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歷史
❶ 舞鋼的歷史
舞鋼古今滄桑
舞鋼市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時,這里為傳說中的古帝柏皇氏後裔的封地柏子國,後為楚所並。戰國時屬韓,稱合伯,是著名的冶鐵鑄劍重地。蘇秦曾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棠溪、合伯、龍淵」。現已發現的許溝、溝頭趙、翟庄、尖山、圪壋趙、石門郭等冶鐵遺址,均為戰國至漢代的遺跡殘留。著名的龍泉寶劍,就是用楊庄鄉龍泉水淬火製成的。西漢時分屬西平、舞陽,北魏時改屬西舞陽縣,唐代屬舞陽縣,以後歷代相沿。廟街鄉大韓庄是東漢大司空韓棱的家鄉。唐代大詩人李白、宋代詩人黃庭堅都曾在這里寫下了歌詠山川勝景的詩篇。歷代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增添了自然山水的美好風光,創造了人類的文明史。
❷ 河南省舞陽縣歷史
舞陽,夏禹時即得名。因在舞水之陽(山南水北為陽),故稱舞陽。
春秋戰國時期,全境先後分屬楚、韓、魏等國。
秦時期置舞陽縣。
南北朝時期屬魏司州,分西舞陽(上澧河店)、北舞陽(北舞渡)。
隋朝開皇元年(581年)又合置北舞陽,城邑在北舞渡,屬穎川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屬河南道許州。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復置舞陽縣,城邑由北舞渡遷今縣城所在處。唐朝元和十三年(818年)城邑置於吳城鎮,宋朝時改屬穎昌府。
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罷縣置巡檢司入葉縣。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復置舞陽縣,屬裕州。
明朝時屬南陽府裕州。
民國初,屬南陽道,民國三年(1914年)8月改屬汝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舞陽隸屬河南省第六行政區(南陽)。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行政區,舞陽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舞陽解放,屬豫陝鄂行政區第七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改屬豫西行政區第二專區。
1949年2月,改屬許昌專區。
1973年12月,析出三里河以南的棗林、武功、尹集、楊庄、尚店、八台6個公社,置省轄舞陽工區(今為平頂山市舞鋼市)。
1982年2月屬漯河市。
❸ 請教河南省平頂山市舞鋼市的歷史沿革
舞鋼市歷史沿革 舞鋼市(原舞鋼區)以當地最大的企業舞鋼公司命名。春秋時為柏子國,後為楚,戰國時屬韓,稱合伯。秦置柏亭,漢代分屬汝南郡西平縣、南陽郡舞陰縣。北魏時為西舞陽,隋為北舞縣。唐開元四年為舞陽縣。 1970年國家在馬鞍山南麓、石漫灘水庫南岸興建舞陽特厚鋼板廠,由河南省成立平舞工程會戰指揮部,負責其全面領導。1972年3月成立平舞工區市政建設處,負責市政籌建工作。1973年12月設立舞陽工區辦事處(地級),以舞陽縣的(三里河以南區域)楊庄、八台、武功、棗林、尚庄、尹集6公社為其行政區域(中共河南省委員會1973年12月16日報告備案),屬河南省革委會直轄。1977年5月撤銷舞陽工區辦事處,並入平頂山市(中共河南省委員會1977年5月30日報告備案),同年11月設立平頂山市舞鋼區。1979年10月平頂山市的舞鋼區劃歸許昌地區(中共河南省委員會1979年9月10日報告備案)。 1982年9月22日,國務院批准將許昌地區的舞鋼區劃歸平頂山市。1990年9月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平頂山市舞鋼區,設立舞鋼市(縣級),同年10月正式實施。 1997年,舞鋼市面積645.6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4個街道、3個鎮、7個鄉:埡口街道、寺坡街道、朱蘭街道、院嶺街道、尚店鎮、尹集鎮、八台鎮、楊庄鄉、鐵山鄉、武功鄉、棗林鄉、安寨鄉、王店鄉、廟街鄉。市政府駐埡口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313089人,其中:埡口街道19248人、寺坡街道23455人、朱蘭街道19533人、院嶺街道13281人、尚店鎮22197人、八台鎮35803人、尹集鎮23526人、安寨鄉21044人、棗林鄉30320人、廟街鄉14332人、鐵山鄉21880人、武功鄉26019人、楊庄鄉25949人、王店鄉16502人。 2005年,舞鋼市鄉鎮區劃調整:撤銷王店鄉,並入尚店鎮管轄,尚店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安寨鄉,並入棗林鄉管轄,棗林鄉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5年12月31日,舞鋼市轄4個街道、3個鎮、5個鄉:朱蘭街道、寺坡街道、院嶺街道、埡口街道;尚店鎮、八台鎮、尹集鎮;棗林鄉、廟街鄉、鐵山鄉、武功鄉、楊庄鄉。 2007年4月,八台鎮趙案庄、張我庄、張樓三個行政村3.7平方千米,近5000口人,劃歸礦建街道辦事處管轄。
❹ 平頂山的歷史!
