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比較文化學

比較文化學

發布時間: 2021-07-31 14:19:56

Ⅰ 論述題 你對網路文化的認識 高2知識

網路文化是以網路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精神創造。

網路文化存在的時間、空間及網路文化創造的主體

應該講,自從計算機網路出現,網路文化即開始出現。最初的網路文化還有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類社會文化的特徵以及計算機文化的特徵。這一時期的網路文化應該講還沒有出現。網路做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傳播網路外的其他文化,網路出現以前的文化,網路沒有創造任何文化。你可以發現網路上傳播的小說用的文字,語言,修辭語法都不是網路創造的,網路電影不過是網路外的電影的數字化方式的再現和傳播。換言之,沒有網路這些小說電影也會出現或者已存在,網路解決的是網路外文化傳播的技術問題。

網路文化的生長

建造網路其實是建立了一個物質的星球,網路社會的出現是在網民通過資源的使用傳播建立的各種網上關系。這種關系在很多方面不同於網外關系,網路社會是一個不同於網外社會的社會,這個社會受到網外社會的影響,同時有很多網外社會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網路社會出現前後網外社會的特徵。網民發現他們自己要在網上發明一系列方式去表達網民的情感及網路社會的網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這些方式是在網路出現之後出現的,完全不同於已往網內外的文化表達方式,此時網路文化才以一種單一的文化存在。

出現新的網路文化的條件:

⑴網民新的網路文化思維方式,新的網路美學觀念

⑵網路文化的創造方式

⑶網路外的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素材創造的新資源

⑷新的網路社會出現

⑸網路技術的進步

網路文化的學術

網路文化出現後就會有網民去研究網路文化的學術問題,學術的方式及研究方法可能和現代人的不同。用比較文化學的方法,我們可推想可能有網路文字學,網路語言學,網路語法修辭學,網路人類文化社會學,網路文化學,網路印象主義畫派研究,網路樂器學,網路曲式學,網路超現實主義音樂研究……

網路文化的區域化,多樣化及國際化

不同民族地區會出現不同的網路文化,同一民族的網路文化會有不同形式,互聯網產生國際化的文化,不同國家都開放互聯網,不同民族的網路文化互相融合,會出現公用的各民族都能享受的文化。形成國際網路文化區。管理網路文化的法律,知識產權保護法-包括不同國籍的法律和國際法及律師制度。

Ⅱ 人文專業是什麼專業

人文專業這一類是屬於文科性的專業是屬於管理類和研究類的專業。

Ⅲ 陳啟祥的介紹

牛津大學院士,曾於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教授中國學及比較文化學。因此得到機緣到世界各地訪求名師,包括古能量和音頻的治療大師 Aswami Gitananda;瑜珈呼吸大師BKS Iyengar;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創始人Viktor Frankl;生死學創始人Elizabeth Kubler—Ross;重生學創始人Sondra Ray;臼井靈氣及上光靈氣日本初代傳人古川明及山本太郎;古埃及靈氣創始人Patrick Zeigler和Helen Belot;慈悲靈氣創始人William Rand;能量及意念治療大師Mattew Manning;人體力學治療大師John Thie等,學習各種化解及治療方法。

Ⅳ 精讀課文confessions of a misecated man 文章譯文

諾曼 · 庫辛斯對一個受過錯誤教育的人的懺悔

這些筆記是供詞的性質。這是一個受過錯誤教育的人的供詞。

每當我有機會接受考試時,我就會意識到自己缺乏適當的教育。測試很簡單:我是否准備生活在一個有30億人口的世界裡?不像1850年或1900年那樣的世界,我的教育可能已經足夠了:而是今天的世界申請該測試的最佳地點是國外,尤其是亞洲或非洲。

並不是說我的教育完全失敗了。它使我為鳥瞰世界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它教會了我如何輕松、即時地識別區分一個地方或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東西。地理指導了我地形、資源和生產力的差異。比較文化指導了我背景和群體利益的差異。

