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中必修三歷史

高中必修三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0:16:44

A. 高中歷史必修三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也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掃除障礙、引領發展的重要法寶;科學發展觀是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重大戰略思想。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表明,「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源頭,是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起點」,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飛躍都需要靠思想解放激發動力、沖破藩籬、開辟道路,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會極大地推動理論創新、引領時代變革、促進實踐突破。在新階段新形勢下,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領改革的新突破、發展的新跨越成為全國上下的強烈共識。

一、繼續解放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一致的

鄧小平同志對解放思想作過非常科學准確的論述,他說:「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繼續解放思想,就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去30年,解放思想不僅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而且貫穿於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我們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先後破除「兩個凡是」和姓「社」姓「資」的思想束縛,有力促進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當前,國際國內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許多新的特徵,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要求我們繼續解放思想,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清醒認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為過去的成績而自滿,不為既有的經驗所束縛,不為傳統的模式所局限,不為目前的發展而停滯,不斷探索、利用和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積極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轉化。繼續解放思想,是面向未來,促進經濟社會更加科學地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作了科學界定,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社會經濟建設贏得舉世矚目的大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同時,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也相繼暴露出來,一味追求GDP增長,不考慮生態、資源、民生問題思想占據了我們的頭腦。忽視了「好」與「快」的關系,強調發展的總量而忽視了發展的質量,強調經濟發展成果而忽視了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代價,強調了發展成果而忽視讓發展成果普惠於民。「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基本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等重大問題。要貫徹落實這些戰略思想,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深度開發」和資源要素上進行重新整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動力和引擎是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需要思想上的洗禮、觀念上的重塑和思維方式上的再造,這就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只有繼續解放思想,才能針對現實的矛盾和問題的解決,形成新思路,拿出新辦法。不難看出,繼續解放思想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就是繼續解放思想的過程。

二、繼續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七大號召我們:「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就是今天解放思想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也是解放思想的落腳點和歸宿點。堅持用解放思想解決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一條基本經驗。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圍繞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繼續解放思想,使思想認識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我國現階段實際。圍繞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要求繼續解放思想,正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使思想觀念跟上時代步伐和群眾要求。圍繞深化改革開放繼續解放思想,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歷史意義和基本經驗,統一對改革開放的認識,為深化改革提供精神支持。通過繼續解放思想,把我們的思想從不符合、不適應科學發展的觀念、體制機制和做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繼續解放思想,對適應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大膽地鼓勵、支持、全力以赴地去做;對那些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拿出勇氣和魄力來,堅決地予以糾正。通過繼續解放思想,切實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努力改進生產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繼續解放思想

科學發展觀這一科學的發展理論,只有依託思想解放的推動才能展現強大的生命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思想作風,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推動新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涉及到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的問題,而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客觀實際相符合。所以,解放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理論前提。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使思想認識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增強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更好地推進科學發展的實踐,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和現實基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環節,是要使思想觀念跟上時代步伐和群眾的要求。因此,在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不斷地解放思想,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對照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不斷反省自己、審視自己、革新自己、釋放自己,提高自己領導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排除各種影響科學發展的障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必然是解放思想的過程。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提出,本身就充分體現了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全新的事業和全新的目標,沒有答案可抄,沒有模式可搬,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闖出新天地,開創新局面。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決定著改革的深度,決定著開放的廣度,決定著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更直接決定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狀況。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思想觀念必須實現根本性轉變。只有繼續解放思想,才能正確把握第一要義,牢固樹立加快發展的思想意識,才能按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辦事,消除各種障礙,實現統籌兼顧,真正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

四、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繼續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只有落實到科學發展的實踐中才能彰顯出強大的力量。我們今天的中心任務和時代課題,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因此,繼續解放思想,就是要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展開,就是要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檢驗衡量標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看是否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一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解放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和新的實踐發展中,要使解放思想進入一個新的更高境界,必須把貫徹和實踐科學發展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繼續解放思想,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以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通過繼續解放思想和推動科學發展,把人們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努力在實踐科學發展觀上創出一條新路。二是堅持以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探索事物發展規律,開辟前進道路,是人類實踐最高層次的創造性實踐。同其他方面的實踐活動一樣,解放思想也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也無法實現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因此,解放思想的過程,必然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三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解放思想。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制度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內在本質和生命之魂。我國當代社會正處於重大轉型時期,價值觀念多元化,呈現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局面,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要贏得解放思想這場深刻的思想文化運動,必須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領風尚、鼓舞鬥志、凝聚力量,才能保證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健康進行。四是在推進改革開放實踐中實現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場思想革命,更是一場改革實踐,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只有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才能得到實踐和檢驗。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經驗表明,改革開放事業每前進一步,必然伴隨著新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歷程。

