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歷史
㈠ 日本香道的歷史發展
日本香道文化起源大約於六世紀左右。從夕陽里,從海西頭,三桅船載來了唐朝的「香文化」。從此,香氣縹緲於推崇雅文化的日本,歷千年而不絕。不過,日本人講起香道的歷史,第一筆總是「香木傳來」的故事。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三年春(596年),有沉木漂至淡路島,島人不知是沉香,作為柴薪燒於灶台,香味遠飄,於是獻之於朝廷。隨後,經貴族學者三條西實隆和將軍近臣志野宗信的推動,香道成為室町時代東山文化中與茶道、花道並列的「藝道之花」。在那個華麗的背景下確立的「東洋三道」,猶如三條清流灌注至今。當時「香」又名「晡燒香」,僅於寺院重要法會活動時,燃香供佛、清凈壇場之用。後來「香」從佛壇走入王宮貴族,貴族們將香作為凈化居家、頭發及衣服薰香的用途,於是焚「香」的風氣,逐漸廣泛的傳開來。
在奈良時代,香主要用於佛教的宗教禮儀,人們將香木煉製成香,少數也用於薰衣或使室內空氣芬芳。
平安時代,香料悄悄走進了貴族的生活,伴隨著國風文化的興起,焚香成了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香的用途還只是限於作薰物。將各種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後以蜂蜜調和凝固,這就是所謂的「煉香」。隨著季節的更替共制六種薰香——「梅花」、「荷葉」、「侍從」、「菊花」、「落葉」、「黑方」——這都是因貴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用香薰衣,在室內燃香,連出遊時仍帶著香物,貴族們對香的偏好為輝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華服。薰香的配方現都由平安貴族的後人小心珍藏一代代傳下去。
到了鐮倉、室町時代,貴族衰敗,武士當權。一種純粹對香的愛好的風氣滋長了起來。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遠枯淡。同一時期,佛教中密教信仰與凈土禪的發展,繪畫中水墨畫的出現等使這種強調精神性的風潮影響不斷擴大。
香料越制越精細,聞香分香道具的改良進一步加快了香的普及。香的藝術性也開始逐步展現出來,從不少的和歌或物語文學作品中可看到對聞香的著重描繪。當時還有比試自己所藏的上等香的活動,而流行的連歌會也在一邊燃香的環境下進行。「焚繼香」與賽香的活動就是現行香道的雛形。以足利義政為中心的東山文化將聞香與茶道、連歌密切聯系了起來。香道二大流派始祖——御家流的三條西實隆與志野流的志野宗信——最終確立了香道的基礎。
現在香道使用的組香大多是江戶時代所制的。美麗的小道具以及精巧的盤物使的香道更為女性所喜好。町人階層的興起使香道也頻頻出現在平民的文化生活中,香道的傳播更廣泛了。然而,明治時期由於西方文化的侵入,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為只有上流階層參與的高級嗜好。二戰後,隨著花道、茶道的振興,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開了大門,御家流與志野流的繼承人們正在努力著日益擴大香道的影響。
㈡ 中國香道歷史淵源 還不知道什麼是香道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堅守令人愉悅和規矩的秩序,使我們在那種久違的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比的清靜之中。
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
㈢ 什麼是香道香道有何好處
1、香道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堅守令人愉悅和規矩的秩序,使我們在那種久違的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比的清靜之中。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漢族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
2、香道的好處:
1)葯用
香做為葯用的起源極早。香味有助於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並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相關測驗則顯示,空氣中所加入香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療法變成極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將香葯調入飲食而作成香葯果子、香葯糖水,並調龍腦、麝香入「龍凰茶園」中。而製作名貴的墨錠,也常調入龍腦、麝香。
2)祭祀慶典
開始大量豐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將香運用在繁復的禮拜儀式中,在祭祀的過程中,有時甚至必須燃燒數以噸計的香,乃至死亡時復雜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爾塔寶塔形的建築頂上,祭司經常點燃成堆的馨香來祭祀天神,他們認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諸神。在中國,有很多用香來祭祀及舉行典禮用香的記載,例如祭天地、祖先、親耕禮等。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由於河南開封地區發生旱災,仁宗就在西太乙宮焚香祝禱求雨,儀式中曾焚燒龍腦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後聖誕,從十天以前,皇後、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級官員,及宮內人吏都要依序進香賀壽。
3)薰衣
早在西漢就記載著以焚香來薰衣的風俗,衣冠芳馥更是東晉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時,由於外來的香輸入量大,薰衣的風氣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記載,宋代有一個叫梅詢的人,在晨起時必定焚香兩爐來薰香衣服,穿上之後再刻意擺動袖子,使滿室濃香,當時人稱之為「梅香」。北宋徽宗時蔡京招待訪客,也曾焚香數十兩,香雲從別室飄出,蒙蒙滿座,來訪的賓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氣習,數日不散。
4)宴會
