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農業稅歷史

農業稅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6:03:52

❶ 試述我國取消農業稅的歷史背景及其重大意義

取消農業稅的最大意義是還農民平等權利。

12月26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分組審議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代表們表示,依法取消農業稅非常必要,建議將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經審議後提請本次會議表決。

自溫總理宣布將逐步取消農業稅以來,「廢止農業稅」彷彿成了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政績,全國已經先後有28個省份搶先邁進了「後農業稅時代」。當然,對於廣大農民,這至少不是一件壞事。不過,各級政府決策者多將取消農業稅視為「減負」的重要舉措,這種單純的經濟視角倒令我有幾分擔憂。

事實上,取消農業稅的最大意義不是「減輕農民負擔」,而是歸還了廣大農民平等的公民權利。眾所周知,農民肩上的沉重負擔,大都來自各級政府創造的「雜派」,而多半與法律明文規定的「正稅」無關。

把「農民負擔沉重」的賬算到農業稅頭上,多少有點不公平。農業稅最大的弊端在於其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公民權利。秦暉先生曾指出,農業稅不是個人所得稅(沒有起征點),不是營業稅(不區分生產的盈利性),不是資產稅(土地不是農民的私產),而是一種典型的「身份性貢賦」。只要脫不了「農村戶口」,農業稅就如影隨形地跟定你,活到老、繳到老。布凱南說「稅收是權利的成本」,但「農業稅」這筆成本卻沒有給農民來帶額外的權利。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公民權利才有了存量增長。

從權利視角看農業稅的存廢,後農業稅時代應當是農民權利時代。取消農業稅只是前奏,農民權利的擴展才應該是主旋律。

後農業稅時代成為農民權利時代,才能真正走出「黃宗羲定律」。農業稅只佔全國財政稅收總額的百分之一,徹底廢止農業稅,對國家財政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取消農業稅對於抑制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財政汲取沖動同樣作用不大。只要農民的權利無法形成對基層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日久天長,不斷自我膨脹的基層政府部門照例會想方設法開動行政權力的「抽水機」,從農民身上抽取維持自身運轉的財政資源。稅廢去而費復來,「黃宗羲定律」還將繼續發揮作用。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稅費的不斷減免,基層政府財政頹勢已現,入不敷出者眾多;若未來上級政府的政策約束有所松動,新一輪的「稅免費興」很可能卷土重來。

後農業稅時代成為農民權利時代,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早有人指出,農民的貧困源於權利的貧困。28省取消農業稅後,農民增收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正是由於權利的貧困,當農業稅成為歷史的時候,農民仍然面對幾倍於農業稅減免額的土地流轉收益被剝奪的尷尬現實。正是由於權利的貧困,當農業稅成為歷史的時候,農民仍然很難獲得足夠的教育、衛生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人力資本存量和勞動回報率始終在低位徘徊。簡言之,在權利貧困現狀得到根本改善之前,農民既無法得到應當獲得利益,也無力提高勞動的回報率,增收的難度依然很大。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重和增收難的問題,和諧的新農村將永遠停留在美好的規劃圖之中。而只有在農民權利時代中,負擔和增收問題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政府決策者不應僅僅從經濟或財政的角度審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指日可待,而建立起切實保障農民平等公民權利的制度機制,路途卻依舊山高水長。

❷ 中國古代取消過農業稅嗎

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到漢初形成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六次會議於1958年6月3日頒布了農業稅條例,並實施至今。這一古老的稅種,已延續了2600年的歷史。歷史上,「皇糧國稅」一直牽動著中國的興衰。盡管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改革,以擴大納稅面,讓有地產、有錢財的人多納稅,但由於吏治腐敗,負擔最終轉嫁到農民頭上。即使是屢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暫的輕徭薄賦,歷代封建統治者始終未能跳出農民負擔越減越重的「黃宗羲定律」。

❸ 中國哪個朝代開始徵收農業稅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農業稅收為春秋時期(前594年)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漢代叫「租賦」,唐朝稱「租庸調」,國民政府時期叫「田賦」;期間在歷朝對稅制多次進行改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未停止徵收農業稅。中國為傳統的農業國,農業稅收一直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國庫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稅收。從現代意義來看,農業稅一直被農民稱為「皇糧國稅」,盡管農民負擔問題一直困擾中國大陸,但農民一直認為納稅是一種義務,對農業稅未有對抗心理。到2005年廢止農業稅止共計實行了整整2600年。

❹ 我國取消農業稅的歷史背景及其重大意義是什麼

我國取消農業稅的歷史背景:
1、農村稅費增長與國民經濟發展不協調。
2、城鄉稅制結構不合理。
3、我國具備了取消農業稅的能力。
4、取消農業稅是適應加入WTO後農產品競爭的需要。

我國取消農業稅的重大意義:
1、是對農民的一種解放。
2、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一項巨大成果。
3、是我國稅收制度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是一個里程碑。
4、是體現城鄉居民公平負擔,統一納稅原則。
5、是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消除城鄉差別。

農業稅:
是國家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俗稱「公糧」。2006年2月22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張面值80分的紀念郵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農業稅》,以慶祝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在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稅收的終結。作為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停止徵收農業稅不僅減少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農民的公民權利,體現了現代稅收中的「公平」原則,同時還符合「工業反哺農業」的趨勢。從1992年開始,中國改革開放正式對農業體制進行改革,2006年廢除延續千年的農業稅,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❺ 中國歷史上最早徵收農業稅是在哪個時期又是什麼時候徹底廢紙農業稅的

公元前594年魯宣公開始徵收的初稅畝,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農業稅,也是中國最早的稅種。到2006年徹底廢止農業稅,整整是2600年。在2600年間,農業在中國始終佔主體經濟地位、農業稅是國庫的最主要來源。

❻ 中國農業稅 始於什麼時期

農業稅起源很早,中國過去稱田賦,西方國家稱地租稅或土地稅。在封建社會,農業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是封建制國家最主要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體。但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隨著工業、商業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當代世界多數國家的農業稅已不是主體稅收,而是作為財政收入的輔助手段。
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到漢初形成制度。這一古老的稅種,已延續了2600年的歷史。歷史上,"皇糧國稅"一直牽動著中國的興衰。盡管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改革,以擴大納稅面,讓有地產、有錢財的人多納稅,但由於吏治腐敗,負擔最終轉嫁到農民頭上。即使是屢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暫的輕徭薄賦,歷代封建統治者始終未能跳出農民負擔越減越重的"黃宗羲定律"。

❼ 中國農民,農業稅是那年那月誰提出取消的

我來說幾句:應該說從2006年的1月1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高票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取消農業稅,這意味著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正式走入歷史。這標志著中央原定的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的目標提前實現,標志著中國歷史上沿續2000多年的農民「皇糧國稅」行將結束,標志著國家與農民的分配關系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❽ 農業稅起源於什麼時期

起源於春秋時期,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實行「初稅畝」,拉開了農業稅徵收的序幕。中國歷史課本上有的

熱點內容
師德閱讀答案孫春平 發布:2025-07-12 17:44:03 瀏覽:999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