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的歷史
❶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近現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有哪些最好是新野縣的。
這個都是謠言,根本都沒有真正的出現過野人。
❷ 新野介紹一下
新野概況
新野,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襄樊市接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三國歷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部落,西漢初年置縣。這塊富庶美麗的土地,造就了鄧禹、庚信、岑參等歷史文化名人。三請諸葛、火燒新野等三國故事使新野聲名遠播,聞名遐邇。
新野,經濟發展,事業進步,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總面積1062平方公里,轄8鎮5鄉兩個辦事處,266個行政村(居委會),98萬畝耕地,76萬人。 其中縣城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城區20萬人。是全國對外開放縣、優質棉生產基地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範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城鎮化建設重點縣和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示範縣,新野正由農業縣崛起為充滿活力的新興工業城市。
縣名由來
關於新野建縣時間與縣名由來考新野建縣始於何時?明嘉靖《鄧州志》、清康熙《新野縣志》均記為西漢初年。查《河南省區縣沿革簡表》:秦置南陽耶,轄縣無新野。《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始有新野縣名。《歷代地理沿革表》(光緒二十一年春二月廣雅書局刊,陳芳績撰)註:新野為漢縣,屬南陽郡。《辭海》(1484頁)新野條註:古縣名。西漢置。 可見新野建縣時間,在漢而不在秦,確系無疑。但建於西漢何時,沒有確切記載。後查《史記》、《西漢會要》、《兩漢博聞》、《元和郡縣志>》、《河南通志》、《大清一統志》等史志典關於縣名之由來,眾說紛紜。迄今沒有定論。經訪問考查,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日:在遠古時期,新野境域為沼澤之區,以後逐漸成為陸地,蔓草盈野,後經開發,成為良沃。建縣時,改「薪」為「新」,名為新野。
一曰: 據《水經注》稱: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鄧氏等陂,蓋地為良沃, 故以新野為名。(見民國20年(1931年)出版的《今縣釋名》,柯昌泗著)。
一曰: 新野的含義是新形成的田野。遠古時期,南陽盆地據說是個湖泊,新野正處在湖底。盆地周圍的山嶺, 由於長期的風化和流水沖刷,致使湖泊逐漸淤積,最後只剩湖底是片積水區。大約到了戰國時期,這處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漢置縣,謂之新野。(見198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地名漫錄》,尚景熙著)。
一曰: 新野縣名的由來可能與新都有關。新都即今王莊鎮的九女城。在漢代曾屢為侯國……因新野城位於新都邑西20公里,《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縣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
—曰: 新野早在春秋時已為封邑, 稱「蒸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利的興修,蒸野一帶的土地得到灌溉, 皆成良田,從而人口增加,氣象更新, 西漢初新建為縣時,遂稱新野。以上諸說,從地形地貌、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政治演變等角度進行探討分析,均有道理,但都屬意析而缺乏實據,待再查再考。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工業
新野工業形成了棉紡織、建材、化工、輕工等四大優勢產業。全縣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42家,工業總量120億元。其中棉紡織工業有80萬紗錠,5000台織機,形成了「紡——織——面料——服裝」為一體的產業鏈,年產值達40億元。新紡公司是「中國紡織行業競爭力前20強」和「河南省50家重點支持企業」,引進了國際一流的氣流紡和色織布生產線,建立了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及纖維製品檢測中心,被確定為全國功能性服裝面料開發基地。產品銷往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15億元。光達新型材料公司被譽為全國輕工企業100強,年產高標號水泥40萬噸、異型鋼管10萬噸。香港大東布行、台灣康師傅集團、廈門利華等著名企業已落戶新野。華興酒業公司、泰龍紙業公司等骨幹企業已成為新野工業一大亮點。以棉紡織業為主的縣工業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首期建成1000畝,設施完善、封閉管理、已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平台,入駐限額以上企業30家,現正以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廣招國內外客商。
