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歷史
㈠ TCP/IP網路協議的簡介
每一層負責不同的功能:
1) 鏈路層,有時也稱作數據鏈路層或網路介面層,通常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和計算機中對應的網路介面卡。它們一起處理與電纜(或其他任何傳輸媒介)的物理介面細節。
2) 網路層,有時也稱作互聯網層,處理分組在網路中的活動,例如分組的選路。在TCP/IP協議族中,網路層協議包括IP協議(網際協議),ICMP協議(internet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以及IGMP協議(internet組治理協議)。
3 ) 傳輸層,主要為兩台主機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協議族中,有兩個互不相同的傳輸協議: 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
TCP為兩台主機提供高可靠性的數據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應用程序交給它的數據分成合適的小塊交給下面的網路層,確認接收到的分組,設置發送最後確認分組的超時時鍾等。由於運輸層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應用層可以忽略所有這些細節。
而另一方面, UDP則為應用層提供一種非常簡單的服務。它只是把稱作數據包的分組從一台主機發送到另一台主機,但並不保證該數據報能到達另一端。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須由應用層來提供。
這兩種傳輸層協議分別在不同的應用程序中有不同的用途,這一點將在後面看到。
4 ) 應用層負責處理特定的應用程序細節。幾乎各種不同的TCP/IP實現都會提供下面這些通用的應用程序:
4.1 Telnet 遠程登錄。
4.2 FTP 文件傳輸協議。
4.3 SMTP 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4.4 SNMP 簡單網路治理協議。
另外還有許多其他應用,在後面章節中將介紹其中的一部分。
假設在一個區域網( LAN)如乙太網中有兩台主機,二者都運行FTP協議,圖1 - 2列出了該過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協議。
(點擊查看原圖)
這里,我們列舉了一個FTP客戶程序和另一個FTP伺服器程序。大多數的網路應用程序都被設計成客戶—伺服器模式。伺服器為客戶提供某種服務,在本例中就是訪問伺服器所在主機上的文件。在遠程登錄應用程序Telnet中,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登錄到伺服器主機上。
在同一層上,雙方都有對應的一個或多個協議進行通信。例如,某個協議答應TCP層進行通信,而另一個協議則答應兩個IP層進行通信。
在圖1 - 2的右邊,我們注重到應用程序通常是一個用戶進程,而下三層則一般在(操作系統)內核中執行。盡管這不是必需的,但通常都是這樣處理的,例如U N I X操作系統。
在圖1 - 2中,頂層與下三層之間還有另一個要害的不同之處。應用層關心的是應用程序的細節,而不是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活動。下三層對應用程序一無所知,但它們要處理所有的通信細節。
在圖1 - 2中列舉了四種不同層次上的協議。FTP是一種應用層協議, TCP是一種運輸層協議,IP是一種網路層協議,而乙太網協議則應用於鏈路層上。TCP/IP協議族是一組不同的協議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協議族。盡管通常稱該協議族為TCP/IP,但TCP和IP只是其中的兩種協議而已(該協議族的另一個名字是internet協議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
網路介面層和應用層的目的是很顯然的—前者處理有關通信媒介的細節(乙太網、令牌環網等),而後者處理某個特定的用戶應用程序( FTP、Telnet等)。但是,從表面上看,網路層和運輸層之間的區別不那麼明顯。為什麼要把它們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層次呢?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把視野從單個網路擴展到一組網路。
在8 0年代,網路不斷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大家都意識到只有一台孤立的計算機構成的「孤島」沒有太大意義,於是就把這些孤立的系統組在一起形成網路。隨著這樣的發展,到了9 0年代,我們又逐漸熟悉到這種由單個網路構成的新的更大的「島嶼」同樣沒有太大的意義。於是,人們又把多個網路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網路的網路,或稱作互連網( internet )。一個互連網就是一組通過相同協議族互連在一起的網路。
構造互連網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兩個或多個網路通過路由器進行連接。它是一種非凡的用於網路互連的硬體盒。路由器的好處是為不同類型的物理網路提供連接:乙太網、令牌環網、點對點的鏈接和FDDI(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等等。
