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穎歷史
① 臨潁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時期是在曹魏三國嗎
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下面是歷史由來:
大約五千年前,先民自縣西北入境,沿著古潁河向東南遷徙,分居在今靈子崗、楚王陵、清泥冢、華嚴寺等近河高埠處繁衍生息。臨潁古屬豫州之域,西周出現了城潁邑(今固廂鄉城頂村),大陵邑(今巨陵鄉巨陵村)。
春秋時期,臨潁屬許國;戰國屬魏。
秦時,臨潁屬潁川郡。
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始於城潁邑置縣,因濱臨潁水而得名,治今固廂鄉。
北齊廢縣置臨潁郡,隋廢郡復置臨潁縣。隋大業四年(608年)潁水外溢,臨潁縣城被大水淹沒,城址遂從固廂向南遷7.5公里到龍脾崗(今黃土崗)之最高處築新城(今縣城)。
宋時,臨潁屬潁昌府;金代屬許州昌武軍。
元、明、清屬許州。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建國後屬許昌行政公署。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臨潁縣遂劃歸漯河市管轄。
② 漯河市的由來由來
漯河市的由來
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定居生息。其中賈湖遺址最具有代表性。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隋煬帝大業年間,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至此,就形成了現在的漯河。
(2)臨穎歷史擴展閱讀
漯河是河南省省轄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南邊緣地帶。西部為伏牛山,東部為平原,是中國地形上第二第三階梯的接合部位;處於暖溫帶的南部邊緣地區,屬於溫暖過渡型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冷熱交替,四季分明。下轄3市轄區、2縣。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
漯河的旅遊景點
1、許慎文化園
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為核心,2008年9月開工。園區建築按傳統規制對稱布局,三區一軸,十二個節點。由南向北分布在三級台地之上。廣場服務區3.2萬平方米,有六書石柱、文字大門、翰林閣、景區管理中心、許慎文化研究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等建築。
2、沙澧河風景區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境內,沙澧河風景區具有豐富的景觀要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濃郁的人文生活氣息,景區內沿河岸廣泛布綠,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並修建有觀光大道沿河主題公園。
沿河八大主題公園是景區的核心,分別是:西灣晨霞、芳風雅頌、覽古涵遠、醴泉夕照、濠濮快意、馥風澄爽、青岫寫秋、揖峰罨畫。構建出了「城在水中映,水在綠中行,人在畫中游」的人間仙境。
3、郾城文廟大成殿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關鎮東街(文化局後院),郾城文廟始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歷經宋、元、明、清千餘年,屢經興廢。現存建築建於明朝中期,位於漯河市黃河西路,郾城區文化局內,為廟學合一,東為文廟,西為儒學,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
4、河上街古鎮
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泰山路南段西側,與開源森林公園毗鄰。以漯河河上街歷史為背景,匯聚中原民俗文化,薈萃古典建築風格。具體項目有:牌坊樓、員外村、源匯寨牆、受降亭、炮樓、鍾樓、鼓樓、綉球樓、演武場、書場、皮影、戲台、茶館等。為中原古典建築、文化地理的地標。
5、金鳳凰鳥文化園
位於漯河市西南郊的開源景區,它是在開源森林公園的基礎上改建升級而成的,是漯河市唯一的鳥主題特色游園,其規模在中原也是首屈一指。園區內現有鳥類160多個品種,8000餘只遊走其中,可聆聽自然界的鳥鳴耳語。
6、漯河市香陳灣
因園址建在沙河環抱的香陳灣村而得名。原名陳灣村,因村上陳姓居多,又加上處在沙河河灣當中,因此稱陳灣村,舊社會由於該村加工敬天拜神的香遠近聞名,又稱香陳灣。
③ 漯河的歷史
商周時期,漯河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北朝魏軍攻佔許昌城後,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召陵、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
隋朝時,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並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1927年,國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河、郾城、臨潁激戰,奉軍傷亡萬余,潰走許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軍侵佔。1945年9月20日,日軍中將鷹森孝在漯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簽投降書。
