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歷史
⑴ 圍棋的歷史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詩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認為:「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堯哉!」
明朝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提出「烏曹作博、圍棋」。烏曹相傳是堯的臣子,有的又說他是夏桀的臣子。後來,董斯張的《廣博物志》、張英的《淵鑒類函》等也采錄了這種說法。
明朝林應龍在《適情錄》中認為,圍棋是容成公發明的。據《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
現代觀點並不認為圍棋起源於某個傳說,應該起源於早期人類勞動間隙中,對人類活動的探索和模仿。據記載的圍棋古代規則,和苗木移栽很相似,即歷史上苗木移栽技術廣泛使用的那個時期。 春秋戰國 圍棋這時已在社會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圍棋的記載,時間是公元前548年。
孔子《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非然也。」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專業棋手,弈秋。 秦漢三國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也鮮有記載。
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或譏其費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聖教。」」
卷三:「戚夫人侍高帝。……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
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系,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中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南北朝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 隋唐宋元 由19道棋盤代替了過去的17道棋盤,從此19道棋盤成為主流。而隨著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游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項目。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游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隨著圍棋游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游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對外傳播 到19世紀中葉後,日本的圍棋水平趕上中國,並在其後的一百年間,將中國遠遠拋在後面。
中國和越南的交往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西漢時曾置交趾郡,轄境包括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越南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圍棋在越南開展流傳的情況未見史籍記載,但估計不會晚於12世紀。元至元中(1280左右),曾派徐明善出使安南(即今天的越南)。他在安南曾觀當地貴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觀棋贈世子》一詩,中有「綠滄庭院月娟娟,人在壺中小有天。身共一枰紅燭底,心游萬仞碧霄邊」等語,足見當時越南圍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講究高雅的情趣。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看到圍棋在東南亞國家很受歡迎的情況。如記錄沿途風光的馬觀的《瀛涯勝攬》就說:「三佛齊國俗好……弈棋。」三佛齊國即今天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這說明東南亞國家至少在明以前,圍棋就很流行了。
圍棋傳到歐洲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是17世紀中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不少歐洲人都以為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後來他們才逐漸知道,圍棋實際上最早出現於中國。
圍棋的對外傳播,擴大了中國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往,使各國人民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元帥也是一個圍棋愛好者。他大力發展中國的圍棋事業,使新一代的圍棋國手在新中國成長起來。代表人物有陳祖德、聶衛平、馬曉春、常昊等。80年代中後期,聶衛平在中日擂台賽中創造了八場不敗的記錄,取得了前三屆中日擂台賽的勝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圍棋學習的熱潮。
圍棋主要呈現中、韓、日三國鼎立的局面。日本圍棋整體水平止步不前,中韓圍棋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中韓爭霸的局面。
2013年中國包攬圍棋界所有世界冠軍。不僅日本九段在中國新生代棋手面前,已經失去了往昔的那種競爭力,曾領一時風騷的韓國九段們,也已經很難跟得上中國新生代棋手勢如破竹般的成長節奏。
2016年3月9日,谷歌AlphaGo電腦戰勝了圍棋頂級選手李世石九段,大比分4:1,至此,盡管計算機無法將圍棋變化全部計算出來,但是在圍棋上已有趕超人類的趨勢。
⑵ 圍棋的歷史背景是怎樣
圍棋的起源與歷史
1:圍棋的起源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游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3):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圍棋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開端。出現了班固(〈弈旨〉)、李尤(〈圍棋銘〉)、黃憲(〈機論〉)、馬融(〈圍棋賦〉)等一批圍棋理論的奠基者,使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東漢王朝的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3:魏晉時期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 名的"吳圖"。
