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歷史
A. 尋根是什麼意思,找祖先嗎,去哪找
尋根是指世界各個宗族民族依據文獻資料和口頭傳承文學來探究文化發展歷程,追尋宗族/民族的根源。打比方說你人在廣東,而你的你祖籍是浙江,去浙江找祖先的發源地(也就是祖籍所在地)尋找祖先的蹤跡緬懷先輩就叫尋根。
尋根是一項國際性的活動,在華人思想意識中最為重要。宗族/民族尋根與其文化歷史研究是有分別的,尋根帶有濃重的民間色彩,可以只是通過民間習俗、節日慶典、宗族聚會、尋根游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具有學術研究的嚴謹規范性。但在西方,尋根主要是依據科學研究進行的,如: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等方式。
B. 關於歷史人物故鄉尋根的故事
你可以查查朱元彰,還有可以去看看《東歸英雄》這部電視局.
C. 尋根文學產生的歷史丶現實背景是怎樣的
文化「尋根」意識的萌動始於80年代初。人們以追溯自己所屬的民族和所生活的土地的淵源的高度熱情,開始以民族文化及覆蓋在民族心理深層的文化積淀為縱向坐標,以整體性的人類文化為橫向坐標,探尋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演變、地域特點和現代重建的可能性。80年代以來,整個文化界彌漫著一種強烈的「尋根」情緒,試圖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認識自己,認識民族,重建新型的民族文化觀。這種「尋根」意識強烈地沖擊著文學藝術,使其呈現出一種新的審美特質。
D. 尋根文學的歷史針對性
文化尋根意識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在文學上美學意義上對民族文化資料的重新認識和闡釋,發掘其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核。
第二,以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領略古代文化遺風,尋找激發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對當代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醜陋的文化因素的繼續批判,如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的深入挖掘。
但這些方面並非絕對分開,許多作品是綜合表達了「尋根」的意義。
綜合來看,"尋根派"的文學主張是希望能立足於我國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國民的劣質,發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來把握我們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價值標准,努力創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文學。
1.作家們感受到了「文化」對人類的深刻制約,並力圖把握它。
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對「人」的自覺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並在作品中力圖解放「人」的生命與價值,但一些作家卻發覺即使拋開暫時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動物那樣,進入絕對自由的生存空間--一隻無形的手在幕後操縱著人類,制約著「人」的心理、行為模式,這就是「文化」。
許多作家希望能夠從"民族文化心理"層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員"理解事物的方式",從而解答為何中國會出現"文革"全民動亂乃至中國自盛唐以來國勢為何衰落的疑問。
2.一些作家認為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來出現了長時間的「傳統文化斷裂」時期,於是希望以文學來彌補這一「文化斷裂帶」。阿城認為:"五四運動在社會變革中有著不
尋根文學領軍人物
容否定的進步意義,但它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加上中國社會一直動盪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斷裂延續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徹底,把民族文化判給階級文化橫掃一遍,我們甚至差點連遮羞布也沒有了。" 韓少功也認為:"五四以後,中國文學向外國學習,學西洋的,東洋的,俄國的和蘇聯的;也曾向外國關門,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貨'都封禁焚燒。結果帶來民族文化的毀滅,還有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3.當時中國文壇受到世界「尋根」潮流的巨大影響:以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關於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闡揚為代表 ,還有蘇聯一些民族作家對異域民風的描寫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東方風味的現代小說 。許多年輕作家從馬爾克斯充滿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文學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尋根」意識。這些作家堅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這一文學立論,他們的「尋根」,是為了與世界對話。他們認為,只有真正完成了"尋根",才能找到自己國家的獨特文學樣式、風格,從而立足於世界文壇。