古代在宴會及慶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場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參加宴會時,大都會在頭頂上戴一個蠟制的香膏圓錐體,讓它慢慢融化,使臉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漿。而古羅馬人,則常在公開的典禮和宴會上,遍灑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歡節目中,沒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禮貌的。古羅馬人甚至設了「玫瑰日」這樣的節目。有時在酒宴中,他們會從天花板上灑下布滿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國南宋官府的宴會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鄉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以及祝壽等宴會,細節繁瑣,因此官府特別差撥「四司六局」的人員專司。在《夢梁錄》卷十九中說,「六局」之中就有所謂的「香葯局」,掌管「龍涎、沈腦、清和、清福異香、香疊、香爐、香球」及「裝香簇細灰」等事務,專司香的使用。
㈣ 中國的傳統香道,為什麼被日本占據了主流
起源於中國卻被當成是日本人的東西,除了壽司還有香道。香道如何傳入日本?又為何成了日本的榮耀?想改變現狀,就要先知道。
日本香道文化起源大約於六世紀左右,從此歷千年而不絕。不過,日本人講起香道的歷史,第一筆總是「香木傳來」的故事。
用香薰衣,在室內燃香,連出遊時仍帶著香物,貴族們對香的偏好為輝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華服。薰香的配方現都由平安貴族的後人小心珍藏一代代傳下去。
到了鐮倉、室町時代,貴族衰敗,武士當權。一種純粹對香的愛好的風氣滋長了起來。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遠枯淡。同一時期,佛教中密教信仰與凈土禪的發展,繪畫中水墨畫的出現等使這種強調精神性的風潮影響不斷擴大。
㈤ 香道的介紹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堅守令人愉悅和規矩的秩序,使我們在那種久違的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比的清靜之中。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漢族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
㈥ 慶陽香道歷史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歷史悠久,夏、商時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稱北豳。春秋戰國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南北朝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後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並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陝西關內道。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後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陝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陝西布政司,並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並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歸屬隴東道(後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1930年前後,劉志丹、謝子長在陝甘邊界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隨之,建立了華池、慶北縣的革命政權,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寧縣的革命政權。同年11月,成立陝甘省,轄華池、慶北等縣;成立關中特區,轄新正、新寧等縣。1936年夏,建立了環縣、曲子兩縣蘇維埃政權。將慶北縣與華池縣合並為華池縣。同年,陝甘省改為陝甘寧省,省址由陝北遷環縣河連灣,冬季又遷曲子鎮,轄華池、曲子、赤慶、固北、定環等縣。1937年陝甘寧省撤銷,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3縣。1940年春,成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慶陽、合水、鎮原3縣。秋季,慶環,隴東分區合並為隴東分區,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鎮原、合水6縣。1949年5月,關中分區改為三原分區,新正、新寧縣歸三原分區。6月,新正、新寧縣改稱正寧、寧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專員公署,轄西峰市及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正寧、寧縣8縣1市,隸屬甘肅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屬甘肅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慶陽專員公署並於平涼專員公署,1962年1月慶陽與平涼分設,復為慶陽專員公署。1968年4月改為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0月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慶陽地區行政公署7縣1市。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慶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慶陽市。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㈦ 香道文化千姿百態,香道文化究竟與人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香道可以使人們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香道,就是品賞香的美感之道,與茶道、花道、琴道、書道並稱為中國傳統之魂,即五道文化。
「書道以明志、花道以養心、茶道以協和、琴道以怡情、香道以靜心」。五道之精髓,在於靜心悟道,香道尤以靜心為重,定則靜,靜生思,思而悟,悟則通。
