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富平縣歷史

富平縣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1:19:40

① 陝西省渭南富平古代歷史什麼事件

富平縣古代的出名的歷史人物如下:
1、秦朝大將:王翦
2、明末清初的關中鴻儒:李因篤
3、明朝萬曆朝的太子太保:孫丕揚
4、明朝「諍臣」監察御史:楊爵

② 富平的歷史人物都有誰

秦代名將王翦,頻陽東鄉人(今陝西富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有傳。
秦國四大名將之王翦(4張)
生卒年不詳,始皇帝時期將領。少年時喜好兵法,後來奉事秦始皇帝。其子王賁,繼承父親之志,也是始皇帝統一六國時的一名著名將領。秦二世時,父子均卒。王翦孫王離繼承爵位,後被項羽所擒。王翦及以下三世均為秦將。

關於王翦最有意思的一個故事是:當年,秦始皇起傾國之兵派大將王翦攻打楚國,王翦一會兒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棟房子,一會兒又派人回去要塊地。手下人很奇怪,就問他:「您當了這么大的官兒了,還貪圖那些小便宜幹啥?」王翦笑著說:「大王是個多疑的人,把全國的兵都交給我了,肯定不放心。我要他知道我胸無大志,只愛小便宜,他就放心了。」棋經上說:棄小不就,必有圖大之心。這也看出富平人在為人處世上的一點智慧。
關中鴻儒李因篤與李顒、李柏共稱「關中三李」。《清史稿列傳》中記載:「李因篤,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學強記,貫串註疏。舉博學鴻儒,試授檢討。未逾月,以母老乞養,詔許之。母歿,仍不出。因篤深於經學,著詩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說,汪琬亦折服焉。」
太子太保孫丕揚孫丕揚於萬曆22年(公元1595年)出任吏部尚書,時年62歲。他的職責是協助皇帝,選拔德才兼備的官員,將他們安排到適當的崗位上。孫丕揚的職務類似現在的組織部長,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書之首。明朝在名義上沒有宰相,六部尚書之首在名義上簡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孫丕揚是個廉潔清正的人。《明史》卷224上說,「丕揚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干者」。
「諍臣」監察御史楊爵楊爵,字伯修,今陝西省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人,《明史》有傳。嘉靖八年進士,曾向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被採納。嘉靖十一年為監察御史。後因上《隆治道疏》,指陳時弊,連斥「五危」,痛析天下危亂之因,力陳救國為民之策。世宗大怒,密令錦衣衛逮其入獄刑訊,並不準供給飯食。嚴刑酷虐,幾於死去。朝臣敬其忠烈,千方百計營救。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鉉上疏營救,皆被重杖而死。其仍於獄中上《獄中諫書》。在獄中著有《周易辯說》、《中庸解》二書。嘉靖二十四年被釋放,不久又被重逮入獄。直到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才最終被釋放,系獄八年!隆慶元年正月初一,隆慶帝奉遺詔為他平反昭雪,追贈奉儀大夫、光祿寺少卿。萬曆二十年追謚「忠介」。 毛澤東點評明史《楊爵傳》時寫道:「靡不有初」。典出《詩經·大雅·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③ 富平柿餅的歷史

