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畫報
㈠ 歷史手抄報小資料
周代諸侯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在今陝西和甘肅一帶。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秦朝。
②朝代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第一代君主是秦始皇嬴政。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王朝。
(公元 221—263)三國之一。史稱季漢,又稱蜀漢。劉備所建 (公元 304—329)東晉十六國之一。西晉時劉淵稱漢,後改為趙,史稱前趙。 (公元311—347)東晉十六國之一。西晉時李雄稱帝,國號成,至李壽時,改號為漢,史稱成漢,也稱後蜀。 (公元947—951)五代之一。史稱後漢,劉知遠建立。 (公元951—979)五代十國之一,史稱北漢,劉崇所建。 (公元917—971)五代十國之一。劉隱稱帝,國號漢,史稱南漢 又如:漢室(漢室。指漢朝。也稱漢家);漢軍(漢族士兵組成的的軍隊;);漢風(漢代的威風或詩風);漢唐(漢代和唐代。因兩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並稱)
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帶,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東臨東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帶。唐朝鼎盛時期北至貝加爾湖以北和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鹹海,東至庫頁島,南至越南北部。
隋朝,從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滅亡,共存在了38年,是個短命王朝之一。隋文帝的貢獻:創立新的選官制度,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創立《開皇律》。開創義倉。創立科舉制度。簡化地方官制。影響後世千年。隋煬帝則創立科舉進士制,收集三百年戰亂失散的文獻,修造大運河等。隋朝末年由於軍閥混戰,導致民不聊生,叛軍反,被縊弒於江都,隋朝便宣告滅亡。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溫滅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後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後期則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一大業。歷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位之後,經過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同樣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有點水分,樓主再縮點,應該行吧
㈡ 關於歷史手抄報
中國,舉世矚目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而每一個歷史時期文化的特性,本質及其精華都凝聚在當時的都市,名城。於是每個歷史文化名城,便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濃郁色彩,博大而精深,耐人尋味……讓我們踏上中國歷史文化之旅,去領略北京、西安、承德、洛陽、南京、上海等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的輝煌吧。01.北京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跡和民情風俗豐富多彩,名勝薈集,有眾多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皇家園林、壇廟寺觀、帝王陵寢、古塔石刻、名人故居,以及宏偉的古代、現代建築、博物館、紀念館等,是中外遊人嚮往的旅遊勝地。現存明清故宮、長城以及周口店遺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2.洛陽 洛陽-著名古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黃河南岸,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南有洛河、伊河,北有邙山和黃河,史稱「河山控戴,形勢甲於天下」。歷史上曾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隋(煬帝)、唐(武後)、後梁、後唐等九朝在此建都,歷時900餘年,有「九朝名都」之稱。03.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自公元前11世紀開始起,西安先後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歷經2000餘年。在中國七大古都中,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為西安留下許多聞名中外的古跡名勝。這里有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秦始皇陵、長陵、杜陵、茂陵、昭陵、乾陵等陵墓、慈恩寺塔、鍾樓、驪山、鴻門宴故址、咸陽古渡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跡。04.承德 承德-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人文古跡薈萃,民俗風情濃郁。著名的名勝古跡有避暑山莊、外八廟、普樂寺、安還廟、普寧寺。05.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南岸的江蘇省西南部,古稱金陵,已有近2500年歷史,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她既有自然山水之勝,又有歷史文物之雅,是兼具古今文明的園林化城市,有夫子廟、明孝陵、南京長江大橋、秦淮河、中華門、中山陵、紫霞湖、雨花台、鍾山、清涼山、玄武湖等著名景點。06.上海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考證,上海青浦縣崧澤、福泉山出土的大量史前文物屬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遺存。春秋時,上海屬吳國。戰國時為楚春申君的領地。上海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佔有重要地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上海,上海目前還保存著相當數量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築、古園林和文物古跡,如龍華塔、豫園、松江唐經幢等多處;上海還留下了許多歷史人物在本地活動過的遺跡,如中共「一大」會址,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魯迅故居等90多處。07.蘇州 蘇州-是一座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南瀕太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聞名全國的江南魚米之鄉。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贊辭,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08.揚州 揚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曾經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咧行模
㈢ 中國歷史手抄報內容資料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漢朝皇帝的排列順序(不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於漢高祖劉邦,終於孺子嬰,共12帝。
①漢高祖劉邦,字季,號沛公,謚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現屬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氏。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為泗水亭長。公元前二○九年壬辰歲九月,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公元前二○六年乙未歲稱帝於洛陽,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後遷都於長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於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歲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東,稱長陵。妣呂雉,卒於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葬於長安咸陽縣東陵。
② 漢惠帝劉盈,謚號孝惠帝,生於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歲,年僅十七歲時登基,在位七年,卒於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歲,壽二十四歲。惠帝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安陵。