隨著大家對精神文化有了越來越高的追求,不少朋友開始接觸並學習香道這種傳統而又高雅的文化。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和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生命,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比的寂靜之中。
綜上所述,「香道之道在心不在香。」品香的過程其實就是感悟生命的過程,閉目養神,靜靜地感悟香氣帶來的奇妙感受,浮躁的心也會變得踏實。
㈧ 中國的香道是從什麼時候來的
中國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炷香、兩甌茶,朋友聚會時聞香、品茗、彈琴、作畫,案前要焚香助興,甚至連洗澡時也有沐香的習俗。到了唐代,香道已經很盛行,宋元時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掛畫並稱為中國人的「四雅」。
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香的使用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屬精神范疇,又屬物質范疇。從人類衣食住行的生存環境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生活,從民間崇拜祭祀乃至社會各群體與香的關系,可以將香文化體系定位在中國香道這個座標。香道是華夏民族與自然和諧的智慧結晶,展現出大自然之美與人性化香韻的傳承歷史,留住了祖輩人的驚喜、愉悅、以至愛和夢想。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行列中香道佔有相當重要的成分。香之所以成為道,是大自然芳香物質數千年來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未因朝代和政治變遷而消亡;它凝聚民族情感、鏈接公共意識、展現社會再生活力、傳承歷史文化的生命特徵正是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從華夏文明初創迄今,塑造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氣質的也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文化史,它的理論框架,讓全世界的人望其項背。
追溯道文化的歷史,華夏人文初祖創說的太極模式。一個黑點一個白圈代表恆定,一個白魚和一個黑魚互抱互回代表恆動。恆動的陰陽魚承載著恆定的黑白魚眼,形成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生生不息的陰陽運動模式。這個運動模式平面地、簡明地、樸素地揭示了宇宙大自然的運動規律,相對與絕對的對立統一觀,是道文化的自然觀,哲學觀。所以我們說陰陽太極圖即是道。它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創了一條巨河大川,容納了萬象自然。中國的香文化在萬象自然中形成的香道體系,正是老子《道德經》中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產物。
中國香道是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它源自岐黃故里的醫文化,所以甘肅東部的慶陽是中國香道的發源地。中國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將此升華為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尋找出一種憑借理由,將它納入「道」的范疇,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和學術界的爭鳴,作為岐黃故里的我們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探索、研究、發掘它的責任。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於是我們在慶陽市連續六屆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中得到啟迪,「香」的文化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益經驗,為此書的編寫找到了一個切入口、生發地,讓我們看到了香文化的廣闊道路和輝煌前景。
香道博大精深,並不只是狹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從香道在中國的歷史來看,漢代之前用香是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風氣更盛,東西文明的融合,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宋元時,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為「坐香」與「課香」,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但到後來,隨著國勢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漸退出貴族和文人的清閑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曉「香道」一詞,令人扼腕。
我國早在記載夏、商、周三代歷史的《尚書》之中,就已談到「香的精神層面」,所謂「至治馨香,感於神明。」又說「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董說(若雨)所著《非煙香記》,提到所謂的「振靈之香」。他說﹕「……振靈香屑,是能熏蒸草木,發揚芬芳……振靈之香成,則四海內外百草木之有香氣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靈,化而為香,故曰振靈。」由此可知古人對於香氣的闡釋,已經不只是物質、官能層面的東西而已。
《聖經.出埃及記》之中,上帝指導梅瑟(摩西)製作「聖香」,吩咐他要把香製成「純潔和神聖」的東西,將它當成「聖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來人對於「香」的重視程度,香已經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圍,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也提到筆者稱之為「香道的理想國」的遙遠地方。這個國度距離我們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恆河沙之遙,眾香國里的如來,佛號「香積」,在這個佛土裡上,亭台樓閣充滿著香氣,土地是香的,花草園林也都會產生香氣,佛菩薩們所吃的是香氣,毛孔當然也散發著妙香。這是個完全籠罩著香氣的「清凈樂土」,所以說「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如此可愛的「香道的理想國」能不令人嚮往嗎?或許今天提倡「環保」的人士,應該以這個「香道的理想國」為追求的目標吧,對了,香至尊就有的,還有實體店可以參觀
