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增城歷史

增城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0:00:57

『壹』 增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增城市,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是廣東省設置較早的縣之一,建縣至今已有 1800 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三,四千年,這里已有人類居住。西漢時期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建制相應擴大,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劃番禺、博羅兩縣部分地區建立增城縣。當時南海郡轄下只有六個縣,因增多一縣,故名「增城」。據唐《元和郡縣志》雲:「昆倉山上有闐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萬。另有華僑港澳同胞 27 萬餘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現轄有荔城、增江、新塘、石灘、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樓等9 個鎮(街),市政府駐地荔城。

『貳』 有關增城市的歷史典故

增城市,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是廣東省設置較早的縣之一,建縣至今已有 1800 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三,四千年,這里已有人類居住。西漢時期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建制相應擴大,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劃番禺、博羅兩縣部分地區建立增城縣。當時南海郡轄下只有六個縣,因增多一縣,故名「增城」。據唐《元和郡縣志》雲:「昆倉山上有闐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萬。另有華僑港澳同胞 27 萬餘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現轄有荔城、增江、新塘、石灘、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樓等9 個鎮(街),市政府駐地荔城。

歷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縣境內金蘭寺村有新石器時代居民點。

據《禹供》記載,上古時全國分為九州,增城地區屬揚州。

春秋時,增城屬百越地。

戰國時,增城境內稱楊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設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

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後漢始設增城縣。據明清兩代《增城縣志》載:「後漢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起,多部縣志按語均說:「《後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候國千一百八十』,並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漢無,後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建於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

根據「前漢無,後漢有」,《後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於永和五年(104),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內,參與研討的歷史、地理學專家認為:增城建縣最遲為後漢永和五年。

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寧縣,梁代又復並入增城縣。

梁、陳兩朝移東宮郡置於增城。

隋開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仁壽元年(601)廣州改為番州,增城屬番州。大業三年(607)改番州為南海郡,隸揚州。增城屬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為州,增城屬廣州。天寶元年(742)廣州復改為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復改為廣州,增城屬廣州。

南漢時,廣州改稱興王府,增城屬之。

北宋開寶四年(971)平南漢,恢復廣州,增城屬廣州。開寶五年東莞縣並入增城縣,次年回復東莞縣建制(見《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

南宋祥興元年(1278)廣州改稱翔龍府,增城屬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屬廣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廣州路改為廣州府,增城屬廣州府。

清代增城仍屬廣州府。

民國元年(1912)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後直屬廣東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劃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並,仍稱增城縣,先後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後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

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邑人中,北宋進士古成之著有詩集傳世。南宋進士、軍事家、政治家崔與之以詩詞著名,有「粵詞之祖」的稱譽,著有《菊坡全集》。宋代進士陳大震於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殘本為廣東現存最早的志書。度宗咸淳七年(1271)進士李肖龍,在百花林石壁題詩,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宋代詩詞真跡。明代進士湛若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理學家、詩人,遺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進士胡庭蘭,亦以從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進士湛祖貴,著有《紅荔山房詩稿》。進士賴際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國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學設施,文化隊伍不斷壯大,城鄉文化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業單位11個,工作人員214名;增建的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文化館、檔案館、影劇院、電視台、游樂園等公共設施建築面積共39335平方米;文藝作者1000多名;創作現代內容的各種文藝作品1. 5萬多篇,發行量905.4萬冊。

增城歷史名人有崔與之、湛若水、李肖龍、胡庭蘭、伍來成等。崔與之,增城中新鎮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亂治國能臣、政治家、軍事家、是嶺南第一個由太學生考上進士的人,史臣稱他「與張九齡齊名異代,誠吾廣百世師表也」,是「嶺南五傑」之一。現留有鳳凰山菊坡亭、崔與之古墓、中新坑背連塘古建築群、崔太師祠古跡。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歷翰林院修編,國子監祭酒,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是明朝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湛若水是廣東著名學者江門學派創始人陳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哲學思想體系,在我國學術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現留有湛若水、湛公祠街等古跡。

李肖龍,增城龜峰鋪(今荔城鎮龜峰里李屋)人。咸淳七年(1271)中進士,初任贛州司戶,累官至朝議大夫,到元朝即不做官。所著有《易傳》、《五教編》、《崔清獻公言行錄》、《見聞錄》等。