③ 漢文帝劉恆,謚號孝文帝,廟號太宗。生於公元前二〇二年,漢高祖劉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呂後死,周勃等殺少帝呂產,迎恆公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登基。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並減輕刑罰;勵行節約,興修水利,加速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駐軍北方,增強邊境防禦。漢朝由此趨向安定繁榮。在位二十三年,卒於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霸陵。
④ 漢景帝劉啟,謚號孝景帝。生於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歲登基。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繁榮,國內殷富,府庫充實;同時實行「削藩」,任周亞夫平「吳楚七國之亂」,集權中央,削弱諸侯王之力量;國泰民安,世稱文帝與景帝統治時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於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陽陵,坐東向西。
⑤ 漢武帝劉徹,謚號孝武帝。生於公元前一五六年,卒於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於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歲,葬於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茂陵。
⑥ 漢昭帝劉弗陵,謚號孝昭帝。生於公元前九四年,卒於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歲,八歲時登基,武帝劉徹之少子,無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滿十八歲開始親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三十一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平陵。
⑦ 漢宣帝劉詢,謚號孝宣帝。生於公元前九○年,卒於公元前四九年,漢武帝劉徹之曾孫。太子劉據因發動奪宮事敗,三子同時遇害,劉詢為祖母史家收養,居於民間。公元前七三年戊申歲,霍光等將其從民間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歲。
⑻ 漢元帝劉奭,謚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生於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歲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於匈奴呼韓單於。卒於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渭陵。
⑼ 漢成帝劉驁,謚號孝成帝,廟號同宗。生於公元前五一年,卒於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歲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歲。葬於延陵。
⑽ 漢哀帝劉欣,謚號孝哀帝,生於公元前二六年,卒於公元前一年,漢元帝劉奭之庶孫,父為劉康,成帝養子。公元前二二年,劉康去世,年僅三歲的劉欣嗣立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歲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夷陵。
⑾ 漢平帝劉衎,,謚號孝平皇帝,是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興之子。生於公元前九年,卒於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歲,九歲時登基,後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康陵。
⑿ 更始帝劉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二五年,漢景帝劉啟之後裔,長沙王發之五世孫,公元二三年癸未歲二月登基。劉秀稱帝後,廢為淮陽王,後被赤眉軍勒死,在位三年。
㈣ 歷史手抄報
什麼是歷史手抄報
歷史手抄報是以歷史知識為基本內容的手寫報紙,它有顯眼的報頭、報名並設有一定的欄目,以文字書寫為主,也配有一定的圖畫、圖案。手抄報的題目可自擬,如:《歷史手抄報》《輝煌X朝》《華夏的歷史》等,要點名主題,不可含含糊糊。 歷史手抄報的選材 主要以歷史故事為主,客觀上允許找尋一些歷史的未解之謎。當然歷史資料要古今中外的一些好故事。不要庸俗(如一些比較亂的故事和讓人一見就沒了讀下去的慾望的故事慎選!)如果是好故事,而沒有好標題的故事上加上一個顯眼的副標題為宜。切記手抄報的主題是什麼一定要在內容上得以看出。並且要點明主題,不能含含糊糊。 配圖的講究 在故事旁邊往往畫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不要盲目的畫畫。圖畫的比例在三分之一為宜,還有,如果找不到手抄報的內容可以把畫適當的畫大一點,可以佔位。 關於邊框的設計 歷史手抄報寫的是過去的事情,因此邊框不宜過於艷麗。以淺色系為好。當然也可根據自己對手抄報內容圖畫來設定。 最好用A4或A3紙
㈤ 歷史手抄報資料或內容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 秦始皇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二、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漢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後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正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 李世民(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民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看看這個
㈥ 初一歷史手抄報資料
手抄報資料可以寫隋朝到元朝的節點歷史以及大事件。
1、隋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587年隋文帝滅梁國。589年陳後主被活捉,陳亡。隨後,隋平定了陳殘余勢力的叛亂,南北實現統一。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貫穿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2、唐
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佔領長安,618年,李淵稱帝,定國號唐。貞觀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被譽為貞觀之治。武則天稱帝:690年武則天稱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755-763年,唐玄宗統治後期,朝政日漸腐敗。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佔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楊貴妃在逃亡途中離世。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亂。唐朝也由此衰落。
3、五代
從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黃河流域相繼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替,統治北方長達50多年,史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現過10個割據政權交替並存,總稱十國。
4、北宋
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在東京東北的陳橋驛發生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成功的是高級軍官交出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北宋統一:北宋建立後,開始了統一南北的事業,979年,北漢被征服,唐末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局面結束。澶淵(河南濮陽)之盟:1004年秋,遼承天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至澶州,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天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
6、南宋
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應天(今河南商丘,北宋的應天府指河南商丘,明朝的應天府指南京順天府指北京)稱帝,為宋高宗,後來定都臨安(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7、元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是為元世祖。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成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朝統一了全國。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自五代以來分裂割據和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㈦ 歷史手抄報內容
