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咸寧的歷史

咸寧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9:04:02

① 湖北咸寧介紹

咸寧是一座物產豐富、宜游宜居的生態休閑旅遊城市,榮膺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薴麻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的美譽,享有「中國亞熱帶森林自然資源生態平衡的典型代表」、「全國 最適宜人居的200個城市之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這里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九宮山、陸水湖、潛山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和三國赤壁古戰 場、闖王陵、汀泗橋北伐戰爭遺址等人文景觀,是華中地區休閑度假旅遊勝地。54.2% 的森林覆蓋率成就了咸寧「天然氧吧」,365天的優良空氣指數賜予了咸寧「宜居山莊」,綠色生態已成了咸寧 的代名詞。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遍及全市六個縣市區。
住宿的話,各大溫泉度假區都可以住宿,比如說碧桂園鳳凰溫泉酒店、萬豪溫泉谷公園道酒店、三江森林溫泉杜馬仕酒店等等。其他好一點的酒店都可以在美團或者大眾點評上面搜索到。
咸寧地處鄂南長江以東地區,河湖密布,水網縱橫,以各種湖鮮水產、山珍野味等烹制的鄂南美味佳餚聞名,咸安特色美食很多,有賀勝土雞湯、赤壁的魚糕、通山粑砣、簰洲魚丸、南山豬腳、 特色苦菜湯、合菜面等許多都是美味可口的佳品。

② 湖北省咸寧市歷史上發生過地震嗎

咸寧市地處我國華夏系第二隆起帶西緣鄂東南斷塊隆起區,地質構造復雜,存在比較明顯的斷裂帶,這些斷裂覆蓋了城市的大部分鄉鎮,基本是咸寧市地震活動的主體地區。咸寧市歷史上的地震並不多,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機率也不大! 我查了半天,只能查到最近的幾次發生在咸寧地區的地震,貌似都是小震,並未對咸寧市造成什麼重大的影響和破壞!2009年3月3日05時59分27秒,在咸寧市咸安區向陽湖鎮發生M2.4級地震,震中位於東經114.14°,北緯29.96° 2007年12月27日0時44分44.2秒咸寧市咸安區雙溪橋鎮(震中位於北緯29.9°,東經114.7°)發生M2.4級地震,震級標准為微震。 1993年7月25日咸寧市發生4.1級地震,2005年11月26日受江西省九江地震的影響,地震波及咸寧市全境,震感較強,各類建築物及室內物品等均有明顯晃動現象。