人類學指導了我面部骨骼結構、皮膚色素凝和一般身體方面的差異。簡言之,我的教育保護我免受驚奇。

我並不感到驚訝的是,有些人住在泥屋裡,另一些人住在高蹺上的竹屋裡:或有些人用泥炭作為燃料,而另一些人則用糞便;或一些人喜歡五音符比例的音樂,而另一些人則喜歡十二音符等級的音樂;或者有些人是素食者,而其他人則是受宗教的偏愛。

在這些方面,我的教育已經足夠了。但我的教育未能做到的是教會我,這種差異的主要意義在於,它們基本上沒有意義。這些差異幾乎被相似性抹殺。

我的教育已經超過了這些相似之處。它未能理解和界定這樣一個事實,即超越差異的是由於其破碎的簡單性而幾乎無法理解的現實。

最簡單的現實是,人類社會比其任何部分都重要,比各國強加的分離性更大,比不同信仰和忠誠或不同文化的深度和色彩更大。

這種更大的團結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核心事實——在希望似乎模糊、幾乎不真實的時候,人們可以建立這種團結。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感覺我的話不能給它們所表達的想法注入活力。事實上,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真理,即使各國人民不採取行動,也很容易承認這一點。

那麼,讓我換個說法。為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待在家裡,我不得不忘記那些我被教導要記住的事情。事實證明,我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與其說是取決於我對生活方式獨特性的理解,不如說取決於我對我們共同事物的理解。

當然,尊重這些分歧很重要,但要阻止這些分歧就像清理地面一樣,而不知道應該建在上面什麼。當你通過比較筆記,你發現你們都在談論同一個社區,即這個星球,以及使它與人類居住相得體或充滿敵意的條件。

就在幾年前,差異教育實現了一個特定的,如果有限。需要。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想到其他地方和人民,主要是出於好奇或異國情調的假期。這是一個圓潤的人的標志,要旅行良好,並了解人類文化和行為的神話般的變化。但這不是你必須依靠和發揚的那種知識。

然後一夜之間來了巨大的壓縮。偏遠的偏遠地區突然擠在一起。同時,一種新的教育成為必要,一種從部落主義中解放的教育。因為部落主義從早期就一直存在,盡管它採取了精煉的形式。

新的教育必須教給人類最困難的一課:看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並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形象。它必須是自我認知的教育。過去強調表面差異,不得不讓位於人類社會中相互性和公民意識的教育。

新的教育必須教給人類最困難的一課:看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並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形象。它必須是自我認知的教育。過去強調表面差異,不得不讓位於人類社會中相互性和公民意識的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中,我們從宇宙本身並不廉價地容納生命這一事實開始。生命在占據空間的數百萬個星系和太陽系中是罕見的。在這個特殊的太陽系中,生命只發生在一個星球上。

在這一個星球上,生命有數以百萬計的形式,在所有這些無數種生命形式中,只有一種是人類物種,它們擁有某些院系,它們比所有其他生命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優勢。

在這些院系或天賦中,有一種創造性的智慧,使人類能夠反映和預測,包括過去的經驗,並可視化未來的需要。

還有無數其他奇妙的院系,其機制尚未在受益人的理解范圍內——希望、良知、欣賞美、親情、愛、信仰的院系。

從行星的角度來看,重要的不是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向不同的方向,而是所有的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不是他們追求不同的信仰,而是他們有能力進行精神信仰;

不是他們寫和讀,不同的書,但他們能夠創造印刷和溝通,在它跨越時間和空間:不是他們喜歡不同的藝術和音樂, 而是其中的東西使他們能夠對形式和顏色有很深的反應, 並有序的聲音振動。

因此,這些基本教訓將尋求對宇宙中的人給予適當的尊重。接下來是指導人類需求的統一。無論宇宙對人類多麼友好,它都使人類生存的條件不穩定地平衡。

所有的人都需要氧氣,水,土地,溫暖,食物。刪除這些任何人, 人類需求的統一受到攻擊, 人與它。下一課將涉及人類狀況本身——如何在人類福利事業中運用自我理解:如何控制人類製造的引擎,這些引擎有可能改變生命賴以建立的不穩定的平衡:如何創建一個和平的社會的整體。

