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壹』 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豬圈墊鋸末發酵,因環保、衛生、節能、節糧、省時省力等諸多優點,受到歐美等國際養殖業界的歡迎,國內也正在大力推廣。金寶貝發酵助劑是一種活力強、發酵分解快、脫臭效果好的復合微生物菌劑,用於豬圈或雞舍脫臭發酵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環保效益。
一、豬圈加鋸末發酵的好處:
1、除臭節能省糧。在冬天可節省升溫取暖能源,夏季通風涼爽,四季均可清除異臭味,豬圈變得衛生干凈,人、豬生活環境、工作生活環境得到大大改善。能節省三成以上的飼料、八成以上的水。
2、滅害抗病促長。豬圈鋸末發酵處理,因升溫發酵,能殺滅多種蟲卵與病原菌,使豬不易生病、少生病,而且增重快、肉質好,水分少。在同等條件下,與不用發酵床養豬相比,每頭豬日均至少多增重100-200克。
3、廢物循環利用。發酵後的鋸末與豬尿糞混和物是高檔優質生物有機肥,營養豐富、疏鬆通氣、無臭味、外觀漂亮、不燒根不燒苗,可廣泛用於苗木花卉營養土、經濟作物果樹蔬菜等。
4、省事簡單方便。適應性強,簡單易行,成本低,效益好,環保安全。
二、基本原理與過程:
金寶貝發酵助劑與鋸末屑混勻後,在豬圈內均勻鋪撒,總厚度約50厘米,隨著鋸末層內豬糞尿越積越多,3-7天後,功能微生物經過活化定殖,呈幾何級數大量繁殖(24小時理論繁殖數量可達272個!),開始利用豬糞尿等作營養源,將鋸末豬糞尿混和物逐漸升溫發酵,中心發酵層溫度可達30-50℃或更高,表層溫度長期穩定在20幾度,基本形成恆溫床。下層發酵完成後,鋸末等墊料物會因發酵碳化逐漸變深變黑,發酵產物能作肥料或粗飼料,可分批清運出舍。如不需使用,則可長期不清運,時間一長還應補充墊料。
三、操作注意事項:
1、鋸末用量:按發酵床墊料層厚度不低於50厘米計算,面積為20㎡、豬群日排泄量20公斤左右的豬圈,鋸末總用量約6-10立方米。如墊層太薄太厚均不好,太薄導致不發酵,太厚則可能導致內部升溫太高太快。發酵助劑可一次性均勻撒入全部鋸末墊料中,也可分3-4層局部性集中撒入。
2、發酵劑用量與稀釋:
(1)用量:20㎡豬圈(15頭豬左右)用金寶貝發酵助劑2公斤,先將1.6公斤一次性撒完,其餘作
增補用。豬圈面積不能過小,養豬密度不能過高,否則會因糞尿積累超負荷而停止發酵現象。
(2)稀釋:金寶貝發酵助劑必須與米糠(或玉米粉),按菌劑:米糠(或玉米粉)=1:5以上的比例均勻混和稀釋(新鮮米糠的營養效果優於陳舊米糠),再均勻撒入鋸末中,有條件的可適當噴撒濃度為5%左右的紅糖水到米糠菌劑混和物中。
3、發酵節奏與溫度控制:豬圈發酵節奏與溫度可人為控制,要快速升溫與發酵,可採取如下一種或幾種綜合措施:增加發酵助劑用量、預先加紅糖水活化發酵菌劑、多添加新鮮米糠或尿素水等營養物、增加鋸末層厚度、增加翻倒次數並打孔通氣、適當調高鋸末混和物含水量(但混和物水分不能超過70%,否則會因腐敗菌發酵分解而產生臭味,與除臭目的背道而馳),等等。調低溫度可採用相反措施。內部溫度一般不要超過50℃,核心發酵層不超過60℃,表面溫度25-30℃以下。
4、發酵完成:下層物料中有大量白色菌絲、顏色逐漸變深變黑、無臭味而有淡淡酒香味、溫度不再升高,則發酵完成,如需用肥可及時清運出舍,也可長年不清。
5、長期連續使用:要想取得最好的脫臭環保效果和牲豬增重經濟效果,應長期和連續使用金寶貝發酵助劑。因地域、氣候、溫濕度、養殖動物品種、鋸末及其他物料來源與粗細程度等因素均不相同,用戶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摸索總結出適合自身情況的最優操作流程(如菌劑用量、溫濕度控制、菌劑添補時間間隔、發酵周期與節奏、是否清運已發酵物料及物料的後處理等)。
『貳』 微生物的資料給我
什麼是微生物 人氣指數:4860
到目前為止,綠色的地球是唯一為人類所認知的一塊生命的棲息地。在地球的陸地和海洋,與人類相依相存的是另一個繽紛多彩的生命世界。在這個目前對人類仍有太多未知的生命世界裡,除了我們熟知的動物、植物,還有一個神秘的群體。它們太微小了,以至用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它們的名字叫微生物。
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是一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大多為單細胞,少數為多細胞,還包括一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主要有古菌;屬於原核生物類的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枝原體、立克次氏體;屬於真核生物類的真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上這些微生物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蘑菇和銀耳等食、葯用菌是個例外,盡管可用厘米表示它們的大小,但其本質是真菌,我們稱它們為大型真菌。而屬於非細胞生物類的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又稱朊粒)等則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微生物 與 人類
人類對微生物具體而直接的認識,是在發明了顯微鏡以後才真正開始的。顯微鏡使人們清楚地看見了這些微小的生命。法國醫生巴斯德發現病原菌後,人們把細菌和傳染病聯系起來,以至於有些人說起細菌就認為是致病而有害的。實際上,病菌只佔全部細菌的一小部分。在人類已知的1400種細菌中,只有150種危害人類或植物、飼養動物的病菌。
微生物--細菌是大地的清潔工,地球上每時每刻都有數不盡的有機體死亡,例如只有不到10%的落葉及1%以下的死樹被動物吃掉,剩餘部分就成為真菌或細菌的食物。如果沒有這些真菌和細菌,特別是人們常說的腐生細菌,地球就會被死去的動植物的屍體和垃圾堆滿。
像牛和白蟻這些專門以富含纖維素的草木為食物的動物,也只能靠生活在消化道內的無數細菌來分解植物纖維。
發酵食品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酒、酸奶、醬油、醋、味精等,以及抗生素葯、激素、疫苗等葯品,都是利用微生物發酵製成的。
人類在史前時期就已經發現並能夠利用微生物為自己製造一些食品了。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人已釀造出了葡萄酒。中國用穀物釀酒大概開始於新石器時代。古書記載:"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春秋時中國已開始釀醋,周朝時醬油業就已很發達。
