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醫發展歷史

中醫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8:15:57

① 中醫的歷史多少千年了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1)中醫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② 中醫發展經歷了哪些歷程

中醫歷史應該在3000年左右,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③ 中醫的發展史,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中醫發展史是研究中醫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

中醫發展史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學科之一,是中醫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又是與社會科學有著極為密切聯系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中醫學通史、斷代史、專科史、疾病史、學術發展史、學術思想史、各家學說、學術流派和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科學技術史、經濟史等基礎理論、相關學科及中醫臨床各個學科。

中醫發展史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探討中醫學的起源,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社會背景、人文因素、科學技術與文化、醫政、中醫教育、流行病、國外醫葯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特點及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及學術流派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與完善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突出闡明中醫學的發展軌跡,中醫學的實踐和理論在發展過程中的辯證關系,著重於研究中醫學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因此學習中醫發展史對於認識現實,預見未來,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明確中醫學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發展史在吸取《中國醫學史》《中國醫學通史》《中國醫葯簡史》《中醫近代史》《中國針灸史》《針灸推拿史》《葯學發展簡史》《中醫骨傷科發展史》《中外醫學交流史》《中醫學術發展史》《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中醫葯文化學》《中國醫學文化史》《中醫各家學說》、《中醫臨床醫學流派》等教材及專著優點的基礎上,減少交叉重復,突出以史為鑒,著重於研究探討中醫學發展進程中發展較快的動力,停滯不前的原因;影響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哲學、地域環境及外國醫學等);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

中醫學是我國人民在生產、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從遠古至春秋、戰國至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紀6個時期。

遠古至春秋時期為原始的中醫葯起源和經驗積累階段,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極其膚淺。戰國至秦漢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篇》《扁鵲內經》《扁鵲外經》《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相繼問世,尤其是《黃帝內經》及《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與臨床基礎。

晉唐時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用葯經驗,諸多方書保存並記載了大量的方劑與葯物,為金元時期的醫學創新奠定了基礎。

宋金元時期,戰爭連綿,尤其是宋金對峙,飢餓驚恐勞役,疫病流行;濫用《局方》,用葯多偏溫燥,墨守《傷寒論》成規,操古方治療今病,難以滿足臨床需要;加之統治者對人們的思想束縛相對較少,文仕通醫,文人從醫,使中醫學隊伍擴大,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為基礎理論的創新,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爭創新說,提條件。因此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爭創新說,提出「六氣皆能化火」,「臟腑辨證說」,「歸經學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病由邪生,攻邪已病」,「陰證論」,「相火論」,「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等,出現了「新學肇興」的大好局面,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都取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諸多流派紛呈,故有「醫之門戶分於金元」之說。

明清時期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社會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的局面,中醫學依靠「金元醫學」之慣性繼續向前發展。中醫學理論體系漸臻成熟,臨床各科診治水平明顯提高,溫補之法盛行,經典著作考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溫病學說的形成及《本草綱目》的問世,則反映了中醫學的新成就。大力推行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更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但是晚清閉關自守,濃厚的尊經風氣,以及西醫傳入,使中醫學停滯於既有的「完美」,對其以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社會文化背景十分復雜,中醫學的發展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不但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還受到歧視和限制,因此中醫學在學術革新和抗爭運動相互交織的極其困難條件下緩慢地發展,「改良醫學」成為這一時期中醫學變遷的總基調。編纂刊行中醫學叢書、全書、工具書及醫案醫話,對保存、傳播、普及中醫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民間中醫教育的迅速發展,許多中醫葯學術團體的成立,大量中醫葯報刊的出版等,為後半葉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部分醫家從事溝通中西醫之間的工作,形成中西醫匯通思潮和學派。

20世紀後半葉政府極為重視中醫學的發展,積極建立中醫葯和針灸研究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教育,在全國興辦中醫醫院,成立中醫葯學術團體,大規模校勘整理出版中醫古籍,出版中醫葯報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醫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並且逐步走向世界。

④ 中醫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人們觀察周圍生活環境,為了生存通過長期和疾病做斗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醫家廣泛吸取了百家之長,為治療疾病所用,產生了大量理論書籍。醫書因不會對統治者統治造成影響而被大量保存,但秦漢時期戰爭和漢朝統治者推行迷信進行思想控制,印刷技術限制,大量醫書失傳。隋唐時期中醫得到了長足發展。宋金元時期由於戰爭醫書又大量失傳,僅《黃帝內經》在宋朝就兩度失傳,後經多方努力在四川找到孤本才得以重新問世。但由於戰爭外傷,脾胃等理論得以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瘟疫流行,溫病學得到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切下,中醫書籍被重新整理,裝訂,改編,並大量印刷,各國熱愛中醫人士共同努力,中醫理論引入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中醫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現在歐洲許多醫學院都把中醫理論作為必修課。未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將是大趨勢,人類最終能戰勝疾病。

⑤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中醫的歷史有5000年了,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⑥ 中醫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抄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東襲瀛人稱之為「皇漢醫學」。中醫葯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慢慢開始
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中醫診察疾病的手段主要為望、聞、問、切「四診」;中醫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綱來辨證,就是指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來歸納和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印證彼此力量消長等情況。
2000多年了!

希望你能滿意喲!

⑦ 中醫的發展史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祖傳背景、人文因素、科技文化、醫政、中醫教育、傳染病、國外醫葯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發展特點及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演變軌跡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著重研究中箕學發展的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特點,揭示不同時期中醫學發展特點與規律,以揚長避短,為當代及今後中醫學發展提供借鑒。可作為中醫院校各專業的基礎教材供學生使用,也是中醫愛好者了解中醫歷史的有益讀物。

⑧ 中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醫的歷史有五千年,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⑨ 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

中醫是指中國漢族的勞動人民們所創造了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醫學,因此也被稱為漢醫,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預防的一門學科。

最早的中醫是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中醫理念,以後又經過了歷代的總結和發展。

(9)中醫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在中醫學中,最有影響的醫葯神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中國醫學史》作者陳邦賢說:中國醫葯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

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間接說明了針葯的淵源,有尊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關於中葯,特別是植物葯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者,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即是借黃帝與岐伯之口,來傳達中醫學流傳千古的理論體系。

此外,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脫離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保護腸胃;有巢氏構木為巢,使人們避開了禽獸蟲蛇的侵擾與外傷。

灸法起源於我國北方高寒地帶,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是適應北方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湯劑之創始者伊尹,為商湯之相,以滋味說湯。

《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葯,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此外,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內經》時代,中國已經有較細致的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形態、大小、容量等人體解剖記載,還有對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認識的記載,這些理論既有專篇論述,也穿插於其他說理性的篇章。

熱點內容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
初一下學期地理 發布:2025-07-12 06:27:41 瀏覽:3
如何愛校 發布:2025-07-12 04:25:07 瀏覽:950
美國研究生數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12 02:36:31 瀏覽:902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