農業
新野農業形成了蔬菜、畜牧、棉花三個支柱產業,是全省農業標准化示範縣。蔬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20萬畝,有6個蔬菜品種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縣蔬菜批發交易市場被農業部定為151家鮮活農產品定點市場——年交易量11億公斤,「宛綠」牌蔬菜暢銷國內外。畜牧業以皮埃蒙特肉牛為主導品種,——年肉類產量12萬噸,有5個畜牧公司通過省外貿出口基地注冊認定。優質棉花種植面積保持在40萬畝以上,被譽為全國百強縣和河南省十強縣,「銀鵬」牌棉花被評為全國十大名牌產品。另外,年產小麥17萬噸、玉米6.8萬噸、花生及其它油料16.5萬噸。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為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旅遊資源
新野歷史悠久,古稱貴地,它北依宛洛、南接荊襄,面積1062平方公里,沃野百里,八水競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稱」,有劉備屯兵新野時與諸葛亮運籌帷幄商談軍機大事的漢議事台,有世界上最小之城-關羽拴馬之地漢桑城,另有太子閣、光武台、掛劍樹、鄧禹台、召父渠、薦賢嶺、攔馬橋、打鼓冢、火燒新野遺址、鳳凰山遺址、漢津碼頭遺址、新都故城、漢棘陽故城、諸葛庄遺址、漢朝陽遺址、來歙故宅的自流井、前高廟祖師廟觀、岑公祠、水府廟等。1992年,新野被列入河南省「三國旅遊線景點」之一,現在籌資開發興建「三國旅遊區」。
一、文化遺址:
新野發現最早的人類遺跡為距今四千至六千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共有19處,白河兩岸有車兒灣、光武台、馬鞍山、下鳳鳴、鄧禹台、下河村六處
鳳凰山遺址。位於歪子鄉寺門村北的土崗上,高出地面5米,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60米,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
二、故城遺址:
西漢初年,境內曾置有新野、棘陽、朝陽、新都和X陽5縣。
三、水利遺址:
「召父渠」座落在今沙堰鎮西南白河故道的拐彎處,是西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廣集群眾興修的規模較大的水利建設工程。
四、古跡:
新野的寺觀、廟宇等散布於城鄉之間,但因年久失修,除議事台和漢桑城之外,均已拆毀。
五、古墓葬
曾國貴族墓:位於南關小西關,為春秋早期曾國奴隸主之墓葬。
亂冢漢墓群:共有26個墓冢。每個佔地約百餘平方米,此墓為東漢皇室之墓冢。
六、石雕、石刻
樊集漢墓群甚多,出土的文物以漢代畫像磚為多,其中泗水撈鼎、車騎、狩獵、宴樂等畫像磚,質地優良、畫像逼真,對研究漢代文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歷史文物]
主要有距今50萬年的古化石,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器、春秋時期的曾國銅禮器、國家二級文物明代御杯「一捧雪」,漢代「雜技漢畫磚」等。
[編輯本段]區位優勢
新野交通便利,能源充足。距南陽、襄樊機場各60公里。距焦——柳、寧——西鐵路各30公里,二廣高速公路、省道S103線、S244線、S335線在縣境內交匯,高等級縣鄉公路和村村通油路四通八達。
110KV輸變電站3座,220KV輸變電站正在建設之中。境內唐、白、湍、刁河等八水競流,又是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充沛。全縣現有大量的輕工業熟練工人和專業技術人才,勞動力資源豐富,是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沃土。
適應入世要求,新野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國內外客商,在辦理證照、土地徵用、水、電、路三通等方面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
[編輯本段]科教文衛
新野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體系完備,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教職員工1萬人,在校生14萬人。
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全縣衛生醫療機構擁有床位900餘張。建成縣級體育中心。