一、課程標准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材分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並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准,依託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和。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並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比如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等等。
五、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麼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後,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採取了什麼措施?後來形成了什麼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講授新課]
思考:明清兩朝為什麼都要空前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中央部門。
在中央,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權),權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同時請同學聯系P17「歷史縱橫」)
講解:這里講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當時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為後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這實際上是集中央權力於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被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我們已經說了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後,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他沒有那麼多精力處理這么多國家大事。於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內閣制的創立。
(打出表格)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後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通過學思之窗和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使學生更好理解內閣制)
P18【學思之窗】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同時給出一段史料:
(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區別?
(由以前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錢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訴我們: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可見,內閣制不同於宰相制,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約皇權。)
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角色扮演,由教師當一回皇太極,向學生介紹當政時的一些情況。我(皇太極)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但是內閣主要負責奏章票擬,沒有什麼實權。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每當召開會議時,我就會召集八旗旗主一起來商討軍國大事,但是,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決定的,我一個人做不了主。這樣,我覺得我的皇權還是受到了限制,雖然我是皇帝,可我還是要聽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所做的決定。接下去由學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學們介紹當政時期的一些情況。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
努爾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國事。
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大事;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
康熙帝設南書房,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起草諭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
雍正帝設軍機處,選親信滿漢官員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傳諭旨。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名存實亡(後被撤銷),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簡介軍機處(利用插圖及P19資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機密泄露為由,於是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三年後更名軍機處,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採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註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後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皇帝手中,於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為什麼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講解: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麼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麼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麼,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同時打出材料:
「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凶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他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引導:與中國封建的社會形態相對,當時的西方發生了什麼大事啊?出現了一種什麼樣的進步思想啊?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怎樣呢?)
總結: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君主專制制度實在是罪魁禍首之一。
[本課小結]
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那麼我們說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當時社會也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表現在政治上,這種制度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交流、融合,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專制主義也在不斷的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在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如秦朝修築的靈渠,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當時都是要由國家統一組織才能完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這種制度對於糾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辦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從封建王朝的更迭來看,一個新建立起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吸取前朝的弊端,勵精圖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會出現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說這種制度還是與統治者個人的素質、能力都有很大關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統治之下,這種制度就會隨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鞏固練習]
1.明代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權臣 B.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沖突 D.改革中樞權力體系