這些盒子也稱作IP路由器(IP Router),但我們這里使用路由器( Router )這個術語。從歷史上說,這些盒子稱作網關(gateway),在很多TCP/IP文獻中都使用這個術語。現在網關這個術語只用來表示應用層網關:一個連接兩種不同協議族的進程(例如,TCP/IP和IBM的SNA),它為某個特定的應用程序服務(經常是電子郵件或文件傳輸)。
圖1 - 3是一個包含兩個網路的互連網:一個乙太網和一個令牌環網,通過一個路由器互相連接。盡管這里是兩台主機通過路由器進行通信,實際上乙太網中的任何主機都可以與令牌環網中的任何主機進行通信。
在圖1 - 3中,我們可以劃分出端系統( End system )(兩邊的兩台主機)和中間系統(Intermediate system)(中間的路由器)。應用層和運輸層使用端到端(End-to-end)協議。在圖中,只有端系統需要這兩層協議。但是,網路層提供的卻是逐跳(Hop-by-hop)協議,兩個端系統和每個中間系統都要使用它。
在TCP/IP協議族中,網路層IP提供的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它只是盡可能快地把分組從源結點送到目的結點,但是並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證。而另一方面, TCP在不可靠的IP層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運輸層。為了提供這種可靠的服務, TCP採用了超時重傳、發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確認分組等機制。由此可見,運輸層和網路層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
從定義上看,一個路由器具有兩個或多個網路介面層(因為它連接了兩個或多個網路)。任何具有多個介面的系統,英文都稱作是多介面的( multihomed )。一個主機也可以有多個介面,但一般不稱作路由器, 除非它的功能只是單純地把分組從一個介面傳送到另一個介面。同樣,路由器並不一定指那種在互聯網中用來轉發分組的非凡硬體盒。大多數的TCP/IP實現也答應一個多介面主機來擔當路由器的功能,但是主機為此必須進行非凡的配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可以稱該系統為主機(當它運行某一應用程序時,如FTP或Telnet),也可以稱之為路由器(當它把分組從一個網路轉發到另一個網路時)。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不同的術語。
互聯網的目的之一是在應用程序中隱藏所有的物理細節。雖然這一點在圖1 - 3由兩個網路組成的互聯網中並不很明顯,但是應用層不能關心(也不關心)一台主機是在乙太網上,而另一台主機是在令牌環網上,它們通過路由器進行互連。隨著增加不同類型的物理網路,可能會有2 0個路由器,但應用層仍然是一樣的。物理細節的隱藏使得互聯網功能非常強大,也非常有用。
連接網路的另一個途徑是使用網橋。網橋是在鏈路層上對網路進行互連,而路由器則是在網路層上對網路進行互連。網橋使得多個區域網(LAN)組合在一起,這樣對上層來說就似乎是一個區域網。
TCP/IP傾向於使用路由器而不是網橋來連接網路,因此我們將著重介紹路由器。文獻[Perlman 1992]的第1 2章對路由器和網橋進行了比較
㈡ tcp/ip協議
TCP/IP協議棧
(按TCP/IP參考模型劃分)
應用層 FTP SMTP HTTP ...
傳輸層 TCP UDP
網路層 IP ICMP ARP
鏈路層 乙太網 令牌環 FDDI ...
包含了一系列構成互聯網基礎的網路協議。
這些協議最早發源於美國國防部的DARPA互聯網項目。
TCP/IP字面上代表了兩個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和IP互聯網協議。
時間回放到1983年1月1日,在這天,互聯網的前身Arpanet中,TCP/IP協議取代了舊的網路核心協議NCP(Network Core Protocol),從而成為今天的互聯網的基石。最早的的TCP/IP由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兩位開發,慢慢地通過競爭戰勝了其它一些網路協議的方案,比如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OSI模型。TCP/IP的蓬勃發展發生在上世紀的90年代中期。當時一些重要而可靠的工具的出世,例如頁面描述語言HTML和瀏覽器Mosaic,導致了互聯網應用的飛束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目前流行的IPv4協議(IP Version 4,IP版本四)已經接近它的功能上限。IPv4最致命的兩個缺陷在於:
地址只有32位,IP地址空間有限;
不支持服務等級(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想法,無法管理帶寬和優先順序,故而不能很好的支持現今越來越多的實時的語音和視頻應用。因此IPv6 (IP Version 6, IP版本六) 浮出海面,用以取代IPv4。
TCP/IP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在與對為數眾多的低層協議的支持。這些低層協議對應與OSI模型 中的第一層(物理層)和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每層的所有協議幾乎都有一半數量的支持TCP/IP,例如: 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Token Ring),光纖數據分布介面(FDDI),端對端協議( PPP),X.25,幀中繼(Frame Relay),ATM,Sonet, SDH等。