縣鄉村廣播電視實現了同纜傳輸。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科普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民政工作先進縣、殯葬改革先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村民自治模範縣和全省「普九」教育先進縣、計劃生育一類縣、信訪訪穩定先進縣、基層黨建先進縣。
發展規劃
新野以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推進城鎮化進程26個重點縣為契機,以建成豫西南以紡織輕工為主的商貿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城鎮化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品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載體。
勤勞智慧的新野人民將用雙手和汗水締造「全國棉紡織強縣、全國優質蔬菜基地縣、全國皮埃蒙特優質肉牛大縣」,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不懈奮斗。
更詳細的請參考:http://ke..com/view/66608.htm
❸ 新野漢桑城的歷史淵源
是什麼原因使得這處小小的建築如此出名?原來,我國歷史上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東漢末年,劉備、關雲長、張飛駐軍新野,運籌帷幄以圖大業,後劉備集納方方面面的意見,三顧茅廬,在隆中請出了諸葛亮。自從諸葛亮當軍師後,採取了很重要的兩項舉措,一是寬仁愛民;二是抓軍中紀律。就是這兩條,贏得了百姓贊頌。一天,關雲長從操場歸來,將自己的坐騎赤兔馬拴在門口一棵桑樹上,隨後進屋一門心思研讀兵書去了,不料,因為這匹馬餓了,把樹葉、樹枝、樹皮啃了個凈光,沒幾天,桑樹乾枯而死。這棵桑樹的主人,正是關雲長所住的房東--張老漢。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找到關雲長,重申了愛民紀律,要關雲長自覺補栽一棵桑樹,以示對張老漢的賠償。關雲長開始想不通,認為這是諸葛亮給他難堪,進而仔細思考,覺得諸葛亮的話十分有道理,寬仁愛民,抓軍中紀律,就得將兵一視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於是親自從市井上買來一棵桑樹,高高興興地栽到了原處,並再三向張老漢賠禮。
為了不讓這棵桑樹再遭損失,關雲長又帶領官兵,圍著桑樹,建造了一座磚築護桑城池。久負盛名的「漢桑城」便由此而來。
❹ 新野有那些歷史名人
岑彭 鄧禹 陰麗華 鄧綏 鄧芝 庾曼倩 庾信 岑文本 岑參 馬化龍 馬之騏 馬之駿 齊慎 馬一山 馬雲卿 羅飛聲
詳細:新野名人一
1、岑彭(?-35年),東漢初將領,字君然,南陽棘陽(今新野縣東北張樓村一帶)人。新莽時,為棘陽守長,綠林起義爆發,舉義投誠,屢立戰功,封為歸德侯。劉糹寅遇害後,復為大司馬朱鮪校尉,從鮪擊殺王莽楊州牧李聖,定淮陽城,被薦為淮陽都尉,後遷任穎川太守。繼歸劉秀,任刺奸大將軍,轉戰河北,頗有戰功。劉秀即帝位,任廷尉,行大將軍事,積功封舞陰侯、征南大將軍。旋奉令入蜀擊公孫述,直拔武陽,進駐成都附近。蜀刺客以詐降混入其軍營,彭公不幸殉難。漢光武帝劉秀甚為悲痛,後在凌雲閣為功臣繪像時,將其列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其子岑遵,封為細陽侯,次子岑淮為谷陽侯。岑遵後又任屯騎校尉。遵死後,其子岑杞繼任。漢永初三年(公元116年),杞坐事失國,漢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漢安帝復封岑杞為細陽侯,順帝時為光祿卿。岑杞死後,其子岑熙繼任,娶漢安帝妹涅陽長公主為妻,為侍中、虎賁中郎將,精明能幹,朝庭多稱其能,遷升為魏郡(今河北臨漳西南)太守,大有政聲。當地人歌頌道:「我有積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警,足下生嫠。含哺鼓腹,焉知凶災?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美矣岑君,於戲休茲!」岑熙死後,其子岑福繼任,為朝庭黃門侍郎。
2、 鄧禹(公元2~58年),字仲華,漢南陽郡新野(今新野縣 城郊鄉李湖村)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名列二十八宿之首 ,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每次上朝,皇帝面南座北,大臣面北下跪,而鄧禹卻可以面向東立,不必跪拜皇帝。在這種特殊的政治待遇面前,鄧禹並不居功自傲,僅靠俸錄養家糊口,讓孩子自食其力, 以清正廉潔明哲保身,求得善終。這在宦海凶險的封建政治斗爭中是難能可貴的。
鄧禹少時在長安就學,聰敏好學,十三歲能背誦《詩經》,曾與劉秀為學友。王朗起兵反漢,劉秀自薊至信都,命鄧禹徵集將士,得數千人,攻佔樂陽,首立戰功。
鄧禹「長於推薦賢能,所舉之人皆才幹出眾,才盡其職」。劉秀非常賞識鄧禹識才、舉才和用才的賢德,每任命和調整將領時,多聽取他的意見。
