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的小故事
A. 物理學家的故事50字
1、牛頓的小故事:1665年,正當牛頓在劍橋大學完成了學士課程之際,歐洲蔓延著恐怖的鼠疫,於是牛頓便回故鄉了。在鄉間,牛頓利用自製的三棱鏡分析出太陽光的七種色彩,並發現了各單色光的曲折率的差異。在鄉間的那段期間,牛頓更創立了積分的方法,並將之廣泛應用在物理和幾何學上。有一夜,牛頓坐在鄉間的一棵蘋果樹下沉思。
忽然一個蘋果掉落到地上。於是他發現所有的東西一旦失去支撐必然會墜下,繼而他發現任何兩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吸引力,而這引力更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志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牛頓成了經典物理學的創始人。
2、愛因斯坦的小故事:愛因斯坦具有創新和探索精神。就在愛因斯坦走出校園,初涉世事的幾年裡,他作為伯爾尼專利局裡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在物理學三個未知領域里,齊頭並進,大膽而果斷地挑戰並突破了牛頓力學。
在他剛剛26歲的時候,就提出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緊接著提出廣義相對論,並發表了著名的能量公式,是原子彈的理論公式,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科學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閃光的足跡。愛因斯坦是近代物理學的創始人。
3、錢學森的小故事:錢學森1935年海外求學,錢學森寫出了有關高速空氣動力學方面的博士論文,在28歲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物理學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興奮極了,他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到祖國,為新生的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回國後,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是我國偉大的物理學家。
4、伽利略的小故事:有一次,伽利略用脈搏測量教堂天花板上燈的擺動時間。他發現,雖然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的時間卻是一樣的。帶著疑問,他反復試驗,終於找到了擺的規律——擺的等時性。鍾就是根據這個規律製造出來的。
5、法拉第: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於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有強烈的求知慾,擠出一切休息時間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內容都從頭讀一遍。讀後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飢似渴地學習。
B. 物理學家的趣味小故事
關於浮力的最著名的物理趣味故事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的發現
公元前245年,赫農王給金匠一塊金子讓他做一頂純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盡管與先前的金子一樣重,但國王還是懷疑金匠摻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鑒定皇冠是不是純金的,但是不允許破壞皇冠。
這看起來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內,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水面。他的大腦中閃現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進水中,全身放鬆,這時胳膊又浮到水面。
他從浴盆中站起來,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時,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
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則變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覺到自己變輕了。他站起來後,水位下降,他則感覺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對身體產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輕了。
他把差不多同樣大小的石塊和木塊同時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塊下沉到水裡,但是他感覺到石塊變輕。他必須要向下按著木塊才能把它浸到水裡。這表明浮力與物體的排水量(物體體積)有關,而不是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在水中感覺有多重一定與它的密度(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有關。
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決國王問題的方法,問題的關鍵在於密度。如果皇冠裡面含有其他金屬,它的密度會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況下,這個皇冠的體積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同樣重量的金子放進水裡,結果發現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這表明皇冠是摻假的。
從此以後,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即水對物體的浮力等於物體所排開水的重量。
C. 物理學家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1.牛頓
