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
1.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原位於齊國故城宮城遺址東部,1997年成立,陳列面積1500平方米,是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代城堡。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四周有宮殿建築遺址桓公台、齊故城城牆遺址、排水道口、東周墓殉馬坑、孔子聞韶處、晏嬰墓、三士冢、稷下學宮、營丘故城等眾多遺址。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座落於世界足球起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淄。齊國故城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48處重點遺址,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齊國歷史博物館是首館,古城堡式建築,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齊國歷史陳列》。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已於2016年7月8日閉館,喬遷至之太公湖北岸,並更名為齊文化博物館,隸屬於齊文化博物院,新館於同年9月面向公眾開放。
注冊資本:346萬人民幣
2. 從淄博市火車站到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怎麼乘坐公交車
公交線路:20路 → 84路,全程約32.3公里
1、從淄博火車站步行約130米,到達火車站
2、乘坐20路,經過17站, 到達臨淄汽車站
3、步行約10米,到達臨淄長途站
4、乘坐84路,經過3站, 到達趙家徐堯站
5、步行約590米,到達齊文化博物院
3. 淄博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西周、春秋、戰國時為齊國都城,西晉以後,為州、郡、縣治。淄博內是齊國容故城、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遺址: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古墓葬、淄博寶山滑雪場 、淄博玉黛湖滑雪場 、聊齋園 、蒲松齡故居、 東周殉馬坑、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原山泰山行宮、 魯山森林公園 、齊國歷史博物館 、齊故城遺址﹑ 中國古車博物館﹑ 淄博市博物館﹑ 泉河頭風景區 、顏文姜祠、 姜太公旅遊中心、 蒲松齡書館 、.樵嶺前風景區 、趙執信紀念館(因園)、 普照寺(大佛寺)、 奎盛公園 、梓童山風景區 、文峰山公園 、萌山風景旅遊區、淄川游樂園、 博山開元溶洞、 夢泉生態旅遊風景區、 臨淄足球博物館、沂源溶洞景區、沂源九天洞景區、沂源唐山風景區、織女洞森林公園、聖佛山怪石峪休閑樂園、《聊齋志異》
4.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門票多少錢
門票價格:35元/人
臨淄齊國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東臨淄河,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總周長約21.3千米,總面積達16平方千米。臨淄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5. 這只鼎在哪裡出土現藏於臨淄齊文化博物館。
齊文化博物館的這支鼎是現代工藝品,並不是出土文物,僅僅是作為教具展示的。
齊文化博物館沒有收藏像鼎這樣的青銅重器,只有一些青銅小件,比如犧尊、編鍾敦、豆 等等:
6. 齊國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齊國歷史博物館,座落於齊國故城宮城遺址東部,張皇路與齊都路路口處,張皇路7號。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城堡,別具一格,內部裝飾古樸典雅,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與宮城西部的宮殿建築遺址桓公台東西相望,交相輝映,顯得格外雄偉壯觀。在東北和西南方向設拱型圓門,門洞上方鑲嵌著黑色花崗岩匾額,刻有「齊瓊元府」四個金字,以示齊國珍寶收藏府地之意。走進館內展廳,迎門是巨幅齊長城照片。它是齊國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齊國興旺發達、富民強國的象徵。門廳的中部,豎立著三根原始木柱,上部鑲嵌著三角形圖案,形成一個古「齊」字,這便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志。
博物館始建於1985年,佔地105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1996年、1998年兩次分別對內部陳列、外部環境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優化,以獨具魅力的區域特色,先進的陳列手段,優雅的游覽環境受到了中央、省、市領導及國內外知名人士、專家學者的好評。齊國歷史博物館因成績卓著,分別被授予全國十佳陳列展覽提名獎、國家aa級旅遊景點、省級風景區和省級優秀博物館。