③ 咸寧市歷史曾用名,戰國,漢朝時

西周成王(姬誦)時,咸寧地區屬楚鄂王封地。
秦統一後,咸寧地區屬南郡。
漢代時,咸寧地區屬沙羨縣。

④ 湖北咸寧五七幹校歷史

那天,系裡的一位博士生問我:「什麼是『五七幹校』?」我驚愕了,難道這段歷史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嗎?———它距今也才過去了四十年! 准確地說,那是一九六八年的十月五日,《人民日報》於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柳河在哪裡?沒有人知道。但人們知道的是,這篇文章中有偉大領袖的「最高指示」:「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於是乎,就從這天開始,上自中央各部委,下至縣級各機關,數百萬計的機關幹部和知識分子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和專業,集中到了這個以「五七指示」為方向的「學校」里進行「重新學習」。有人統計,當年僅中央和國務院一級的機關,就在河南、湖北、江西、寧夏等地創辦了一百零六所這樣的幹校。 我打電話給北京的嚴欣久:「有空嗎?一起去咸寧看看,那裡可有咱們父輩留下的足跡……」湖北省咸寧縣是文化部五七幹校的所在地,當年共有六千餘名文化工作者———甚至包括謝冰心、沈從文、馮雪峰、周巍峙、臧克家、蕭乾、張光年、郭小川、王子野、吳仲超、周汝昌、王世襄等一大批「國寶」級的人物,被集中到了這片易名為「向陽湖」的荒湖野灘上。我明白,他們的足跡一定是蹣跚的,踟躕的,但我不能不去……那天正值酷暑,當地氣溫高達40℃,我們一行三人於武漢會合後,便結伴上路了———博士生帶著輕便錄像機,嚴欣久帶著數碼照相機,我則帶上了父親留下的《牛棚日記》。 一 感謝湖北省政府,頗有歷史眼光的他們竟將當年的這處遺址列為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長蔣祝平說了,目的就是為了「銘記歷史,弘揚文化」。 位於「四五二高地」的校部--那一幢幢的紅磚平房,如今被兩扇大鐵門圈了起來,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院內靜悄悄的,沒有一絲人跡。行至五六十米遠,是一排面對大門的平房,左首的兩間辟為了一個展覽室,面積不大,陳列著一些當年的照片和實物,還有這樣兩行文字:「原始的工具原始地品味著苦辣人生,歷史的籌碼歷史地掂量著沉重記憶。」 我沒有下放過幹校,和欣久一樣,「文革」爆發時都還是高中生,我們要走的「五七道路」是上山下鄉,是插隊落戶。然而不知怎的,當這段歷史重新撲面而來時,竟一下子慌亂了起來,不知該怎樣去「品味」,怎樣去「掂量」了。博士生緊緊地跟在我的身後,新奇地用錄像機拍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展品--陳舊的鋤頭、扁擔,破爛的衣物、炊具……整個展覽室內闃寂無聲,誰也不願去驚醒這段沉睡的往事。欣久終於開口了,她輕輕地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年文化部為什麼要將幹校選在咸寧?」 兩千多年以前,這里屬於雲夢澤的一部分,水天相連,人跡罕至;兩千多年以後,這里屬於長江的泄洪通道,湖灘片片,沼澤連連。一九六九年的秋天,文化部的直屬機關--辦公廳、政治部、電影局、藝術局、出版局、文物局、聯絡司、教育司、群文司,以及下屬的中國作協、中國文聯、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圖書館、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眾多的單位,被一股腦兒地驅趕到了這里。僅僅是為了圍湖造田嗎?僅僅是為了「重新學習」嗎?答案似乎並不如此。--據當年的資料表明:越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單位,越是要將校址選在最為貧困、最為落後的地區,或是黃泛區,或是鹽鹼區,就連兔子也不到那兒去拉屎……內務部等機關,更是跑到了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區域內,而他們的上級竟向「學員」們嚴密封鎖了消息。國務院的直屬機關選中的是寧夏的平羅縣,那裡是戈壁荒灘,沒有公路,沒有人煙,每隔幾十里便是一座監獄;犯人們被轉移走了,「學員」們被趕了進來,四周是高牆,四角是碉堡,牢房裡散落著手銬和腳鐐,牆壁上書寫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與這些幹校相比,咸寧的自然條件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但是它的最大悲哀卻在於:其本身屬於「文化部」--「文化大革命」既然是大革文化的命,那麼與文化有關的一切機構以及一切人,便只能首當其沖地成為革命的對象了!其實早在動身之前,軍代表的一番話已是一語中的了:「要明白,像你們這樣的單位是要徹底砸爛的,你們到幹校去是屬於安置性質,從此就在那兒勞動、改造,不要再幻想回北京了!」……就這樣,這些文化人被一鍋端地逐出了上層建築,逐出了知識領地,甚至是不分老弱病殘。上路的那天是中秋節,北京永定門火車站擠滿了送行的老人和孩子。火車剛一啟動,車上車下便哭成一片。著名舞蹈家盛婕也來送別自己的丈夫吳曉邦,她說:「車站上的氣氛很緊張,很嚇人。解放軍站成一條封鎖線,誰也不許靠近,就像是押送罪大惡極的犯人。」那天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社長韋君宜,則是被送行者,她哭了沒有,無人知道,但她卻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了單位的人,就跟沒有了媽的孩子差不多!」 如今,在展覽室的牆壁上,懸掛的都是一些高舉紅旗大踏步行進在「五七道路」上的照片。我不清楚在他們的笑容背後是否含著淚水,但我知道從此以後他們的直接領導便更換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了。