1947年12月19日,由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賡兵團四縱隊攻佔。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86年1月,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
(3)臨穎歷史擴展閱讀: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徑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
總地勢西高東低,有少量黃土崗分布,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境內有大小河流81條,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
漯河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4.7℃,日照時數平均為2181小時,年降水量為786毫米。
④ 臨潁縣城古代叫什麼
是
臨潁地處中原腹地,戰國秦時屬「潁川郡」,西漢初年置縣,因瀕臨潁水而得名。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潁水有三源奇發,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
⑤ 臨潁歷史悠久,沿革多變,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厚,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
臨潁縣歷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出現了城潁邑(今固廂鄉城頂村),大陵邑(今巨陵鄉巨陵村)。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始於城潁邑置縣,因濱臨潁水故名臨潁縣,屬豫州部。其後縣境及歸屬,隨著時代不同或析或井而有所變化。隋大業四年(608年)潁水外溢,臨潁縣城被大水淹沒,城址遂從固廂向南遷7.5公里到龍脾崗(今黃土崗)之最高處築新城(今縣城),宋屬潁昌府,金屬許州昌武軍,元、明、清屬許州。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國後屬許昌行政公署。 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由於地主的盤剝、官府的壓榨、自然災害的侵襲、土匪官軍的滋擾,廣大人民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改變這種悲慘處境,過上人的生活,全縣廣大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據記載,早在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縣農民起義軍曾一度佔領縣城。明崇禎十四年七月,農民領袖吳來慶、吳白蘭響應闖王號召率起義軍進攻縣城。年底李自成派遣官員主持臨潁政務,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軍總兵左良玉突然兵臨城下,城內當即開炮迎擊,打死左兵裨將兩名,左兵破城後縱兵屠戮,全城軍民奮起反抗後全部被殺。至近代反抗斗爭更是此起彼伏。自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年)14年中捻軍與太平軍在臨潁一帶活動頻繁,並在臨潁廣大人民的協助下,多次佔領縣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捻軍在臨潁人民的配合下,一舉攻下瓦店、南江、楊裴城、石佛陳等重要寨堡4座,給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在農民起義軍反帝愛國、反抗封建剝削等高潮的推動下,全縣廣大人民的覺悟日益提高。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縣蔣世芳串通劣紳趙炫等借口改革車馬章程,徵收苛捐雜稅,遭到全縣農民的反抗。皇帝廟、瓦店一帶農民首先發難,二月十四日他們帶著農具進城抗議示威,要求減免雜稅。這一正當要求不僅被拒絕,蔣還下令彈壓,這更激起農民的憤怒,他們搗毀縣衙,痛打趙炫,清政府感到眾怒難犯,宣布取消了新稅,並撤銷了蔣世芳的職務,農民斗爭取得了勝利。
辛亥革命以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1924年葉善枝來臨潁傳播馬列主義,全縣的政治形勢為之一新。1927年中共臨潁縣委成立。從此,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更加富有成效,並先後成立了東南、西南2個區委和17個黨支部。在縣委的領導下,建立農會13處,會員發展到5500人,井由骨幹農會會員組成了1100人的敢死隊。農會在黨的領導下,抗捐抗稅,打擊反動勢力,取得了很大成績。當時河南省委給中央的報告中稱臨潁縣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河南的小廣州」。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共產黨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抗敵後援會」,並組成一支抗日救亡宣傳大隊,在全縣城鄉和舞陽等地進行抗日宣傳,起到很好宣傳鼓動作用。
1944年5月臨潁淪陷,1945年8月日寇投降,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全縣廣大人民不甘當亡國奴,紛紛起來反抗日寇的壓榨和奴役,使得日偽經常龜縮在城鎮的據點里,不敢輕易到農村去。
