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縣歷史
❶ 館陶黑陶的歷史
我國的造型藝術始於陶,史書記載: 「 神農作瓦曰陶 」 。宋應星在其所著的《天工開物 · 陶埏》對陶器工藝有這樣一段概括: 「 水火既濟而土合 」 。
公元前 2600年 —— 公元前 2000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藝術的衰落,中國文化歷史上孕育出了 「 黑陶文化 」 。
相傳,古時候館陶縣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帶以盛產黑陶而聞名,據說館陶的名字就源於陶山黑陶,古人所謂 「 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 」 即為明證。沿館陶衛河兩岸的毛圈、劉圈一帶有皇窯 72座,主要燒制皇城磚和黑陶。
據有關專家考證,北京紫禁城所用磚即產於此地,這一點從窯址殘存的殘跡和發掘出的古陶製品也大可證實。
1928年春,濟南龍山鎮城子崖一處崖坡坍塌,使一處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得以重見天日,也確鑿證實了龍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館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襲仰韶,下啟殷商、左挽彩陶、右攜青銅,是原始社會後期龍山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漢族縣民們勤勞和智慧的傑作。即使最粗礪的陶,也會讓我們聯想到承載人類生活的土、照耀人類精神的火,以及滋養人類生命的水。它不僅蘊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而且也閃缸牌鈾氐氖 黑陶,也許是它的工藝偏於繁瑣復雜,或是傳播區域太小,致使這種技術失傳。
❷ 河北省館陶縣有哪些名人
館陶公主與館陶王
館陶縣有堯唐之遺風、儒家教育之餘澤,先後有漢文帝劉恆、漢宣帝劉詢、東漢光武帝劉秀和唐高祖李淵四個帝王的女兒被封為「館陶公主」,有三國魏文帝、晉庄王和明魯庄王三個帝王的兒子被封為「館陶王」。
賢士哲人
館陶縣人傑地靈,造就了盛唐名相魏徵、抗日民族英雄范築先等一代又一代賢士哲人。如盛唐名相魏徵、 民族英雄范築先; 新中國省、部領導原國家石油工業部部長宋振明、原國家煤炭工業部部長肖寒、原四川省省長魯大東、原國家勞動人事部副部長焦善民; 清代大詩人、著名書畫家張問陶;當代著名詩人、作家雁翼、著名漆畫家喬十光等。
❸ 館陶怎麼死的
漢武帝廢了阿嬌的皇後之後,館陶公主一直幽居於長門宮,直至死亡。
漢唐時期,人們經常以公主的封邑所在地來稱呼公主,歷史上被稱為「館陶公主」的,皆是食邑封在館陶縣而得名的。
歷史上有四位封號為館陶的公主,一是漢文帝女館陶長公主劉嫖,二是漢宣帝女劉施,三是漢光武帝女劉紅夫,四是唐高祖十七女(名不詳)。
劉嫖,西漢皇室的館陶長公主,是漢文帝有史料記載的兩個女兒之一,竇皇後的唯一的親生女兒,漢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時也是漢武帝的姑母兼岳母。
❹ 歷史上有幾位館陶公主
歷史上有四位封號為館陶的公主,一是漢文帝女館陶長公主劉嫖,二是漢宣帝女劉施,三是漢光武帝女劉紅夫,四是唐高祖十七女(名不詳)。劉嫖,西漢皇室的館陶長公主,是漢文帝有史料記載的兩個女兒之一,竇皇後的唯一的親生女兒,漢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時也是漢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劉施,西漢人,漢宣帝劉詢長女,劉施嫁於定國之子於永。
❺ 歷史上館陶公主是怎樣的一個人
歷史上的館陶公主有幾個哦!你要問的是哪個呀?