征戰中,鄧禹與光武帝「謀劃營帳之中,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為顯著」。鄧禹率兵渡汾陰河,入夏陽,擊敗更始皇帝劉玄十萬兵將。後封為梁侯、高密侯。鄧禹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劉秀贊揚他「極有忠孝之心」。鄧禹還教子有方,不置產業。
公元56年,鄧禹復任大司徒。顯宗即位後,感其功高,拜為太傅。公元58年病逝,謚元侯。顯宗追念鄧禹為開國勛臣,詔畫像於南宮雲台,為二十八宿之首。
漢雲台二十八宿(將):鄧禹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蓋延邳彤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
3、陰麗華(公元5~64年),東漢南陽新野(今新野縣)人。漢光武帝劉秀皇後,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德皇後。
陰麗華美貌出眾,賢而有德,當地聞名。早年,劉秀在宛時即對其產生愛慕之心,曾立下誓言:「娶妻當得陰麗華。」
陰麗華雅性寬仁。劉秀即位後,欲立她為皇後,但陰麗華認為郭氏有子,家族顯赫,有助於劉秀政權,力勸立郭氏為後,堅持不肯接受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後,封陰麗華為貴人。
公元41年,劉秀廢郭後,立陰麗華為皇後,同時又封了陰麗華的兒子劉庄為太子,就是後來的明帝。
陰麗華為後期間,「性仁孝,多矜慈」。不幹預朝政,悉心照料劉秀起居,勸劉秀愛惜民力,安撫百姓,同時注意訓導後宮節儉,始終如一地追求簡朴生活。漢顯宗(明帝)即位後,尊其為皇太後。永平七年逝世,謚號光烈。
4、鄧綏(81-121),新野人,高密候鄧禹之孫女,東漢和帝皇後,史稱鄧太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皇後。東漢和熹皇後鄧綏(公元81年-121年),新野縣人氏,雲台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鄧禹之孫女,6歲讀史書,12歲通《詩經》、《論語》,專志典籍,不問居家之事, 家人號曰「諸生」,其才能為諸兄弟所不及。其父鄧訓(時任護羌校尉)有疑難之事也常詢問鄧綏。她15歲應選入宮,16歲封為貴人。因鄧綏身材修長,姿容秀美,處事謹慎,善待下人,在後宮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愛。因此,陰皇後對她十分嫉妒,揚言要除掉鄧綏。鄧綏獲此情報,向和帝哭訴,和帝於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廢殺陰後,立鄧綏為皇後,綏終於如願以償。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時年27歲。鄧皇後自己沒有兒子,但她知道後宮生有兩個兒子寄養在民間。一個年齡大些,但體弱多病,不能繼位;一個是新生嬰兒,剛滿百日。她就立為皇帝,即漢殤帝,尊鄧皇後為皇太後,鄧太後臨朝垂簾聽政,但畢竟年輕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可隨招入宮議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殤帝夭折,鄧綏定立清河王劉安為漢安帝,是年不足13歲,鄧太後繼續臨朝。她一直到永寧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簾聽政達16年之久。在此期間,她牢記陰皇後的前車之鑒,摒弊揚善,不計前嫌,先後減免受陰皇後誅連被遣免者之罪,並賜贈財物田地,給以生計,並把皇戚馬氏、竇氏家屬因罪禁錮者赦為平民,以緩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她專門為內戚和鄧、馬、竇氏家族子弟開設學堂,傳授經書,培養名門之後。綏執政嚴明,內檢左右,外抑宗族,連其兄觸犯刑律也嚴懲不貸。她對內精簡冗員,減去宮內老弱無用之吏 500餘眾。她對蔡倫改革造紙術極為贊賞,下令宣傳推廣,並封蔡倫為候,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鋪平了道路。綏執政期間,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僅延平二年(即她執政的第二年),全國就有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風雹侵襲。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她採納西域都護任留斑超之子斑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並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平息。大臣們紛紛上書歌頌鄧太後:「興滅國,繼絕室,錄功臣,復漢室……巍巍之業,可望而不可及,盪盪之勛,可誦而不可名。」日夜操勞使年僅41歲的鄧太後染病咯血,卧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詔,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與和帝合葬於順陵
5、鄧芝(?-252)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東漢武帝開國功臣大司徒鄧禹之後代。