㈨ 中國的香道起源是哪裡
中國香道是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它源自岐黃故里的醫文化,所以甘肅東部的慶陽是中國香道的發源地。中國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將此升華為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尋找出一種憑借理由,將它納入「道」的范疇,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和學術界的爭鳴,作為岐黃故里的我們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探索、研究、發掘它的責任。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於是我們在慶陽市連續六屆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中得到啟迪,「香」的文化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益經驗,為此書的編寫找到了一個切入口、生發地,讓我們看到了香文化的廣闊道路和輝煌前景。
香道博大精深,並不只是狹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從香道在中國的歷史來看,漢代之前用香是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風氣更盛,東西文明的融合,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宋元時,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至明代,香學又與理學、佛學結合為「坐香」與「課香」,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爐、瓶、盒三件一組的書齋案供以及香案、香幾成為文房清玩的典型陳設。但到後來,隨著國勢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漸退出貴族和文人的清閑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曉「香道」一詞,令人扼腕。
我國早在記載夏、商、周三代歷史的《尚書》之中,就已談到「香的精神層面」,所謂「至治馨香,感於神明。」又說「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董說(若雨)所著《非煙香記》,提到所謂的「振靈之香」。他說﹕「……振靈香屑,是能熏蒸草木,發揚芬芳……振靈之香成,則四海內外百草木之有香氣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靈,化而為香,故曰振靈。」由此可知古人對於香氣的闡釋,已經不只是物質、官能層面的東西而已。
《聖經.出埃及記》之中,上帝指導梅瑟(摩西)製作「聖香」,吩咐他要把香製成「純潔和神聖」的東西,將它當成「聖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來人對於「香」的重視程度,香已經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圍,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也提到筆者稱之為「香道的理想國」的遙遠地方。這個國度距離我們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恆河沙之遙,眾香國里的如來,佛號「香積」,在這個佛土裡上,亭台樓閣充滿著香氣,土地是香的,花草園林也都會產生香氣,佛菩薩們所吃的是香氣,毛孔當然也散發著妙香。這是個完全籠罩著香氣的「清凈樂土」,所以說「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如此可愛的「香道的理想國」能不令人嚮往嗎?或許今天提倡「環保」的人士,應該以這個「香道的理想國」為追求的目標吧。
想要購買的沉香的可以去香至尊查看,那裡的沉香種類全,價位也不高,還有實體店可以參觀,是不錯的選擇。
㈩ 中國香文化,香道是什麼
中國香道 沉香線香 沉香香品 沉香盤香
首先我們要說明道是什麼?道在中國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規律。先賢謂之曰:「天地萬物的根本規律謂之為『道』」。中國香學之道是華夏祖先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個融哲學思想、文化、醫學、葯學、養生、美學、工藝製作等為一體的系統學說。雲起香堂 中國香道養生首選品牌!帶您共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感悟。
古人流傳至今的香是內涵豐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審美的,講究典雅、蘊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詠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還是「究心」的,能養護身心,開啟性靈;它還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講究心性的領悟。香切近人的心性之時,便才使人們從心靈深處喜歡上了它。
我們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豐富多彩的,幾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一種香品的製作過程幾乎是中國文化精華的濃縮,既分陰陽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葯採摘時間亦有嚴格的限制。一個傳統正宗香方的組建,既要從人天關系著眼,又要從性命關系入手。和香家還必須熟知香葯葯性,在對眾多的香葯炮製及配伍和合的過程中還要導順治逆,為使組方設計的效果更加理想,甚至還需識天時、明地理、擇時擇地和香,上好的香品還須經過窖藏,深度地和其葯性才能成為香中佳品。
歷史上,人們在品香時的形式及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唐代的李密喜歡獨自一人攜香具香品入山嶺之中,選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後讓香氣與山中的樹木清香融為一體,使身心浸淫在青山綠水和特殊的香氣之中,「舒嘯情懷,感悟天地之理」;宋代的蔡京品香則要有氣勢,要使煙氣蓬勃而出;徐鉉則一生焚香伴月等。從這些現象中,我們似乎可以領略到他們每一次品香都是在感悟著什麼,也或許是一次次的開悟或心靈轉化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