因此,這些基本教訓將尋求對宇宙中的人給予適當的尊重。接下來是指導人類需求的統一。無論宇宙對人類多麼友好,它都使人類生存的條件不穩定地平衡。

所有的人都需要氧氣,水,土地,溫暖,食物。刪除這些任何人, 人類需求的統一受到攻擊, 人與它。下一課將涉及人類狀況本身——如何在人類福利事業中運用自我理解:如何控制人類製造的引擎,這些引擎有可能改變生命賴以建立的不穩定的平衡:如何創建一個和平的社會的整體。

有了這樣的教育,一些國家或人民不僅有可能以重要的理解站出來,而且有可能獲得男人不亞於食物所需要的重要靈感。高層領導不需要金山,也不需要雷鳴般的宣傳。它關繫到人類的命運:人類的命運是問題:人們會回應。

Ⅳ 比較文學專業具體學什麼

比較文學專業的主要學習課程包括:西方文論專題、現代語言學專題、比較文學概論、歐美文學思潮史、歐美文學經典研究、歐洲文化史、西方小說史、中國現代作家與外國文學、歐美現代派文學研究、中西比較詩學、中外文化比較專題等。

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5)比較文化學擴展閱讀:

比較文學的發展

19 世紀70年代後,比較文學在歐美各國有了很大發展,其中心在法國。

1931年法國保羅·梵·第根的著作《比較文學論》,第一次全面總結了近百年來比較文學發展的理論和歷史,主張把文學研究劃分為國別文學、比較文學、總體文學三大范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年鑒》在美國創刊,按年總結比較文學發展的成績與問題。

Ⅵ 西方文化概論屬於人文社科類嗎

  • 西方文化概論

    (方漢文主編書籍)

    編輯

  • 《西方文化概論(第2版)》從西方文化的濫觴寫起,介紹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概況,民族與種族成分;歷數西方社會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等等。

  • 書名

  • 西方文化概論

  • 作者

  • 方漢文

  • ISBN

  • 9787300115184

  • 定價

  • 29.80元

  • 出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0年01月

  • 開本

  • 1/16

  • 目錄

  • 1內容簡介

  • 2圖書目錄

  • 3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編輯

    《西方文化概論(第2版)》從西方文化的濫觴寫起,介紹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概況,民族與種族成分;歷數西方社會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會政治經濟的特點,它的歷史走向與前途。重點則在於介紹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構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學、教育、法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的歷史與成就。《西方文化概論(第2版)》從古到今,條分縷析,意在從中體悟歷史的規律。[1]

    西方文化,源遠流長,人文薈萃,與偉大的東方文明雙峰並峙,共同譜寫人類歷史的輝煌篇章。

    圖書目錄

    編輯

    緒論 基本范疇

  • 第一編 西方文化的起源與歷史

  • 第一章 西方國家與民族概況

  • 第一節 歐洲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 第二節 部分西歐國家

  • 第三節 西方的重要構成:美國與加拿大

  • 第二章 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時代(上古時期-公元5世紀)

  • 第一節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 第二節古代希臘文化

  • 第三節古羅馬文化

  • 第四節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特性及評價

  • 第三章 歐洲中古封建文化(公元6世紀-16世紀)

  • 第一節 關於歐洲中古封建社會的歷史評價

  • 第二節拜占庭與斯拉夫文化

  • 第三節 中世紀西歐文化

  • 第四節十字軍東征

  • 第五節文藝復興運動

  • 第四章 西方文化(公元16世紀以後)