E. 了解一下尋根的故事!!!!!!!!!
(1)40年前,她們生父的骨灰被伯父從上海帶回高郵老家;10多年前,她們全家從上海到了紐西蘭;在海外生活10多年後,為了找回生父的骨灰,如今她們向高郵市政府求助,打聽親友的下落。在市政府工作人員的傾力相助下,她們終於圓了尋根夢……
越洋電話只為尋親
今年年初的一個星期五,在單位加班的市政府辦公室秘書科科長喬傑正准備下班,電話鈴突然響了。他拿起電話,原來是從紐西蘭打來的越洋電話,電話那頭的女子希望政府幫她尋找高郵的大伯父。
「我叫陳文靜,10多年前我們全家從上海遷到紐西蘭。我生父原是上海鐵路局列車員,40年前去逝時我只有4歲,妹妹只有2歲。當時父親的骨灰被大伯父從上海帶回高郵老家。如今,我們想尋找大伯父,找到父親的骨灰,拜祭父親的在天之靈。這么多年,我們與大伯一直沒有聯系,只知道他名叫陳慶宏,大約70多歲,無奈之下,只好請政府幫助尋找。」
聽了電話後,喬傑明白了事情的緣由。但是事隔近半個世紀,陳女士尋訪的對象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僅憑這點線索,在浩瀚人海中尋人,困難可想而知。於是喬傑問道:「除了這些,有沒有其它線索。」
「沒有,如果沒有困難我們也不會打電話向政府求助。這么多年過去了,不知道伯父是否還在世,我們想找到大伯父,看一看父親的骨灰,完成母親多年的心願,政府能幫我們嗎?」聽著陳文靜焦慮和無奈的回答,喬傑為這份親情所感動:「請你留下聯系方式,我們會盡力幫助尋找。」
艱難尋人幾經周折
根據陳文靜提供的信息,喬傑立即打電話請求蝶園派出所的朋友幫助,朋友答應第二天幫他。
周六上午一大早,喬傑來到蝶園派出所,在朋友幫助下,很快查到兩位名叫陳慶宏、年齡70多歲的老人。「請問陳慶宏先生,你是否有一個弟弟40年前在上海鐵路局工作?」通過電話了解,這兩人都不是陳文靜的大伯。
初次尋找並不順利。周日,朋友又陪著喬傑來到珠湖派出所查尋。珠湖派出所的電腦顯示有20多位叫陳慶宏、年齡70多歲的老人。電話一個個撥出,依然沒有半點有價值的線索。
難道是思路出了問題。喬傑分析,陳文靜只講伯父從上海回到高郵老家,不一定是在城區,如果是這樣,尋找范圍應該擴大到鄉鎮。熱心腸的喬傑利用平時休息時間,與各鄉鎮派出所進行聯系,希望從他們那裡找到線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個月後終於從八橋鎮城堡村傳來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城堡村中興組有一位82歲的老人叫陳慶宏,曾經有一位弟弟在上海鐵路局工作,已經去世40年了。會不會就是這個老人呢?喬傑請城堡村支部書記聯系老人。遺憾的是,老人家中沒有電話,喬傑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一個半小時後,喬傑終於接到陳文靜的伯母從公用電話亭打來的電話,在半個多小時的通話中,老人非常激動,講述了當年陳文靜父親去世後,老伴陳慶宏將其骨灰帶回家的經過。老人話語有些哽咽:「這么多年過去了,沒想到她們還能找到我們,謝謝你們的幫助。老陳年齡大了,身體不太好,也特別想見見親侄女。」
熱心相助終圓夢
喬傑及時與陳文靜取得聯系,把他了解的情況如實告知。
3月25日,陳文靜和妹妹陳曉萍從遙遠的紐西蘭飛到上海,又驅車趕往高郵。26日上午,在市行政中心7樓會議室內,陳文靜、陳曉萍見到了失去聯系多年的親人(大伯父陳慶宏的兒子、媳婦和孫子),她們激動萬分,陳文靜激動地拉著喬傑的手說:「多虧你們的幫助,才圓了我們的『尋根』夢。」
陳文靜和妹妹陳曉萍在離開市政府辦公室去大伯父、伯母家前,向市政府辦公室的同志們深深鞠躬,連聲道謝。
(2)在美國,21歲的錢向民出生於學識淵博且十分富有的美國華裔家庭,住在美國著名的科學城矽谷。她是美國第三代華人。她小時候,父母工作都非常忙,只好請保姆照料她和弟弟妹妹們。家裡一個保姆來自,對她特別好。從保姆的講述中,小錢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生活著許多貧窮的人。17歲那年,她一個人去了趟非洲。在非洲時,有人問她是哪國人
,她很自然地回答她是美國人。可是人家又問,怎麼看你長得像中國人呢?她說是的,我是華裔。人家就說,那你了解中國嗎……每到這時,她都不知應該如何回答,因為她對中國的事一無所知。
回到家裡,她開始纏著爸爸媽媽給她講中國,她說她必須要知道自己的根!