TCP/IP協議棧組成
整個通信網路的任務,可以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塊,即抽象成所謂的 」 層」 。用於互聯網的協議可以比照TCP/IP參考模型進行分類。TCP/IP協議棧起始於第三層協議IP(互聯網協議) 。所有這些協議都在相應的RFC文檔中討論及標准化。重要的協議在相應的RFC文檔中均標記了狀態: 「必須「 (required) ,「推薦「 (recommended) ,「可選「 (elective) 。其它的協議還可能有「 試驗「(experimental) 或「 歷史「(historic) 的狀態。
必須協議
所有的TCP/IP應用都必須實現IP和ICMP。對於一個路由器(router) 而言,有這兩個協議就可以運作了,雖然從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路由器 意義不大。實際的路由器一般還需要運行許多「推薦「使用的協議,以及一些其它的協議。
在幾乎所有連接到互聯網上的計算機上都存在的IPv4 協議出生在1981年,今天的版本和最早的版本並沒有多少改變。升級版IPv6 的工作始於1995年,目的在與取代IPv4。ICMP 協議主要用於收集有關網路的信息查找錯誤等工作。
推薦協議
每一個應用層(TCP/IP參考模型 的最高層) 一般都會使用到兩個傳輸層協議之一: 面向連接的TCP傳輸控制協議和無連接的包傳輸的UDP用戶數據報文協議 。 其它的一些推薦協議有:
TELNET (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 網路電傳) ,通過一個終端(terminal)登陸到網路(運行在TCP協議上)。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傳輸協議) ,由名知義(運行在TCP協議上) 。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用來發送電子郵件(運行在TCP協議上) 。
DNS (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服務) ,用於完成地址查找,郵件轉發等工作(運行在TCP和UDP協議上) 。
ECHO (Echo Protocol, 回繞協議) ,用於查錯及測量應答時間(運行在TCP和UDP協議上) 。
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網路時間協議) ,用於網路同步(運行在UDP協議上) 。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用於網路信息的收集和網路管理。
BOOTP (Boot Protocol,啟動協議) ,應用於無盤設備(運行在UDP協議上)。
可選協議
最常用的一些有
支撐萬維網WWW的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動態配置IP地址的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收郵件用的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郵局協議) ,
用於加密安全登陸用的SSH (Secure Shell,用於替代安全性差的TELNET) ,
用於動態解析乙太網硬體地址的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 。
範例: 不同計算機運行的不同協議
一個簡單的路由器上可能會實現ARP, IP, ICMP, UDP, SNMP, RIP。
WWW用戶端使用ARP, IP, ICMP, UDP, TCP, DNS, HTTP, FTP。
一台用戶電腦上還會運行如TELNET, SMTP, POP3, SNMP, ECHO, DHCP, SSH, NTP。
無盤設備可能會在固件比如ROM中實現了ARP, IP, ICMP, UDP, BOOT, TFTP (均為面向數據報的協議,實現起來相對簡單)。
㈢ 乙太網的歷史
乙太網的起源:ALOHA無線電系統
乙太網的核心思是使用共享的公共傳輸信道。共享數據傳輸信道的思想來源於夏威夷大學。60年代未,該校的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研製了一個名為 ALOHA系統的無線電網路。這個地面無線電廣播系統是為了把該校位於 Oahu島上的校園內的IBM360主機與分布在其它島上和海洋船舶上的讀卡機和終端連接起來而開發的。該系統的初始速度為4800 bps,最後升級到96O0 bps。該系統的獨特之處在於用「入 境」( inbound)和「出境」(outboundl)無線電信道作兩路數據傳輸。出境無線電信道(從主機到遠方的島嶼)相當簡中明了,只要把終點地址放在傳輸的文電標題,然後由相應的接收站解碼。入境無線電信道(從島內或船舶發到主機)比較復雜,但很有意思,它是採用一種隨機化的重傳方法:副站(島嶼上的站)在操作員敲擊 Return鍵之後發出它的文電或信息包,然後該站等待主站發回確認文電;如果在一定的時限(200到1500毫微秒)內,在出境信道上未返回確認文電,則遠方站(副站)會認為兩個站在企圖同時傳輸,因而發生了碰撞沖突,使傳輸數據受破壞,此刻兩個站都將再次選擇一個隨機時間,試圖重發它們的信息包,這時成功的把握就非常大這種類別的網路稱謂爭用型網路,因為不同的站都在爭用相同的信道。
這種爭用型網路有兩種含義:
這一模式允許多個節點用簡單而靈巧的方法,准確地在同--個頻道上進行傳輸。
使用該頻道的站愈多,發生碰撞的機率愈高,從而導致傳輸延遲增加和信息流通量降低。