  • 第一節 新歷史時期的大西洋文化

  • 第二節 啟蒙主義思想家的學說

  • 第三節 工業文明時代

  • 第四節 西方的殖民擴張

  • 第五節 西方對非洲的殖民

  • 第六節 西方在美洲的殖民與移民

  • 第二編 西方文化體系構成

  • 第五章 西方的文化邏輯與文化理論

  • 第一節 西方邏輯與世界邏輯體系

  • 第二節 西方文化邏輯與認識方式

  • 第三節 西方文化觀念系統的評價

  • 第六章 西方社會經濟及商業貿易

  • 第一節 古代漁獵生產與農業經濟

  • 第二節 歐洲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

  • 第三節 歐洲現代經濟與世界貿易

  • 第七章 西方國家體制與制度的演變

  • 第一節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 第二節 歐洲采邑制度與封建國家

  • 第三節 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的建立

  • 第四節 現代西方國家體制

  •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與宗教思想

  • 第一節 基督教的歷史

  • 第二節 基督教的理論體系

  • 第三節 基督教的組織與宗教禮儀

  • 第四節 基督教與理性和科學

  • 第九章 科學技術的成就

  • 第一節 西方科學的觀念

  • 第二節 古代科學思想

  • 第三節 近代科學體系的形成

  • 第四節 現代科學的突飛猛進

  • 第五節 西方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

  • 第六節 走向科學技術時代

  • 第十章 西方的教育制度與高等教育

  • 第一節 西方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

  • 第二節 初等與中等教育體制

  • 第三節 高等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 第十一章 哲學與社會科學

  • 第一節 西方哲學思想

  • 第二節 西方的歷史學與史學理論

  • 第三節 法律與法學理論

  • 第十二章 西方的文學與藝術

  • 第一節 概述

  • 第二節 西方文學

  • 第三節 西方藝術

  • 第三編 西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聯系

  • 第十三章 西方與其他文化之間的關系

  • 第一節 西方古典文明的東方觀

  • 第二節 近代西方對東方的看法

  • 第三節 18世紀之後歐洲對中國與東方的看法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

    編輯

    方漢文,蘇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特聘專職研究員,美國圖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英文系客座教授,兼任美、日、韓和港台地區多所大學特聘教授,從事比較文明文化學與比較文學的研究和教學

    出版的代表性學術論著有:《比較文明史 新石器時代至公元5世紀》、《陶泥文明》、《繆斯與霓裳羽衣——文學和語言的比較》、《聲律啟蒙新解》、《比較文學高等原理》、《現代西方文藝心理學》、《西方文藝心理學史》、《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比較文化學》、《比較文學基本原理》、《東西方比較文學史》等。其中《比較文化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入選教育部「研究生教學用書」。另在《中國社會科學》、《國外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Ⅶ 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是認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倫理實踐主張。在現實生活中,一種文化中被認為是正確的倫理實踐,到另一種文化就可能被認為是錯誤的。在文化相對論里,對和錯可以通過對世界的考察來判斷。

沖不破的全球化瓶頸,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懷著對種族主義、文化殖民主義的厭惡和對落後國家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國人類學之父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 )為個中翹楚。

(7)比較文化學擴展閱讀:

文化相對主義與經濟利益的差異、民族文化情結和政治實用主義等一道化身日益風行的全球化的「阻擋者」,因此而成為眾多學者的批判目標。

反對者認為,盡管文化相對主義突破了西方中心論的模式,肯定了異質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於比較文學在向比較文化學拓展時,正確對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但其觀點中也潛藏著一個悖論: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統都滿足於自身的價值標准,必然推導出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於是會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壓制其它文化,結果導致文化孤立主義。

Ⅷ 廈門大學日語考研科目

英漢、漢英翻譯:

1、《英漢翻譯教程》楊士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英譯漢教程》連淑能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

3、《英漢對比研究》,連淑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閱讀理解: 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通用教材

英美文學基礎知識:

1、《英國文學選讀》王守仁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2、《美國文學選讀》陶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3、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陳嘉著,商務印書館出版。

4、《美國文學簡史》常耀信著,南開大學出版社或其他高校使用的英美文學史及選讀教材 。

語言學:

1、《語言學教程》胡壯麟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語言學概論》楊信彰主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3、或其他高校英語專業使用的語言學教材。

Ⅸ 伯與孟的區別,都是指老大,有何不同

伯與孟的區別,在於性別不同。

兩周時期貴族稱名除了名之外,還有字,「名」是父親在嬰兒出生後三個月所取,「字」是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時賓客所取。取字是冠禮的一個重要環節,字的結構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