中國白酒中有一種曲酒,是用酒麴造的酒,曲是培養酵母和黴菌等微生物的穀物。曲在醫學和發酵食品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詳細地記述了制曲和釀酒的技術。雖然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酒是經過酵母發酵而成的,也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卻能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製成酒、醬、醋和豆豉等發酵食品。
目前使用微生物生產檸檬酸生物的發酵工程在食品和飲料工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現代牛乳發酵需要接種專用的微生物。穀物製品的發酵中最重要的是麵包和焙烤食品的生產。用於麵包製作的酵母,採用的菌種是通過糖蜜發酵獲得的。
『叄』 微生物的介紹
微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研究各類微小生物,如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枝原體、衣原體、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的形態、生理、生物化學、分類和生態的科學。甲骨文中的「酒」字
微生物學發展簡史
自古以來,人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已經覺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所發生的作用。中國利用微生物進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列有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記有釀酒的操作過程。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作用,進行漚糞積肥。公元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有白僵蠶治病的記載。公園六世紀的《左傳》中,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在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苗,為免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過了不久,義大利植物學家米凱利也用簡單的顯微鏡觀察了真菌的形態。
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科恩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
微生物學的研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生理學階段。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他論證酒和醋的釀造以及一些物質的腐敗都是由一定種類的微生物引起的發酵過程,並不是發酵或腐敗產生微生物;他認為發酵是微生物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變質則是有害微生物生長的結果;他進一步證明不同微生物種類各有獨特的代謝機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條件並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變質的加熱滅菌法,後來被人稱為巴斯德滅菌法,使用這一方法可使新生產的葡萄酒和啤酒長期保存。
後來,他開始研究人、禽、畜的傳染病(狂犬病、炭疽病和雞霍亂等),創立了病原微生物是傳染病因的正確理論,和應用菌苗接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巴斯德在微生物學各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了醫學、發酵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與巴斯德同時代的德國微生物學家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科赫首先論證炭疽桿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苗,接著又發現結核病和霍亂的病原細菌,並提倡採用消毒和殺菌方法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他的學生們也陸續發現白喉,肺炎、破傷風、鼠疫等的病原細菌,導致了當時和以後數十年間人們對細菌給予高度的重視;他首創細菌的染色方法,採用了以瓊脂作凝固培養基培養細菌和分離單苗落而獲得純培養的操作過程;他規定了鑒定病原細菌的方法和步驟,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則。
1860年,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應用葯物殺菌,並創立了無菌的外科手術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細菌學家和動物學家梅契尼科夫發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作用,對免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他最先發現嫌氣性的自生固氮細菌,並運用無機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以及富集培養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細菌各個生理類群的生命活動,揭示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物質轉化的各種作用,為土壤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之為過濾性病毒。 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爾觀察細菌苗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發現使人們對生物的概念從細胞形態擴大到了非細胞形態。