富平柿餅所在地作為世界聞名的柿子優生區,富平建有優質柿子基地10萬畝。在日本吉野市全球唯一的柿子博物館里就有「世界上柿子的主產國為中國,柿子的優生區在富平」的 記載。2001年,富平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中國柿鄉」。
沉甸甸的歷史 富平栽植柿子歷史悠久,漢初就有栽植習慣。明朝時,富平柿餅的製作工藝已十分成熟。相傳,當年朱元璋為生活所迫,靠乞討度日,流落到富平北部金瓮山下,因 食當地鮮美的大柿子才得以活命。朱元璋當皇帝後,便下令將那棵有救命之恩的大柿子樹封為「凌霜侯」,並建廟永為紀念。富平柿子種類繁多,有升底尖柿、辣椒 尖柿、珠柿、方柿、四不像柿、重台柿、五花柿、雞心黃柿、山疙瘩柿、鏡面柿、磨盤柿等十多個品種。升底尖柿為柿子樹中的名優品種,其營養價值居同類產品之冠。富平尖柿出餅率高達26%,是製作柿餅的優良品種,被專家譽為「制餅珍品」。 在很久以前,懷陽(富平)縣境北有座二虎山,山溝里居住了幾戶貧窮的山民,依靠著放牧、開墾、采葯和野果度生。有戶姓翦的山民,老夫婦生育了四個兒子,因家境貧困、生活無度,前三個兒子相繼死亡,唯留下第四個兒子,起名「四子」。四子生得黑虎虎的,聰明勤勞,心地善良,山民們都很愛他,說他是個有出息的好孩子。一日,山外來了個老人帶著個花朵般的丫頭,說什麼都不要願意將自己的小女嫁給忠厚的四子。不幾日,四子和這個姑娘結婚了,前來慶賀的人們都說四子真有福氣,娶了個「天仙女」。冬去春來,四子媳婦從山外娘家回來,帶回了果枝條,四子將枝條插到黑棗樹上,用繩縛起來。第二年,開花結果了,秋末果子熟了,四子請大家來品嘗,大家吃罷都稱贊果子甜美,但叫什麼名,誰也說不上來,有個老人說:「這果子是四子搞出來的就叫它『四子』吧!」後來,山民們懷念四子的功勞,因他姓翦就叫了個「翦四子」,時間長了,字叫轉音,傳出去叫成了「尖柿子」,而富平也就成了遠近有名的柿子之鄉。 據志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太師太保孫丕揚曾將柿餅及瓊鍋糖作為貢品進獻過神宗皇帝朱翊鈞。

④ 富平縣的富平老城

富平老城是一座歷史古城,也是全國少有 的斬城(形似刀劈的土丘低塬,城建其上,故稱斬城),建於元末明初的富平老縣城,位於富平縣政府西北1公里處的杜村鎮蓮湖村。北臨溫泉河,東臨新縣城,西臨連城,南臨西禹公路。老城是中山塬的余脈,中高四周低的土丘低塬,為不規則長方形,長520米,寬350米,佔地約280多畝。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城牆高而堅,城的結構和北京的皇城和西安城有相同之處,守樓分布其周圍。元、明、清、民國到解放,這里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70年,富平縣委、縣政府及縣級機關單位陸續從老縣城搬遷到新城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也隨之轉移。縣城內主要古建築有文廟、城隍廟、關帝廟、望湖樓、圖書樓、魁星樓等。

⑤ 陝西富平縣有哪些

截至2019年,富平縣下轄14個鎮。莊裡鎮、張橋鎮、美原鎮、流曲鎮、淡村鎮、留古鎮、老廟鎮、薛鎮、到賢鎮、曹村鎮、宮里鎮、梅家坪鎮、劉集鎮、齊村鎮。

1、莊裡鎮

莊裡鎮是富平縣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富平重要工業基地和未來經濟發展重點建設區域之一。抗日戰爭初期,賀龍領導的八路軍在此誓師東進抗日。著名的愛國將領、傑出的民主主義戰士胡景翼將軍創建的立誠中學、修建的藏書樓就坐落在鎮域之內。

2、張橋鎮

張橋鎮別名華陽公社,屬於渭南地區,位於陝西省富平縣張橋鎮。張橋鎮位於富平縣城東南20公里處,四鄰蒲富閆渭,素有「雞鳴一聲聞四縣」之稱,是富平縣的東大門。

3、美原鎮

美原鎮是富平縣東北名鎮,重鎮。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設頻陽縣,距今有2440餘年歷史。並先後作為頻陽,美原,土門等縣的縣衙駐地統轄富平東北鄉一帶,是秦大將軍王翦故里。

4、到賢鎮

到賢鎮地處三秦腹地,富平東隅,距縣城17.5公里,南接劉集鎮,西接流曲鎮,北接小惠鄉和美原鎮,東臨蒲城縣蘇坊鎮。境內道路縱橫相交,106省道貫境而過,到蓋路南北暢通,到庄路橫貫東西,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5、宮里鎮