在東漢建安末年間人蜀,依靠巴西太守龐義劉備定益州時,鄧芝為郭哪閣督,劉備出巡於鄲,和鄧藝深談後,大奇之,理升為郭縣令。不久又遷升廣漢太守,以治嚴有治統,調回中央任為尚書,參與與國家大政。
劉備去世後,奉命和個X和談的第一個外交使節使是鄧芝。由於他的誠意和機答,很快地解除了吳蜀間的敵意,孫權寫信給諸葛亮表示:「和合二國,唯有鄧生」。
第一次北伐時,鄧芝首次份一自己的軍團,附屬於趙雲東戰線軍之中.堅守箕谷。趙雲去世後,鄧芝自然成為蜀漢東戰線主要軍團領袖之一。
諸葛亮數度北伐期間,鄧芝是廠重要治詢意見的軍團領柏之一,受任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諸葛亮去世後,鄧芝遷開前軍師前將軍,領克州刺史。並接續李豐督守江州,和孫權有相當親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為車騎將軍,十四年病逝於東方前線。鄧芝為將領前後二十餘年,賞罰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儉朴。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給供用,終生不治私產,妻子有時都不免於飢寒,死時囊中全無余財。
6、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奪取南陽,遷徙一批南陽居民到汝南屯田。鄧艾便隨其母被迫遷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輿縣北)襄城,淪落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為生。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向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
正始(240—249)初,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始四年(243),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秋,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正元元年(254年),魏高貴鄉公曹髦即位,進封鄧艾為方城亭侯。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大將軍司馬昭命鄧艾出任安西將軍。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鄧艾大敗蜀軍,魏帝下詔褒獎鄧艾,詔曰:「逆賊姜繼連年狡黠,民夷騷動,西士不寧。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國威震於巴、蜀,武聲揚於江、岷。今以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忠為亭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蜀大將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陝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鄧艾(時為安西將軍)和征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鄧艾、司馬望率軍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次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只得引軍而還。鄧艾因功升任征西將軍,前後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景元四年(263年)大敗蜀國。 魏滅蜀之戰,是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中國統一的重要步驟。滅蜀之役,鄧艾之功不可沒。在巨大勝利面前,鄧艾頭腦有些不冷靜。他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罐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鍾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十八日中午,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於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餘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城。