胡庭蘭,增城縣胡屋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應鄉試,薦為第一名,但因策論中有譏諷執政者之語,被御史罷去。到嘉靖二十八年再試中解元,次年中進士。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學政。時倭寇擾福建,庭蘭受命抗倭立下大功。庭蘭晚年在鳳台書院主持講學,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學說,著有《詩意講意》、《相江子集》。庭蘭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晚年倡建城南雁塔。一生操守高潔,為官二十年不染指俸外一文錢。卒年75歲。

伍來成,增城新塘沙貝村(今新何村)人。原是新塘火車站工人,大革命時期,積極參加中共領導下的革命活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增城第一個中共組織新塘支部的書記。時值省港大罷工期間,他帶領支部成員在工農群眾中積極活動,建立了粵港澳同德工會新塘分會,傳播馬克思主義,支持省港大罷工,支持廣東國民政府北伐。1943年在東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過河時被日軍槍擊負傷,不治去世,時年44歲,建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叄』 增城掛綠荔枝的歷史

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種。早在公元十二世紀有栽培。清代為宮廷貢品供皇帝品嘗。明末清初屈大均《荔枝詩》詠到:「端陽是處子離離,火齊如山入市時。一樹增城名掛綠,冰融雪沃少人知。」清詩人李鳳修詠到:「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清代文學家朱彝尊慕名入粵觀賞,贊之:"南粵荔枝,向無定論,以予論之,粵中所產掛綠,斯其最矣。"足見其珍貴程度,被稱為「荔枝之王」。 增城掛綠以文獻正式記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乾隆年間縣志記載原產於增城新塘四望崗,後至嘉慶年間因官吏勒擾,百姓不堪負重而砍光掛綠荔枝,萬幸只存縣城西郊西園寺(現荔城掛綠廣場)一棵至今,「西園掛綠」彌為珍貴。掛綠荔枝果實扁圓,不太大,通常0.5公斤有23個左右。果蒂帶有一綠豆般的小果粒;蒂兩側果肩隆起,帶小果粒側稍高,謂之龍頭,另一邊謂之鳳尾。果實成熟時紅紫相間,一綠線直貫到底,「掛綠」一名因此而得。果肉細嫩、爽脆、清甜、幽香,特別之處是凝脂而不溢漿,用紗包裹,隔夜紙張仍乾爽如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說:「掛綠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品質極優,是荔枝最佳品之一。2001年在掛綠廣場舉行的掛綠珍果拍賣會上,一顆「西園掛綠」荔枝拍出了5.5萬元的高價,成為全球最昂貴的水果,一舉打破了世界吉爾斯記錄;2002年的拍賣會上,增城市的10顆「西園掛綠」荔枝經過25位買家異常激烈的競拍,最後以131.5萬元的總成交額被十位買家競拍摘走。其中,重量只有18.8克的第一號「西園掛綠」賣出了55.5萬元的天價,不僅刷新了去年創下的「一顆荔枝5.5萬元」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掛綠」在一年內猛漲十倍的身價也成為當天最大的亮點,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據增城有關方面透露,這次拍賣所得除了用於掛綠母樹的養護外,其餘的將用於發展增城的教育事業。

『肆』 增城歷史 有關增城的歷史作文。

增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增城,是個歷史悠久和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美麗城市,建縣至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增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仙一龍,一佛一鳳,一將一相,一巫一術。仙即何仙姑,龍即宋代進士李肖龍,佛即正果牛仔賓公佛,鳳即宋代進士廖金鳳,將即南宋振國大將軍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與之,巫即南宋道士楊柳清,術即南宋術士鍾法進。秦代以來,涌現了許許多多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增城人物甲天下」的美譽。
望採納

『伍』 增城的文化故事或民俗風情有哪些

1、增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隸屬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增城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國古代昆侖神話。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說增城是昆侖山上層層疊疊的仙城,有九重之高,縣名"增城"由此得來。

2、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

3、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根據流傳及眾多典籍記載,何仙姑是廣東增城小樓鎮仙桂村人。生於唐代開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親吉氏, 以制售豆腐為生。秀姑誕生時紫雲繞室,白光閃耀。她自幼喜讀詩書,手不釋卷,過目不忘。