EtherLink網路介面卡可通過硅半導體集成工藝來實現。1983年,3Com成為新起的 Seeq技術公司的合夥人。 Seeq公司許諾在它的 VLSI技術中使一個矽片能包含大多數的離散控制器功能,從而減少印製板上的元件數量及其成本,並留出足夠的空間使收發器能組裝在一塊印製板上。1982年年中, EtherLink變成包含一塊乙太網 VLSI 控制器矽片的第一個網路介面卡(NIC)--Seeq8001。
更重要的是 EtherLink成為 IBM PC的第一個乙太網ISA匯流排適配器,這是乙太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由於 Seeq矽片的價格低,所以3Com能以950美元的價格銷售 EtherLink,這比其它的卡和以前銷售的收發器都要便宜得多。
·在 EtherLink適配器推出之前,所有乙太網設備的特點是採用一個外接的 MAU收發器,將它連接在乙太網的細同軸電纜上。由於採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節省了大量空間,因而該收發器就可集成在插件卡上。由於傳統的粗同軸電纜存在各種缺點,因此3Com公司也採用新的細纜布線方法。
Norman Abramson發表了一系列有關 ALOHA系統的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文章,其中 1970年的一篇文章詳細闡述了計算 ALOHA系統的理論容量的數學模型。現在這個模型 已以經典的 ALOHA模型而聞名於世,當時它評估出 ALOHA系統的理論容量達到17%的論效率。在1972年, ALOHA通過同步訪問而改進成時隙 ALOHA成組廣播系統,使效率提高一倍多。
Abramson及其同事的研製成果已成為當前使用的大多數信息包廣播系統(其中包括乙太網和多種衛星傳輸系統)的基礎。1995年3月, Abramson因其在爭用型系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而獲得 IEEE的 KobayaShi獎。
Xerox PARC創建首台乙太網
今天我們知道的乙太網是在1972年開創的,當時 Bob Metcalfe來到 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工作, Xerox是世界上有名的研究機構。1972年 PARC 的研究員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名叫 EARS的激光列印機和第一台名叫 ALTO的帶圖形用戶界面的 PC。當時 Metcalfe已被 Xerox僱用為 PARC的網路專家,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把 Xerox ALTO計算機連到 Arpanet(Arpanet是 Internet的前身)。在1972年秋, Metcalfe 正在訪問住在華盛頓特區的 Arpanet計劃的管理員,並偶然發現了 Abramson的關於ALOHA系統的旱期研究成果。在閱讀 Abramson的有名的關於 ALOHA模型的1970論文時, Metcalfe認識到,雖然 Abramson已經作了某些有疑問的假設, 但通過優化後可以把ALOHA 系統的效率提高到近100%。最後, Metcalfe因為他的基於信息包的傳輸理論而獲得哈佛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72年底, Metcalfe和 David Boggs設計了一套網路,將不同的ALTO計算機連接起來,接著又把NOVA計算機連接到EARS激光列印機。在研製過程中, Metcalfe把他的工命名為 ALTO ALOHA網路,因為該網路是以ALOHA系統為基礎的,而又連接了眾多的 ALTO計算機。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個人計算機區域網絡--ALTO ALOHA網路首次在 1973年5月22日開始運轉。這天, Mctcalfe寫了一段備忘錄,稱他已將該網路改名為乙太網(Ethernet),其靈感來自於"電磁輻射是可以通過發光的以太來傳播的這一想法"。最初的實驗型PARC乙太網以2.94Mbps(每秒兆位)的速度運行,該速度值有點太零碎、其原因是第一個乙太網的介面定時器採用 ALTO系統時鍾,意味著每340毫微秒就發送一次脈沖,導致傳送率為2.94Mbps,當然,乙太網比初始的 ALOHA網路有了巨大的改進,因為乙太網是以載波監聽為特色的,即每個站在要傳輸自已的數據流之前先要探聽網路的動靜,所以,一個改進的重傳方案可使網路的利用率提高將近100%。到1976年時、在PARC的實驗型乙太網中已經發展到100個節點,已在長1000米的粗同軸電纜上運行。 Xeror正急於 將乙太網轉化為產品,因此將乙太網改名為 Xerox Wire。但在1979年, DEC、 Intel和 Xerox 共同將此網路標准化時,該網路又恢復乙太網這個名字。1976年6月, Metcalfe和 Boggs發表了題為:"乙太網:區域網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換"的著名論文,1977年底, 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獲得了"具有沖突檢測的多點數據通信系統"的專利,多點傳輸系統被稱為 CSMA/ CD(載波監聽多路存取和沖突檢測)。從此,乙太網就正式誕生了。
DEC、 InteI和 Xerox將乙太網標准化
在70年代末,數十種區域網技術已經涌現出來,而乙太網正是其中的一員。除了乙太網外,當時最著名的網路有:數據通用公司的 MCA、網路系統公司的 Hyperchannel、 Data' Point公司的ARCnet和 Corvus公司的 Omninet。使乙太網最終坐上區域網寶座的不是她的技術優勢和速度,而是 Metcalfe版的乙太網已變成產業標准。