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在哈佛,小錢遇到了一個從中國成都來的女生,她告訴小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還有很多生活比較困難的人。她一邊向這個女生學習漢語,一邊向學校申請獎學金。去年,她的申請終於得到了批准,她獲得了數千美元的獎學金。小錢對父親說,我應該有我自己的看法,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去了解中國,而不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經驗。一位來自中國的老師告訴她,你如果要去中國,就去雲南。
人物名片
她是在美國出生並長大的女孩子。
她的爺爺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弟弟。
她的父親是美國斯坦佛大學的院士和博士生導師、著名的醫學教授。
她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三年級的學生。
她的名字是SarahTsien。她的中文名字叫錢向民。
在她的名片上印著:全球網路金融服務機構中國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哈佛大學、中國小額信貸扶貧研究者。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導師的實習生。
機會:在雲南研究扶貧
錢向民回國來到了中國雲南。
小錢的中國之行,帶動了全家人的故國情,他們一起回來了。一家人先到北京登上了長城。
家人回美國去了,小錢留下來。她與一個對中國問題感興趣的美國學生團體一行25人一起到達昆明,先在雲南師大學了3個月的中文,然後那些美國學生也回美國了,只有小錢留了下來。她獨自一個來到了邊遠的麻栗坡縣。
小錢告訴我,她申請的這個項目,是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搞的一項名為「中國小額信貸扶貧」的研究。小錢解釋說,小額信貸從20年前就已經在世界上好多國家開始進行,並且非常成功。在這些國家,大部分窮人貸不來款。而他們又非常需要銀行的扶持,有時就是幾百元或者上千元。可銀行一來怕他們還不起錢,二來又嫌小額信貸比較麻煩,這樣就需要一種保證和信譽。於是,鄉村銀行的信貸業務不對個人,而是對小組。通常是若干戶組成一個小組,彼此都是鄰居,相互信任,如果一個人還不起,另外幾家就都有責任。鄉村信貸員還到那些還不起錢的農民家裡去,和他們一起打工,幫助他們還錢。我國也從數年前就開始推行這一做法,各地的扶貧組織都有這個項目。小錢的任務就是對這個項目進行考察。她到達中國以後了解到,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扶貧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父親先前的一些說法不一樣。她打電話告訴了父親,父親佩服女兒的闖勁,並向女兒認輸。
一開始,雲南當地的項目辦公室安排小錢住在鄉招待所里。可她一到那兒,就在菜園子里和一群當地孩子玩起來。她看到那些男孩子每個人都背著一個比他們身體大得多的玉米稈的柴垛,很重,就跑過去幫他們背,一直背到了男孩的家裡。
磨煉:在貧困農家調研
這家有兩個男孩子,姓李,哥哥15歲,弟弟11歲。除了父親母親外,還有一個老奶奶。一家4口人都非常歡迎小錢的到來。於是,小錢當即決定,就住在他們家了。她叫男孩的父親叔叔,叫母親阿姨。
李叔叔家在村子裡算是窮的。他家的房子是用草和泥巴蓋的,雖然家裡養著豬,但是吃的都是包穀飯,沒有肉,菜是從菜園里摘的。叔叔天天出去打工,阿姨一天學都沒上過,她做小生意也不識字,就是從這個集市上買點大米,再到另一個集市上去賣,從早到晚在集市上,有時賺不到錢,最多也就賺上5元錢。奶奶已經老得沒有牙了,駝著背,挪著一雙小腳,卻承擔著喂豬的重擔,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切著豬草。這里是山區,交通不便,有一次小錢晚上從項目辦公室回來,黑漆漆的,她摸著石頭走了一個多小時,差點迷了路。這里也沒有自來水,還經常停電。廁所連著豬圈,每次上廁所不僅要先轟豬,還要再攆狗。小錢蹲在我面前邊比劃邊「呼呼呼」地「再現」她轟豬攆狗時的狀態。上廁所如此,就更談不上洗澡了。「我就端一個臉盆倒點水,然後把頭放進去洗……」小錢生怕我不明白,又是一通連說帶比劃。雖然她的動作依然是美國式的,但她的神情倒很像一個剛從山裡出來的鄉村女孩。
這個哈佛女孩把自己當成了這個貧窮家中的一員。每天她幫著阿姨和奶奶做家務,和阿姨一起去趕集。她深深感受到李叔叔一家人對她真摯的感情,家裡那麼困難,還特意給她買了一床新被子。臨走的時候,她悄悄去了趟鄉里的學校,把叔叔家兩個孩子的學費交上了。她記得叔叔對她說過,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孩子們能讀上書!
