 舞 》等 音 樂 舞 蹈 , 以 及 眾 多 的 石 窟 藝 術 , 均 流 傳 後 世 。 科 學 技 術 方 面 , 中 國 四 大 發 明 中 的 印 刷 術 和 火 葯 兩 項 均 出 現 於 這 一 時 期 。
----------------------------------------------------------------
宋遼西夏金時期(947~1279)
960 年 ,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發 動 陳 橋 兵 變 , 代 後 周 立 宋 ( 960 ~ 1279 ) , 結 束 了 五 代 十 國 的 分 裂 局 面 。 同 一 時 期 , 契 丹 人 在 中 國 北 方 地 區 建 立 遼 ( 947 ~ 1125 ) ; 黨 項 人 在 宋 之 西 北 部 建 立 西 夏 國 ( 1038 ~ 1227 ) 。 宋 、 遼 、 西 夏 成 鼎 足 之 勢 。 1115 年 , 女 真 人 在 北 方 建 立 全 國 ( 1115 ~ 1234 ) 。 金 於 1125 年 滅 遼 , 1127 年 攻 入 宋 都 開 封 , 擄 走 徽 、 欽 二 帝 , 北 宋 滅 亡 。 宋 高 祖 趙 構 在 南 京 應 天 府 ( 今 河 南 商 丘 ) 即 位 , 後 逃 亡 臨 安 ( 今 杭 州 ) , 長 期 偏 安 江 南 , 是 為 南 宋 。
這 一 時 期 ,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尤 為 顯 著 , 指 南 針 、 印 刷 術 、 火 葯 等 三 大 發 明 得 以 實 際 應 用 , 其 中 畢 升 發 明 的 活 字 印 刷 術 比 歐 洲 早 400 年 ; 蘇 頌 創 制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台 天 文 鍾 —— 水 運 儀 象 台 ; 沈 括 的 《 夢 溪 筆 談 》 , 在 科 技 史 上 享 有 崇 高 地 位 。 文 化 方 面 , 理 學 盛 行 , 道 教 、 佛 教 及 外 來 的 宗 教 均 頗 為 流 行 。 文 學 上 出 現 了 歐 陽 修 等 散 文 大 家 ; 宋 詞 是 這 一 時 期 的 文 學 高 峰 , 晏 殊 、 柳 永 、 蘇 軾 、 周 邦 彥 、 李 清 照 、 辛 棄 疾 等 均 為 一 代 詞 宗 ; 宋 、 金 時 話 本 、 戲 曲 也 較 盛 行 ; 繪 畫 則 以 山 水 花 鳥 著 稱 , 風 俗 人 物 畫 如 張 擇 端 的 《 清 明 上 河 圖 》 極 富 史 料 價 值 。
---------------------------------------------------------------
元朝(1271~1368)
1206 年 , 成 吉 思 汗 在 漠 北 建 大 蒙 古 國 , 隨 後 向 臨 境 發 動 掠 奪 性 戰 爭 。 蒙 古 軍 在 滅 西 夏 ( 1227 ) 、 滅 金 ( 1234 ) 之 後 , 先 後 三 次 西 征 , 兵 鋒 直 逼 撥 孛 烈 兒 ( 今 波 蘭 ) 和 馬 扎 兒 ( 今 匈 牙 利 ) , 以 及 巴 格 達 、 大 馬 士 革 城 等 地 。 蒙 古 成 為 橫 跨 歐 亞 的 大 汗 國 。 1260 年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即 位 , 崇 尚 漢 法 、 改 革 舊 制 , 以 開 平 ( 在 內 蒙 古 ) 為 上 都 , 燕 京 ( 今 北 京 ) 為 中 都 。 1271 年 改 國 號 大 元 。 1279 年 滅 南 宋 。 1368 年 明 軍 攻 入 元 都 , 元 惠 宗 退 出 中 原 , 回 漠 北 , 元 朝 結 束 。
在 元 朝 統 治 時 期 , 中 國 是 世 界 上 最 強 盛 的 國 家 , 聲 譽 遠 及 歐 亞 非 三 洲 。 中 國 的 印 刷 術 、 火 葯 、 指 南 針 等 三 大 發 明 也 於 元 代 經 阿 拉 伯 傳 入 歐 洲 。阿 拉 伯 國 家 的 天 文 學 、 醫 學 、 算 術 陸 續 傳 入 中 國 , 伊 斯 蘭 教 也 廣 泛 傳 布 。