臨淄,是中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1300餘年。齊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齊國史陳列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館的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突出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打破傳統的陳舊的陳列模式,闖出一條適合博物館發展的新路子。在堅持歷史真實性和文物陳列嚴肅性的原則下,實現了形式多樣化、方法靈活、生動形象,借鑒國際博物館和大型博物館陳列手段,增強現代化的陳列藝術,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齊國歷史博物館已被公布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級名勝風景區,並獲得山東省優秀博物館、全省旅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吳官正同志參觀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個展覽辦得很好,很有特色」。齊國歷史博物館的實踐,為中國中小型博物館闖出一條新路子,山東省文化廳、文物局領導在全省文物工作會議上,要求在全省文博系統推廣。
7. 臨淄的歷史
臨淄是位於山東省中部的一座石油化工業城市。在古代曾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國都,1994年被中國政府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臨淄靠近勝利油田,附近也多產煤炭和鐵礦石。1969年臨淄縣被並入工礦城市淄博市,成為其臨淄區。區駐地辛店位於膠濟鐵路線上,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鎮。目前經濟以化學工業為主,齊魯石化公司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的核心企業之一,擁有居中國前列的乙烯、合成樹脂、橡膠、燒鹼生產能力。華能辛店電廠是一座裝機容量達百萬千瓦的大型發電企業。此外還有建材、紡織、機電等工業門類。農業盛產小麥、玉米、棉花等,有「魯中糧倉」之稱。
臨淄的歷史極為悠久,相傳伏羲、顓頊都曾在這里活動。此後為爽鳩氏、蒲姑氏等部落的聚居地。周朝建立後,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姜尚(姜太公)分封至此,建立了齊國,都城稱為營丘。後第七代齊獻公因此地瀕臨淄水,而將營丘改名為臨淄,此後臨淄之名一直延續至今。
齊國是周朝時的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更為「五霸」、「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目前臨淄齊國故城的城址尚存,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君主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千米,面積15平方千米,共有十三座城門。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
東周時的臨淄文化昌盛,孔子曾來聞韶樂,孟子也曾在齊國擔任客卿。戰國時更設稷下學宮,以招徠諸子百家來此講學辯論、著書立說,荀子即為稷下的祭酒之一。當時的臨淄鄰近渤海,因而兼具魚鹽之利,經濟繁榮、貿易發達,各種冶鐵、煉銅、鑄錢、制陶、紡織的作坊遍布城市內外。
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秦置臨淄縣,屬齊郡。秦末,漢高祖劉邦封元帥韓信為齊王,都臨淄。韓信死後,劉邦又將自己的兒子封為齊王,建齊國,治於臨淄。據史載,當時的臨淄約有十萬戶人家,依然是東部地區最大的城市。及至晉代,臨淄多遭兵禍,政權更迭頻繁,其中後燕曾短暫地建都於此。南北朝後的歷代,臨淄先後屬齊郡、青州、益都府、益都路、青州府等管轄。元末原城址被廢棄,而在東南部另築新城,即今臨淄城。
2004年7月15日,經權威專家證實,世界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臨淄。早在2300多年前蹴鞠就已誕生並流行於中國臨淄,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淄齊國故城 田齊王陵 桐林遺址 殉馬坑 中國古車博物館 齊國故城博物館
8. 我想問一下臨淄古車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車馬坑怎樣坐車
古車館和殉馬坑一個地方。。。。。。。。。。。
都差不多,但齊國歷史博物館有國寶,犧尊和銀豆,山東唯一一件進世博會的。
9. 臨淄齊國故城的遺跡分布
宮殿區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築為一高14米、南北長86米、東西寬70米的夯土台基,俗稱桓公台,頂部分為 3層。台東北發掘了1處宮室建築遺址。建築分為2層,上層屬西漢時期,下層為東周時期。小城東北部有一較小夯築台基,四周以自然石甃砌,與桓公台遙相呼應,周圍地勢低窪,當是台榭別館遺跡。小城西門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齊國的苑囿。現存高台基址「歇馬台」可能是《左傳》中提到的「遄台」遺跡。西北約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紋鋪地磚、陶排水管等遺跡,當是齊的別館離宮遺跡。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戰國、漢代冶鐵遺址,東北部和北部有東周與漢代制骨遺址,中部闞家莊東南有漢代冶銅、鑄錢遺址,中部偏南劉家寨周圍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小城南部有煉鐵、冶銅和鑄錢遺址。