漢文帝女館陶長公主劉嫖
簡介
劉嫖:漢文帝與皇後竇漪房的嫡女,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是於漢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給世襲堂邑侯(食邑1800戶)陳午為妻,故又稱堂邑大長公主。漢文帝時封館陶長公主;漢武帝時,升為館陶大長公主,尊稱竇太主。
文帝時期
劉嫖的父親漢文帝劉恆登基數月後,立長子劉啟(漢景帝)為太子,劉啟之母竇姬為皇後,長女劉嫖為長公主。劉嫖封地在館陶,位於現今的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漢文帝三年,劉嫖下嫁剛襲侯的、漢功臣表上位列第86位的堂邑侯陳午。
從館陶的封地到嫁給陳午來看,這個文帝的嫡長女恐怕並不得皇帝的歡心。因為文帝另一個庶出的公主,都嫁給了絳侯周勃的嫡子周勝之,那可是漢初的異姓王趙王,萬戶侯。 陳午和館陶有記載的子女有三個,長子陳須(又稱陳季須),次子陳蟜(音同嬌),女兒是漢武帝第一任皇後陳後。
景帝時期
竇太後一共有一女二子。按照漢朝的國家體制,幼子梁王劉武必須去封國居住,不得長留京城。竇太後早年失明,長子漢景帝劉啟忙於政務,愛子劉武又遠在梁國,身邊最是親近者即館陶長公主。館陶是景帝的同胞姐姐,又常給景帝進獻美女,是以景帝對姐姐也是十分好。館陶長公主倚仗母親的寵愛和弟弟的縱容,出入宮闈,為自己和陳家謀求權利和金錢。
武帝時期 漢景帝去世後,劉徹即皇帝位,後世號漢武帝,立館陶的女兒陳氏為皇後。館陶和陳皇後自恃為輔立武帝有功,驕橫跋扈。
❻ 館陶縣歷史上著名縣令
鄭先民(生卒不祥),清代湖北潛江人,進士。康熙六年(1649)任山東臨清州館陶知縣,為治嚴明,弊端絕跡,政風清廉,待人以誠,對勤懇務農者給以嘉獎,對學校中學生親手審查成績,判定甲乙等級,對優秀者予以鼓勵。逢旱年,力請官府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平常年月就努力減輕徭役,又修繕學校,主持編修《館陶縣志》。
1、三國時在館陶縣做縣令頗有政績的有諸葛原。著名陰陽家管輅曾在館陶射覆。
2、隋煬帝大業年間,出了一位深得民心的館陶長(即縣令)魏德深。作為廉吏載在《隋書》和《北史》中。
3、北宋時期,在館陶縣做官的名宦有:①受到寇準薦舉的館陶縣尉查道;②與包拯相厚的著名詩人館陶縣尉劉筠;③頗得歐陽修贊譽的館陶縣令郭諮;④曾受范仲淹薦舉的易數大家館陶縣令劉牧;⑤「國而忘家」的抗金名將館陶縣尉宗澤。
4、金章宗年間,著名辭人書法家王庭筠曾任館陶尉。
5、元朝時期在館陶縣做官的名宦有:①元成宗大德六年(公元1303年)任館陶尹的溫仲謙;②元順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任館陶尹的李藻;③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館陶尹的沈禹。
6、明朝時期,在館陶縣做官的名宦有:①居官清廉的館陶知縣陰秉陽;②初修《館陶縣志》的館陶知縣李沖奎;③為民救災減賦的館陶知縣晉調元。
7、清朝時期,在館陶縣做官的名宦有:①政績顯著的館陶知縣鄭先民;②革舊弊立新律的館陶知縣郎國禎;③尊師重教的館陶知縣高錕;④與民共甘苦的館陶知縣楊一正;⑤致仕後仍回館陶與民同樂的原館陶知縣潘從哲;⑥捐俸金建書院的館陶知縣來益清;⑦愛民惠民的館陶知縣張琦;⑧修建卜子祠的館陶知縣張英翔;⑨修建陶山書院的館陶知縣陳顯彝和耿光祐;⑩修建「倉公閘」的館陶知縣倉爾爽;(11)精於相術的館陶知縣孫符乾;(12)惠政較多的館陶知縣向植。
❼ 請問北館陶鎮是館陶老縣城嗎北館陶鎮為啥不屬館陶縣
建國後於1955年3月,縣城從北館陶搬遷到今縣城址南館陶,歷史上南館陶是館陶縣的鎮,衛運河穿鎮而過,河西稱西館陶,河東稱東館陶,機關多設在河西。1964年12月,時1963年8月衛運河發大水,為根治海河水域,國務院決遠以河為界,河東劃歸山東冠縣和臨清,河西劃歸河北保留館陶建制,館陶縣一分為三。故而北館陶屬冠縣而不屬館陶縣。
❽ 館陶縣的歷史沿革
館陶縣古為冀州地。
春秋時為冠氏邑(即今山東省冠縣東古城),後屬趙國,秦屬東郡。
西漢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館陶縣,屬魏郡。
三國魏、晉屬陽平郡。後趙將陽平郡治遷入館陶城。
北魏、北齊、北周仍屬陽平郡。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陽平郡置屯州館陶縣遂屬之。
隋開皇被子廢陽平郡。