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後才發覺手裡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隻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後,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後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牛頓不僅對於力學,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創立了微積分學;在光學方面,進行了太陽光的色散實驗,證明了白光是由單色光復合而成的研究了顏色的理論,還發明了反射望遠鏡。
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因斯坦小時候,老師讓同學們做工藝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愛因斯坦拿出的是個很醜陋的小板凳。老師和同學們嘲笑他,說世界上還有比這更醜陋的板凳嗎?愛因斯坦說有,他真拿出兩個更醜陋的。他說雖然前一個板凳很醜陋,但是比後來兩個要好的多。
愛因斯坦除在光電效應、相對論等方面作出舉世皆知的傑出貢獻外,他關於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由於對大量無序因子的規律性把握,成為當今最熱門的金融數學的基礎;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輻射的概念,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他與玻爾進行的論戰中提出的EPR佯謬,至今仍是理論物理學和科學哲學界不斷探討的話題……
3.法拉第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於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有強烈的求知慾,擠出一切休息時間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內容都從頭讀一遍。讀後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飢似渴地學習。他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就是在工作之餘,從這些書里開始找到我的哲學。這些書中有兩種對我特別有幫助,一是《大英網路全書》,我從它第一次得到電的概念;另一是馬塞夫人的《化學對話》,它給了我這門課的科學基礎。」
法拉第主要從事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方面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後,法拉第於1821年提出「由磁產生電」的大膽設想,並開始了艱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發現通電的導線能繞磁鐵旋轉以及磁體繞載流導體的運動,第一次實現了電磁運動向機械運動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電動機的實驗室模型。接著經過無數次實驗的失敗,終於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這一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使人類掌握了電磁運動相互轉變以及機械能和電能相互轉變的方法,成為現代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技術的基礎。
D. 物理學家的小故事(300字)
彭桓武
在《我的一生和我的觀點》一書中玻恩提到:「在我的學生中有四個很有才華的中國人;其中之一是黃昆...」,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開甲和楊立銘。
彭桓武1915年生於吉林長春市,1938年秋赴英在愛丁堡大學隨玻恩學習,194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獲科學博士學位,1947年底回國。玻恩在他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回憶說:「我的第一個中國學生是個矮小而強壯的小夥子,名叫彭(桓武)。他天賦出眾...我記得有一次他在一個理論問題上出了一個錯,錯誤找出來後,他非常沮喪,以致決定放棄科學研究,代之以為中國人民撰寫一部大《科學網路全書》,包括西方所有重要的發現和技術方法。當我說到我以為這對單個人來說是個太大的任務時,他回答道,一個中國人能做10個歐洲人的工作。...他被任命為愛爾蘭都柏林薛定諤高級研究院的教授,作為亥特勒(W.Heitler)的繼任,...我想彭是得到歐洲教授職位的第一個中國人。幾年以後他決定回中國,在走以前他來看望我們並和我們(指玻恩一家,本文作者注)一路到蘇格蘭西北高地的尤拉浦爾去,我們在那裡度假。...我們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幾天。然後他離開了我們再沒見過他,他也沒寫信來。」玻恩說:「彭除了他那神秘的才幹外是很單純的,外表象一個壯實的農民。」從玻恩的字里行間滲透出他對這位倔強的中國北方小夥子的喜愛欣賞與想念。彭先生在英國時與亥特勒合作做介子理論方面的研究,並由於在理論物理方面的貢獻1945年與玻恩分享了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麥支杜加爾---布列斯班獎。回國後繼續進行核物理研究,對分子結構提出了以電子鍵波函數為基礎的計算方法。1956-1957年在他的領導下鄧稼先與何祚庥、徐建銘、於敏等合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文,為中國核物理研究做了開拓性工作。
彭先生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楊振寧
楊振寧(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
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
受E
E. 物理學家小故事
阿基米德(Archimedes,約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
除了偉大的牛頓和偉大的愛因斯坦,再沒有一個人象阿基米德那樣為人類的進步做出過這樣大的貢獻。即使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都曾從他身上汲取過智慧和靈感。他是「理論天才與實驗天才合於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拿他來做自己的楷模。
從洗澡的故事說起
關於阿基米德,流傳著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敘拉古赫農王讓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假,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