1、平頂山為古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故平頂山又稱鷹城。平頂山市古為豫州地。殷商時期,為應、桀部落,西周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
2、秦統一後,平頂山境域屬潁川郡、三川郡和南陽郡。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北部仍屬潁川郡。
3、隋朝分屬襄城郡和潁川郡,唐代先後分屬汝州郡、許州郡、襄城郡,宋元起止明清分屬汝州、許州和裕州。
4、民國初年屬河洛道、汝陽道,後分屬豫南道、豫東道、豫西道。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頂山地區分屬洛陽專區、許昌專區。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平頂山市,為省轄。
6、1960年,撤銷寶豐縣,將原縣屬行政區域劃歸平頂山市,次年又恢復寶豐縣制,仍歸許昌專署領導。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實行雙重領導,以煤炭部領導為主,河南省領導為輔。
7、1968年3月,恢復平頂山市,同年3月,經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河南省軍區黨委批准,成立平頂山市革命委員會。
8、1981年11月,成立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市革命委員會。
(4)舞鋼歷史擴展閱讀:
平頂山市地形地貌
地勢西高東低,呈梯形展布。地貌類型多,山脈、丘陵、平原、河谷、盆地齊全。西部巍峨的伏牛山、層巒疊嶂,中部、東部為丘陵、平原。
西部以山地為主,多數山峰海拔500米—1000米,部分山峰海拔在1000米—1600米,最高山峰是魯山縣西部邊界的堯山主峰玉皇頂,海拔2153.1米。東部以平原為主。在低山和平原之間,分布著高低起伏的丘陵。從南北看,大體有三列呈北西—南東展布的山地夾兩組河谷平原。
❺ 中國舞鋼地名的由來
河南省舞鋼市是七十年代初興建的以鋼鐵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生態旅遊城市,位於豫中腹地,地處平頂山、南陽、駐馬店、漯河四地市之間,全市面積646平方公里,山區、丘陵各佔三分之一,總人口32萬。
舞鋼市得天獨厚,礦產資源豐富。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特徵,是國家一級環保標准區域之一。年平均氣氣溫14.6℃,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北部平原土地肥沃,南部山區層巒疊嶂。動物200餘種,植物除農作物外有234種,森林覆蓋率達34%。地下資源初步查明50餘種,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鈦、釩、鈷、鎂、金、鈾、稀土等20多種,鐵礦石總儲量6.6億噸,占河南省已探明儲量的76%,為全國十大礦區之一。非金屬礦產有各具特色的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瑪瑙、碧玉和陶瓷原料、鑄石原料、青石、冶金輔助原料等30餘種,尤其是紫鵑大理石,為世界罕有的建築裝飾材料,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大理石之冦。
舞鋼市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時,這里為傳說中的古帝柏皇氏後裔的封地柏子國,後為楚所並。戰國時屬韓,稱合伯,是著名的冶鐵鑄劍重地。蘇秦曾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棠溪、合伯、龍淵」。現已發現的許溝、溝頭趙、翟庄、尖山、圪壋趙、石門郭等冶鐵遺址,均為戰國至漢代的遺跡殘留。著名的龍泉寶劍,就是用楊庄鄉龍泉水淬火製成的。西漢時分屬西平、舞陽,北魏時改屬西舞陽縣,唐代屬舞陽縣,以後歷代相沿。廟街鄉大韓庄是東漢大司空韓棱的家鄉。唐代大詩人李白、宋代詩人黃庭堅都曾在這里寫下了歌詠山川勝景的詩篇。歷代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增添了自然山水的美好風光,創造了人類的文明史。�
但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統治,自然災害的瘋狂肆虐,使廣大勞動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不甘受辱的先民聚眾據險,奮起反抗,境內南部山區成為他們天然的根據地。自明代初年王忠、王添兒起義開始,明朝年間還有劉保、馬守應、楊枝等多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太平軍和捻軍曾多次在這里活動。民國初年在豫西山區崛起的白朗起義軍,以東南山區母豬峽一帶為根據地,聚集和發展革命力量,構成對袁世凱獨裁政權的重大威脅。�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7年起,這里就有了革命活動,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抗日戰爭時期,這里兩度淪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新四軍河南挺進兵團(後改稱豫中游擊兵團)和葉舞支隊多次在尹集、八台一帶殲滅敵人。1945年7月在雞山北坡劉川溝村建立了舞陽縣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戰爭初期,這里又成為國民黨統治區。1947年1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解放舞陽。�
解放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進行了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鎮壓反革命和農業互助合作運動。1951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國家決定在這里修建淮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庫——石漫灘水庫。廣大農民經過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幾個階段,到1956年基本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7年到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間,境內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興建鋼鐵廠、水泥廠等地方工業,修建田崗水庫和20餘座小型水庫,對甘江河、淃河、三里河等河道進行治理,修建一些治山治水工程,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在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這里同全國一樣,陷入了混亂,但由於廣大群眾和幹部的努力,工農業生產仍然得到進展,糧食生產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
1970年,國家決定在這里興建舞陽特厚鋼板廠,按冶金工業部原直屬的下放項目歸口建設。由河南省成立平舞工程會戰指揮部,負責全面領導,北京鋼鐵設計研究院等20多個單位負責設計,以四川德陽第二重型機器廠為主的全國23個省市的220多個單位協作承擔設備製造,以冶金工業部第六冶金建設公司為主,二十井巷公司、河南省電建一處、武漢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交通部第一汽車運輸總公司第五分公司、河南省民兵工程團等10多個專業施工單位負責建設。省革委和省軍區從許昌地區抽調民兵7萬多人參加會戰。平舞工程興建時,正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一度影響了工程建設。1975年8月,舞陽工區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災害,石漫灘水庫、田崗水庫垮壩,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工程建設也受到很大影響。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建設速度加快。1977年12月,4米2軋機無負荷聯動試車。1978年9月,普板系統熱軋一次成功。1979年9月,4米2軋機投入試產,1981年開始正式生產,從此結束了國內不能生產特寬特厚鋼板的歷史。1982年國家批准舞鋼續建,第一期一步建設安裝國內當時最大的75噸電弧爐一座以及軋鋼熱處理配套工程。1986年6月進行無負荷聯動試車。1991年12月,從奧地利引進的90噸超高功率電弧爐系統建成投產。1992年10月,國產90噸LF精煉爐建成。同年11月,國內第一套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300毫米、1900毫米大型板坯連鑄機系統建成投產,同時對軋鋼系統進行了完善、配套性技術改造。舞鋼至此形成了電爐—精煉—連鑄—(或模鑄)—軋制—熱處理—精整這一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產線,具有年產電爐鋼50萬噸、鋼板40萬噸的生產能力。1994年至1997年,由於多種原因,舞鋼公司連年虧損,經營困難。在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關懷和支持下,1997年9月8日,河北省邯鄲鋼鐵公司兼並了舞鋼公司。成為由邯鋼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後,舞鋼公司全面引入「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機制,當年實現扭虧為盈。