五、解放思想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探索永無止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怎樣抓住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十七大報告提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思想路線的本質在於創新,在於不斷地研究新問題,在探索中前進。事物永遠是發展變化著的,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探索是無法窮盡的,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就沒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必然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解放思想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是一個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過程。在過去和今天的實踐中是體現解放思想的產物,可能在明天新的實踐面前就成為束縛我們思想和手腳的東西;在今天看來是符合實際的舉措,可能明天就變成與實際不相適應的陳規。因此,解放思想必須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與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形成新認識、解決新問題。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前所未有,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盼,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也是十七大將「繼續解放思想」作為主題的重要內容的原因之一,只有不斷繼續解放思想,才能確保我們的思想始終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確保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邁上新台階,實現新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發展,不是孤立的發展、片面的發展、不計代價的發展、竭澤而漁式的發展。而是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不斷前進的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是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全面發展就是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努力糾正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的缺陷,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就是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解放思想,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作為科學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產物,必須回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服務實踐,在指導和服務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檢驗,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才能去偽存真,達到科學性,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永無止境,解放思想的實踐無止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永無止境,只有不斷的繼續解放思想,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辦公室:《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學習參考資料》,2008年版。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吳承越:《解放思想與科學發展觀》,雲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1月。

〔4〕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理論熱點面對面2008》,學習出版社2008年版。

〔5〕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理論學習2008》,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鄧小平文選》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單位: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

B. 高中歷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大事年表 人教版歷史,我是安徽的

安徽網路名人欄,一個個查一下就行了

C. 高中歷史事件時間表必修一——必修三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

大約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卧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 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 秋大西洋憲章
1942 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 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這個行嗎?