大業二年(公元606 年)廢州,縣城遷於北館陶,改屬魏州,次年魏州改屬武陽郡,仍轄館陶縣。
唐初屬魏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復置屯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又廢屯州,館陶歸故屬;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為魏郡,仍轄館陶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復為魏州,館陶縣仍屬之;大歷七年(公元772年)館陶縣曾改名永濟,不久又復為館陶縣。
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濟渠於館陶縣分置永濟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濟縣為鎮並入館陶縣屬大名府。
金代因之。
元代屬中書省東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遙屬濮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館陶縣改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廢縣,不久即復置,仍屬東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隸臨清州。
清屬東昌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治,館陶縣改屬濟西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濟西道更名東臨道,又屬東臨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屬山東省聊城專區。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變後,成立館陶縣抗日政府,屬冀南區。
建國後,1949年,屬邯鄲專區;1952年,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1953年,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8年,撤銷館陶縣建制,並入冠縣;1961年,恢復館陶縣,仍歸山東省聊城專區領導;1965年,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93年7月,歸屬邯鄲市管轄。
❾ 館陶縣有多少個鄉鎮
館陶縣轄4鎮(柴堡鎮、館陶鎮、房寨鎮、魏僧寨鎮)、4鄉(路橋鄉、南徐村鄉、壽山寺鄉、王橋鄉)、1個街道辦(陶山街道辦),277個行政村。
【館陶縣簡介】:
館陶縣是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冠縣、臨清市毗鄰。全縣轄4鎮4鄉1個街道辦277個行政村,總面積45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萬畝,總人口32.9萬人(2011年)。
邯濟鐵路呈東西向穿境而過建館陶站,青蘭高速、309國道縱橫交錯,交通優勢極其明顯。
館陶是千年古縣,趙王「在城(今冠縣東古城)西北七里陶丘側置館,故名館陶」,自西漢初置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
館陶縣先後榮獲中國蛋雞之鄉 、中國黑陶藝術之鄉 、中國輕工軸承之鄉、中國富鉻黑小麥種源基地、全國優質黃瓜生產基地示範縣 、中國最佳生態宜居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30餘項國家級殊榮。