20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1897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發現了青黴素。1949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鏈黴素。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X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陷型。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而且為分子遺傳學打下了基礎。1944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R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機制、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研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原生動物學、病毒學等;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由於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配合、互相促進,以及與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
『肆』 微生物資料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版生物群體,權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微生物可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4)有關微生物的資料擴展閱讀
主要特徵:
1、體小面大: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2、吸多轉快: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3、長繁殖快: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
『伍』 關於細菌資料
細菌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
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5)有關微生物的資料擴展閱讀:
一、細菌的發現
細菌最早是被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牙垢上發現的,但那時的人們認為細菌是自然產生的。
直到後來,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指出,細菌是由空氣中已有細菌產生的,而不是自行產生,並發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後人譽為「微生物之父」。
細菌這個名詞最初由德國科學家埃倫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1795-1876)在1828年提出,用來指代某種細菌。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βακτηριον,意為「小棍子」。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建議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單細胞生物(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
1878年,法國外科醫生塞迪悅(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1804-1883)提出「微生物」來描述細菌細胞或者更普遍的用來指微小生物體。
因為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用肉眼無法看見,需要用顯微鏡來觀察。1683年,安東·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設計的單透鏡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大概放大200倍。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指出細菌可導致疾病。
二、細菌發電
英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在1910年首先發現有幾種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於是他以鉑作電極,放進大腸桿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養液里,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細菌電池。
1984年,美國設計出一種供遨遊太空使用的細菌電池,其電極的活性物質是宇航員的尿液和活細菌,不過放電率極低。
直到本世紀80年代末,英國化學家彼得·彭托在細菌發電研究方面才取得了重大進展。他讓細菌在電池組里分解電子,電流能持續數月之久。此後,各種細菌電池相繼問世。
『陸』 有關食物的微生物的資料
1.說的是可食用的吧!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古生菌,原生生物,真菌。人類食用的是真菌,包括木耳,蘑菇、草菇、香菇、平菇、鳳尾菇、金針菇……
青頭菌是群眾喜愛的一種食用菌。青頭菌主產於雲南滇西」三江並流」區原始森林地帶,生長環境極其純凈,主要生長在樹林中的草叢里,每年六至九月出菇。菌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植物纖維等成份,入口細嫩,香味悠長,有濃郁的大自然清香氣息。剛出土時有點象球形,以後逐漸展開呈扁圓形,菌帽質地堅固,呈青綠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的鱗片。
中醫認為,青頭菌氣味甘甜,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能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等;對急躁、憂慮、抑鬱、痴呆症等病症有很好的抑製作用。適合有眼疾、肝火盛、憂鬱症、痴呆症患者食用。