2.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C]
A.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 B.內閣的設立
C.軍機處的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機構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揮司
4.康熙帝強化皇權的主要措施:[A]
A.設南書房 B.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C.設內閣 D.設立軍機處
5、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於它:[D]
A.皇權專制具有個人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決策失誤
B.大小官吏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
C.官僚機構的膨脹導致官僚主義和貪污腐化之風的盛行
D.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6、內閣制正式確立是在:[B]
A.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明宣宗時 D.明神宗時
7、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B]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之處在於[B]
A.廢除丞相 B.改變、分散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9.閱讀下列材料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 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材料中所說的「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指的是哪一機構?其設立的實質是什麼?試說明原因。
軍機處;實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原因:軍機處設立後,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10.明朝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什麼又設立內閣?明中期以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權?為什麼?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是吸取元朝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後又設殿閣大學士,是由於政務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而且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並不參與決策。明中期後,內閣的權力雖然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但他的批復是否算數,還得取決於皇帝的硃批。所以,內閣的設立並未危及皇權。
[本課測評]
1.明太祖為什麼要廢除丞相,設置內閣?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度。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為什麼說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間中樞機構為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對皇帝的集權具有一定的牽製作用。雍正帝另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學習延伸]
撰寫小論文,談談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論文內容: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的強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與同期世界政治制度發展的潮流對比。
附學習網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
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中青網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ory
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http://www.hs8z.net
七、教學反思
1、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古代史知識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前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補充或擴充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
2、由於各班授課學生素質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課堂成敗的關鍵,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率的課堂。
3、教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但是我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因此,因材施教還並未落到實處。
4、由於平時只顧歷史興趣的培養,所以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探索方面還顯得不太夠。
5、對新課標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有時感覺又有點無從下手,因此,肯請同行多指導。
㈧ 歷史手抄報內容或資料
沒有固定的格式、布局,內容以語文知識為主。手抄報是中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的形式之一。學生直接參與編輯、撰寫、製作等的全過程,深受學生的喜愛。每當重大的節日我們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表達,或祝願或慶祝或歌功,比如迎元旦、迎「五四」、慶「七一」、慶國慶等。最近由中央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情報研究會共同舉辦的「2003年首屆全國中小學生手抄報大賽」 ,許多學生積極參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這里,我與大家談談怎樣進行手抄報的設計與製作,大體上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美化與設計的步驟; 二、報頭、插圖與尾花的表現; 三、編輯抄寫描繪製作過程。 一、美化與設計 手抄報的美化與設計涉及的范圍主要有:版面設計與報頭、題花、插圖、尾花和花邊設計等。 1、版面設計 版面設計是出好手抄報的重要環節。 要設計好版面,須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本期手抄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選用有一定意義的報頭(即報名)。一般報頭應設計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讀所編輯或撰寫的文章並計算其字數,根據文章內容及篇幅的長短進行編輯(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顯要位置(即頭版); (3)要注意長短文章穿插和橫排豎排相結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動活潑; (4)排版還須注意:字的排列以橫為主以豎為輔,行距要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要有空隙,篇與邊之間要有空隙,且與紙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邊。另外,報面始終要保持干凈、整潔。 2、報頭 報頭起著開門見山的作用,必須緊密配合主題內容,形象生動地反映手抄報的主要思想。報名要取得有積極、健康、富有意義的名字。 報頭一般由主題圖形,報頭文字和幾何形體色塊或花邊而定,或嚴肅或活潑、或方形或圓形、或素雅或重彩。 報頭設計應注意: (1)構圖要穩定,畫面結構要緊湊,報頭在設計與表現手法上力求簡煉,要反映手抄報的主題,起「一目瞭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體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幾種設計方案:一是排版設計為兩個版面的,應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設計為整版的,則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設計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題頭 題頭(即題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與文章題圖結合在一起。設計題頭要注意以題目文字為主,字略大。裝飾圖形須根據文章內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標題字要書寫得小於報題的文字,要大於正文的文字。