宮里鎮位於新泰市西部,是和聖柳下惠(春秋時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字禽)的故里。宮里鎮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南高北低,北部為平原,南部為丘陵,面積各佔一半,以磁萊鐵路、蒙館公路為界。

⑥ 富平縣地理歷史文化旅遊

富平地理,富平縣位於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總土地面積1233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緯34度42分—35度06分之間,全縣南北長48千米,東西寬35千米,東鄰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臨潼區、閆良區,西連耀縣、三原,北依銅川市,地理位置優越。境內有西包、西禹、富閆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銅、西韓兩條鐵路通過,交通便利。

⑦ 陝西富平縣出哪些名人

1、王翦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⑧ 陝西富平有哪些革命歷史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

⑨ 陝西歷史遺跡

那可多了:陝西各縣市風景點如下: 西安市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西安碑林 慈恩寺大雁塔 陝西歷史博物館 水陸庵 西安城牆 關中書院 秦始皇陵 楊虎城將軍陵園 阿房宮遺址 蔡文姬墓 大明宮遺址 高冠瀑布 華清池 薦福寺小雁塔 藍田猿人遺址 臨潼博物館 樓觀台 南五台 秦王宮 青龍寺 唐代藝術博物館 西安半坡遺址 西安事變舊址 西周豐鎬遺址 興慶宮公園 終南山 回民小吃街 書院門古文化街 化羊廟 鼓樓 鍾樓 翠華山 關中八景 驪山 草堂寺 大清真寺 廣仁寺 寶慶寺塔 三陽寺塔 灞橋 城隍廟 華嚴寺 秦陵蠟像館 曲江旅遊度假區 扁鵲墓 杜公祠 灃西車馬坑 漢長安城遺址 鴻門宴遺址 戶縣農民畫展覽館 嘉午台 鯨魚溝 蓮湖公園 湯峪溫泉 仙游寺 香積寺 興教寺 牛背梁自然保護區 大興善寺 八仙庵 寒窯 廣新院民族村 朱雀森林公園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 白鹿原 涇渭濕地 銅川市 玉華宮 福地湖 香山寺 葯王山 耀州窯遺址 香山 姜女祠 耀州窯博物館 寶雞 法門寺 湯峪溫泉 釣魚台 關山草原 太白山森林公園 天台山 炎帝陵 雍城遺址 張載祠 岐山箭括嶺 鳳翔東湖 紅河谷 秦公一號大墓 民俗博物館 青銅器博物館 大散關 扶風城隍廟 金台觀 九成宮遺址 龍門洞 五丈原風景區 太平寺塔 周公廟 周原遺址 吳山 嘉陵江源頭 蘇文忠公祠 渭河公園 咸陽市 茂陵景區 乾陵景區 陽陵 昭陵景區 大佛寺 北杜鐵塔 開元寺塔 崇文塔 中國大地原點 於右任紀念館 漢高祖長陵 五陵原 三原城隍廟 咸陽博物館 咸陽古渡 