❻ 河南舞鋼市目前全部詳情
舞鋼市是七十年代初興起的工業旅遊城市,位於豫中腹地平頂山、漯河、南陽、駐馬店四地市之間,距省會鄭州165公里。全市總面積646平方公里,人口32萬人。 舞鋼市歷史悠久,自古為冶鐵重地。春秋時為柏子國,戰國時屬韓,稱合伯,以生產「陸斷牛馬,水截鴻雁,當敵斬堅甲鐵幕」的利劍聞名於世。舞鋼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舞鋼地處北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地帶,兼有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平均氣溫14.6°C,降雨量年平均1000毫米。地勢東南、西北高,西南、東北低,平原、崗地、丘陵山區各佔三分之一,北部平原土壤肥沃,南部山區林木蔥郁,全市森林覆蓋率30%。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舞鋼地處淮河上游,降水豐沛,境內河流密布,地表水徑流量18370萬立方米,有各類水庫25座,總庫容3.5億立方米,其中著名的國家大型石漫灘水庫庫容1.2億立方米。初步查明有各類礦產資源50餘種,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鈦、鈷、鎂、金等30餘種,鐵礦石總儲量66億噸,占河南省已探明儲量的76%,為全國十大鐵礦區之一。非金屬礦有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瑪瑙、碧玉和陶瓷原料、鑄石原料、冶金輔助原料等20餘種,尤其是紫鵑大理石,為世界罕見的建築裝飾材料,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大理石之冠。古老的舞鋼大地,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正經歷著從古老文明向現代化發展的乾坤巨變。工業夯實了基礎,酣鋼集團舞陽鋼鐵公司(原冶金部舞陽鋼鐵公司)在生產特寬特厚板材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擁有國內「軋機之王」的4.2米厚板軋機、「電爐之最」的75噸電弧煉鋼爐、90噸超高功率偏心底出鋼電爐和國內最大的板坯連鑄等核心設備。現已具備年產50萬噸鋼、50萬噸板材的生產能力。省屬企業安鋼集團舞陽礦業公司形成了年處理原礦80萬噸,鐵精礦22.3萬噸的生產能力。海明集團通過近幾年的技改擴建和科技攻關,年造紙生產能力達到5萬噸規模,污水治理已通過環保驗收實現了達標排放,成為中原造紙企業的佼佼者。銀龍集團、蘭譜集團以及舞鋼實業公司、三農公司、華榮、開元礦業公司等地方企業都在改革開放中顯示了勃勃生機。農業正由傳統型向產業化、城鄉一體化方面轉化。以溫棚蔬菜、香菇栽培為主的白色工程和優質小麥、林果、畜牧養殖、水產品六大產業基地已基本形成。歷史的滄桑巨變,為舞鋼留下了誘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境內山色秀麗,姿態各異,林木蔥郁,芳草如茵。以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為中心的龍泉湖、二郎山、九頭崖、天池山、九龍山風景區引人入勝,柏國城遺址、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冶煉遺址等留下了人類發展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已成為中外遊客觀光旅遊的勝地。舞鋼具有城市與自然結合的特殊環境,城市依山而建,臨水而立,山水林城融為一體,獨具江南特色。近幾年,舞鋼加快園林城市建設步伐,突出城區綠化美化,配套完善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文化娛樂等各項服務功能,使這座美麗的城市更具吸引力。舞鋼交通便利,平舞准軌地方鐵路與國鐵焦枝線聯網,與京廣線接軌,出境直達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市區省過境許泌公路為軸心左右輻射,以拓寬50米的建設路、鋼城路、龍泉路為骨架,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城鄉交通網路。
❼ 舞鋼是什麼地方