文 藝 方 面 以 元 曲 成 就 較 高 , 代 表 人 物 有 關 漢 卿 、 王 實 甫 、 白 撲 、 馬 志 遠 等 , 代 表 作 有 《 竇 娥 冤 》 、 《 西 廂 記 》 等 。
----------------------------------------------------------------
明朝(1368~1644)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立 國 後 , 為 加 強 中 央 集 權 , 廢 丞 相 而 直 攬 軍 政 大 權 。明 朝 農 業 較 前 代 有 所 發 展 , 絲 織 業 、 制 瓷 業 發 達 , 采 鐵 、 鑄 銅 、 造 紙 、 造 船 等 行 業 也 有 大 的 發 展 。 對 外 經 濟 文 化 交 流 發 達 。 航 海 家 鄭 和 先 後 七 下 西 洋 , 歷 亞 非 30 多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 但 明 中 葉 後 , 中 國 曾 歷 受 日 本 、 西 班 牙 、 葡 萄 牙 、 荷 蘭 等 國 侵 擾 。
明 朝 科 舉 考 試 通 行 八 股 文 , 束 縛 了 個 人 見 解 。 明 朝 在 文 化 科 技 上 的 成 就 , 小 說 有 《 水 滸 傳 》 、 《 三 國 演 義 》 、 《 西 游 記 》 、 《 金 瓶 梅 》 , 戲 曲 有 《 牡 丹 亭 》 , 地 理 學 有 《 徐 霞 客 游 記 》 , 醫 學 有 《 本 草 綱 目 》 , 農 學 有 《 農 政 全 書 》 , 工 藝 學 有 《 天 工 開 物 》 , 文 獻 類 書 有 《 永 樂 大 典 》 , 等 等 , 均 為 經 典 之 作 。
---------------------------------------------------------------
清朝(1636~1911)
1616 年 , 清 太 祖 努 爾 哈 赤 經 多 年 征 戰 , 建 立 後 金 。 1636 年 , 皇 太 極 改 國 號 為 清 。 1644 年 , 清 軍 入 關 滅 明 。 清 入 關 後 統 治 中 國 268 年 , 經 歷 順 治 、 康 熙 、 雍 正 、 乾 隆 、 嘉 慶 、 道 光 、 咸 豐 、 同 治 、 光 緒 、 宣 統 10 個 皇 帝 。
清 朝 前 期 社 會 穩 定 、 經 濟 發 展 , 在 康 、 雍 、 乾 、 三 朝 尤 達 到 鼎 盛 時 期 。 但 嘉 、 道 以 後 , 政 治 日 趨 腐 敗 , 社 會 矛 盾 開 始 激 化 , 國 力 日 衰 。 西 方 殖 民 主 義 者 在 19 世 紀 30 年 代 以 後 , 向 中 國 輸 入 大 量 鴉 片 。 1839 年 , 清 政 府 派 林 則 徐 到 廣 東 禁 煙 。 1840 年 , 英 國 殖 民 主 義 者 為 保 護 鴉 片 利 益 而 發 動 了 鴉 片 戰 爭 , 迫 使 清 政 府 簽 定 不 平 等 的 《 南 京 條 約 》 , 中 國 開 始 逐 步 淪 為 半 殖 民 地 社 會 。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 割 地 賠 款 , 加 重 了 人 民 的 負 擔 。 終 於 在 1851 年 爆 發 了 太 平 天 國 運 動 , 沉 重 地 打 擊 了 清 王 朝 。 1864 年 清 王 朝 和 外 國 侵 略 者 勾 結 起 來 鎮 壓 了 太 平 天 國 革 命 。 曾 國 藩 、 左 宗 棠 、 李 鴻 章 和 奕 訴 一 起 在 中 國 辦 起 洋 務 運 動 , 其 政 治 目 的 是 為 鎮 壓 人 民 的 反 抗 斗 爭 而 興 辦 軍 事 工 業 , 客 觀 上 卻 起 了 中 國 近 代 化 進 程 的 先 聲 作 用 。 隨 著 西 方 文 化 的 傳 入 和 影 響 , 知 識 分 子 中 出 現 了 資 產 階 級 改 良 派 , 並 逐 步 演 化 成 康 有 為 、 梁 啟 超 為 首 的 戊 戌 維 新 運 動 。 慈 禧 太 後 鎮 壓 了 維 新 運 動 之 後 , 又 鎮 壓 了 反 帝 愛 國 的 義 和 團 運 動 。1911 年 孫 中 山 領 導 的 辛 亥 革 命 爆 發 , 推 翻 了 清 王 朝 的 統 治 。