鄧艾是三國未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7、庾曼倩(約480—560),字世華,新野縣人,南朝梁時著名科學家,對我國古代天文法和數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庾曼倩的父親庾詵,幼年聰警篤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知,緯侯書射,祺算機巧,並一時之絕。他的知識廣博,研究頗見功力,名重當時,粱高祖肖衍多次征其做官參政,他不就。庾曼倩繼展父業,潛心鑽研,整理。箋注數學名著《算經》,曾有《注算經》一書問世。同時,在細心觀測天文、研究歷發的基礎上,寫成《七曜律歷》—書。這是對我國古代天文學有重大影響的一部專著。另外,還著有《文字體例》、《庄老義疏》、《喪服儀》等。所著文章共95卷。梁元帝肖繹對他極為重視,辭其主簿,遷中錄事,後轉為咨議參軍。
庾曼倩之子庾季才,字叔奕,幼時聰穎,好學不輟,在其父的教育、影響下,致力於天文學的研究,有獨見解。《北史·藝術傳》載他:「八歲誦《尚書》、十二通《易》,好占玄易。」曾任梁朝參軍,周的太史,隋的常侍。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下詔命庾季才重新修訂天文蓋圖。他參閱了周、齊、梁、陳歷代所搜集的大量資料,觀測天文圖,依照古代天文學家之說,擬定星位,繪制出天象圖。《隋書·藝術傳》說,這份天象圖星位準確,碩大逼真,星之隱顯,天漢昭回,宛若蒼穹。隋朝是重視科學技術的朝代,庾曼倩祖子三人所取得的成就,不但推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且也對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良好影響。
❺ 請教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的歷史沿革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新野郡,新野縣屬南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縣內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鎮古城村,是年廢,新野縣歸鄧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廢縣為鎮,屬穰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1265年),復置新野縣,屬鄧州;至元八年(1271年),隨鄧州屬南陽府,明、清因之。 民國3年(1914),新野縣屬汝陽道。1928年,道廢隸省。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12月新野解放,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區。1949年4月,屬河南省南陽專員公署。1968年5月屬南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1月州屬南陽市。 1947年全縣設6個區下轄158個鄉和7個街道辦事處。1950年,改設為7區轄174個鄉。 1958年8月建立公社,公社為政社合一體制,全縣設9個公社,下轄142個生產大隊。1963年增設城關鎮,全縣為9社1鎮。 1975年4月,增設前高廟、上港、王莊、樊集、上在5個公社,全縣為14個公社(含航運公社)l個鎮。 1983年12月,改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1985年12月,沙堰鄉、新甸鋪鄉、王莊鄉改為鎮。 1994年歪子鄉改為鎮。1995年,施庵鄉改為鎮。 1996年10月五星鄉改為鎮。至此全縣面積1062平方千米,人口72.9萬,設7鎮7鄉,下轄7個居委會、257個村委會,2973個村民小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29106人,其中:城關鎮59208人、五星鎮43956人、王莊鎮26625人、施庵鎮53135人、沙堰鎮40823人、歪子鎮55997人、新甸鋪鎮51239人、城郊鄉82330人、漂河鋪鄉42654人、前高廟鄉34021人、樊集鄉24516人、上庄鄉40515人、王集鄉39722人、上港鄉34365人。 2001年9月溧河鋪撤鄉建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野縣轄9個鎮、5個鄉:城關鎮、王莊鎮、沙堰鎮、新甸鋪鎮、五星鎮、施庵鎮、歪子鎮、溧河鋪鎮、王集鎮;城郊鄉、前高廟鄉、樊集鄉、上庄鄉、上港鄉。 2006年,根據豫民行批[2006]5號和宛政文[2006]66號文件精神,新野縣撤銷城關鎮,設立漢華、漢城兩個街道辦事處。漢華街道管理7個社區居委會,漢城街道管理9個社區居委會。
❻ 誰知道新野縣名字的由來
關於新野建縣時間與縣名由來考 新野建縣始於何時?明嘉靖《鄧州志》、清康熙《新野縣志》均記為西漢初年。查《河南省區縣沿革簡表》:秦置南陽耶, 轄縣無新野。《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始有新野縣名。《歷代地理沿革表》(光緒二十一年春二月廣雅書局刊, 陳芳績撰)註:新野為漢縣,屬南陽郡。《辭海》(1484頁)新野條註:古縣名。西漢置。 可見新野建縣時間,在漢而不在秦, 確系無疑。但建於西漢何時,沒有確切記載。後查《史記》、《西漢會要》、《兩漢博聞》、《元和郡縣志>》、《河南通志》、《大清一統志》等史志典關於縣名之由來,眾說紛紜。迄今沒有定論。經訪問考查,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日:在遠古時期,新野境域為沼澤之區,以後逐漸成為陸地,蔓草盈野,後經開發,成為良沃。建縣時,改「薪」為「新」,名為新野。