後來,國王請阿基米德來檢驗。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坐進澡盆里時,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測定固體在水中排水量的辦法,來確定金冠的比重。他興奮地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跑了出去,大聲喊著「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以後來到王宮,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王冠的盆里溢出來的水比另一盆多。這就說明王冠的體積比相同重量的純金的體積大,所以證明了王冠里摻進了其他金屬。
這次試驗的意義遠遠大過查出金匠欺騙國王,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物體在液體中所獲得的浮力,等於他所排出液體的重量。一直到現代,人們還在利用這個原理計算物體比重和測定船舶載重量等。
「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地球」
阿基米德不僅是個理論家,也是個實踐家,他一生熱衷於將其科學發現應用於實踐,從而把二者結合起來。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桿來抬起重物,不過人們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潛心研究了這個現象並發現了杠桿原理。阿基米德曾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地球。」
當時的赫農王為埃及國王製造了一條船,體積大,相當重,因為不能挪動,擱淺在海岸上很多天。阿基米德設計了一套復雜的杠桿滑輪系統安裝在船上,將繩索的一端交到赫農王手上。赫農王輕輕拉動繩索,奇跡出現了,大船緩緩地挪動起來,最終下到海里。國王驚訝之餘,十分佩服阿基米德,並派人貼出告示「今後,無論阿基米德說什麼,都要相信他。」
F. 物理學家的故事8個
1.牛頓
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後才發覺手裡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隻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後,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後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牛頓不僅對於力學,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創立了微積分學;在光學方面,進行了太陽光的色散實驗,證明了白光是由單色光復合而成的研究了顏色的理論,還發明了反射望遠鏡。
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因斯坦小時候,老師讓同學們做工藝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愛因斯坦拿出的是個很醜陋的小板凳。老師和同學們嘲笑他,說世界上還有比這更醜陋的板凳嗎?愛因斯坦說有,他真拿出兩個更醜陋的。他說雖然前一個板凳很醜陋,但是比後來兩個要好的多。
愛因斯坦除在光電效應、相對論等方面作出舉世皆知的傑出貢獻外,他關於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由於對大量無序因子的規律性把握,成為當今最熱門的金融數學的基礎;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輻射的概念,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他與玻爾進行的論戰中提出的EPR佯謬,至今仍是理論物理學和科學哲學界不斷探討的話題……
3. 阿基米德
關於阿基米德,流傳著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敘拉古赫農王讓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假,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
後來,國王請阿基米德來檢驗。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坐進澡盆里時,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測定固體在水中排水量的辦法,來確定金冠的比重。他興奮地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跑了出去,大聲喊著「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以後來到王宮,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王冠的盆里溢出來的水比另一盆多。這就說明王冠的體積比相同重量的純金的體積大,所以證明了王冠里摻進了其他金屬。
他是物理學家、數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
4.錢學森
在錢學森提出回過後,美國人大為生氣,並對他嚴加看守,甚至施加刑罰.
美國人曾經給錢學森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使他一人前往荒無人煙的小島,用各種各樣的刑罰折磨他,據說半年就少了50斤.可是錢學森回國的決心從未動搖,美國人放出話,只要錢學森願意留在美國,不回中國,就馬上給予他最優良的設施,比原來更好,更美的生活,給他更大的榮譽.錢學森沒有放棄.依然意決回國.
錢學森(1911.12.11--)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科學家。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曾任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研究員。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從小就有很強的求知慾和想像力,愛思考,好提問。據說還在他兩歲多的時
候,有一次爸爸領他上街,看見一輛馬車停在路旁,他就問:「爸爸,那馬車為什麼不走
呢?」父親說:「它在休息。」麥克斯韋又問:「它為什麼要休息呢?」父親隨口說了一
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麥克斯韋認真地說,「它是肚子疼!」還有一次,姨媽