清 朝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思 想 家 和 學 者 , 代 表 人 物 有 黃 宗 羲 、 顧 炎 武 、 王 夫 之 、 魏 源 、 龔 自 珍 、 康 有 為 、 嚴 復 、 譚 嗣 同 、 梁 啟 超 、 張 炳 麟 、 蔡 元 培 等 。 這 一 時 期 , 出 現 了 《 聊 齋 志 異 》 、 《 儒 林 外 史 》 、 《 紅 樓 夢 》 等 優 秀 小 說 和 《 長 生 殿 》 、 《 桃 花 扇 》 等 優 秀 戲 曲 , 散 文 、 詩 歌 、 繪 畫 也 有 較 高 成 就 。
洋 務 運 動 中 , 出 現 了 一 大 批 自 然 科 學 譯 著 , 促 進 了 一 批 近 代 自 然 科 學 人 才 的 出 現 , 著 名 的 有 數 學 家 李 善 蘭 、 華 蘅 芳 , 化 學 家 徐 濤 , 工 程 師 詹 天 佑 等 。
清 朝 是 中 國 最 後 一 個 封 建 王 朝 , 它 的 突 出 貢 獻 是 統 一 全 國 , 鞏 固 和 加 強 了 多 民 族 國 家 的 團 結 , 最 後 奠 定 了 中 國 的 版 圖 。辛 亥 革 命 結 束 了 2000 多 年 的 封 建 統 治 , 但 沒 有 從 根 本 上 解 決 中 國 的 社 會 矛 盾 。
---------------------------------------------------------------
中華民國(1912~1949)
從 清 朝 滅 亡 到 1949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這 段 歷 史 稱 中 華 民 國 。 這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大 動 盪 大 變 革 的 時 代 。
辛 亥 革 命 勝 利 後 , 孫 中 山 締 造 中 華 民 國 , 但 是 , 革 命 果 實 很 快 被 袁 世 凱 等 北 洋 軍 閥 首 腦 篡 奪 。 此 後 , 北 洋 政 府 ( 1912 ~ 1928 ) 對 內 實 行 獨 裁 統 治 , 對 外 投 靠 帝 國 主 義 , 軍 閥 之 間 連 年 混 戰 , 人 民 處 於 水 深 火 熱 之 中 。
1921 年 ,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上 海 成 立 。 1924 年 國 、 共 兩 黨 合 作 。1926 年 6 月 , 國 民 政 府 任 命 蔣 介 石 為 國 民 革 命 軍 總 司 令 ,誓 師 北 伐 。1928 年 ,北 洋 政 府 的 統 治 宣 告 結 束。
中 國 共 產 黨 在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武 裝 後 , 領 導 中 國 人 民 經 歷 了 土 地 革 命 戰 爭 ( 1927 ~ 1937 ) 、 抗 日 戰 爭 ( 1937 ~ 1945 ) 和 解 放 戰 爭 ( 1945 ~ 1949 ) , 終 於 打 敗 了 日 本 侵 略 者 , 推 翻 了 以 蔣 介 石 為 首 的 國 民 黨 政 府 的 反 動 統 治 , 解 放 了 除 台 灣 省 和 若 干 海 上 島 嶼 以 外 的 全 部 國 土 。
這 一 時 期 , 文 化 上 的 變 化 亦 很 顯 著 。 以 陳 獨 秀 在 1915 年 創 辦 的 《 新 青 年 》 為 標 題 而 興 起 的 「 五 四 」 新 文 化 運 動 , 猛 烈 地 沖 擊 了 傳 統 的 封 建 文 化 。 此 後 , 民 主 與 科 學 的 口 號 深 入 人 心 , 白 話 文 獲 得 普 遍 推 廣 , 教 育 、 科 學 和 出 版 , 尤 其 是 社 會 科 學 和 文 學 藝 術 都 取 得 了 顯 著 成 就 。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
1949 年 10 月 1 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中 國 歷 史 從 此 進 入 了 社 會 主 義 革 命 和 社 會 主 義 建 設 時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