(2):西晉時期: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為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3):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彪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 品棋專家是范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志:
(1)南朝帝王盡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范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志。盛唐國手以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6: 五代
(1):五代時期
唐朝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人稱五代。戰火不斷,圍棋水準大 大下降。
(2):十國時期
十國時期,處於割據階段,各國圍棋水準不同,雖有佼佼者,但終因勢小而不成氣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吳越的錢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親自創制棋勢,還搜羅了大批圍棋高手養於宮廷。使宋代一開始就從高起點起步,進 入昌盛階段。到宋哲宗時期,職業國手十分活躍,職業圍棋迎來了有一次發展高潮。這時出現了 國手劉仲甫。他是我國棋史上繼盛唐王積薪之後的又一個界標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時期,宮廷弈 壇的女弈發展呈現高潮。南宋亦重圍棋,但因嬉誤政,朝廷腐敗。至晚宋時期,圍棋活動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為主體,最傑出的人物當屬劉克庄。
8: 遼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國圍棋的衰退時期,但是元代圍棋的普及程度卻不遜於南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戲弈相當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導下,朝弈曾盛極一時。
元代圍棋發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經〉一書的編纂問世。〈玄玄棋經〉是江西廬陵圍棋高手嚴德甫於晏天章合作的傑出成果。〈玄玄棋經〉堪稱是我國古代綜合型棋藝著作的光輝典範。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文弈之風衰退。但宮廷棋壇卻呈現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傳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樂年間,棋類運動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永、宣時期的有記載的高手如: 錢允升、唐理、張應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圍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職業圍棋出現了良好興盛勢頭,並出現了歷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會。代表人物:趙涓、趙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間以李東陽、楊一清為代表的士大夫圍棋之風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階層的圍棋熱潮,而且也開動了明代後期名公巨卿紛紛游揚弈道的全新格局。他們還直接促成了明中葉圍棋流派的形成。京師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國士大夫圍棋實際形成了京 派和蘇派兩大陣營,共同開創了弈壇的振興局面。以古越文化為先肇的徽州,其弈壇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稱徽州派),其開代祖師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壇最負盛名的當屬過百齡。過百齡以創新的著法,結束了舊式套路的時代,為 圍棋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圍棋呈現群雄爭霸局面,出現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懶寧、周東侯、汪漢年、黃龍士。康熙初黃龍士成名之後,弈壇傑出人物是黃龍士和徐星友,人稱"黃徐時代"。
圍棋繼"黃徐時代"之後,便進入了四大家時代。四大家活躍與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從技術上說,中國圍棋已經攀登上了座子時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國圍棋史上享有無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創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棋藝高峰,兩人並稱為"棋聖"。從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沒落。
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圍棋運動進入低潮。晚清棋界最傑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陳子仙。兩人卒後,清末棋壇徹底衰落。
⑶ 圍棋歷史的介紹
1:圍棋的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版書畫之棋,指的權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⑷ 圍棋的起源和發展
圍棋起源於中國。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在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人淑女都喜愛這種棋藝。
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圍棋對弈,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動用各種技術、戰術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斗性。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古人曾經誇張地說,只有神仙才能發明它。
圍棋是一種智力型運動,學圍棋既可鍛煉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陶冶性情,培養人們頑強、冷靜、沉著的性格。因此,它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歡迎。
隋唐時期,圍棋傳到日本,19世紀時又傳到歐洲。現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圍棋運動。其中,以中國、日本、韓國的圍棋運動水平最高。中國的圍棋選手聶衛平、馬曉春等,都是國際著名的選手。圍棋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體育競賽項目。