河南省舞鋼市,是一座年輕的現代化工業生態旅遊城市。位於河南中部,地處伏牛山東部余脈與黃淮平原交接地帶。面積645.67平方公里,人口32萬。轄朱蘭、埡口、寺坡、院嶺、礦建5個街道辦事處和棗林、武功、廟街、鐵山、楊庄5鄉及尚店、八台、尹集3鎮。市人民政府駐地埡口。全市有回族、滿族、苗族、白族、壯族、彝族、蒙古族等27個民族成份,其中以漢族最多,占總人口的99%。 地理座標為北緯33 ° 08′00″至33 ° 25′25″、東徑113 ° 21′27″至113 ° 40′51″,市域南北長32.19公里,東西寬30.10公里。地處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9℃,自然降水偏豐,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風向以西南為多。河流屬淮河水系,主要有滾河、淃河、韋河、甘江河等。 地貌類型有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地勢呈西北、東南高,東北、西南低。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201.4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1.2%;海拔100米 - 200米的崗地278.28平方公里,佔43.1%;海拔300米- 500米的淺山區54.24平方公里,佔8.4%;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區19.37平方公里,佔3%。 全市土地總面積94.5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3.03萬畝。 歷史悠久,上溯到2600年前。春秋時為柏子國,後為楚,戰國時屬韓,稱合伯。秦置柏亭,漢代分屬汝南郡西平縣、南陽郡舞陰縣。北魏時為西舞陽,隋為北舞縣。唐開元四年為舞陽縣,後歷代沿襲未變。鋼城自古即為冶鐵重地。著名的龍泉寶劍,就是在當地冶鐵鍛造淬龍泉水製成的。戰國時縱橫家蘇秦曾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 棠溪 、合伯」 ,「皆陸斷牛馬,水截鴻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古老動人的傳說,數不勝數。 1970年,國家在馬鞍山南麓、石漫灘水庫南岸興建舞陽特厚鋼板廠,按冶金工業部原直屬的下放項目歸口建設,由河南省成立平舞工程會戰指揮部,負責其全面領導。1972年3月,成立河南省平舞工區市政建設處。1973年12月,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員會舞陽工區辦事處,劃舞陽縣南部6個公社為其轄區,屬河南省革委會直轄,為獨立行政區域。1977年5月,省革委舞陽工區辦事處撤銷,劃歸平頂山市,同年11月,以當地最大的企業舞鋼公司命名,稱舞鋼區。1979年10月,改屬許昌地區。1982年10月,復歸平頂山市。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舞鋼區,設立舞鋼市。 駐市大企業有邯鋼集團舞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原冶金部舞陽鋼鐵公司),河南安鋼集團舞陽礦業公司,淮委、省水利廳石漫灘水庫管理局等。舞鋼地上地下資源豐富,為全國十大鐵礦區之一,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石漫灘國家水利風景區景色獨特,城鄉環境優越、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先進,為國家特厚特寬板科研生產基地,是觀光度假的旅遊勝地,為河南省對外開放城市 。
滿意請採納
❽ 舞鋼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柏子國,後為楚,戰國時屬韓國,稱合伯。秦置柏亭,漢代分屬汝南郡西平縣、南陽郡舞陰縣。北魏時為西舞陽,隋為北舞縣。唐開元四年為舞陽縣,後歷代沿襲未變。
1970年,國家在馬鞍山北麓、石漫灘水庫北岸興建舞陽特厚鋼板廠,按冶金工業部原直屬的下放項目歸口建設,由河南省成立平舞工程會戰指揮部,負責其全面領導。
1972年3月,成立河南省平舞工區市政建設處。1973年12月,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員會舞陽工區辦事處,劃舞陽縣南部6個公社為其轄區,屬河南省革委會直轄,為獨立行政區域。
1977年5月,河南省革委舞陽工區辦事處撤銷,劃歸平頂山市,同年11月,以當地最大的企業舞陽鋼鐵公司命名,稱原平舞工區、舞鋼區。
1979年10月,改屬許昌地區。1982年10月,復歸平頂山市。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舞鋼區,設立舞鋼市。
❾ 鷹城的歷史沿革
