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鼓的歷史

鼓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8:11:17

Ⅰ 小鼓的歷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樂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鼓,是中國古代十大樂器之一。

Ⅱ 鼓的歷史中具有什麼作用

鼓,在歷史中不同階段具有不同作用:
(一)祭祀器具。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二)狩獵助威。在狩獵時期,鼓在狩獵征戰活動中,廣泛應用於鼓舞狩獵人士氣。
(三)樂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
(四)軍事助威。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在軍事上已經得到普遍地運用。《帝王世紀》記述,早在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

Ⅲ 大鼓的發展歷程

鼓出現在原始時代。
自漢以來,鼓的形制多樣,用途甚廣,廣泛流傳。
鼓:在原始時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由陶土製成。另有一種鼉鼓,相傳黃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戰中,
曾九戰不勝,後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80面,一震500里,連震300O里,以鼓聲大壯軍威,終於擒殺了蚩尤。
夔與鼉古文相通,據記載,夔其狀如牛,居於大澤,水陸兩棲,每到雷雨季節便發出令人振憾的吼叫,
《山海經. 大荒東經》有:「雷澤有神,龍首人頭,鼓其腹而熙。」夔被先民奉為雷神和音樂之神。
其實夔就是鱷魚,鼉鼓就是用鱷魚皮作膜面的鼓,1978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鼉鼓實物,
距今4000多年,鼓腔用樹干製作,外施彩繪,鱷魚皮蒙面,高約一米,徑一端0.4米,另一端0.5米,出土時蒙面已朽
,但鼓腔內仍可見散落的鱷魚皮。
自商代後,鼓有多種形制,1977年在湖北崇陽出土一件晚商至西周早期的銅制賁鼓,可能是仿牛皮製作,形如賁字,
鼓面條紋清晰,工藝精美。
1960年和1975年,在雲南祥雲大波那和楚雄萬家壩出土了16件戰國時期的銅鼓,這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少數民
族銅鼓。
後來發展到鼓身下有鼓座,鼓身上有羽毛作為裝飾,以動物皮革作為膜面,有代表性的實物如湖北江陵望山一號
楚墓的虎座鳥架鼓。曾侯乙墓也出土懸鼓。
在漢代興起的鼓吹樂中,鼓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元4世紀時,又有腰鼓、齊鼓、羯鼓、達卜等流行。
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所用到的就有節鼓、檐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連鼓和桴鼓等10餘種,此時並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鼓樂演奏者。
宋時在民間某些器樂合奏或供統治階級享樂的教坊樂部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又有銃鼓流行,
明清以來,隨著戲曲及其他民間音樂的進一步繁榮,鼓類樂器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是打擊敵人、驅除猛獸的號角和武器,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古代常
把鼓作為一項最隆重的禮儀。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劇、曲藝
、歌舞、喜慶集會和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金杯鼓廠提供,望採納謝謝

Ⅳ 鼓的歷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鞀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Ⅳ 鼓的典故歷史由來有哪些

易.系辭上》:「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韓康伯註:「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後以「鼓物」指使萬物生長。晉 陸雲《南征賦》:「振南箕以鼓物,冒慶雲而崇蔭。」
同「鼓盆」。宋 劉克庄《風入松.福清道中作》詞:「蕭瑟搗衣時候,凄涼鼓缶情懷。
《列子.湯問》:「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淮南子.說山訓》:「昔者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高誘註:「瓠巴,楚人也,善鼓琴。淫魚喜音,出頭於水而聽之。」後用為音樂高妙的典故。瓠巴,亦作瓠芭。漢 王充《論衡.感虛》:「瓠芭鼓瑟,淵魚出聽。」

Ⅵ 鼓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

那是在遠古時期,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明了很多狩獵工具。

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這件事給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

有一天,黃帝正在馴馬,他無意間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黃帝伸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

黃帝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黃帝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

這時,黃帝的馬聽到這聲音,猛地受了驚,竟沖出了木欄,全部跑掉了。黃帝很是驚奇,他便召集來各個部落首領和大臣,去問大家這是怎麼回事。這時,常先趕來,他問明了情況,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黃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常先趕快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裡面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

常先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他向黃帝請求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東西,重新再做一個,黃帝答應了。

常先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他把里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動。常先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鼓」。

誰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在路過這棵大樹時,九天玄女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才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有適合的皮子而發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她只好托夢給常先。

九天玄女在夢中對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裡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只有一隻腳,身子卻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海洋上不是刮風便是下雨。

那隻怪獸兩隻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雷獸。雷獸整天在海里無憂無慮,喜歡仰面躺卧,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

九天玄女還說,用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他忙把夢里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馬上命令大將應龍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

不幾天,大將應龍就把野牛和雷獸捉拿回來,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0根。

傳說在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經把800面牛皮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軍隊沖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0面大鼓一齊擂動。蚩尤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

黃帝軍隊乘著鼓聲,發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了。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做「戰鼓」。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在我國古代,革類樂器佔了大多數,皮革是在狩獵生活中能經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們製作衣服之外,還能製成多種擊奏樂器,這些樂器在地廣人稀的生活與生產環境中,以它的洪大聲音,起著鼓舞人心、協調動作、傳遞信息、驚嚇野獸等多種作用。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按漢代學者戴聖所著的《禮記·明堂位》中的記載,遠古的伊耆氏時代就有土鼓。傳說伊耆氏所制的土鼓,是以陶土為框以革為兩面,用草紮成的鼓槌進行敲擊。