(4)圍棋歷史擴展閱讀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不管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弈為尚。春秋戰國出現了像「弈秋」這樣的圍棋高手,可謂圍棋的鼻祖。春秋時,圍棋理論逐漸形成,對於圍棋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國時,圍棋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涌現出大批圍棋高手。由於社會賢達的喜愛和注意,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魏末晉初,興玄學,作為娛樂工具的圍棋也風靡一時。南北朝時圍棋在宮廷中受寵,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位圍棋高手。
宋明帝在位時還給棋家設置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
唐時,圍棋有了空前發展,唐玄宗為棋手們設置了官階九品的「棋待制」,使棋手成為國家的高級文職官員,從而促使圍棋在更大更廣的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南宋更是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系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
明朝,圍棋高手輩出,女棋手薛素素頗負盛名。清王朝的前期,也是中國圍棋高手輩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范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但是到了清道光年間,由於帝國主義入侵,清朝政府的腐敗,經濟文化衰退,圍棋的命運也日益艱難,這是圍棋史上最衰退的時期。
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才得以恢復,當代棋聖聶衛平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日本超一流高手,撼動了日本的霸主地位,在這崛起的關鍵時期,被曹薰鉉統治的韓國圍棋界阻擊了。
⑸ 圍棋的歷史典故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游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亞太,覆蓋世界范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游戲。
1 、爛柯的傳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裡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2 、桔中棋仙
在四川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園,結了許多誘人喜愛的桔子。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們摘了下來。但是有兩個桔子長的特別大,和大西瓜那麼大,非但不蔫,還桔紅鮮艷,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捨不得摘它們,這兩個桔子就還一直掛在枝頭。一天夜晚北風忽起,越刮越大,主人從睡夢中驚醒。因為心裡惦念著那兩個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來到院中,忽聞一陣清脆的叮咚聲,和老者的說話聲,隨風從空中傳來。聞聲尋去,發現叮咚之聲和說話聲竟是從兩個大桔子里發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裡還特別亮,就象兩盞掛在樹枝上的紅燈籠。主人驚奇無比。天明之後,一切又平靜如初。一連數日,皆如此。這一日,主人終於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聲起之時,將兩個大桔子摘了下來。打開一看竟是空的,里邊對坐著兩對白發老者,正在下棋。雖桔開人現,尤旁若無人。直至下完棋局。
此時,主人早已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其中的一個老者說,「我四人自離商山雲游至此,幸得這一雅處,得以弈趣不減商山」。商山在今陝西省商縣,傳說秦末漢初時,有四個年已高長的「名人隱士」,在那裡隱居。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嗎?另一位老者說「桔室雖好,仍被摘毀。其緣已盡,我等也該走了。」主人聽吧,後悔莫及。此時雞叫天明,四老隨著一陣清風飄然而去。
3、王積薪仙師授藝
王積薪是我國唐朝時期的大國手,是著名的「棋待詔」,具傳說他的棋藝完全是從神仙那裡學習、得到的。
王積薪初時下棋並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歡下棋,興趣極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覺夢見的都是圍棋,各種變化在夢里直打轉。有一天夜裡,王積薪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條清龍盤旋於屋頂,龍嘴一張吐出了九部棋經,王積薪把九部棋經從前到後看了一邊,九部棋經的內容就記下來了。後來龍走書沒,王積薪一著急就醒過來了。原來是一個夢。不過棋經中的內容歷歷在目,王積薪就按照夢中的記憶把棋經中的內容記錄成書。從此王積薪每天鑽研棋經,學習研究,研究學習,沒有白天沒有黑夜(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極大的怒力),王積薪的棋進步飛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為唐朝的國手,被聘為「棋待詔」,聽候黃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書。
「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蜀道的艱難有「難於上青天」之說,到處高山峻嶺,懸崖絕壁,然在青山綠水之中,白雲纏繞山間,好一處人間仙境。一天王積薪獨自外出,信步而行。不知走了多遠,見到深山中有一戶人家。因天色已晚,無法回歸,只得前往借宿。王積薪拍門而進,一看這家只有婆媳倆人,本來指望借宿一晚,這會倒不好意思說了。那婆婆見王積薪欲言又止的樣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你是來借宿的吧?我給你備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靜,山風呼嘯,王積薪獨自做卧在屋檐下,心中想著國家局勢的動盪,忍不住哀聲嘆氣,可自己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圍棋便是。想到這里,王積薪靜下心來,思考著自己平時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變化。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說「夜深人靜,難以入睡,我們下一盤棋如何?」東屋的媳婦說「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興。」王積薪一聽很是驚奇,沒想到在這深山之中,還有會下圍棋的人。再一看兩個屋子都黑著燈,而且兩人還不在一起,各在一屋,這棋怎麼下呢?