給麥克斯韋帶來一籃蘋果,他一個勁地問:「這蘋果為什麼是紅的?」姨不知道怎麼回答
,就叫他去玩吹肥皂泡。誰知他吹肥皂泡的時候,看到肥皂泡上五彩繽紛的顏色,提的問
題反而更多了。上中學的時候,他還提過象「死甲蟲為什麼不導電」,「活貓和活狗摩擦
會生電嗎」等問題。父親很早就教麥克斯韋學幾何和代數。上中學以後,課本上的數學知
識麥克斯韋差不多都會了,因此父親經常給他開「小灶」,讓他帶一些難題到學校里去做
。每當同學們歡蹦亂跳地玩的時候,麥克斯韋卻進入了數學的樂園,他常常一個人躲在教
室的角落裡,或者獨自坐在樹蔭下,入迷地思考和演算著數學難題。
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之一
6.法拉第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於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有強烈的求知慾,擠出一切休息時間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內容都從頭讀一遍。讀後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飢似渴地學習。他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就是在工作之餘,從這些書里開始找到我的哲學。這些書中有兩種對我特別有幫助,一是《大英網路全書》,我從它第一次得到電的概念;另一是馬塞夫人的《化學對話》,它給了我這門課的科學基礎。」
法拉第主要從事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方面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後,法拉第於1821年提出「由磁產生電」的大膽設想,並開始了艱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發現通電的導線能繞磁鐵旋轉以及磁體繞載流導體的運動,第一次實現了電磁運動向機械運動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電動機的實驗室模型。接著經過無數次實驗的失敗,終於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這一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使人類掌握了電磁運動相互轉變以及機械能和電能相互轉變的方法,成為現代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技術的基礎。
7. 伽利略
有一次,他站在比薩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麼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於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鍾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製造出來的
、主要貢獻
1、對力學的貢獻
1.1科學描述了運動
經院哲學家主要關注的是「終極原因」,所以主要藉助於質料、形式、目的、自然位置等模糊概念對運動作因果的和定性的描述,而且把運動分為自然運動和強迫運動,伽利略認為這種描述和分類方法,實際上是把運動的研究引入絕境. 他不相信自然運動和強迫運動的區別,他認為應該依據運動的基本特徵量———速度對運動進行分類,由此提出了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分類方法.
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 等都作了詳盡研究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尤其是 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有了加 速度的概念,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學基礎 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靜力學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伽利略曾非正式地提出過慣性定律(見牛頓運動定 律)和外力作用下物體的運動規律,這為牛頓正式提出 運動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礎。在經典力學的創立上, 伽利略可說是牛頓的先驅。
1.2 建立落體定律
通過伽利略得出結論,這個規律在自由下落的極限情況下也一定成立. 上面得到的結果可以用另一數學形式來表達,即在一定的時間內圓球所走過的總距離與這段時間的平方成正比,或用伽利略自
1.3 確定慣性定律
慣性定律:勻速運動和靜止因為不是強加的,所以永恆. 正是這種永恆運動維持著地球以及整個宇宙的井然秩序.伽利略還明確指出,物體的速度無須外力維持,但外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速度,即產生加速度,這使得人們得以從亞里士多德的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中解脫出來,從而把動力學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方向.
1.4研究拋體運動
在對拋物體的研究中,伽利略用幾何方法證明了一個平拋物體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和垂直下落兩種運動。他證明了在拋物體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拋射角為45度時,射程最遠。
1.5提出相對性原理
伽利略在《對話》中進而寫道:「運動作為運動而言,並作為運動在起作用,只是對沒有這種運動的物體才存在,在所有具有相等運動的物體中間,運動是不起作用的,而且看上去就彷彿不存在似的.」伽利略是在論證地球上的人不能覺察地球的運動時講這段話的,所以講的「運動」自然是勻速運動,而勻速運動的體系就是慣性定律能夠成立的體系,所以也就是慣性體系,伽利略的這段話精闢地闡述了相對性原理:在慣性系中所做的一切力學實驗都不能證明體系本身的運動.
1.6首創科學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關於運動理論的研究工作,採用了一個對近代科學的發展很有效的程序,即對現象的一般觀察→提出工作假設→運用數學和邏輯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論 →通過物理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對假設進行修正和推廣,等等.