4、她勤勞秉孝,十三、四歲便幫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務,更兼知禮重德,深得村民鄰里贊譽。十五那年,秀姑夜夢一白須老人告知,村前雲母溪對面有雲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長生不老,能在空中飛行。秀姑照此吃後,漸覺身輕能飛。她心中喜悅,常飛到羅浮山去采果奉母,在羅浮山拜仙長麻姑為師。

5、秀姑飛天之事傳奏至朝庭,武則天欲求長生不老葯,下旨接秀姑進宮傳法。聖旨一到,數十官差抬著大轎上門接人。何泰只得一女,死命拉住女兒不放。官差強搶,何泰被推倒,頭撞井沿鮮血直流,吉氏扶夫大哭,這時秀姑對母高呼「娘親保重」,只見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官差驚散,秀姑飛升成仙,從此秀姑被稱為仙姑。

6、在增城、龍門、博羅,有眾多有關何仙姑的傳說和古跡,可以說,千百年來何仙姑已融入到增龍博人民的生活,成為增龍博人民的一種精神寄託。

7、荔鄉仙境」旅遊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何仙姑家廟、千年盤龍古藤、鳳台攬勝、萬壽寺、古海遺蹤、正果佛爺寺、雁塔、鳳塔、瓜嶺古村落等名勝古跡吸引眾多國內外遊人的目光。

8、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華僑酒店、鳳凰城酒店、凱旋門大酒店、掛綠園酒家、掛綠廣場購物城、新塘(國際)牛仔服裝城、增城廣場等旅遊服務設施使遊人流連忘返;南華、仙村、荔湖、紫雲山莊等多個高爾夫球場讓遊人揮桿自如,盡享陽光、空氣和綠地之樂趣。

9、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莊度假村、白水寨風景名勝區、錦綉大封門、何仙姑旅遊風景區、金荔苑農業生態園、谷豐園、蕉石嶺森林公園、蘭溪荔枝溝、朱村絲苗米生產示範基地、盈園等生態休閑度假之地令遊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荔枝節、仙姑誕、龍舟節、佛爺誕、仙姑得道誕、畲族風情等民間民俗和荔枝文化旅遊節、菜心美食節、登山節、牛仔服裝節讓遊人盡領非凡熱鬧。

10、畲族村是廣州唯一有少數民族的地方,擁有很多獨特的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荔枝園、桃花谷、柿樹坡、掃把山、梨花溝、枇杷谷、楓樹坡、古樹神韻、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觀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築、文化習俗和酥醪古觀等。

11、畲族民俗館立足挖掘畲族文化,以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為主要展示形式,通過圖文、實物、情景設置、多媒體互動等各種手段和方式,重點展示畲族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用品、民族等。

『陸』 增城的名勝古跡的解析

增城旅遊資源豐富,「荔鄉仙境」旅遊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何仙姑家廟、千年盤龍古藤、鳳台攬勝、萬壽寺、古海遺蹤、正果佛爺寺、雁塔、鳳塔、瓜嶺古村落等名勝古跡吸引眾多國內外遊人的目光;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華僑酒店、鳳凰城酒店、凱旋門大酒店、掛綠園酒家、掛綠廣場購物城、新塘(國際)牛仔服裝城、增城廣場等旅遊服務設施使遊人流連忘返;南華、仙村、荔湖、紫雲山莊等多個高爾夫球場讓遊人揮桿自如,盡享陽光、空氣和綠地之樂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莊度假村、白水寨風景名勝區、錦綉大封門、何仙姑旅遊風景區、金荔苑農業生態園、谷豐園、蕉石嶺森林公園、蘭溪荔枝溝、朱村絲苗米生產示範基地、盈園等生態休閑度假之地令遊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荔枝節、仙姑誕、龍舟節、佛爺誕、仙姑得道誕、畲族風情等民間民俗和荔枝文化旅遊節、菜心美食節、登山節、牛仔服裝節讓遊人盡領非凡熱鬧。
何仙姑家廟
是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朝,家廟是磚石台梁式結構,三進式,第一、三進十三架出前廊為封火山牆;第二進四柱一間五架拜亭為硬山頂,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翹裝飾。廟正面山門鐫刻的隸書門額「何仙姑家廟」,為咸豐八年戊午嘉平黃培芳