在1979年初,離開兩年後又重新回到 Xerox PARC的 Metcalfe接到在DEC公司工作 的 Gordon Bell的電話。 Bell想討論 DEC和 Xerox共同建造乙太網 LAN的設想, Metcalfe 認為和不同廠商一起發展乙太網的主意不錯,但 Metcalfe此時有點身不由己,因為 Xerox一 心想保護它的專利、限制 Metcalfe為 DEC工作。因此, Metcalfe建議 DEC直接與 Xerox主管商討將乙太網轉變成產業標準的計劃,最後 Xerox邁出了這一步。
使DEC和 Xerox在產業標准上合作的障礙之一是反托拉斯法。 Metcalfe在 MIT時的朋友 Howard Charney律師,建議他把真正的乙太網技術轉到標准化組織(不久 Charney成為了3Com的創始人之一)。
Metaclfe在訪問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標准化局( NBS)時,遇見了英特爾公司的一位 正在 NBS工作的工程師,此人正在為他的先進的25MHz VLSI NMOS集成電路加工技術尋找新的應用,這種珠聯碧合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Xerox提供技術, DEC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而且是乙太網硬體的強有力的供應商,英特爾提供乙太網晶元構件。不久, Metcalfe離 開 Xerox成為企業家和經紀人。1979年7月,DEC、英特爾和 Xerox籌備召開三方會議, 1979年正式舉行首次三方會議。1980年9月30日,DEC、 Intel和 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 "乙太網,一種區域網: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規范,1.0版",這就是現在著名的乙太網藍皮書,也稱為 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個字母而組成的)版乙太網1.0規范。如前所述,最初的實驗型乙太網工作在2.94Mbps,而 DIX開始規定是在20Mbps下運行,最後降為 10Mbps。在以後兩年裡 DIX重新定義該標准,並在1982年公布了乙太網2.0版規范作為終結。
在 DIX開展乙太網標准化工作的同時,世界性專業組織 IEEE組成一個定義與促進工 業LAN 標準的委員會,並以辦公室環境為主要目標,該委員會名叫802工程。DIX集團雖已推出乙太網規范,但還不是國際公認的標准,所以在1981年6月, IEEE802工程決定組 成802.3分委員會,以產生基於 DIX工作成果的國際公認標准,一年半以後,即1982年12 19日,19個公司宣布了新的 IEEE802.3草稿標准。1983年該草稿最終以 IEEE10 BASE5而面世。(選用縮寫詞10BASE5是因為該標准指定了利用基帶的10MbpS傳輸速率和允許節點間的距離是50米,802.3與 DIX乙太網2.0在技術上是有差別的,不過這種差別甚微。)今天的乙太網和802.3可以認為是同義詞。在此期間, Xerox已把它的4件以 太網專利轉交給 IEEE,因此現在任何人都可以用1000美元從 IEEE得到乙太網使用許可證。1984年美國聯邦政府以 FIPS PUB107的名字採納802.3標准。1989年 ISO以標准 號 IS88023採納802.3乙太網標准,至此, IEEE標准8O2.3正式得到國際上的認可。
3Com將乙太網產品化
在DEC、 Intel、Xerox的工程師們仍在為乙太網規范進行最後加工時, Metcalfe已在謀求 其它商業利益,井謝絕了 Steve Jobs建議他參加 Apple計算機公司開發網路的建議。1979 年6月, Bob Metcalfe、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組成一個計算機通信和兼容性公司,就是現在著名的3Com公司。
1980年8月,3 Com公司宣布了它的第一個產品,即用於 Unix的商業版 TCP/IP,並在 1980年12月產品正式上市,1981年2月制定了宏偉的經營計劃。3 Com收到了一大筆風險基金,1981年3月,即在官方標准正式公布前18個月,3Com公司已將它的第一批符合 802標準的產品(3C100收發器)投放市場。1981年底,該公司開始銷售 DEC PDP/11系列 和 VAX系列用的收發器和插卡,同時也銷售 Intet Multibus和 Sun微系統公司機器用的收 發器和插卡。
Metcalfe的最初商業計劃是把1980年的風險資金投到為新個人計算機開發乙太網適配器的工作上,因為新的個人計算機在世界各地剛剛興起。1981年 Metcalfe與所有的大牌 PC公司(其中包括 IBM和Apple)商談建造乙太網適配器的計劃。在 Apple工作的 Steve Jobs立即表示贊同,一年後3Com公司為Apple機配置的第一批乙太網產品投放市場。這台名叫Apple Boxes的乙太網設備是一台連接到 Apple II並行埠的笨拙的機箱,在市場上 以失敗而告終。一直以創造歷史著稱的 IBM當時也宣布了最初的 IBM PC,但不與3Com 合作,原因是 IBM正忙於發明自己的令牌環網。但3Com決定在沒有 IBM合作的情況下推進自己的計劃,開始開發 EtherLink ISA適配器。18個月後,即1982年9月29日,第一 台 EtherLink投放市場,並隨機配置相應的DOS驅動軟體。
第一台 EtherLink在許多方面有技術上的突破:
這個名為細纜乙太網的基本思想是由 EtherLink設計師 Ron Crane發明的,並很快成為事實上的標准。這種細纜乙太網有許多優點:不需要外加收發器和收發器電纜,價格便宜,由於細同軸電纜容易安裝和使用,使得網路與用戶更加友好。