成長:繼續關注祖國
後來,小錢隻身到印度參加一個世界小額貸款方面的會議,會議結束,她在印度的加爾格達買好了第二天飛曼谷的機票,沒錢住飯店,她就想在機場大廳湊合一夜。她看到一個清潔工在洗手間的地上鋪了一塊布准備休息,靈機一動,在挨著清潔工的地方,就著清潔工「床單」的一邊睡下了。「我睡得很香。通過出來考察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每天的生活費都在兩美元之下,在有錢人看來,兩美元連一杯茶都買不了。」
「你一個女孩子到處跑,難道不害怕嗎?」記者忍不住問道。
「我遇到過壞人,有人要搶我的包,我就大喊一聲,揮拳就打;火車上有人想摸我,我就大叫一聲:『嘿!我會中國功夫!』」她邊說邊比劃,跟真事兒似的。
為了省錢,小錢出行甚至坐拉貨的拖拉機。身邊是豬和雞的尖叫,身體隨著拖拉機一路狂顛,顛得腸子都要掉下來了。在印度的火車上,人多得像粥鍋一樣,雙層卧鋪上被放滿了大米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上去的人隨便亂擠,你買了票也白買,根本沒人理你。小錢只好自己照顧自己,她發現在亂七八糟的貨物中還有一個小小的空兒,就鑽進去,縮成一團,睡了。
小錢的研究項目基本結束,她要回哈佛繼續上學去了。她說:「在中國的這10個月對我影響很大。我自己的思想也變了很多。有很多美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人,就隨便地講這講那。其實美國也有許多不好的地方。我覺得,中國人的思想比美國人好得多!我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那麼多好人,只在中國我才碰到。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學好中文,以後能夠比較流暢地說中文、讀中文,畢業以後再回到中國來!」
F. 古幢歷史尋根手抄報資料
手抄報。
G. 尋根溯源的意思
意思:指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拼音:xún gēn sù yuán
引證:《人民網》2017年09月20日:他們在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立山的帶領下到這里開展「尋根溯源、繼往開來、奮發作為,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主題黨日活動。
舉例:來自山西的孫俊凱說,身為炎黃子孫,前來黃帝陵參加祭祀典禮,尋根溯源,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分有意義。
(7)尋根歷史擴展閱讀
近義詞:
1、追根溯源[ zhuī gēn sù yuán ] 指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出處:曉劍《本市市長無房住》:「其實,若追根溯源,他還是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進市長樓,而不至於落個將前人卸磨殺驢、掃地出門的惡名。」
2、追根求源[ zhuī gēn qiú yuán ] 指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出處:張周《步履艱難的中國》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長進現出了面目。」
H. 尋根 問祖 怎麼尋找祖籍地
一、通過互聯網查找
這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方法,互聯網上有很多熱心譜牒事業、續譜的人,他們手裡有很多資料,如果包括有資料那就非常幸運了,如果找不到,那就要自己親自去尋找。
二、線下查找方式具體有以下幾個:
1、查族譜.如果你們有祖祠,有族譜的話就最好了,看一下你屬於哪個分支.現在這個保存很少.
2、查系譜,從自己家裡往上查;同一姓氏 查輩分順序最靠譜,同一個祖宗,輩分系譜表是一樣的.
3、辨鄉音.雖然你祖上遷居他處,但是有一些鄉音會流傳下來.特別是一些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和罵人的話. 例如四川一代有的地方管外祖父祖母叫"呷呷", 而湖北利川一代也這樣稱呼,除此之外,其他地方沒這樣叫的.可以此辨出兩地人同源. 臨海各個地方口音差別很大.
4、考證祖輩傳說.祖上一般會流傳下來,老家什麼地方有個什麼山頭之類的特點.比如北方一直流傳的元朝遷徙,老家有大槐樹的傳說.
三、實在不行,如果財力夠的話,只有查DNA了.復旦大學有專門做這個研究的.連曹操的後代都可以鑒別出來.
(8)尋根歷史擴展閱讀:
祖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所產生的觀念,所以在祖籍的追溯和認定上,通常是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長久的居住過的地區為祖籍,而不必參考母親或外祖父的祖籍。
祖籍-網路
I. 尋根與探源誰最早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
梁啟超
歷史上沿用「華夏」、「中土」、「炎黃子孫」的說法,乃至國外稱呼我們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只反映了儒家傳統的狹隘的種族意識。
甲午戰爭慘敗之後,救亡的熱潮遍及全國朝野。在「保國、保種」的危急呼聲中,嚴復《天演論》道出全世界各民族面臨生存競爭的「族群理念論」。梁啟超沿著嚴復提出的「保種」、「合群」的思路,開始以現代民族理論來思考問題。
1899年,梁啟超在流亡日本時期所寫《東籍月旦》一文中,首次採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
到1902年梁啟超思考成熟,終於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說法。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的觀念。他闡述:「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1903年他指出:「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指出中華民族是我國境內所有民族從千百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結果。漢滿蒙回藏等融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統一大民族。
最後梁啟超下了結論:「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從形式到內容,完成了「中華民族」這一科學的現代觀念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