D. 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知識要點

歷史: 2011年高三歷史一輪復習必修二重點知識
必修二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考點57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①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石器助耕;
②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春秋時期出現貴族個體佔有土地的現象,私田大量開墾;
②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國有向私有的轉變;
③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農經濟的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為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經濟形態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耕作方式上:鐵犁牛耕為,實行精耕細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④經營方式上:小農個體經營為主。
★考點58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的特點:官府壟斷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產品僅供貴族和官府使用;產品主要是武器等軍需品和奢侈品。
(2)紡織、冶金、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略(見課本)
(3)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
②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③手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④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⑤生產規模擴大,在明清出現手工工場;
⑥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呈相應的變化;
⑦長期領先於世界。
★考點59商業
(1)"市"的形成發展
市的發展特點由有時間和區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注意漢至唐前期、唐後期、北宋。
(2)主要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①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②唐代: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成都)、廣州
③宋代:開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時期:晉商和徽商
(3)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存在;
②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③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國際貿易全面發展;
④長期處於封建政府的壓制和控制之下發展;
⑤在發展中出現了類似於銀行的櫃坊、類似於匯票的飛錢,紙幣也較早出現。
★考點60主要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的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
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目的: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賦稅的徵收,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②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A積極性:一定時期(封建社會前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保障社會穩定;
B消極性:在封建社會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期使,阻礙了社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禁止中國人民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正常貿易。
②海禁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但阻礙了中外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中國日益封閉落後。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考點61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的解體
①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②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③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考點62洋務運動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影響
①背景:面臨內憂外患,出現洋務派和頑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③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④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⑥歷程: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⑦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
⑧失敗根本原因:只引進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
⑨積極作用:
ⅰ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ⅱ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製作用。
ⅲ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考點63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①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務企業的誘導作用;外商企業的刺激作用;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③分布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⑤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點:民族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內地很少,絕大部分是輕工業,重工業很少。
⑥評價: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促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但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同時又遭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民族資產階級既革命又妥協的兩面性。
★考點64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
①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和實業救國的影響
C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
②主要表現:
A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紛紛涌現,出現了興辦實業的浪潮。
B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重工業也有一定的增長
★考點65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原因: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現:民族工業發展較迅速。
★考點66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
(1)抗戰時期
①表現:遭到沉重打擊
②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官僚資本的壓榨
(2)解放戰爭時期
①表現:日益萎縮
②原因: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官僚資本的摧殘
通貨膨脹嚴重
★考點67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歷史地位:(1)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2)是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歷史作用:
①經濟上:它是中國社會未曾有過的新的生產方式,它的產生和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股新氣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君主立憲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運動等。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考點68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①"一五計劃"(1953-1957)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種左傾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新中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困難的經濟困難。
④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考點69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④決定實施改革開放。
★考點70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
③購銷體制:允許改革統購統銷制,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
④管理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⑤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⑦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②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③管理體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⑤分配製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⑥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考點71對外開發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國創辦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同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②1984年,我國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國務院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
④從20世紀末起,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形勢,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我國實施對外開放"走出去"戰略。鼓勵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浦東新區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⑥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沿海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及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考點7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③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
④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和政府採取的措施有:全面放開糧價;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考點73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
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
②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
★考點74物質生活
①近代:斷發易服、中山裝、西式食品。
②現代:從灰藍單調走向五彩繽紛,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到1987年,中國人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政府發動"菜籃子""工程。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
★考點75社會風俗
①近代:廢止纏足、婚喪嫁娶、社交禮儀變化。
②現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婦女解放。
★考點76交通
①水運: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強壟斷。
②鐵路: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③公路: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馮如製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序幕。
★考點77通訊
①19世紀70年代,丹麥未經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電報機房。
②隨後,福建巡撫在台灣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
④現代互聯網得到發展
★考點78報刊
①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②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
③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
④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考點79影視
①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②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
③《漁光曲》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④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考點80互聯網
①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網路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②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五、新航路開辟、殖民主義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考點81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傳播天主教。
④商業危機:商路不暢。
(2)過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
③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
考點82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1)荷蘭:
①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
②荷蘭的殖民地范圍:
非洲,從葡萄牙手裡奪取好望角;
亞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占據中國的台灣;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
③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17世紀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權。
(2)英國:
①英西戰爭: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②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
③英荷戰爭:與荷蘭進行三次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改名為紐約。17世紀末,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④英法戰爭:與法國進行多次戰爭,其中通過七年戰爭奪得法國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紀中期,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考點83兩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A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確立了資本階級統治。
②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海外貿易進行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③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④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經驗。
⑤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
B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新興的棉紡織業。
C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D結束標志:機器生產基本取代手工勞動(機器製造機器)。
E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提高了生產力,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②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③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
④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⑤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表現:電力的廣泛應用。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的發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②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③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考點84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銳,貧富分化加劇,股票投機過度,信貸消費過度。
(2)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極強。
(3)影響:
①造成經濟危機: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②造成社會危機:大量工人失業,社會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這場經濟危機走上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軌道。
★考點85羅斯福新政
(1)主要內容: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復興、救濟、改革三個②調整農業政策。
③復興工業。
④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2)特點:在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3)影響: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考點86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及原因
①二戰後至70年代初
表現:快速增長。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
②70年代
表現:經濟滯脹
直接原因:石油危機
③80年代裡根
表現:復甦,低速持續增長
原因: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④90年代柯林頓
表現:空前持續增長。
原因:美國倡導介於自由放任和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2)西歐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及原因
①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大體恢復50、60年代,繁榮
原因:美國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國家干預經濟;
表現:60年代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3)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
①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②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後得到發展。
③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考點87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鞏固蘇維埃政權
(2)內容:①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
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等
(3)影響:戰勝了敵人,鞏固了政權,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考點88新經濟政策
(1)背景: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變反映出蘇俄國內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內容:
①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③商業方面,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3)特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作用:鞏固工農聯盟,迅速恢復發展經濟,有利於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考點89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以及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憲法的頒布
(2)主要表現:①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幹部職務終身制;對領袖的個人崇拜。
②經濟上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
★考點90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1)蘇聯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赫魯曉夫改革內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②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加大農業的投入,鼓勵墾荒;工業方面,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精簡機構
★考點91戈爾巴喬夫改革
(1)內容:
①經濟上1985年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在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放棄黨在政治,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等等。
(2)蘇聯解體
①標志:1991年底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簽署了阿拉木圖協議,標志著蘇聯解體。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八、當經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考點9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系
①建立標志:1944年,44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標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
②《布雷頓森林協定》包括:《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三個文件。《布雷頓森林協定》的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發展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內容: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①形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於1947年在日內瓦簽字,1948年1月1日實施。
②性質:既是一項臨時適用的多邊協定,還是一個由各締約國組成的組織。
③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3)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組織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是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4)影響:①"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②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起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考點93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歐洲聯盟
方面:
①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①歐盟建立的過程: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簽訂;
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簽訂(即《羅馬條約》);
1967年,三各共同體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1992年歐共體12國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生效,歐盟正式建立。
②歐盟擴大:1995年曾至15個成員國;2004年25個。
③歐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2000年批准希臘進入歐元區;2002年,歐元成為歐元區單一流通貨幣。
④歐盟建立的意義: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3)北美自由貿易區
①過程:
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簽訂;
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正式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②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
(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地跨亞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內容: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宗旨和目標: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實現這一目標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國台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
★考點94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①世界貿易組織的形成:
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世貿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它的目的(宗旨)是促進各國市場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其決策採取"完全協商一致"方式作出。
②中國加入: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考點95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問題
①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在發達國家主導下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發達國家是最大受益者,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②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又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E. 歷史高中必修三