Metcalfe決定以 IBM PC為目標,使3Com公司大受其益。當時 IBM設計 IBM PC是 想將該機主要作家庭計算機用;然而開始大量購買 PC機的卻是各個公司,而不是家庭用 戶。1982年對 PC的需求已超過預測值, IBM一個月就賣出20萬台 PC,比公司原先的預測超出一倍之多,使得 IBM公司的工廠加班加點,用一年時間生產出要兩年半才能完成的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在1981年初, IBM XT上市,此時 IBM已佔有 PC商業市場的75% 的份額,可惜的是 IBM當時沒有認識到各公司想把他們的個人計算機聯網。到1983年時, EtherLink的生意火爆,1984年3Com的股票開始上市。同年3Com、ICL(國際計算機有限公司)、 HP將細纜乙太網的概念提交給 IEEE,不久 IEEE就以 l0BASE2承認它為官方標准。由於節點到節點的距離縮短到200米,所以將該標准稱為10BASE2;還有,由於它採用較便宜的細同軸電纜,因此也稱為 Cheapernet。
StarLAN:思想偉大,但速度欠佳
細纜乙太網在大多數方面都比常規乙太網優異,細纜乙太網用廉價的柔軟性強的細同軸電纜取代了昂貴的黃色粗同軸電纜。另外,大多數細纜乙太網的網路介面卡( NIC)都有 內含的收發器,使得它容易安裝和降低費用。
但是細纜乙太網仍有一些主要的缺點,例如同軸電纜因偶然性事故或用戶的某種粗心而斷裂(這種事往往時有發生),就會使整個網路癱瘓。另外,要求在網路兩端進行正確的端接,而且網路重構是一個問題--如果用戶進行實體方面的移動,則網路電纜必須相應地重新布線,這往往是既不方便,而又容易出事。
1983年底,從英特爾公司來的 Bob Galin開始與 AT&T和 NCR協作,研究在無屏蔽雙 絞線(UTP)電話電纜上運行乙太網。 NCR建議採用類似細纜乙太網的匯流排額撲結構,而 AT&T電話公司熱衷於類似現行電話布線結構的屋形結構。 UTP星形配置的優點是多方面的:便於安裝、配置、管理和查找故障,而且成本較低;這種星形星置是一個突破,因為它允許採用結構化布線系統,它用單獨一根線將每個節點連接到中央集線器,這對於安裝、故障尋找和重新配置顯然是一個明顯的優點,可以大大降低整個網路的成本。
1984年初又有14個公司參加到 UTP乙太網的研究活動中來,有過很多次討論,主要都是圍繞如何使快速乙太網能運行在 UTP線上。他們證實低速乙太網( l-2Mbps)可以在 Category3線上運行,並能滿足電磁干擾規定和串擾方面的限制。但某些經銷商強烈反對將速度降到常規乙太網速度的10%,很快使不少人失去興趣,其中也包括乙太網的兩位領頭人3Com和DEC在內,而其它一些參與者認為1Mbps對配置 IBM PC和 XT機的 PC網已夠快的了。在經過--番激烈的技術討論後,該集團表決通過將乙太網退回到1Mbps。
10家公司決定執行 lMbps乙太網,並與 IEEE進行商討。 IEEE802小組委託以 Galin 為首的 StarLAN任務組進行標准化工作。1956年中,作為 IEEE802.3新標準的1BASE5被 批准實施(StarIAN 可支持從集線器到節點間長達250米的距離,在1BASE5中的5表示節點到節點的距離為500米)。
StarLAN走向消亡
1984年,以 HP和 AT&T為首的經銷商將 StarLAN 集線器網路介面卡推向市場。在 80年代 StarIAN完成了數百萬個連接,但包括3Com和 DBC在內的許多經銷商早已認定 1Mbps太慢--在計算機工業上已形成每兩年將性能翻一番的傳統,一些客戶和經銷商把 lMbFs乙太網看作是一種後退行為。(在1984年 IBM已宣布基於 Intel80286微處理器 的PC AT,兩年後,即在 StarLAN 1BASE5標准被批準的那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 處理器,這個32位的 CPU比它的上一代80286強勁許多倍。)因此, StarLAN再也不可能獲工業界和市場上的支持使之重新起飛。終於在1987年走向衰亡,當時 SynOPtics公司推 出 LATTISNET和提交在常規電話線上實現全速10Mbps乙太網性能的產品。不久,LAT TISNET由 IEEE按照雙絞線乙太網進行標准化,同時定名為10BASE-T,這樣 StarLAN 和 Galin的死期已是屈指可數的了,不過作為無屏蔽雙鈕線和星形線乙太網的開拓者,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㈣ 如何從sar歷史文件中查看tcp重傳
安裝sysstat工具包後會自動每10分鍾採集一次
腳本在/etc/cron.d/sysstat
默認只保留7天的文件
要保留更長時間要修改配置文件
有人覺得是修改/etc/sysconfig/sysstat這個文件,其實不是的
應該是/usr/lib/sa/sa2(64位/usr/lib64/sa/sa2),來看看裡面的代碼
HISTORY=7
[ -r /etc/sysconfig/sysstat ] && . /etc/sysconfig/sysstat
[ ${HISTORY} -gt 28 ] && HISTORY=28
#就是這個了,如果sysstat文件設置了歷史天數超過28天就不會生效的
超過28天就要修改這個地方了。
不要小看這個命令,它能夠讓你對系統運行情況了如指掌。
㈤ 互聯網的概念是由誰提出的還有TCP/IP協議是誰創立的
互聯網發展史: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TCP/IP協議的歷史和發展過程 :
TCP協議最早由斯坦福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於1973年提出。1983年TCP/IP被Unix 4.2BSD系統採用。隨著Unix的成功TCP/IP逐步成為Unix機器的標准網路協議。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最初使用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協議由於TCP/IP協議具有跨平台特性。ARPANET的實驗人員在經過對TCP/IP的改進以後規定連入ARPANET的計算機都必須採用TCP/IP協議。隨著ARPANET逐漸發展成為InternetTCP/IP協議就成為Internet的標准連接協議。