臨潁戰略地位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經常發生戰爭,到民國年間更是戰爭頻仍。頻繁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廣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據記載,民國24年(1935年)全縣糧食總產僅2000多萬公斤,平均畝產25餘公斤,除去苛捐雜稅,所剩無幾。1943年全縣就餓死42500人,逃荒要飯的54000人,離家未歸2120戶(約一萬人)),棄賣妻子的3500人,賣兒賣女的15200人。到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為支援內戰,抓丁拉夫、征稅、派款,搞得廣大人民怨聲載道,衣食無著,已瀕臨絕境。1947年12月13日,陳賡兵團27縱解放臨潁,建立民主政權,從此揭開了臨潁歷史的新紀元。
建國後,臨潁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地主階級對土地的壟斷和佔有,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地主剝削,251416人分到了土地和其它生產、生活資料。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到1952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328萬元,比1949年1918萬元增長了23%;糧食總產達到9320萬公斤,比1949年的7554萬公斤增長23.4%。1952年後互助組、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使農業生產進入了—個新的歷史階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生產資料全部轉變為集體所有。但因操之過急,脫離了客觀實際,在「左」的思想支配下,颳起了「共產風」、「浮誇風」。在生產管理和經濟收益分配上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調」,加上連年自然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1961年糧食總產量僅有6018.5萬公斤,比1952年下降3301.5萬公斤,是建國以來最低的一年。工業總產值到1963年僅有94.7萬元,比1949年的146.2萬元還下降51.5萬元。教育事業也受到了很大損失,學校僅剩45所,比1949年的61所少16所,在校學生25745人,比1957年的60815人少35070人,教學質量也因以勞代學而嚴重下降。黨中央針對這種嚴酷的現實從1960年起先後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在農村解散公共食堂,恢復家庭爐灶,借給農民少量土地自種自收,擴大自留地,獎勵開荒,開放農貿市場,活躍城鄉經濟。在工業上施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縮短工業戰線,勞力還田等,工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9993.5萬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加2439.5萬公斤,增產32.39%。
1966年至1976年,由於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在工農業生產上搞所謂「以階級斗爭為綱」、「以糧為綱」、「以鋼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在生產中竭力推行「大寨模式」 和「吃大鍋飯』,搞絕對於均主義,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盡管廣大群眾在生產中對其倒行逆施作下不同程度的抵制,工農業業生產卻長期徘徊不前。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為期十年的動亂。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到1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4570萬元,比1949年的2064萬元,增長16.7倍。
⑥ 臨穎以前叫什麼名字
河南省臨潁縣地處中原腹地,黃淮海平原南部,因瀕臨潁水而得名,秦時屬「潁川邵」,西漢初年置縣迄今2200餘年,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受禪台」、「受禪碑」,早於趙州橋的隋代石拱橋「小商橋」等。臨潁位於河南省中部,漯河市北,許昌市南,城市功能齊全,旅遊資源豐富,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依法治理百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衛生縣城,是漯河市北部的門戶、中原城市群城市體系的一部分。臨潁縣是省定35個擴權縣和26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之一,城鎮化有序推進,天然氣、暖氣等市政設施的建設正逐步完善。在「中部崛起」戰略,「中原經濟區」戰略的大力支持下,臨潁縣緊抓機遇,加快對外開放,努力打造臨潁經濟的「升級版」。臨潁縣當地特產為玉皇大蒜、小辣椒、南街村產品等。
⑦ 臨潁歷史上記錄最低溫度
臨潁歷史天氣綜述 (2011-01-01到2016-01-01)
自2011-01-01到2016-01-01,臨潁共出現:晴649天,多雲648天,雨364天,陰70天,雪35天,1天。
⑧ 歷史臨潁有過什麼重大戰役