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就分布在這些文化堆積之中。今已發現冶鐵遺址六處、煉銅遺址兩處、鑄錢遺址兩處,制骨遺址四處。分述於下: 臨淄作為周代齊國都城和漢代齊郡郡治及齊王國都城所在地,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東方工商業大都市,而且在漢代工商業依然高度發達,直到新莽時期仍是全國著名的五大工商業都市之一,因此,臨淄齊國故城遺址遺留有豐富的東周秦漢時期的手工業遺存。20世紀50年代以來,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中東周秦漢時期的錢范多有發現,為研究當時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實物證據,而新莽時期大布黃千銅錢范的發現,更為研究新莽時期臨淄(新莽時期臨淄曾更名曰「齊陵」)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布黃千銅錢范,1984年出土於臨淄齊國故城的大城北部,現收藏於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錢范共2件,館藏編號分別為P30018和P30019,均為銅質錢范模。
錢范P30018,整器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有邊框,寬沿外折。范模正面邊長為8.1×8.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4厘米,最窄處為0.3厘米。范模正面的盤中心有一個凸起的圓柱形澆道模,直徑0.8厘米,有一條中線縱向穿過圓柱形澆道模並將范模均分為左右兩部分,應為製作母範時的中線。范模內左右各設有布形錢模一枚,一正一反,右側為正面錢模,左側為反面錢模,正、反錢模的中線的上部有一圓穿模,正面錢模凸起「大布黃千」的陽文。正面錢模的上、下和右側各有一個三角形凸起作為榫釘,反面錢模的上、下和左側各有一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也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邊長為7.1×7.9厘米,盤底鑄有陽文「大出一」字樣。
錢范P30019,整器形制、結構均與錢范P30018相同,但范模正面邊框的邊長為8.7×9.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8厘米,最窄處為0.4厘米。背面邊長為8.1×8.1厘米。其他不同之處在於:淺盤狀范模內的大布黃千錢模,左側為正面錢模,右側為反面錢模;右側有3個凸起的三角形榫釘,左側有3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的陽文為「大山一」。
這兩件銅質錢范模可各自單獨使用,用以翻制泥質鑄范。范模正面錢模四周凹凸的榫卯結構,在翻制泥質鑄范的過程中在鑄范上形成的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用於鑄范的合范定位。用這種錢范模翻制出的泥質鑄范范片,背面平整;正面有凹下的大布黃千的型腔,中央有圓形穿孔作為澆道,四周的三角形凹凸作為合范時的定位。同一范模翻制出的兩件泥鑄范范片正面相合,構成一盒鑄范,可同時鑄造2枚錢幣。若干盒泥鑄范豎向層層壘疊在一起,構成一組疊鑄范,澆鑄一次可同時鑄出錢幣數枚乃至數十枚。立式疊鑄法鑄錢工藝作為西漢時期出現,新莽時期流行開來的一種錢幣鑄造工藝,是鑄錢工藝技術的一大進步。疊鑄工藝中的泥鑄范雖然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被毀棄,但疊鑄范的范模是銅質的,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用以翻制大量的泥質范片用於澆鑄銅錢。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保證了錢幣形制及重量的一致性。
據《漢書·食貨志》載,大布黃千是王莽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進行第三次貨幣改制中新鑄行的貨幣之一,「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值千錢矣。」新莽時期的大布黃千銅錢,在各地多有發現,但是,大布黃千錢范卻少有發現。因此,臨淄齊故城大布黃千銅范模的發現,對於研究新莽時期的錢幣鑄造工藝和錢幣鑄造業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齊刀幣鑄址:位於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牆。其范圍自安河村南東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東向西各100米。上層已受到嚴重擾亂,曾出土過「齊法化」刀幣和鑄范。 西漢「半兩」錢鑄址:位於闞家寨村南一帶,村南的東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兩錢范」出土,耕土層下即鑄錢遺跡。其范圍闞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東250米,南起變壓器向北250米。在這片范圍內,亦間有居住區、冶鐵、煉銅遺址。 故城內制骨作坊遺跡范圍較廣,主要在大城東北部和北部,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地方,即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部;東古城村以南;田家莊東北。這里的遺物十分豐富,不僅出土過刀石砥礪,而且殘骨余料遍地皆是。