鼓在商代是流傳非常廣泛的樂器,商周以來鼓的種類很多,據《禮記·明堂位》中說:「夏後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懸鼓。」

足鼓為鼓下帶足,商代晚期的雙鳥饕餮紋銅鼓即是足鼓,鼓腔兩面飾鼉皮紋,鼓腔的下部有四個獸首為足。由於當時的青銅器冶煉技術與鑄造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因此這些銅鼓的造型非常精美。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種非常近似於後來民間流行的「撥浪鼓」的樂器,不過這時的鼓是穿在木柄上,在鼓框的兩邊系著兩條繩,繩端是小珠,當手搖木柄時,這兩個旁耳就會來回敲擊鼓面,發出聲音。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

在《詩經》中所記載的29種樂器中,打擊樂器就佔21種,其中單是鼓類就包括賁鼓、縣鼓、鼉鼓、鼓等。在大射儀樂隊中,還使用了建鼓、羯鼓、應鼓、鼓等打擊樂器。

春秋時期,銅鼓則非常流行。在這一時期,這些銅鼓還並不是完全作為樂器使用,而是炊具與樂器共存的角色。到了公元前7世紀,才作為專門樂器使用。這時的形制也較為穩定,鼓上還繪有多姿多彩的圖飾。銅鼓在當時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徵,後來則多用於戰事,也作為祭祀、賞賜和進貢的重器。

鍾鼓之樂是以編鍾和建鼓為主組成的大型管弦樂隊,興起於西周而盛行於春秋戰國。後來,人們在湖北隋縣所發掘的曾侯乙鍾鼓樂隊是這種音樂形式的實物例證。建鼓此時是作為控制節奏,帶有指揮作用的,鼓體用巨大的木柱貫穿其中。

在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相結合的漢代鼓吹樂中,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排簫與鼓所組成的簫鼓樂隊,作為儀仗音樂,巨大的建鼓被置放在鼓車之上,由兩個樂工站在車上進行敲擊。

漢代的百戲就是盛行於漢代的大型鍾鼓樂隊,以鼓為主,並配有簫、笙、築、瑟、編鍾以及編磬等樂器,所用的鼓包括建鼓和應鼓。應鼓為應和大鼓的意思,它是一種放置在大鼓旁邊的小鼓,另外還有一種鼓,在百戲中起掌控節奏作用,被稱為鼓。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戰爭頻繁,使得大量少數民族的打擊樂器傳入中原,如羯鼓、腰鼓、答臘鼓、都曇鼓、毛員鼓等,這些樂器隨後都盛行於唐代,被廣泛應用於隋唐的燕樂中。

由於當時少數民族過著游牧生活,流動性強,因此鼓的形狀也變得略小,為了便於攜帶,將鼓腔的腰間部位進行內縮,用繩索將鼓皮固定,這種鼓被稱作細腰鼓,與中原地區凸腹形的大型鼓有所不同。

隋唐時期的燕樂,將少數民族的音樂與外來的音樂,融匯於漢民族音樂之中,展現出一種全新的風貌。在隋九部樂與唐十部樂中,出現了節鼓、腰鼓、羯鼓、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雞婁鼓、齊鼓、擔鼓、連鼓、革鼓、桴鼓、同鼓、王鼓、正鼓、和鼓、檐鼓等近二十種鼓,和漢代以前的鼓已經有所不同。

宋代的教坊大樂,是宮廷燕樂中最盛大的合奏形式,據說當時使用了200面羯鼓、兩面大鼓、兩座羯鼓,鼓聲震天,陣容龐大。而用於祭祀儀式和朝會儀式的雅樂,則多用建鼓、應鼓及鞞鼓。作為軍樂或儀仗使用的鼓吹樂,是以鼓和吹管樂器為主,人數達到數千人。

元代承襲了宋代遺制,在宮廷雅樂中,使用了建鼓、鞞鼓、應鼓、晉鼓、雷鼓、路、雷、路、雅鼓、相鼓、搏拊等十二種打擊樂器;在宴樂部分,則有杖鼓、扎鼓、漁鼓、和鼓、金鞚鼓、金鞚稍子鼓、花腔稍子鼓等。其中的晉鼓,多用於祭天時用,鼓身高兩米多,鼓面直徑約四尺,鼓面繪有雲龍裝飾。

明清以來,鼓的數量與種類不如唐宋時期多,主要是因為當時以戲曲說唱、民歌小調為主,樂隊則以拉弦樂器為中心,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鼓大部分以來自西域的腰鼓為主,包括荸薺鼓、板鼓、堂鼓、缸鼓、腰鼓、書鼓、八角鼓等,作為戲曲、民間音鼓、崑曲、江南絲竹等的伴奏。

在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鼓與其他藝術形式不斷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展現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們或陽剛、或優美,或威風凜凜,或靈動輕盈,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它傳達出的信息,從根本上說,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種群體精神風貌。

Ⅶ 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是怎麼的

那是在上古時期

Ⅷ 鼓的歷史資料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音)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發展歷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間粗,兩端細,呈筒狀,兩面蒙以牛皮或騾馬皮,在鼓身一側有兩個鼓環,環上系繩子,用於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種規格,但沒有固定音高,發音清脆,常用於民間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樂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時,將腰鼓斜掛在腰側,雙手各執鼓棰擊奏。

熱點內容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
初一下學期地理 發布:2025-07-12 06:27:41 瀏覽:3
如何愛校 發布:2025-07-12 04:25:07 瀏覽:950
美國研究生數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12 02:36:31 瀏覽:902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