所書,山門上還鐫刻了一副行書對聯:「千年履舄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反映了人們對何仙姑的崇敬之情。廟二進正堂供奉何仙姑立像。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約70厘米,為唐朝村姑裝束。家廟有兩大節慶,每逢三月初七日仙姑誕和農歷八月初八日仙姑得道成仙日,當地村民都會自發舉行慶典活動,各鄉唱大戲、放煙火,連續數天,並在仙井旁邊請「仙湯」,以求福祉。其間,到家廟廣場上祭祀的遊人多達數萬人,香火盛極一時。後應信眾要求,翻修家廟和家廟廣場,並增建仙源牌坊、八仙會館、麻姑殿、雲母溪和仙姑碑林等配套景點。

何仙姑塔
當年,日本鬼子曾在小樓墟一帶肆行無忌。有一天放火燒村,當火燒到家廟東西兩堵牆時,

火嘎然熄滅了。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甚至出動飛機轟炸,投下的炸彈在家廟附近都炸響了,唯獨落入廟中的炸彈安然無恙。仙姑顯靈,日本鬼子也只有老鼠拉龜。一位日本友人被何仙姑聖靈所震撼,在事隔五十多年後,慕名前來參拜何仙姑,了結心願,並捐資二百萬元,在觀音山上修建了十一層高的何仙姑紀念塔。

何仙姑像
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約70厘米、原為唐朝村姑裝束。現何仙姑身上披的綉花袍由泰國善男信女贈送,頭上的珍珠頭飾為香港善男信女贈送。堂上高掛著林林總總的錦旗,是馬來西亞、泰

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善男信女答謝何仙姑的信物。家廟有兩大節慶,每逢農歷三月初七日仙姑誕、農歷八月初八日仙姑得道成仙日,廟內的香火極盛。

何仙姑井
遺履仙井原名天花井,又名何仙姑井,傳說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邊的石鞋模型就是當年何仙姑投井遺留的綉花鞋。井台用花崗岩石鑿成八角形狀,上面銘刻「仙源涓涓,飲者萬年」八個字。古井深達數丈,並不為奇,奇的是家廟周圍方圓幾里的井水都略帶鹹味,唯獨這里的井水清澈甘洌。用井水沏茶,特

別香醇清潤。據說常飲此水能強身健體,所以每逢仙姑誕辰,方圓數十里的人皆趕來請「仙湯」喝,此「仙湯」即何仙姑井的井水。

『柒』 增城歷史故事

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根據流傳及眾多典籍記載,何仙姑是廣東增城小樓鎮仙桂村人。生於唐代開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親吉氏, 以制售豆腐為生。秀姑誕生時紫雲繞室,白光閃耀。她自幼喜讀詩書,手不釋卷,過目不忘。她勤勞秉孝,十三、四歲便幫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務,更兼知禮重德,深得村民鄰里贊譽。十五那年,秀姑夜夢一白須老人告知,村前雲母溪對面有雲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長生不老,能在空中飛行。秀姑照此吃後,漸覺身輕能飛。她心中喜悅,常飛到羅浮山去采果奉母,在羅浮山拜仙長麻姑為師。

秀姑飛天之事傳奏至朝庭,武則天欲求長生不老葯,下旨接秀姑進宮傳法。聖旨一到,數十官差抬著大轎上門接人。何泰只得一女,死命拉住女兒不放。官差強搶,何泰被推倒,頭撞井沿鮮血直流,吉氏扶夫大哭,這時秀姑對母高呼「娘親保重」,只見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官差驚散,秀姑飛升成仙,從此秀姑被稱為仙姑。

在增城、龍門、博羅,有眾多有關何仙姑的傳說和古跡,可以說,千百年來何仙姑已融入到增龍博人民的生活,成為增龍博人民的一種精神寄託。主要的古跡及相關傳說有:

1.掛綠荔枝的傳說。荔枝是果中之王,掛綠又是王中之王,曾拍賣出一顆55.5萬元的天價。掛綠只有一棵,不像其他荔枝可以大量擴種,自康熙年間定為貢品以來,幾百年才種出第二代72棵,且品質相差甚遠。增城人認為掛綠是神聖之物,掛綠荔枝最大的特徵是殼有一條綠線,是何仙姑去蓬萊「八仙過海」前為父母織綉花鞋,無意間留下的綠絲帶化成。