董仲舒是西漢的大儒,漢武帝就是遵從了他的思想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這兩段材料反映了儒家「三綱五常」的思想,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這是要求臣子無條件服從君王,子女服從父母等等。
這種思想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存在了兩千餘年是有原因的,他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安撫民心,淳化民風的作用,成為封建勢力統治人民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有力地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也推動了當時社會的進步了,這是其在當時歷史時期的建設性作用。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封建思想在今天看來就是一種落後的思想了,具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和封建主義的危害性,是應該摒棄和批判的。

F.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G. 高中,歷史必修三涉及到的歷史人物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謚「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臨川人(今屬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陽歷1472年10月31日亥時)出生,名守仁,字伯安,漢族,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學習,今貴陽市修文縣。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創始大師。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
弘治十二年,舉進士,第二年,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後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專志授徒講學」,和湛甘泉結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德七年(1512年),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庾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鎮壓福建地方叛亂,於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吉安起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於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於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但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 此後6年多,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並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於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鎮壓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瑤族、僮族叛亂,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8年12月2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於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享年56歲,著有《王文成公全書》.(《陽明全書》)行世。
隆慶二年,皇帝再詔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頒鐵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說:「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H.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修三知識點

以下是必修一(太多了,一次性發不完)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 ●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1)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1、 了解漢朝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讀14頁地圖)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頁圖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 了解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
(1)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2)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了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相權不斷被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4、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第一課 )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 了解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戰爭 時間 侵略國 結果 主要事件
鴉片戰爭 1840-1842 英國 簽訂《 南京條約 》 廣州北郊 三元里 自發抗英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條約》英法《北京條約》 焚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日本 《 馬關條約》 黃海海戰中致遠號管帶 鄧世昌 殉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1901年《辛丑條約》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