2、對天文學的貢獻
伽利略在傳播和捍衛哥白尼天文學中的決定性作用。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出版了他不朽的著作《天體運動論》,建立了太陽中心學說,這一學說的建立是科學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近代科學的開端。但這一學說在當時並未引起廣泛的注意。經過布魯諾特別是伽利略的傳播後,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己製造的、放大率的呵0倍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天天,看到了太陽上有黑子、月球表面有高低不平的現象,木星有四顆衛星,金星有盈虧等等。這些成果直接和間接地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
3、科學實驗方法的貢獻
所謂科學實驗,就是人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學儀器設備人為地控制、模擬、創造或純化某種自然現象 過程,排除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條件下去研究自然規律的一種科學活動.在伽利略的科學生涯中,不僅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而且同時強調理性與經驗的同等重要,是在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數學建構來達到對客觀自然界的認識.伽利略通過其畢生的努力,創立了科學實驗方法.
由於伽利略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精闢的科學思想,把科學實驗方法發展到了一個完
全新的高度,使物理學走上了真正科學的道路,也為近代自然科學系統地、全面地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伽利略把理論和實驗緊密而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新方法———邏輯推理與科學實驗相結合———使物理學擺脫了依靠形而上的思辨、自覺、猜測和定性的議論的狀況,走上了堅實的科學的道路,盡管伽利略沒有把實驗作為理論的唯一支點,但實驗還是改變了科學的性質和方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伽利略被稱為科學實驗方法的創始人和近代科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在
《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中曾作了這樣的評論:「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數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這個評價,至今對於我們仍有深刻的教益.
4、對哲學的貢獻
他一生堅持與唯心論和教會的經院哲學作 斗爭,主張用具體的實驗來認識自然規律,認為經驗是理 論知識的源泉。他不承認世界上有絕對真理和掌握真理 的絕對權威,反對盲目迷信。他承認物質的客觀性、多 樣性和宇宙的無限性,這些觀點對發展唯物主義的哲學 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他強調只有可 歸納為數量特徵的物質屬性才是客觀存在的.
8.焦耳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焦耳一生都在從事實驗研究工作,在電磁學、熱學、氣體分子動理論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靠自學成為物理學家的。
=.=累死我了~
G. 物理學家的故事
物理學家名人故事:一個改變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這樣,一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這樣的:「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面。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輝。
感悟:盲目地與別人相比較,以為自己比身邊的人聰明就滿足了,或者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沮喪了。這是多麼的愚蠢啊!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導。
H. 物理學家的小故事
牛頓被蘋果砸到腦袋就悟出了萬有引力定理。
富蘭克林為了收集雷電而在打雷時冒著生命危險放風箏。
特斯拉為了告訴大家交流電很安全而給自己通上電,用手點亮燈泡。
愛因斯坦小時侯手工課上做的小板凳很醜陋。
I. 著名物理學家的小故事
1、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他小時候因為家裡窮, 只上了3 個月學, 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 常常把錢節省下來, 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葯品.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 車長同意他在那裡佔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裡, 賣完了報,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 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 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有一次, 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 還有一次, 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制電燈, 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台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明了電燈.後來, 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J. 著名物理學家的故事
牛頓
牛頓,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1642年12月25曰生於林肯郡伍爾索普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他在格蘭撒姆的公立學校讀書時,就表現了對實驗和機械發明的興趣,自己動手製作了水鍾、風磨和曰晷等。1661年,牛頓就讀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成了一名優秀學生。1669年,年僅27歲,就擔任了劍橋的數學教授。167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685~1687年,在天文學家哈雷的鼓勵和贊助下,牛頓發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的發現——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70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27年3月27曰,逝世於倫敦郊外的一個小村落里。