種種跡象表明,何仙姑的故事起源於增城,增城人通過豐富的想像力,編織出一個「何仙姑與掛綠」的美麗傳說,為增城乃至全國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價值非凡。

2.何仙姑家廟。建於明代,清咸豐八年重修,是供奉何仙姑的主要場所,整個珠江三角洲的人都來拜祭。廟內一口古井據說是何家當年做豆腐用的,八角形麻石井沿上刻著「仙源涓涓,飲者萬年」,水質清甜,沁人心脾。廟頂瓦背上長了一株仙桃,無人澆水卻枝繁葉茂,連年結果,人們稱之為「仙桃」。此外,在明末清初掀起祭仙姑之風,在縣內還建了派潭仙姑廟,仙村仙佛廟,何沙頭村仙姑廟,沙壠仙姑廟,正果何屋仙姑廟等近十間。龍門永漢亦有何仙姑廟。

3.白水寨瀑布。因遠看形似一翩翩起舞的古裝美人,人們一直認為這是何仙姑的化身,稱之為「白水仙瀑」。瀑布源流上游有七座山頭,形似七個熟睡的的老人,傳說是七仙在此等何仙姑一起去東海蓬萊,等得太久竟睡著了,變成了七座山頭,故名七仙墩,現名七仙湖。在博羅羅浮山黍珠庵斷牆原留有何仙姑形容白水仙瀑的詩「白尺水簾飛白虹,笙簫松柏語天風」。

4.盤龍古藤。離何仙姑家廟300米有一片奇特的千年古藤,古藤像巨蛇一樣纏著一棵老榕樹。傳說是仙姑與鐵拐李在此鬥法,仙姑的腰帶纏住了鐵拐李的拐杖,現藤青樹枯,以柔克剛。
希望樓主採納

『捌』 增城的文化故事或民俗風情

增城市是廣東的一個省轄縣級市,增城市於1993年12月撤縣設市,由省委託廣州市代管。增城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市區東部,背靠大廣州,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龍門。總面積1616平方千米。總人口81.03萬人(2008年)。
增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隸屬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增城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國古代昆侖神話。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說增城是昆侖山上層層疊疊的仙城,有九重之高,縣名"增城"由此得來。
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邑人中,北宋進士古成之著有詩集傳世。南宋進士、軍事家、政治家崔與之以詩詞著名,有「粵詞之祖」的稱譽,著有《菊坡全集》。宋代進士陳大震於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殘本為廣東現存最早的志書。度宗咸淳七年(1271)進士李肖龍,在百花林石壁題詩,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宋代詩詞真跡。明代進士湛若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理學家、詩人,遺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進士胡庭蘭,亦以從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進士湛祖貴,著有《紅荔山房詩稿》。進士賴際熙,著有《荔坨文集》。
增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年均氣溫21.6℃,年均降雨量1869MM,適宜於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是著名的荔枝之鄉、魚米之鄉。境內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市區眾山環抱,一江穿城。南部屬美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8%,擁有蕉石嶺、大封門、南香山、金坑等9個森林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廣州東翼的「綠飾」。也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中的綠洲。
增城旅遊資源豐富,「荔鄉仙境」旅遊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何仙姑家廟、千年盤龍古藤、鳳台攬勝、萬壽寺、古海遺蹤、正果佛爺寺、雁塔、鳳塔、瓜嶺古村落等名勝古跡吸引眾多國內外遊人的目光;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華僑酒店、鳳凰城酒店、凱旋門大酒店、掛綠園酒家、掛綠廣場購物城、新塘(國際)牛仔服裝城、增城廣場等旅遊服務設施使遊人流連忘返;南華、仙村、荔湖、紫雲山莊等多個高爾夫球場讓遊人揮桿自如,盡享陽光、空氣和綠地之樂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莊度假村、白水寨風景名勝區、錦綉大封門、何仙姑旅遊風景區、金荔苑農業生態園、谷豐園、蕉石嶺森林公園、蘭溪荔枝溝、朱村絲苗米生產示範基地、盈園等生態休閑度假之地令遊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荔枝節、仙姑誕、龍舟節、佛爺誕、仙姑得道誕、畲族風情等民間民俗和荔枝文化旅遊節、菜心美食節、登山節、牛仔服裝節讓遊人盡領非凡熱鬧。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鄉」,境內掛綠荔枝聞名世界。增城栽培荔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品種繁多,分布亦廣,元朝時增城荔枝已飲譽嶺南。明末清初,掛綠荔枝被列為朝廷貢品。掛綠荔枝甜如甘露,味勝幽蘭,晶瑩似玉,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清初詩人李鳳修如此形容:「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因此,掛綠荔枝已成為增城的象徵。增城境內現種植荔枝60多萬畝,規劃建設四條荔枝走廊和二個荔枝世界,五千畝以上的荔枝園達10個,上萬畝的荔枝園5個。荔枝品種多達52個,除增城掛綠、水晶球等特優品種外,優良品種還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犀角子、雪懷子等10多個。荔枝成熟期較早與最遲的品種相隔4個月,達120多天。荔枝節(6月中旬至7月中旬)始傳於明末,沿襲至今,是增城的傳統節日。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增城連年舉辦荔枝節,邀請海內外賓客品嘗荔枝,洽談經貿,交流文化,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增城,人傑地靈,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仙一龍,一佛一鳳,一將一相,一巫一術,仙即何仙姑,龍即宋代進士李肖龍,佛即正果牛仔賓公佛,鳳即宋代進士廖金鳳,將即南宋振國大將軍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與之,巫即南宋道士楊柳清,術即南宋術士鍾法進。在八大名人當中,何仙姑首推名人之首。八仙故事源遠流長,深受民間喜傳樂頌。何仙姑,增城小樓鎮仙桂村人。現何仙姑家廟、亞洲古藤之最——盤龍古藤、西園掛綠、荔枝生態主題公園——盈園等景點,都留有何仙姑的仙跡。牛仔賓公佛,增城正果番豐人。宋皇正果寺年間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後人移其肉身塑制佛像,並修建正果寺以紀念,馳名遐邇。增城是荔枝之鄉,因有一仙一佛,故把增城旅遊形象定位為「荔枝仙境」。
在增城,遊客可以品嘗到最好的荔枝、絲苗米和繁多的荔鄉特色美食;呼吸到清新空氣,領略到秀美的自然生態風光和日新月異的城鄉風貌;體悟到荔鄉人民的熱情好客。無論是休閑度假或旅遊觀光,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諧、協調與雅緻。

