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孔姓的歷史

孔姓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2:16:48

❶ 孔姓歷史上有多大官

孔子,孔伋,孔融,
孔丘即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八月廿七~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華夏族,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籍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要思想主張:「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禮」(以禮治理國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孔伋(前483-前402),戰國初期魯國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孫。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196),征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能詩善文。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❷ 孔氏家族祖先歷史500字

孔姓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他們的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領導中華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當然也是黃帝的後裔。
關於孔姓的來源,《廣韻》上面有這樣的記載:「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蘭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
由此看來,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開國之君殷湯,則是帝嚳的次妃所生的兒子契的後代,殷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為乙,傳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時代,在宋國的孔父嘉,為華督所殺,他的兒子就跑到魯國避難,並且在魯國定居,所以孔子才會是魯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上面,對於孔姓的淵源,有更為詳細的說明:「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
從這段記載,可以明顯的看出,殷湯的後代以孔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時代宋國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應該也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悠長歷史。
《廣韻》和《史記》上面對於孔姓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關於孔父嘉的後代奔魯的記述:《廣韻》上說,避華督之禍跑到魯國的是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史記》上則說,奔魯的是孔父嘉的孫子睾夷。實際上究竟是誰最先到魯國開基,迄今仍眾說紛紜,找不到確定的答案。
不過,無論哪一位才是魯國孔氏的真正開山始祖,孔子之為孔父嘉的六世孫,已經是個不爭之論。據考證,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祖父是伯夏,伯夏則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見,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創造人,而且的確是2000多年來舉世同欽的至聖先師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譜,歷2000餘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孫都記載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歷代子孫究竟都做了些什麼,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也未曾間斷過,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❸ 孔子的歷史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6]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7]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❹ 孔子的歷史簡介有哪些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版夏上古文化之大權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❺ 孔子的歷史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音hé),母親為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眾,曾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沖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今濟寧市汶上縣一帶),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准,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❻ 歷史上孔姓名人

1、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老子,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

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可惜他的思想由漢武帝開始,廣被中華帝國的統治者所利用,變成統治者用來約束人民思想的有效工具,大大影響了中華帝國的發展。

2、孔融(153~208)

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3、孔鮒,字甲。(約前264—前208)秦末儒生。孔子後裔,居於魏國。本名鮒甲,字子魚,亦字甲。晚年投奔陳勝,陳勝在陳郡(今河南淮陽)稱王後,陳人或稱子鮒,或稱孔甲。

4、孔僅,西漢大臣,財政家。南陽人,為大鹽鐵商。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任大農令,領鹽鐵事,主管鹽鐵專賣。後任大司農。孔僅因為精通鹽鐵生產技術,又對朝庭有所捐贈,因而被漢武帝委以重任——掌握了當時國家經濟命脈的掌管鹽鐵事務的「大農丞」。

5、孔祥熙(1880~1967)

字庸之,山西太穀人。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財政部長(為當時中國的首富)、行政院長、中央銀行總裁等職。

❼ 孔姓的來源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1-2]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

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7)孔姓的歷史擴展閱讀:

從孔子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孔氏宗族又傳承了八十來代。孔子之後的數代,多次出現過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後裔竟然尚不足十戶,外遷的數量極少。五代後梁時期,經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

一直到了宋朝以後,孔氏在趙宋王朝的大力呵護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的後裔在曲阜即已經達到了數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發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擴散。

❽ 姓孔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孔姓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名人輩出,史不絕書。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他晚年致力於教育,據傳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刪修《春秋》,整理《詩》、《書》等。在哲學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自漢以後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聖人。

戰國、秦漢間的大商人孔氏,經營冶鐵業富至數千金。

西漢時,南陽人孔僅,大冶鐵商出身,武帝時任大農丞,後任任大司農;經學家孔安國,丞相孔光。

東漢有泰山都尉孔廟,其子孔融,漢末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南朝齊有文學家孔稚圭。

唐代有經學家孔穎達,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孔巢父;僖宗、昭宗兩朝宰相孔緯。

北宋有說唱藝人孔三傳,曾經首創諸宮調。

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戲曲作家孔尚任,經學家、音樂學家,數學家孔廣森

❾ 孔子的歷史資料

孔子像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參照 http://ke..com/view/2176.htm

❿ 孔姓的來源是什麼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

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10)孔姓的歷史擴展閱讀:

孔姓字輩

明洪武年間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用作孔姓行輩:

希(士)、言(伯)、公(文)、彥(朝)、 承(永)、

宏(以)、聞(質)、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興(起)、毓(鍾)、傳(振)、繼(體)、 廣(京)、

昭(顯)、憲(法)、慶(澤)、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後來,孔子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報當時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續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這二十個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孫至一百零五代孫的行輩。其用心可謂久遠矣。

熱點內容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
中國醫學科學葯用植物 發布:2025-07-12 23:34:11 瀏覽:499
化學產品銷售 發布:2025-07-12 23:03:30 瀏覽:638
鑄彩美術學校 發布:2025-07-12 22:54:44 瀏覽:115
教學重點 發布:2025-07-12 22:52:09 瀏覽:813
家庭教師txt下載 發布:2025-07-12 21:17:51 瀏覽:357
挖掘機英語 發布:2025-07-12 21:08:58 瀏覽:521
數學書籍讀後感 發布:2025-07-12 20:52:09 瀏覽:301
2017理科數學三卷 發布:2025-07-12 19:57:52 瀏覽:647
泡溫泉哪裡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