❿ 請教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晉國冠氏邑。西漢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館陶縣,屬魏郡,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趙置驛館於其側,故名館陶。隋大業二年(606),徙治於北館陶(山東省冠縣),屬武陽郡。唐大歷中期改名永濟縣,不久又復名館陶縣。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館陶縣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館陶縣仍屬河北省邯鄲專區。此後,又改屬過德州專區、聊城專區。1958年並入山東省冠縣。1961年復置館陶縣。1965年以衛運河為界,將原館陶縣河東部分劃歸山東省,河西部分仍名館陶縣,改屬河北省邯鄲地區(1970年改稱邯鄲地區)。1993年邯鄲地區與邯鄲市合並,館陶縣屬邯鄲市管轄。 1997年,館陶縣面積456.3平方千米,人口27.1萬,轄4個鎮、4個鄉:館陶鎮、魏僧寨鎮、房寨鎮、柴堡鎮、南徐村鄉、路橋鄉、王橋鄉、壽山寺鄉。縣政府駐館陶鎮。西漢置館陶縣,屬魏郡。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80877人,其中:館陶鎮55030人,房寨鎮25149人,柴堡鎮40043人,魏僧寨鎮31097人,壽山寺鄉38278人,王橋鄉34117人,南徐村鄉24582人,路橋鄉32581人。 2002年底,館陶縣面積456.3平方千米,人口28.76萬。轄4個鎮、4個鄉,2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館陶鎮政府街159號。 館陶鎮 鎮政府駐姜沿村。面積41.0平方千米,人口5.27萬。轄31個行政村:姜沿、劉沿、趙沿、閻沿、尚沿、鄭沿、李沿、鮑沿、陶南、陶北、陶西、呂庄、車疃、楊庄、安靜、李庄、孫庄、西蘇、東蘇、東寶、藺村、譚庄、、大劉庄、後劉庄、中馬固、北馬固、南馬固、許路疃、劉路疃、後徐庄、社裡堡。 房寨鎮 鎮政府駐房寨村。面積47.0平方千米,人口2.76萬。轄28個行政村:南房寨、北房寨、南韓庄、西滸演、東滸演、郝後街、郝前街、河寨一、河寨二、河寨三、河寨四、河寨五、韓徘徊頭、郭徘徊頭、羅徘徊頭、王徘徊頭、西孟良寨、中孟良寨、東孟良寨、北拐渠東、北拐渠西。 魏僧寨鎮 鎮政府駐魏僧寨村。面積55.0平方千米,人口3.17萬。轄31個行政村:魏僧寨東、魏僧寨西、王草廠、范草廠、楊草廠、前符渡、後符渡、任門寨、安雷寨、往雷寨、孫雷寨、高雷寨、趙官寨、馬欄廠、申街東、申街西、十里店、南榆林、丁圈、陳庄、高庄、灘上、劉圈、山才、吳庄、肖村、鋪上、閻寨、周庄、史庄、張庄。 柴堡鎮 鎮政府駐柴堡村。面積76.0平方千米,人口4.12萬。轄49個行政村:柴堡南、柴堡北、柴堡東、柴堡西、後羅頭、前羅頭、東廣才、後市庄、北陽堡、東蘇堡、東劉庄、西劉庄、馬張屯、武張屯、牛張屯、閻張屯、北蕭寨、後胡堡、前胡堡、前劉堡、後劉堡、西孔堡、東孔堡、前曹堡、後曹堡、八義庄、邢張屯、王二庄、中富庄、東富庄、西富庄、郭馬堡、宋馬堡、前市庄西、前市庄西、林北、馬店、天河、要庄、蕭屯、匣庄、西庄、劉村、申林、柴庄、樊堡、齊堡。 壽山寺鄉 鄉政府駐壽山寺村。面積61.3平方千米,人口3.93萬。轄35個行政村:壽山寺北、壽山寺南、壽山寺東、西庄固東、西庄固西、東庄固、常兒寨、南辛頭、韓高庄、東朱庄、西朱庄、後寧堡、前寧堡、北董固、南董固、西董固、古高庄、武高庄、張高庄、南肖寨、麻呼寨、護法寺、陳范庄、武范庄、蔡范庄、韓范庄、塔頭、淺口、翟庄、沿庄、拐寨、南鄭、北鄭、西寶、息元。 王橋鄉 鄉政府駐王橋村。面積56.0平方千米,人口3.56萬。轄39個行政村:王橋、平庄、西盤、東盤、李橋、路庄、安庄、旺庄、羅庄、賈庄、郝庄、鴨窩、北孫店東、北孫店西、南孫店東、南孫店西、北留庄東、北留庄西、西留庄南、西留庄北、西蘆里、東蘆里、南留庄、南郭庄、馮井寨、張井寨、李井寨、董井寨、和尚寨、前姚庄、後姚庄、吉固庵、王齊固、劉齊固、趙齊固、徐萬倉、梁齊固、姚齊固。 路橋鄉 鄉政府駐陳路橋村。面積78.0平方千米,人口3.38萬。轄39個行政村:陳路橋、李路橋、劉路橋、太平庄、本司寨、北曹庄、南曹庄、張官營、自新寨、北榆林、高桃園、王桃園、劉桃園、安桃園、大寺堡、絲窩寨、果子園、王二廂、清陽城、滿谷營、前時玉、後時玉、宋爾庄、鄭黃營、鐵佛堡、木官莊、劉黃營、劉庄、平堡、油寨、蔡口、潘庄、花園、馬寨、梭庄、藺寨、侯庄、庄科、蔣庄。 南徐村鄉 鄉政府駐南徐村。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55萬。轄25個行政村:南徐、東徐、冀淺、郭庄、盧頭、東廠、西廠、康莊、河套、毛圈、營盤、馬頭北、馬頭中、馬頭南、北韓庄、前許庄、東馬蘭、西馬蘭、郭辛庄、馬沃頭、顏沃頭、後李八寨、前李八寨、後許庄東、後許庄西。 2003年底,館陶縣轄4個鎮(館陶、房寨、魏僧寨、柴堡)、4個鄉(壽山寺、王橋、路橋、南徐村),1個居委會、277個行政村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