● 了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1、鴉片戰爭(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割讓 香港島 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2)賠款 2100萬 銀元 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3)開放 廣州 廈門, 福州 寧波, 上海 五處為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沿海門戶;(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國商定 (協定關稅)。
影響: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革命任務發生了變化: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發動,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戰役:豐島海戰、遼東之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管帶鄧世昌)、威海衛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1895)
(1)、清政府割 遼東半島 、 台灣極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款2億兩白銀。
(3)、開放 沙市 ,重慶, 蘇州 ,杭州 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允許日本在華通商口岸 投資設廠 ,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反映帝國主義時代侵略特點)
影響:①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劃分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②巨額賠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③在華投資辦廠(資本輸出),使得西方列列強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資本輸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清軍劉永福、秀才姜紹祖、義軍首領徐驤英勇抗敵
4、 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
爆發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結果:清政府與侵略者簽定了《辛丑條約》。
內容:(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 4.5 億兩,分 39 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賠款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作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2)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 使館界 」,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這樣的使館界就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3)拆毀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這樣,京津到山海關一線的廣大地域,就被置於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 (4)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5)改總理衙門為 外務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①賠款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作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②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城。 ③京津到山海關一線的廣大地域,被置於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⑤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條約》並受列強「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第二課)抗日戰爭
1、 了解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殺害人數超過30萬;
日本在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用中國活人做實驗。
2、 了解中國軍民抗戰的重要戰役
(1)凇滬會戰:1937年8-10月。堅守寶山縣城的姚子青營長率500官兵全部犧牲,謝晉元副團長堅守四行倉庫
(2)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中共八路軍)---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3)徐州會戰中台兒庄戰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4)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00多個團。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3、 了解洛川會議: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3、 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4、 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戰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國際: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勝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 )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標志:1851年金田起義 2、發展:1853年定都天京(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
3、失敗:1864夏,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頒布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
土地分配方法: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產品分配 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空想性: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
5、《資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興太平天國
內容:政治、經濟、文教三方面。進步意義: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迫於形勢,並未實行。
(第二課)辛亥革命
●1、同盟會:1905年孫中山、日本東京。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創辦機關報《民報》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民族)
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 三民主義
平均地權: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民生)
三民主義的評價:積極: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消極: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觸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會成立的意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爆發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新軍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
3、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民國紀元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體制、責任內閣制。 意義: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5、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意義:①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②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④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⑤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據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敗的依據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第三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勝利
1、 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1)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火線)
(2)過程:第一階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具有反帝反封性質)、「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第二階段:6月5日以後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階級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學生、罷免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 認識五四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①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②各階層的作用:青年學生起了先鋒的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③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 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實
(1)條件:經濟: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政治: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並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組織: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
(2)中共一大(標志著中共的誕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興
主要內容:①黨的名稱 ②黨的奮斗目標 ③中心任務 ④領導機構
(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條件:對中國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性質(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分析
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4)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①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 ②特點: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③影響: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4、 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1)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條件:中共認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與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2)了解北伐戰爭(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 。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過程:殲滅孫、吳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遷都武漢
工農運動發展:農民建立農民政權;工人組織武裝舉行罷工;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3)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1927年):
失敗的標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局部失敗)。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徹底失敗)
失敗的原因:主觀: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根本原因)。客觀:敵強我弱,敵人的力量強大。
5、 了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南昌起義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今年80周年紀念。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6、 了解紅軍長征主要史實(1934—1936)讀54頁地圖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傾錯誤思想。 (2)過程:1934年10月從瑞金出發
(3)結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吳起鎮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7、● 理解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1935年1月):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 ②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③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8、 解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主要史實
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開始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
9、 了解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開(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
1949年春中共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中心轉移並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0、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國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具有世界意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思想: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1949年9月北平)
內容:(1)選舉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2)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的性質):國家性質:新民主主義國家;(3)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4)確定了首都、國旗、國歌、公元紀年。 新中國誕生:1949年10月1日 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
意義:(1)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2)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新中國的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規定了國家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意義: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它結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
●3、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初步確立: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正式確立:①確立: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②職能和地位: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3)新階段: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4)進 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已建立。1949年《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都作了規定。198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內容: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加強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障,特別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意義: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憲法。意義:使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6、 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80年代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提出
7、 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1984年12月簽署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的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開了重要的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8、 了解《告台灣同胞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委員會發表呼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9、

■ 第五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 意義:A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B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 C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D在世界,它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2、 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
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這是新中國首次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參加萬隆會議(1955年4月)。周恩來提出「 求同存異」的方針。
3、 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紀70年代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如一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恢復:1971年聯合國26屆大會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兩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義:①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②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於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③改變了聯合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
(1)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一個中國原則。(2)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則:「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撤軍」。(3)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中日關系的改善過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於美國跟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8年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5、認識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1)對中國: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同中國建交,在國際上掀起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破了美國孤立遏制中國的局面,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2)對國際:有利於中國、美國、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緩和了世界緊張的局勢,為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新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6、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主要活動
謀求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合理、公正地解決。(兩伊戰爭問題、柬埔寨問題);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積極倡導和實行裁軍;作為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斗爭
7、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主要活動
(1)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APEC); (2)加強與東盟的合作:1997年,對東南亞金融危機採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濟」的態度;加強與歐盟的合作;(3)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領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2001年上海峰會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熱點內容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
2017年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7-13 02:45:25 瀏覽:447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
中國醫學科學葯用植物 發布:2025-07-12 23:34:11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