一曰: 據《水經注》稱: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鄧氏等陂,蓋地為良沃, 故以新野為名。(見民國20年(1931年)出版的《今縣釋名》,柯昌泗著)。
一曰: 新野的含義是新形成的田野。遠古時期,南陽盆地據說是個湖泊, 新野正處在湖底。盆地周圍的山嶺, 由於長期的風化和流水沖刷, 致使湖泊逐漸淤積,最後只剩湖底是片積水區。大約到了戰國時期,這處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漢置縣,謂之新野。(見198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地名漫錄》,尚景熙著)。
一曰: 新野縣名的由來可能與新都有關。新都即今王莊鎮的九女城。在漢代曾屢為侯國……因新野城位於新都邑西20公里,《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縣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
—曰: 新野早在春秋時已為封邑, 稱「蒸野」。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利的興修,蒸野一帶的土地得到灌溉, 皆成良田,從而人口增加,氣象更新, 西漢初新建為縣時, 遂稱新野。以上諸說,從地形地貌、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政治演變等角度進行探討分析,均有道理,但都屬意析而缺乏實據,待再查再考。
❼ 古代新野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新野縣是河南省南陽市轄新野縣,位於中原經濟區西南門戶、豫鄂兩省交界地帶,南襄盆地中心,北依宛、洛,南接荊、襄,自古為南北交匯、承東啟西的水陸交通要沖[1] 。
新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新野在新石器晚期形成部落,春秋時封邑,西漢初年置縣,是光武中興的策源地和蜀漢政權的發祥地。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新野,訪鄧禹,收岑彭,光復漢室社稷;三國時期,昭烈帝劉備屯兵新野,請諸葛,聚民心,奠定蜀漢基業。新野是國務院確定的三國旅遊線景點縣,漢桑城、議事台等名勝古跡,漢代畫像磚、明代玉杯等國之瑰寶[1] 。
新野區位獨特,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新野距鄭州、西安、武漢均300公里,距南陽機場60公里。距焦柳鐵路、寧西鐵路均30公里。二廣高速公路、省道103線、244線、335線在境內交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❽ 河南南陽新野有什麼名勝古跡
新野歷史悠久,古稱貴地,它北依宛洛、南接荊襄,面積1062平方公里,沃野百里,八水競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稱」,有劉備屯兵新野時與諸葛亮運籌帷幄商談軍機大事的漢議事台,有世界上最小之城-關羽拴馬之地漢桑城,另有太子閣、光武台、掛劍樹、鄧禹台、召父渠、薦賢嶺、攔馬橋、打鼓冢、火燒新野遺址、鳳凰山遺址、漢津碼頭遺址、新都故城、漢棘陽故城、諸葛庄遺址、漢朝陽遺址、來歙故宅的自流井、前高廟祖師廟觀、岑公祠、水府廟等。1992年,新野被列入河南省「三國旅遊線景點」之一,現在籌資開發興建「三國旅遊區」。
一、文化遺址
新野發現最早的人類遺跡為距今四千至六千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共有19處,白河兩岸有車兒灣、光武台、馬鞍山、下鳳鳴、鄧禹台、下河村六處
鳳凰山遺址。位於歪子鄉寺門村北的土崗上,高出地面5米,南北長550米,東西寬460米,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
二、故城遺址
西漢初年,境內曾置有新野、棘陽、朝陽、新都和X陽5縣。
三、水利遺址
「召父渠」坐落在今沙堰鎮西南白河故道的拐彎處,是西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廣集群眾興修的規模較大的水利建設工程。
四、古跡
新野的寺觀、廟宇等散布於城鄉之間,但因年久失修,除議事台和漢桑城之外,均已拆毀。
五、古墓葬
曾國貴族墓:位於南關小西關,為春秋早期曾國奴隸主之墓葬。
亂冢漢墓群:共有26個墓冢。每個佔地約百餘平方米,此墓為東漢皇室之墓冢。
六、石雕、石刻
樊集漢墓群甚多,出土的文物以漢代畫像磚為多,其中泗水撈鼎、車騎、狩獵、宴樂等畫像磚,質地優良、畫像逼真,對研究漢代文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歷史文物]
玉杯「一捧雪」主要有距今50萬年的古化石,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器、春秋時期的曾國銅禮器、國家二級文物明代御杯「一捧雪」,漢代「雜技漢畫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