長根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長根菇的子實體。菌蓋寬2~12厘米,半球形至平展,淺褐色或深褐色,光滑。菌肉白色而薄,細嫩、軟滑、味道鮮美,據報道還有一定抗癌作用。我國吉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河南、貴州等地都有分布。由於常生於茶林地上也有人稱之為茶樹菌。由於其外形很似雞樅,常被誤認為雞樅,露水雞樅之名也由此而來。
長根菇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長根菇肉質細嫩,鬆脆可口,味道鮮美,除具很高的食用價值外,還具抗腫瘤活性和很好的降血壓作用。
白參菌,又名裂褶菌、白花,屬裂褶菌科,是一種食葯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菇體質韌、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營養豐富,且有較高的葯用價值。白參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裂褶菌(樹花)的子實體。菌蓋寬0.6到4.2厘米,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
白參含有裂招菌多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白參菌性平、味甘,具有滋補強身、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神經衰弱、頭暈耳鳴、虛汗、婦女白帶過多等症。
猴頭菇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四大名菜」。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猴頭菇的形狀很特殊,它的子實體圓而厚,菌蓋生有須刺,須刺向上,新鮮時白色,干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蘑」。
猴頭蘑是食用蘑菇中名貴的品種。野生猴頭蘑多生長在柞樹等樹乾的枯死部位,喜歡低濕。我國東北產量較多,現在浙江溫州地區已有人工培育。猴頭蘑一般有拳頭大小,在自然條件下發育較慢,但能生長巨大的菌體。
猴頭蘑的品質要求:以個頭均勻,色澤艷黃,質嫩肉厚,須刺完整,乾燥無蟲蛀,無雜質的為質量好。
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血液循環,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蘑菇是食用菌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黑傘科蘑菇的子實菌蓋及菌柄,通常與平菇、草菇、和香菇一起並稱為對人體有益的常用「四大食用菌」。蘑菇以菌直徑2~4厘米,尚未開傘,菌柄短粗,長約2~4厘米,橫徑1.5~2厘米時,肉厚脆嫩,香味濃郁,品質最佳。人工栽培最多,其肉質肥嫩、鮮美可口。屬於可食性真菌。
蘑菇菌蓋呈白色或淡黃色,幼菇為半球形,邊緣內卷,隨成熟逐漸展開呈傘形。菌柄支撐在菌蓋中央,白色。菌褶初為粉紅色,後變成褐色。菌柄上有菌環。
蘑菇中含有人體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可保持腸內水分平衡,還可吸收餘下的膽固醇、糖分,將其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蘑菇含有酪氨酸酶,對降低血壓有明顯效果。
2.引起不同的食物發霉的微生物/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後發酵了。
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後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 .
『柒』 關於細菌的資料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細菌最早是被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牙垢上發現的,但那時的人們認為細菌是自然產生的。直到後來,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指出,細菌是由空氣中已有細菌產生的,而不是自行產生,並發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後人譽為「微生物之父」。
細菌這個名詞最初由德國科學家埃倫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1795-1876)在1828年提出,用來指代某種細菌。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βακτηριον,意為「小棍子」。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建議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單細胞生物(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
1878年,法國外科醫生塞迪悅(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1804-1883)提出「微生物」來描述細菌細胞或者更普遍的用來指微小生物體。
因為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用肉眼無法看見,需要用顯微鏡來觀察。1683年,安東·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設計的單透鏡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指出細菌可導致疾病。
『捌』 關於 微生物資源利用 方面的資料。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中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736.htm
『玖』 微生物的資料
特點:
個體微小,比表面積大,繁殖快,代謝能力強。
種類多,分布廣
遺傳穩定性差,容易發生變異
適應性強
容易培養
功過: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拾』 誰知道關於微生物的一些資料
現代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原核微生物、空間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