冠禮既然是在二十歲舉行,則男子在二十歲就有了「伯某父」「仲某父」等三字全稱結構的字。

兩周時期的貴族女子稱名與男子類似,除名之外,也有字。《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內則》「十有五而笄」,也就是說女子在十五歲許嫁之後舉行笄禮並取字。女子的笄禮是與男子的冠禮相對的禮制,同樣標志著女子的成年。

古書雖然沒有記載女子的字具體如何,但王國維《女字說》通過分析金文中女性名字,認為「男子字曰某父,女子曰某母,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從出土材料來看,兩周女子的名字方式種類繁多,形式不一,

但無論怎樣變化,女子稱姓仍是名字結構中的核心內容,排行也極為常見,即《禮記·喪服小記》所言「婦女書姓與伯仲」。《白虎通義·姓名》「婦人姓以配字何?明不娶同姓也」,解釋了女子名字中姓氏不省的原因。

盡管男女在命字時均以長幼排序,稱之伯仲叔季,但「男女異長」,是分別排列的,「孟」與「伯」在文獻中都可以用來表示排行為長。如《左傳·定公四年》:「文、武、成、康之伯猶多,而不獲是分也,唯不尚年也。」

孔穎達疏:「伯是兄弟之長,故舉伯以為言。」《詩·鄘風·桑中》:「雲誰之思?美孟姜矣。」鄭玄箋:「孟姜,列國之長女。」高亨註:「孟,長也。兄弟姊妹中的年長者稱『孟』。」

夏祿《釋孟》認為「孟」為會意字,表示用皿盛子,是古代民俗中殺首子、長子而食的體現,故有首、始、長之意。裘錫圭先生《殺首子解》則從人類學及比較文化學角度,結合傳世文獻記載,論說古代殺首子而食具有獻新祭及祭後聖餐的性質。

古代學者多認為伯、孟描述對象不同,以伯為嫡長子之稱,孟為庶長子之稱。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漢代緯書《禮緯·含文嘉》中,《白虎通義·姓名》引曰:「嫡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魯大夫孟氏是也。」但綜合分析,這一觀點是有問題的。

先來看異說者。如《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穎達疏曰: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禮緯》雲「庶長稱孟」,然則適妻之子長者稱伯,妾子長於妻子,則稱為孟,所以別適庶也。故杜注文十五年及《釋例》皆雲:「慶父為長庶,故或稱孟氏。」沈氏亦然。

案《傳》趙莊子之妻,晉景公之姊,則趙武適妻子也,而武稱趙孟。荀偃之卒也,士匄請後,曰「鄭甥可」,則荀吳妾子也,而吳稱知伯。豈知氏常為適而稱伯,趙氏恆為庶而稱孟者也?蓋以趙氏趙盾之後,盾為庶長,故子孫恆以孟言之,與慶父同也。

推此言之,知知氏荀首之後,《傳》雲「中行伯之季弟」,則俱是適妻之子。但林父、荀首並得立家,故荀首子孫亦從適長稱伯也。或可春秋之時不能如禮,孟伯之字無適庶之異,蓋從心所欲而自稱之耳。

清代李慈銘在《越縵堂讀書記·說文義證》條中也進行了分析:「案孟之與伯,對文或別,散文則通。《月令》正義曰:《尚書·康誥》雲『孟侯』,《書傳》天子之子十八稱孟侯,並皆稱孟,豈亦庶長乎?又案《白虎通》稱庶長稱孟,魯大夫孟氏是也。

然《公羊》《史記》皆以慶父為庄公母弟,惟《左傳》杜注以為庄公庶兄。故其後為仲孫氏,是孟氏庶長之說先未確也。又晉趙氏如宣子、文子、簡子、襄子,皆稱趙孟,而文子為晉景公姊庄姬之子,非庶長也,是孟非必庶之證也。

《禮》之伯某甫,《春秋》之伯父、伯舅、伯氏,《曲禮》稱同姓諸侯曰伯父,異姓諸侯曰伯舅。又婦人稱夫曰伯,《詩》之伯也執殳,自伯之東,豈皆適長乎?是伯非必適之證也。桂氏亦未分晰言之。