TCP/IP協議的產生背景故事:
當時的主要格局是這樣的,羅伯茨提出網路思想設計網路布局,卡恩設計阿帕網總體結構,克萊因羅克負責網路測評系統,還有眾多的科學家、研究生參與研究、試驗。69年9月阿帕網誕生、運行後,才發現各個IMP連接的時候,需要考慮用各種電腦都認可的信號來打開通信管道,數據通過後還要關閉通道。否則這些IMP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接收信號,什麼時候該結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信「協議」的概念。1970年12月制定出來了最初的通信協議由卡恩開發、瑟夫參與的「網路控制協議」(NCP),但要真正建立一個共同的標准很不容易,72年10月國際電腦通信大會結束後,科學家們都在為此而努力。
「包切換」理論為網路之間的聯接方式提供了理論基礎。卡恩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到只有深入理解各種操作系統的細節才能建立一種對各種操作系統普適的協議,73年卡恩請瑟夫一起考慮這個協議的各個細節,他們這次合作的結果產生了在開放系統下的所有網民和網管人員都在使用的「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和「網際網路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即TCP/IP協議。
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網際網路的每一台電腦規定一個地址。1974年12月,卡恩、瑟夫的第一份TCP協議詳細說明正式發表。當時美國國防部與三個科學家小組簽定了完成TCP/IP的協議,結果由瑟夫領銜的小組捷足先登,首先制定出了通過詳細定義的TCP/IP協議標准。當時作了一個試驗,將信息包通過點對點的衛星網路,再通過陸地電纜,再通過衛星網路,再由地面傳輸,貫串歐洲和美國,經過各種電腦系統,全程9.4萬公里竟然沒有丟失一個數據位,遠距離的可靠數據傳輸證明了TCP/IP協議的成功。
1983年1月1日,運行較長時期曾被人們習慣了的NCP被停止使用,TCP/IP協議作為網際網路上所有主機間的共同協議,從此以後被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則被肯定和應用。
㈥ 即時通訊的原理和發展歷史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軟體可以說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使用率最高的軟體,無論是老牌的ICQ,還是國內用戶量第一的騰訊QQ,以及微軟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它們能讓你迅速地在網上找到你的朋友或工作夥伴,可以實時交談和互傳信息。而且,現在不少IM軟體還集成了數據交換、語音聊天、網路會議、電子郵件的功能。
即時通訊的歷史
IM軟體的歷史並不久遠,但是它一誕生,就立即受到網民的喜愛,並風靡全球。在它的發展史上,以色列人是功不可沒的。正是四位以色列籍的年輕人,在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並於同年11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個即時通訊軟體ICQ,取意為「我在找你」——「I Seek You」,簡稱ICQ了。直到現在,ICQ已經推出了它的2002a版本,在全球即時通訊市場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國內最為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是OICQ(簡稱QQ)。它以良好的中文界面和不斷增強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QQ網路文化。Messenger雖出道較晚,但依託微軟的強大背景,實力也不可小視。作為Windows XP的一部分,Messenger 整合了操作系統的許多功能,如多種形式的聊天選擇、多人的單窗口討論式交流以及充分的文件與桌面共享功能等。它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文界面和注冊方式,連同它強大的功能,著實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的注視,此外還有許多有特點的IM軟體。
即時通訊的原理
我們經常聽到TCP/IP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這兩個術語,它們都是建立在更低層的IP協議上的兩種通訊傳輸協議。前者是以數據流的形式,將傳輸數據經分割、打包後,通過兩台機器之間建立起的虛電路,進行連續的、雙向的、嚴格保證數據正確性的文件傳輸協議。而後者是以數據報的形式,對拆分後的數據的先後到達順序不做要求的文件傳輸協議。
QQ就是使用UDP協議進行發送和接收「消息」的。當你的機器安裝了OICQ以後,實際上,你既是服務端(Server),又是客戶端(Client)。當你登錄OICQ時,你的OICQ作為Client連接到騰訊公司的主伺服器上,當你「看誰在線」時,你的OICQ又一次作為Client從QQ Server上讀取在線網友名單。當你和你的OICQ夥伴進行聊天時,如果你和對方的連接比較穩定,你和他的聊天內容都是以UDP的形式,在計算機之間傳送。如果你和對方的連接不是很穩定,QQ伺服器將為你們的聊天內容進行「中轉」。其他的即時通信軟體原理與此大同小異。