總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圖與尾花 插圖是根據內容及版面裝飾的需要進行設計,好的插圖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插圖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顯得空且亂。尾花大都是出於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設計的,多以花草或幾何形圖案為主。插圖和尾花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並非多多益善,應得「畫龍點睛」之效。 5、花邊 花邊是手抄報中不可少的。有的報頭、題頭設計可用花邊;重要文章用花邊作外框;文章之間也可用花邊分隔;有的整個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邊隔開。在花邊的運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線或波狀線等。 二、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 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線描畫法和色塊畫法兩種。 1、線描畫法 要求形象簡煉、概括,用線准確,主次分明。作畫時要注意一定的步驟: (1)一般扼要畫出主線----確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畫出與圖相關的比例、結構及透視; (3)刻畫細部,結合形體結構、構圖、色調畫出線條的節奏變化; (4)最後進行整理,使畫面完整統一。 2、色塊畫法 除要求造型准確外,還須善於處理色塊的搭配和變化關系,而這些關系的處理要從對象的需要出發,使版面色彩豐富。作畫時,可先畫鉛筆稿(力求造型准確),再均勻平塗大色塊;後刻畫細部;最後進行修整,使之更加統一完美。 線描畫法與色塊畫法,通常是同時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單色。不管是線描還是色塊畫法,最好不要只用鉛筆去畫。版面上的圖形或文字不能剪貼。 三、手抄報的編繪製作的步驟 編繪製作是落實由設想到具體著手完成的重要步驟。 其步驟有二:一是准備階段,另一是編制階段。 1、准備階段。 主要是各種材料、工具的准備。具體包括:擬定本期手抄報的報名;准備好一張白棒紙(大小視需要而定,有半開,四開,八開等,本次政教處舉辦的手抄報比賽是要求為《江西日報》大小,即半開);編輯、撰寫有關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備些);書寫、繪圖工具等。 2、編制階段。 這個階段是手抄報製作的主要過程。 大致為:版面設計、抄寫過程、美化過程。 (1)版面設計:根據文章的長短進行排版,並畫好格子或格線(一般用鉛筆輕輕描出,手抄報製作完畢後可擦可不擦)。 (2)抄寫過程:指的是文章的書寫。手抄報的用紙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書寫宜用碳素墨水;字體宜用行書和楷書,少用草書和篆書;字的個頭大小要適中(符合通常的閱讀習慣)。字寫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關鍵在於書寫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標題中不能出現錯別字。 (3)美化過程:文章抄寫完畢後,即可進行插圖、尾花、花邊的繪制(不宜先插圖後抄寫),將整個版面美化。這個過程是手抄報版面出效果的關鍵過程。 手抄報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專題性的。手抄報的製作設計與黑板報製作設計要求和步驟大體是相同的。 同學們,鍛煉鍛煉自己,動手編繪出一份屬於你也屬於大家的手抄報吧。
㈨ 歷史手抄報資料
應試教育 模式化作業 唉。。。多看兩本有興趣的歷史書 不比這個強。。
㈩ 歷史手抄報
http://news.zse.net/news/2007/4/25/090435am.html
【女媧造人的傳說故事】
盤古開辟了天地,用身軀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殘留在天地間的濁氣慢慢化作蟲魚鳥獸,替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氣。
這時,有一位女神女媧,在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嶺起伏,江河奔流,叢林茂密,草木爭輝,天上百鳥飛鳴,地上群獸賓士,水中魚兒嬉戲,草中蟲之豸跳躍,這世界按說也點綴得相當美麗了。但是她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煩,孤寂感越來越強烈,連自己也弄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與山川草木訴說心中的煩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話;對蟲魚鳥獸傾吐心事,蟲魚鳥獸哪能能了解她的苦惱。她頹然坐在一個池塘旁邊,茫然對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樹葉飄落池中,靜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漣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動起來。她突然覺得心頭的死結解開了,是呀!為什麼她會有那種說不出的孤寂感?原來是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
想到這兒,她馬上用手在池邊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他感到好高興。
捏著捏著,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竅,雙手兩腳。捏好後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
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他們在女媧身旁歡呼雀躍了一陣,慢慢走散了。
女媧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熱乎起來,她想把世界變得熱熱鬧鬧,讓世界到處都有她親手造出來的人,於是不停工作,捏了一個又一個。但是世界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雙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這樣下去不行,就順手從附近折下一條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漿向地上揮灑。結果點點泥漿變成一個個小人,與用手捏成的模樣相似,這一來速度就快多了。女媧見新方法奏了效,越灑越起勁,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女媧在大地上造出許多人來,心中高興,寂寞感一掃而空。她覺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處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樣。
一天,她走到一處,見人煙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細察看,見地上躺著不少小人,動也不動,她用手撥弄,也不見動靜,原來 這是她是最初造出來的小人,這時已頭發雪白,壽終正寢了。
女媧見了這種情形,心中暗暗著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卻不斷衰老死亡。這樣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豈不要永遠不停地製造?這總不是辦法。
結果女媧參照世上萬物傳種接代的方法,叫人類也男女配合,繁衍後代。因為人世間是仿神的生物,不能與禽獸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別於禽獸亂交。後世人就把女媧奉為「神媒」。
【焚書】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
【坑儒】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儒士和方士坑殺,史稱「坑儒」。
另有一說,這件事是由幾個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葯。他甚至宣稱:「吾慕真人, 自謂『真人』,不稱『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葯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而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因此,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還說秦始皇「剛戾自用」,「專任獄吏」,「貪於權勢」,未可為之求仙葯。始皇知道後大怒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遂下令拷問咸陽400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460名書生以巨石掩埋。
除了坑殺於咸陽的四百六十餘人外。同時還謫遷了一批人至北方邊地。事情發生後,始皇長子扶蘇進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不僅怒而不聽,還使扶蘇離開咸陽,北監蒙恬於上郡。
道德經http://ke..com/view/16516.htm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盪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楫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黃鶴樓景區榮譽:國家5A級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
天凈沙·秋思http://ke..com/view/188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