楊貴妃墓 旬邑泰塔 周陵 彬塔 昭仁寺 陝西醫史博物館 爺台山 秦鄭國渠遺址 漢甘泉宮遺址 後稷教稼台 鳳凰台 渭南地區 少華山 風陵渡 大禹廟 慧照寺塔 寇準墓 蒙漢合文碑 明潼關城遺址 橋上橋 唐玄宗泰陵 蘊空禪院 潼關 鼓樓 毓秀橋 三河濕地 北寺宋塔 三連木牌坊 白居易故里 蒼頡廟和墓 杜康泉 岱祠樓 慶安寺塔 李十三墓 張仁願墓 來化塔 玄武青石殿 延安市 黃帝陵景區 寶塔山 瓦窯堡革命舊址 延安革命紀念館 壺口瀑布 「四.八」烈士陵園 鳳凰山革命舊址 九龍泉 劉志丹烈士陵園 沙地植物園 王家坪革命舊址 王家灣毛主席舊居 楊家嶺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 謝子長陵園 清涼山景區 萬花山 富縣塔 石宮寺石窟 萬鳳塔 石宮寺 萬佛寺 延安民俗文化村 洛川民俗博物館 安塞文化文物館 南泥灣革命舊址 鍾山石窟 漢中市 洋縣朱䴉保護區 武侯墓 佛坪自然保護區 天台山 張岩溝風景區 王富溝溶洞群 江神廟 古漢台 南湖風景區 武侯祠 張良廟 石門 山河堰 勉縣溫泉 拜將台 褒斜棧道 天台寺 靈崖寺 張騫墓 五門堰 長青自然保護區 午子山 南沙河 李固墓 鳥山 大佛洞 五龍洞森林公園 興元湖公園 蔡倫墓祠 紅寺湖 洞陽宮 定軍山 榆林市 統萬城 紅鹼淖風景區 凌霄塔 白城台古城遺址 戴興寺 古城界古城遺址 歸德堡橋 紅石峽 金剛寺 開光古城遺址 明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 青雲寺 雙山堡遺址 萬佛樓 西夏羅兀城遺址 懸空寺石窟 易馬城遺址 榆林城郭 榆陽橋 鎮北台 毛烏素沙漠 佳縣白雲觀 李自成行宮 新明樓 蓮花池公園 盤龍寺 鍾樓 二郎山 扶蘇墓 蒙古木華黎王墓 商洛地區 二龍山水庫 柞水溶洞 丹鳳花廟 武關 龍山曉日 熊耳山 商山 秦嶺 龍潭瀑布 蓮湖公園 丹江漂流 三台疊翠 四皓古墓 仙娥峰 東龍山遺址 古鎮漫川關 大雲寺 戴雲山 賈平凹故居 二郎神廟 安康地區 興安公園 獅王溶洞 九連洞 南宮山森林公園 雙龍溶洞群 白雲寺 巴山秋池 巴山神田草原 嵐河漂流 筆架山 香溪洞景區 奠安塔 龍王山 牛山 天柱山 瀛湖風景區 八公岩 華山 蒼龍嶺 長空棧道 西嶽廟 華岳仙掌 南峰落雁峰 玉泉院 大高崖瀑布 仰天池 黑龍潭 聚仙坪 迎客松 東道院 鎮岳宮 純陽觀 大上方 中峰玉女峰 回心石 千尺幢百尺峽 仙姑觀 柏抱槐 下棋亭 金天宮 翠雲宮 華陀墓碑 七十二自長廊 希夷祠 藏龍寺 東峰朝陽峰 西峰蓮花峰 北峰雲台峰 華山日出 蒼龍行雲 北斗紅葉 蓮台佛影 燕子銜表 雨霧弧光 雲崖神燈 地球陰影 中方仙橋 蓮峰霧淞 文廟 三清殿 靈官殿 煉丹爐 群仙觀 馬仙廟 南天門 金鎖關 天台山古廟 華山峪 張超谷 黃甫峪 窟窿岔 瓦門溝 猩猩溝 文仙峪 十八盤 飛龍梯 老君犁溝 放生池 玉泉 玉井 響水瀑 水簾飛瀑 白龍飛瀑 祝壽崖 全真岩 日月岩 羅帶石 壽山石 混元石 石仙人 斧劈石 二仙下棋 希夷峽 車箱谷 秦峪 猢猻愁 鷂子翻身 青龍潭 韓城 黨家村 司馬遷墓祠 文廟 大禹廟 西猴山 普照寺 圓覺寺 龍門古渡 龍門風景區 魏長城 朝陽洞石窟 清水溫泉 法王廟 廟後村遺址 七佛洞石窟 合陽黃河濕地