1、用戶首先從QQ伺服器上獲取好友列表,以建立點對點的聯系;
2、用戶(Client1)和好友
㈦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7)tcp歷史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㈧ 聯想電腦怎麼查看tcp/ipv4歷史記錄
電腦怎麼看系統版本方法很多,例舉如下:
1、如XP系統,打開「我的電腦」,再點擊左側的「查看系統消息」,即可彈出「系統屬性」窗口,直接看到 系統版本,見附圖。
2、也可以在桌面,用滑鼠右鍵點擊「我的電腦」圖標,也可以彈出「系統屬性」窗口,直接看到 系統版本。
3、其它版本大同小異。
㈨ 科普篇:什麼樣的歷史環境誕生了TCP/IP
講完了TCP/IP誕生的歷史過程,現在來說說他的開發歷史過程吧。
在構建了阿帕網先驅之後,DARPA開始了其他數據傳輸技術的研究。NCP誕生後兩年,1972年,羅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被DARPA的信息技術處理辦公室僱傭,在那裡他研究衛星數據包網路和地面無線數據包網路,並且意識到能夠在它們之間溝通的價值。在1973年春天,已有的ARPANET網路控製程序(NCP)協議的開發者文頓·瑟夫(Vinton Cerf)加入到卡恩為ARPANET設計下一代協議而開發開放互連模型的工作中。
到了1973年夏天,卡恩和瑟夫很快就開發出了一個基本的改進形式,其中網路協議之間的不同通過使用一個公用互聯網路協議而隱藏起來,並且可靠性由主機保證而不是像ARPANET那樣由網路保證。(瑟夫稱贊Hubert Zimmerman和Louis Pouzin(CYCLADES網路的設計者)在這個設計上發揮了重要影響。)
由於網路的作用減少到最小的程度,就有可能將任何網路連接到一起,而不用管它們不同的特點,這樣就解決了卡恩最初的問題。(一個流行的說法提到瑟夫和卡恩工作的最終產品TCP/IP將在運行「兩個罐子和一根弦」上,實際上它已經用在信鴿上。一個稱為網關(後來改為路由器以免與網關混淆)的計算機為每個網路提供一個介面並且在它們之間來回傳輸數據包。
這個設計思想更細的形式由瑟夫在斯坦福的網路研究組的1973年–1974年期間開發出來。(處於同一時期的誕生了PARC通用包協議組的施樂PARC早期網路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技術影響;人們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DARPA於是與BBN、斯坦福和倫敦大學簽署了協議開發不同硬體平台上協議的運行版本。有四個版本被開發出來——TCP v1、TCP v2、在1978年春天分成TCP v3和IP v3的版本,後來就是穩定的TCP/IP v4——目前網際網路仍然使用的標准協議。
1975年,兩個網路之間的TCP/IP通信在斯坦福和倫敦大學(UCL)之間進行了測試。1977年11月,三個網路之間的TCP/IP測試在美國、英國和挪威之間進行。在1978年到1983年間,其他一些TCP/IP原型在多個研究中心之間開發出來。ARPANET完全轉換到TCP/IP在1983年1月1日發生。[1]
1984年,美國國防部將TCP/IP作為所有計算機網路的標准。1985年,網際網路架構理事會舉行了一個三天有250家廠商代表參加的關於計算產業使用TCP/IP的工作會議,幫助協議的推廣並且引領它日漸增長的商業應用。
2005年9月9日卡恩和瑟夫由於他們對於美國文化做出的卓越貢獻被授予總統自由勛章~
㈩ TCP/IP協議的歷史
歷史:
在構建了阿帕網先驅之後,DARPA開始了其他數據傳輸技術的研究。NCP誕生後兩年,1972年,羅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被DARPA的信息技術處理辦公室僱傭,在那裡他研究衛星數據包網路和地面無線數據包網路,並且意識到能夠在它們之間溝通的價值。
在1973年春天,已有的ARPANET網路控製程序(NCP)協議的開發者文頓·瑟夫(Vinton Cerf)加入到卡恩為ARPANET設計下一代協議而開發開放互連模型的工作中。
1975年,兩個網路之間的TCP/IP通信在斯坦福和倫敦大學學院(UCL)之間進行了測試。1977年11月,三個網路之間的TCP/IP測試在美國、英國和挪威之間進行。
在1978年到1983年間,其他一些TCP/IP原型在多個研究中心之間開發出來。ARPANET完全轉換到TCP/IP在1983年1月1日發生。
1984年,美國國防部將TCP/IP作為所有計算機網路的標准。1985年,網際網路架構理事會舉行了一個三天有250家廠商代表參加的關於計算產業使用TCP/IP的工作會議,幫助協議的推廣並且引領它日漸增長的商業應用。
(10)tcp歷史擴展閱讀:
TCP/IP協議的主要特點:
1、TCP/IP協議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體或操作系統,提供開放的協議標准,即使不考慮Internet,TCP/IP協議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協議成為一種聯合各種硬體和軟體的實用系統。
2、TCP/IP協議並不依賴於特定的網路傳輸硬體,所以TCP/IP協議能夠集成各種各樣的網路。用戶能夠使用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Token Ring Network)、撥號線路(Dial-up line)、X.25網以及所有的網路傳輸硬體。
3、統一的網路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標准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