城內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當和錢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類器較多,陶鬲有繩紋鬲和素麵鬲兩大類,繩紋鬲又有周式鬲和齊式鬲兩種,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東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內容多屬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當多素麵,少數飾樹木雙獸、雙目和樹木卷草紋,偶見「天齊」瓦當和卷雲紋、獸面紋瓦當。戰國時期多半瓦當,漢代多圓瓦當。錢范有戰國「齊法化」陶范和西漢「半兩」、「五銖」石范。遺物反映的文化特徵與燕、趙比較接近。 故城內,發現了冶鐵、煉銅、鑄錢、鑄鏡和制骨等多種手工作坊遺址多處,其中,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鑄鏡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4處。另外,大城還有多處陶窯遺址。
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5年,臨淄齊國故城列入「十一五」中央政府引導的大遺址保護項目;2006年12月15日,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進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列第17位,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單列項目。 齊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東西兩面的自然護城河。築城之時,又在大城南北城牆外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6140米;小城的東、北、南和西牆南段(接系水),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5780米,與淄河、系水相連通,使城四面環水,城池俱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護城、排水網。築城時在城牆下設置了精巧而科學的排水道口。齊故城大、小城設有三大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號排水系統,位於小城西北宮殿區,南起桓公台的東南,通過桓公台的東部和北部,向西穿過西牆下的①號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長700米,寬20米。2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西北部,由一條南北向水溝和一條東南西北向排水道組成,南起小城東北角,順南高北低的地勢直通大城北牆西部的②號排水口注入北牆外護城壕,全長2800米,寬30米,深3米左右。東西向排水溝是在這條南北排水溝的北段向西北分出一支流,流向西北通過大城西牆北部的③號排水道口流入系水,長1000米,寬20米左右。這一排水系統承擔著大城內絕大部分的廢水和積水的排泄。3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東北部,長約800米,起點不明,止於大城東牆北段的④號排水道口,流入淄河。
1979年,文物考古部門對③號排水道口進行了發掘清理。發現此段城牆牆基寬40米,排水道口建在城牆下,排水道口呈東西向,用自然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至10.5米左右。由進水道、過水道、出水道三部分構成。過水道用石塊構築出15個方形小過水孔,水孔分上、中、下三層,每層5孔,水經石隙而過,人卻不能通過,既能排水又能御敵,建造十分科學。 故城大、小城內發現10條幹道,其中小城內有3條,大城內有7條。小城內幹道:東側門大道,現保存約1200米,寬8米;西門大道,長約650米、寬17米;北門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寬6至8米。大城內幹道:東部南北幹道,自南牆東門通向東北,全長3300餘米,寬20米;中部南北幹道,全長4400米,寬20米;北部東西幹道,自東門西行偏西北,直至西牆,長約3600米,寬15米左右;北牆西門大道,南伸,與北部東西幹道相接,現存650米,寬6米多;中部東西幹道,長2500多米,寬17米左右;西門大道,東伸約1000米,寬10米至20米。此外,在離南牆200至300米處有一條與南牆平行的道路,長約1900米,寬4至6米;西牆附近與西牆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門,寬4至6米。除後兩條和小城北門幹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餘均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幹道。大城的兩條南北大道與兩條東西大道在東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這一帶應是都城中最繁華的市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