⑩ 富平縣在春秋戰國時期屬哪個

秦國

歷史沿革:
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頻山以南設置頻陽縣治(故址在今美原鎮古城村一帶)。秦統一全國後,以頻陽屬內史。
西漢高帝時(前206—前195),以頻陽縣屬河上郡。另於縣境南部設置懷德縣(故址在今華朱鄉懷陽城附近),兩縣均屬內史。景帝時(前156—前141),兩縣同屬左內史。武帝時(前140—前87),又以兩縣歸屬左輔。新莽時(9—23),兩縣屬列尉大夫。東漢時(25—220).並懷德縣入頻陽縣,屬左馮翊。三國時(220—265),歸屬曹魏,仍稱頻陽縣,屬左馮翊。西晉時(265—316),自彭原界(今甘肅省慶陽地區西南)徙富平縣治於懷德故城,與頻陽縣並存。東晉時(317—420),富平一度為苻秦所統治,曾在頻陽縣境內設置土門護軍(故址今薛鎮鄉土木坊)。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門護軍,將其轄地並入同官縣(今銅川市),遷北地郡至泥陽縣所屬通川(今流曲鎮);又並泥陽縣於富平縣。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頻陽縣建制,劃同官縣一部,另建土門縣(今薛鎮),隸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統五年(539),富平縣治由懷德故址遷至石川河北岸(今城關鄉古城村一帶)。廢帝三年(554),以富平縣屬宜州(今耀縣)。北周閔帝元年(557),於中華原置中華郡(故址今城關鄉石佛原一帶),富平縣劃歸該郡管轄。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華郡,富平縣改屬左馮翊。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富平縣改屬京兆郡。煬帝大業二年(606),將土門縣並入華原縣(今耀縣),屬京兆郡。恭帝義寧二年(618),又從華原縣劃出原土門縣轄域,恢復土門縣建置,屬宜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置富平道,歸驃騎車騎統轄;不久,改富平道為玄武軍。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廢土門縣。高宗咸亨二年(671),於富平、華原兩縣境域各劃一部,在原土門縣故址另建美原縣。武則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縣隸於宜州。大足元年(701),以美原縣改屬雍州。玄宗開元年間(712—741),徙富平縣治於義亭城(今華朱鄉舊縣村一帶),屬京兆府。德宗貞元四年(788),定富平縣為赤縣(按:赤縣非縣名,唐代分縣為等,諸等中有赤縣,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縣為州。哀帝天祐二年(905),劃出美原縣,設置鼎州,隸屬耀州(二州不同級)。
五代時,後梁恢復美屬耀州。末帝貞明元年(915),改鼎州為裕州,隸屬崇州。後唐復以富平縣改屬耀州,美原縣初屬同州,繼屬耀州。至後晉、後漢、後周諸朝,均未變動。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縣同屬永興路京兆府耀州。
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即宋金兩軍「富平之役」後,金人以富平、美原二縣賜齊(金人立劉豫為齊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兩縣又同歸宋。天眷三年(1140),復由宋入金。皇統二年(1142),撤富平縣,以其地並入 美原縣,隸屬耀州。
蒙古軍南下後,恢復富平縣制,與美原同屬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將美原縣並入富平縣。至此,富平縣境內再無兩縣並存的情況。
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縣治由義亭城遷至窯橋寨(今老縣城),屬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順國於西安,縣治仍設窯橋寨。
清代,富平縣屬西安府。
民國初,盡廢府州廳制,平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23年(1934),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咸陽)。民國37年(1948),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耀縣)。

熱點內容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
中國醫學科學葯用植物 發布:2025-07-12 23:34:11 瀏覽:499
化學產品銷售 發布:2025-07-12 23:03:30 瀏覽:638
鑄彩美術學校 發布:2025-07-12 22:54:44 瀏覽:115
教學重點 發布:2025-07-12 22:52:09 瀏覽:813
家庭教師txt下載 發布:2025-07-12 21:17:51 瀏覽:357
挖掘機英語 發布:2025-07-12 21:08:58 瀏覽:521
數學書籍讀後感 發布:2025-07-12 20:52:09 瀏覽:301
2017理科數學三卷 發布:2025-07-12 19:57:52 瀏覽:647
泡溫泉哪裡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