牛頓不僅對於力學,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創立了微積分學;在光學方面,進行了太陽光的色散實驗,證明了白光是由單色光復合而成的研究了顏色的理論,還發明了反射望遠鏡。
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牛頓自小熱愛自然,喜歡動腦動手。8歲時積攢零錢買了錘、鋸來做手工,他特別喜歡刻制曰晷,利用圓盤上小棍的投影顯示時刻。他還做過帶踏板的自行車;用小木桶做過滴漏水鍾;放過自做的帶小燈籠的風箏(人們以為是彗星出現);用小老鼠當動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觀察自然最生動的例子是15歲時做的第一次實驗:為了計算風力和風速,他選擇狂風時做順風跳躍和逆風跳躍,再量出兩次跳躍的距離差。牛頓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寄住在格蘭瑟姆鎮克拉克葯店,這里更培養了他的科學實驗習慣,因為當時的葯店就是一所化學實驗室。牛頓在自己的筆記中,將自然現象分類整理,包括顏色調配、時鍾、天文、幾何問題等等。這些靈活的學習方法,都為他後來的創造打下了良好基礎。
牛頓的偉大成就與他的刻苦和勤奮是分不開的。他的助手H.牛頓說過,「他很少在兩、三點前睡覺,有時一直工作到五、六點。春天和秋天經常五、六個星期住在實驗室,直到完成實驗。」他有一種長期堅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徹解決某一問題的習慣。他回答人們關於他洞察事物有何訣竅時說:「不斷地沉思」。這正是他的主要特點。對此有許多故事流傳: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後才發覺手裡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隻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後,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後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通過以上材料思考:牛頓的學習方法對自己有什麼啟示?學習牛頓的刻苦和勤奮的精神。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97年3月14曰出生在德國西南距離慕尼黑八十五哩的烏耳姆城(Ulm)。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製造電器設備的小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小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導他拉小提琴。這是一個和睦、愉快的家庭。親人們深愛著小愛因斯坦,但都為他的智力發育感到擔憂。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游戲,可是他卻不喜歡參加。孩子喜歡打仗的游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里,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一次,在依薩爾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說,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母親玻琳深情的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那位親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親的心情。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說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是那麼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里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而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
有一天愛因斯坦跑來問叔叔:「什麼是代數」?叔叔就這樣解釋:「在算術中有很多問題不容易解決,要算又很難。而代數是一門『快樂』的數學,能很容易的幫人們解答困難的計算。我們把我們不知道的數叫著X,然後來捕捉它。你把它當作已知道的東西,建立一些關系,最後你就可以容易地得到它了。」然後叔叔給了他一本有代數問題的小冊子,愛因斯坦很快就學會了解決裡面的問題。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給他講了幾何中一個很美麗的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長邊平方一定等於兩短邊平方的和。叔叔沒有告訴他這個定理的證明,但是愛因斯坦在畫了許多直角三角形後發現這關系一直成立,感到非常的驚奇。
父親的生意做得並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裡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於是救濟他們。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都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裡吃飯,並和羞答答、長著黑頭發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後就和愛因斯坦討論,並且再繼續提供給他新的讀物。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的興趣火花,還不斷地輔導他。
麥克斯在愛因斯坦十二歲時給了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面幾何教科書,一下子攫取了愛因斯坦的心靈。愛因斯坦晚年時回憶這本神聖的小書時說:「這本書里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 這時愛因斯坦又想起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於是想要**證明這個定理。他花了三個星期最後找到一個方法,就是從直角三角形最長邊所面對的頂點作這邊的垂直線,於是把三角分成相似三角形,由此很容易證明這個定理。雖然這是一個古老得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定理,但是愛因斯坦經過一番努力總算得到了結果,他第一次體會到科學發現時的欣喜。
麥克斯每星期來時,都會幫他改一些習題,並且輔導他作一些較難的問題。過不久又引導他學習高等數學,十三歲時他已自學微積分了。當他的同班同學為那些平面幾何簡單問題和循環分數而皺眉頭時,愛因斯坦靠自學已經進入到無窮級數這些美麗神奇的「無窮世界」去了。 很快小愛因斯坦的數學程度超過了讀大學的麥克斯,比他大十一歲的醫科大學生再也跟不上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了。為了以後有共同談話的話題,麥克斯開始借哲學書給他看,愛因斯坦在十三歲就能看懂康德的《純理性批判》。這是一本對許多成人來說都算是枯燥艱深的書。這時候愛因斯坦閱讀的書就是數學、物理和許多哲學家的書。他不看小說,唯一的消遣就是拉小提琴。
麥克斯認為他已發現了一個神童,他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哲學家,將從愛因斯坦身上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