平頂山市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現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時代,這里是應國。史籍最早見於公元前1324年,《左傳》、《詩經》、《史記》等書皆有記載。唐朝詩人元結,南宋名將牛皋,明代醫學家滑壽,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翟,清代文學家李綠園,近代農民起義領袖白朗,葉姓華人始祖、史稱葉公的政治家沈諸梁都生長於此地。歷代文人墨客孔子、李白、韓愈、顏真卿、劉希夷、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等或為官斯地或漫遊此方,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陽縣,縣境有高陽山,縣治在今高陽里。1957年由葉縣、寶豐二縣析置平頂山市。平頂山以山峰平頂為名。
平頂山境域古為豫州地,殷商時期,居住著應、桀部落。西周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春秋戰國時期,分屬韓、魏、晉、鄭、楚。秦統一後,分屬潁川郡、三川郡和南陽郡;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北部仍屬潁川郡。晉析潁川置襄城郡,平頂山屬河南郡、襄城郡、南陽郡。南北朝時,先後分屬魯陽郡、襄城郡、南安郡、汝北郡、汝南郡、順陽郡、漢廣郡。
隋朝時,分屬襄城郡和潁川郡。唐代先後分屬汝州、許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頂山境域分屬汝州、許州和裕州。民國初年屬河洛道、汝陽道,後分屬豫南道、豫東道、豫西道。新中國成立後,平頂山地區分屬洛陽專區、許昌專區。1953年國家大規模開發平頂山煤田,1954年成立平頂山煤礦籌備處,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頂山礦區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許昌專員公署平頂山辦事處,下轄東高皇、大營、西高皇、井營四個鄉。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平頂山市,屬省直轄市,下轄二鎮四鄉,即諸葛廟鎮、西高皇鎮和大營鄉、東高皇鄉、井營鄉、姚孟鄉。1958年,市區設立了五個街道辦事處,城市建設開始起步。1960年撤銷寶豐縣,將原縣屬行政區域劃歸平頂山市,次年又恢復寶豐縣制,仍歸許昌專署領導。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實行雙重領導,以煤炭部領導為主,河南省領導為輔。1968年3月,恢復平頂山市,仍為省轄市。1969年設置新華區和衛東區。1971年建立西區。1977年舞鋼區劃歸平頂山市,1979年舞鋼區又劃歸許昌地區管轄。1982年,舞鋼區重新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9月,分屬許昌地區的魯山、寶豐、葉縣三縣劃歸平頂山市管轄,1986年2月又將許昌地區的襄城縣和郟縣、洛陽地區的臨汝縣劃歸平頂山市。
1988年6月,撤銷臨汝縣,設立汝州市。1990年9月,撤銷舞鋼區,設立舞鋼市。二市均為河南省計劃單列市,由平頂山市代管。
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118號)同意將平頂山市郊區更名為湛河區。1996年12月,襄城縣又劃歸許昌地區。1997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11號)設立平頂山市石龍區。至此,全市轄四縣(魯山縣、寶豐縣、葉縣、郟縣)、四區(新華區、衛東區、湛河區、石龍區),代管汝州市、舞鋼市,全市共有99個鄉(鎮)、25個街道辦事處,299個居民委員會、2584個村民委員會。
2005年,平頂山市鄉鎮區劃調整,撤並5個(原出處為9個)鄉鎮。舞鋼市撤銷王店鄉,並入尚店鎮管轄,尚店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安寨鄉,並入棗林鄉管轄,棗林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山縣撤銷土門鄉,並入背孜鄉管轄,背孜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寶豐縣撤銷觀音堂鄉,並入大營鎮管轄,大營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石龍區撤銷南顧庄鄉,設立相應街道。撤並後,平頂山市全市有93個鄉鎮、39個街道;平均每個鄉鎮人口為5.19萬人,平均面積為84.75平方千米。
❿ 舞陽發展歷史
1982年2月屬漯河市。1947年舞陽解放,屬豫陝鄂行政區底七專區。次年6月,改屬豫西行政區第二專區。1949年2月,改屬許昌專區。1973年12月,置省轄舞陽工區(今平頂山市舞鋼區)。1982年2月屬漯河市。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