『玖』 求十個曾經在增城生活的歷史人物

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邑人中,北宋進士古成之著有詩集傳世。南宋進士、軍事家、政治家崔與之以詩詞著名,有「粵詞之祖」的稱譽,著有《菊坡全集》。宋代進士陳大震於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殘本為廣東現存最早的志書。度宗咸淳七年(1271)進士李肖龍,在百花林石壁題詩,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宋代詩詞真跡。明代進士湛若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理學家、詩人,遺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進士胡庭蘭,亦以從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進士湛祖貴,著有《紅荔山房詩稿》。進士賴際熙,著有《荔坨文集》。

『拾』 增城掛綠的歷史記載

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種。明末清初屈大均《荔枝詩》詠到:「端陽是處子離離,火齊如山入市時。一樹增城名掛綠,冰融雪沃少人知。」清詩人李鳳修詠到:「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 月尚未登盤盂。」足見其珍貴程度,被稱為「荔枝之王」。
增城掛綠以文獻正式記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乾隆年間縣志記載原產於增城新塘四望崗,後至嘉慶年間因官吏勒擾,百姓不堪負重而砍光掛綠荔枝,萬幸只存縣城西郊西園寺(現荔城掛綠廣場)一棵至今,「西園掛綠」彌為珍貴。掛綠荔枝果實扁圓,不太大,通常0.5公斤有23個左右。果蒂帶有一綠豆般的小果粒;蒂兩側果肩隆起,帶小果粒側稍高,謂之龍頭,另一邊謂之鳳尾。果實成熟時紅紫相間,一綠線直貫到底,「掛綠」一名因此而得。果肉細嫩、爽脆、清甜、幽香,特別之處是凝脂而不溢漿,用紗包裹,隔夜紙張仍乾爽如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說:「掛綠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

熱點內容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
2017年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7-13 02:45:25 瀏覽:447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
中國醫學科學葯用植物 發布:2025-07-12 23:34:11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