正在納悶,東屋的媳婦說「我走東五南9路」。西屋婆婆說「我應東五南12路」。王積薪知道她們是在下盲棋。他趕緊拿出紙筆將婆媳說過的棋譜記錄下來。王積薪發現婆媳倆人的招法,都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招,下到第36著,婆婆說「這盤棋你已經輸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婦過了一會回答說「是的,咱們不下了。」第二天清晨,婆媳倆人起來後,王積薪因為昨晚聽了她們下棋,知道她們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們請教。那婆婆見王積薪誠心誠意,就教了他十來種變化。王積薪還想多學點,老婆婆說「你只要會了這一些,就能成為天下無敵的高手了。說完後,房子和婆媳兩人都不見了。王積薪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後來,王積薪經常拿出婆媳二人下過的三拾六招棋進行揣摩,研究,始終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奧妙。
由於這局棋是王積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所以王積薪就給它起了「鄧艾開蜀勢」的名子。
典故有不少,在這就不一一陳述。
⑹ 圍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圍棋的起源在中國流傳最久最遠的說法是「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句話據傳是出自已佚名的《世本》一書,《世本》相傳成書於戰國時期,司馬遷曾採用過不少《世本》中的資料,但《世本》並沒有流傳下來,現在能見到的多是明、清文人的輯本。
根據比較可靠的考證,圍棋不是一發明出來就完善到今天這個樣子——橫豎十九道。敦煌及河北等地就曾出土過十七道的圍棋盤和圍棋子及其他資料。至於相傳堯或舜造圍棋一說,頗相似於神農氏嘗百草,有巢氏造房子等的傳說,古時候的人們願把某項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歸結到某個「大」人物身上,以表達對這項發明與發現的肯定和敬佩之情。
《大英網路全書》中說:「圍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於中國」。《美國網路全書》說:「圍棋於公元前2300年由中國發明。」公元前2356年,即堯即位元年,顯然世界上最權威的網路全書,所依據的也是中國「堯造圍棋」的傳說。
另一個關於圍棋起源的有名傳說是「河圖」、「洛書」說。相傳在遠古的伏羲氏時代,黃河裡跳出一匹龍馬,馬背畫著一幅圖畫,人們稱之為「河圖」。大禹治水時,洛水裡現出一隻神龜,神龜背上也畫有一幅圖,名「洛書
⑺ 圍棋發展歷史
古今中外,圍棋第一聖手——當屬吳清源大師!!!理由吳清源是圍棋藝術的大海——吳清源大師對圍棋藝術的貢獻是超越時空的,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無人能比。他的理論是通過他的圍棋著作和講座展示給世人,至今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他的實踐曾把當時日本所有的超一流全部降級。吳大師不僅是一位具有輝煌業績和德高望重的卓越棋士,還是內心深處蘊藏著一團永不熄滅的熱情之火,更有趣的是,他清潔高貴的人品,會讓人們認為他是禪房中修行多年的得道高僧。
⑻ 圍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如今的圍棋,流行於中、日、韓、朝幾個國家,起源於中國,具體時間無從考證,大約是在四千多年前,上古帝堯時期,屬於傳統的「四藝」琴棋書畫之一。之所以還會在日、韓、朝等國流行,得益於隋唐時期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先是傳入日本,而後流傳到歐美各國。
圍棋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原因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圍棋的棋盤,很多人都見過,縱橫各十九條,整個棋盤上也就是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棋盤的盤面上會標有九個小圓點,最中間的稱為「天元」,因為圍棋中有一句術語「金角銀邊草肚皮」,「天元」一般不認為是第一個應該落子的地方,畢竟棋盤就是要比較誰占據的地域最多,因此大家都會搶先佔據棋子圍空效率最高的四個角,其次是四條邊,最後才是中腹地帶。
棋盤,看似只是小小的一塊木盤,每顆棋子能夠占據的地方也近在咫尺之間,但就是這么不起眼的一塊地方,也是寸土必爭,毫釐不讓。下棋的時候,需要有爭奪的決心,棋局之後,也要豁然曠達。圍棋能夠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於此。
⑼ 圍棋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圍棋,本是我國傳統棋藝之一,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歷史。由於傳到日本和歐美各國,現已成為國際性的棋藝。
圍棋何時發明?何人發明?1600年前的古書《博物志》說是堯創造以教其子丹朱。又有人說是舜發明以教其子商均。這些都是傳說,並不可靠。迄今發現的有關圍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傳》中以圍棋來比喻衛國國政的記載,說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2400年前的古書《論語》和2300年前的古書《孟子》都提到圍棋(當時叫「弈」)。據此看,圍棋歷史有2500年以上,是不會錯了。至於圍棋傳往外國(以傳往日本為例),也有1000年以上。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文人學士,封建帝王、戰將謀士,以至才人淑女、僧尼黃冠都常以弈為尚。中國向有琴棋書畫並稱之說,可見圍棋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