《左傳》之稱人謚如昭伯、惠伯、懿伯、戴伯、景伯、文伯之類,指不勝屈,而獨無稱孟者,此尤可為散文不別之證。」

孔、李在分析晉國趙氏稱「趙孟」之後認為春秋時期可能伯、孟的使用沒有嫡庶差異,這一說法值得重視。但孔穎達認為伯、孟隨意使用,李慈銘認為伯、孟均可指稱長子,對文別義以辨嫡庶,而散文不別的說法,並不正確。

就傳世文獻來看,兩周時期男性排行用字使用「孟」的也僅見於孔、李所舉之例,其他指稱長子均稱「伯」。《春秋經》稱魯國慶父為「仲孫」,唯《左傳》稱「孟孫」,稱晉國趙盾為「趙孟」,或因二人均有弒君之罪。

魯公子慶父在庄公去世後,使人弒子般及閔公,而趙盾因趙穿殺晉靈公,貴為正卿,卻「亡不越境,反不討賊」,被晉太史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慶父及趙盾排行為長而稱孟,或為史家春秋筆法,貶其有弒君之罪,微言大義。

兩周金文男子名字中含有「孟」字的,除去可以判斷是作為私名的,疑似用為排行用字的有「孟淠父」(《殷周金文集成》2202)、「孟狂父」(《近出殷周金文集錄》338)、「孟奠父」(《殷周金文集成》3842)、「孟肅父」(《殷周金文集成》3704)、「孟辛父」(《殷周金文集成》740)等。

這類稱謂方式較之「伯某父」十分稀少,時代集中在西周時期。這些「孟」或為氏稱,如上文所舉「孟狂父」銘文作「孟狂父休於孟員,賜貝十朋」,類比同銘的「孟員」,「孟狂父」應為「氏名+私名+父」的結構,

相似稱名結構還見於「吳父」(《殷周金文集成》3980)、「史斿父」(《殷周金文集成》2373)等。傳世商代晚期的孟父乙觚(《殷周金文集成》7099)以「孟」為族氏銘文,或與西周金文中孟氏有關。

反觀金文中女性稱謂,排行為長使用「伯」者數量亦寥寥,僅見「王伯姜」(《殷周金文集成》2560、607)、「伯姬」(《殷周金文集成》2060、3923)、「伯媿」(《殷周金文集成》4067)。「伯媿」僅一見,

此器是胡叔胡姬嫁女所做媵簋蓋,簋蓋出於陝西武功縣窖藏,出土時是蓋在芮叔父簋上,伯媿當是嫁於芮國,芮國為姬姓。另伯姜鼎(《殷周金文集成》2791)因受天子賞賜而自作器,此「伯姜」似為周王之妻,亦稱「王伯姜」。

從現有材料來看,女子稱伯者多與周室有關,或為周王之妻,或為姬姓之女(妻),這些人名均出現在西周時期。除此之外,其餘女子排行為長者均稱「孟」。上博簡(五)《競建內之》第9至10號簡中有「芋子」,

趙平安先生在《上博藏楚竹書〈競建內之〉第9至10號簡考辨》中從李學勤先生讀為「華孟子」,即《左傳》中的「宋華子」。這也是女子排行為長稱孟的例子。遍檢春秋戰國金文,稱「伯」者均為男性,稱「孟」者均為女性。

綜上所述,孟與伯的區別,至少可以說在東周時期實際使用時是以「孟」來表示女性排行為長者,「伯」來表示男性排行為長的,並不是傳世文獻中所論「伯」與「孟」是嫡庶的區別。男子排行為長稱孟,或是傳世文獻中史家筆法的一種表達。

(9)比較文化學擴展閱讀:

古代兄弟的排行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趙一先生有十一個孩子,他開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論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當時也幫著父親輔助發音)。

下面的孩子他並不循環,而稱「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該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這樣意義的字,不想後來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

熱點內容
師德閱讀答案孫春平 發布:2025-07-12 17:44:03 瀏覽:999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