臨潁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出現了城潁邑(今固廂鄉城頂村),大陵邑(今巨陵鄉巨陵村)。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始於城潁邑置縣,因濱臨潁水故名臨潁縣,屬豫州部。其後縣境及歸屬,隨著時代不同或析或井而有所變化。隋大業四年(608年)潁水外溢,臨潁縣城被大水淹沒,城址遂從固廂向南遷7.5公里到龍脾崗(今黃土崗)之最高處築新城(今縣城),宋屬潁昌府,金屬許州昌武軍,元、明、清屬許州。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國後屬許昌行政公署。
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由於地主的盤剝、官府的壓榨、自然災害的侵襲、土匪官軍的滋擾,廣大人民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改變這種悲慘處境,過上人的生活,全縣廣大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據記載,早在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縣農民起義軍曾一度佔領縣城。明崇禎十四年七月,農民領袖吳來慶、吳白蘭響應闖王號召率起義軍進攻縣城。年底李白成派遣官員主持臨潁政務,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軍總兵左良玉突然兵臨城下,城內當即開炮迎擊,打死左兵裨將兩名,左兵破城後縱兵屠戮,全城軍民奮起反抗後全部被殺。至近代反抗斗爭更是此起彼伏。自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年)14年中捻軍與太平軍在臨潁一帶活動頻繁,並在臨潁廣大人民的協助下,多次佔領縣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捻軍在臨潁人民的配合下,一舉攻下瓦店、南江、楊裴城、石佛陳等重要寨堡4座,給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在農民起義軍反帝愛國、反抗封建剝削等高潮的推動下,全縣廣大人民的覺悟日益提高。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縣蔣世芳串通劣紳趙炫等借口改革車馬章程,徵收苛捐雜稅,遭到全縣農民的反抗。皇帝廟、瓦店一帶農民首先發難,二月十四日他們帶著農具進城抗議示威,要求減免雜稅。這一正當要求不僅被拒絕,蔣還下令彈壓,這更激起農民的憤怒,他們搗毀縣衙,痛打趙炫,清政府感到眾怒難犯,宣布取消了新稅,並撤士蔣世芳的職務,農民斗爭取得了勝利。
辛亥革命以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1924年葉善枝來臨潁傳播馬列主義,全縣的政治形勢為之一新。1927年中共臨潁縣委成立。從此,全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更加富有成效,並先後成立了東南、西南2個區委和17個黨支部。在縣委的領導下,建立農會13處,會員發展到5500人,井由骨幹農會會員組成了1100人的敢死隊。農會在黨的領導下,抗捐抗稅,打擊反動勢力,取得了很大成績。當時河南省委給中央的報告中稱臨潁縣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河南的小廣州」。 謝謝採納!
⑨ 臨潁縣的歷史沿革
大約五千年前,先民自縣西北入境,沿著古潁河向東南遷徙,分居在今靈子崗、楚王陵、清泥冢、華嚴寺等近河高埠處繁衍生息。臨潁古屬豫州之域,西周出現了城潁邑(今固廂鄉城頂村),大陵邑(今巨陵鄉巨陵村)。
春秋時期,臨潁屬許國;戰國屬魏。
秦時,臨潁屬潁川郡。
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始於城潁邑置縣,因濱臨潁水而得名,治今固廂鄉。
北齊廢縣置臨潁郡,隋廢郡復置臨潁縣。隋大業四年(608年)潁水外溢,臨潁縣城被大水淹沒,城址遂從固廂向南遷7.5公里到龍脾崗(今黃土崗)之最高處築新城(今縣城)。
宋時,臨潁屬潁昌府;金代屬許州昌武軍。
元、明、清屬許州。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建國後屬許昌行政公署。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臨潁縣遂劃歸漯河市管轄。
⑩ 臨穎縣歷史
《宋史·楊再興傳》飛敗金人於郾城,兀術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雲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術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兀術憤甚,並力復來,頓兵十二萬於臨潁。再興以三百騎遇敵於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餘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死,後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
紹興十年七月上旬,金兀術率龍虎大王等1.5萬騎直襲郾城。雙方激戰數十次,金兵不退,再興單騎沖入敵陣,欲生擒金兀術,卻被金軍圍住。再經血戰,殺金軍數百人,終獲全勝。史稱「郾城大捷」。
七月中旬,金兀術又率兵12萬進逼臨潁,岳飛督軍迎戰。再興率輕騎300以為前哨,至小商橋,突遇金軍大隊,再興陷入重圍。經浴血奮戰,斬敵2000餘人。終因寡眾懸殊,再興及其所部300人並皆戰死。及獲再興屍體,焚化,得箭鏃2升之多。 葬於河岸南小商橋
郾城,舊縣名,原地現分屬漯河市郾城區、源匯區和召陵區。
小商橋,小商橋位於河南省臨潁縣黃帝廟鄉的小商河(潁河故道)上。為敞肩單孔石拱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
楊再興原為曹成部將,隨曹成南下,劫掠嶺南。紹興二年,被岳飛俘虜後投降岳飛,從此追隨岳飛南征北戰,遂成抗金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