不可否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經過「大熔爐」鍛造出來的軍人,立場最堅定,愛憎最分明,由他們來佔領上層建築,無疑是最讓人放心不過的事情了-- 這是一位軍代表在五連(中國作家協會)大會上的訓話:「你們這些『臭老九』必須老老實實接受改造;否則打起仗來,先把你們『突突』了!」這是一位負責人在十四連(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公開揚言:「我們一定要把文藝黑線的根子徹底挖出來,先吃肉再喝湯,最後啃骨頭!」 ……就這樣,當知識貶為糞土、文化賤如草芥之後,讀書人終於嘗受到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滋味,嘗受到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味道。 那天,就在這一幅幅的照片面前,我流下了眼淚。不為別的,只為當年他們的單純與天真--進入幹校之前,他們又有誰不是抱著美好與期待的心情在眺望著它。一位著名的畫家甚至買來一支竹笛,想像著自己就要成為水墨畫中的那個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的「牧童」了。父親也在日記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唱名時有如考生聽發榜,怦然心動。」 那條大堤還在。這是首批來到這里的「學員」們為了圍湖造田而修築起來的,也是後來他們每天高舉著紅旗去上工的必經之路。當年尚屬「壯小夥子」的崔道怡這樣回憶道:「六千五百米的圍湖堤壩,兩個月便修築起來了--數九寒天,我是光著脊樑、肩挑重擔爬上陡坡的。一千八百畝的荒灘造田,趕在春耕前開墾了出來--沼澤地里,我是赤著雙腳、踏碎冰凌拉犁奮進的。」據說當年同樣是「強勞力」的閻綱實在熬不住了,他悄聲問嚴文井和郭小川:「延安時期,你倆都在南泥灣開過荒,同今天的圍湖造田相比,哪個更苦些?」不料兩人異口同聲地回答道:「無法相比,幹校的勞動要比南泥灣苦多了!」 年輕人尚且不堪承受,老弱病殘者就只能以生命為代價了--我在父親的日記中找到這樣的記載:「全日在大田挖渠。手足不靈,兩次落水,極為狼狽。」「雷鳴風吼,冰雪交加,行及半途幾不能支,以心臟壓迫甚,作絞痛也。」然而比他更慘的卻比比皆是:孟超的脊椎摔斷了,仍得拄著拐杖參加勞動;侯金鏡患有嚴重的高血壓,還得於月光下加班加點,最後累死在菜園中……如此的折磨,就連當地的老百姓也看不下去了,他們紛紛出來講話:「我們種了一輩子的田,過了六十歲也都不下地了。你們怎麼能讓那麼一把年紀的人去乾重活呢?幾可憐喲!」 「文革」結束後,記者去采訪周巍峙,他這樣說道:「幹部參加勞動,益處是很多的,我們也並不厭惡勞動,重活臟活都願意干,而且干起來非常認真。但是被當成了『專政對象』,進行勞動改造,心裡很不平!」--他一語道出的,正是「五七幹校」的性質!為了想方設法折磨這些「專政對象」們,當年在其他的幹校中,甚至還五花八門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口號。比如說:「寧要革命化,不要機械化!」拖拉機被閑置在一旁,硬讓「學員」們用自己的身體去拉犁。又比如說:「五十米不抬頭,一百米不直腰!」這是為了防止插秧時有人「磨洋工」,田頭上竟連簡易廁所也不修造,不論男女一律在水田裡自行解決。 ……那片操場還在。這是當年批鬥「反動分子」的會場,通常是彩旗招展,口號震天。展覽室內,一張發黃的照片證實了這一切--台下,人們高舉著胳膊呼喊口號;台上,被斗者深深地垂著頭一言不發……這個人是誰?看不清他的臉。其實又何必去辨認呢?我的心頭一陣發酸,我想起了父親,想起了他在日記中留下的文字:「……全身沸騰,幾欲發狂,卻又不得不鎮靜自己,不露聲色。」身為「牛鬼蛇神」的他,欲哭無淚,欲訴無門,只能於夜深人靜之時一個人於大堤上狂奔;他對著四周呼喊,但四周卻是一片沼澤,連一聲迴音也沒有…… 後來讀到許覺民的文章,才知道飽嘗這種生不如死滋味的人,並非父親一個。他寫道:「我不了解過去法國第三等級的人過的是什麼日子,我想我不會比他們再差了,我是一個十足的賤民!」那年,蕭乾的一家也被驅逐到了這里,他的妻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家中的小貓失蹤了,等到找回來時兩條腿全被人打斷。同病相憐的蕭乾嘆了一口氣:「與其看著你活活受罪,不如『安樂死』吧!」他碾碎了幾粒安眠葯,和在了牛奶里…… 不曾想,這樣的一種折磨,很快又擴大到了年輕一代的身上--一場深挖「五一六分子」的運動於幹校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其聲勢之大,可謂人人過關;其刑法之酷,可謂慘絕人寰--用煙頭燙,用皮鞋踢,搞「車輪戰」,使「熬鷹法」……閻綱曾這樣描述他被帶進審訊室時的心情:「周身的熱血直沖腦門:這不是進了《紅岩》里的中美合作所嗎?」 僅僅幾年的工夫,這所美其名曰「向陽湖」的文化部「五七幹校」,終於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此間被折磨致死、折磨致殘的一共有多少人,已經無法統計清了。韋君宜寫過一篇文章《抹不掉的記憶》,記載了發生在她身邊的十個「無罪者」的故事。她凄楚地寫道:「當初我們是一起被趕下來的,如今卻不能一起走了……」 還需要怎樣去評述它呢?--蕭乾說了:「建立幹校的目的,就是要一個不剩地把知識分子從上層建築中趕出去,以確保那一幫人的江山永不變色。」閻綱說了:「應該面對事實,把『五七幹校』如實地看做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整治國家幹部(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管制所。」牧惠更是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文革博物館』就從這里開始!」 二 從校部出來,我們一行前往當年的宿舍參觀。在路上大家討論起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幹校的「軍事管制」方式應該如何評價?一時間,兩種意見爭論不休。 我向陪同參觀的人們講起了父親的一個故事:那是一九七○年的初冬,宿舍建成還不到三個月,他卻被派往湖中看守菜園子。也就是說,此時的他必須離開自己的住處,離開原本的集體,獨自一人搬進那個杳無人煙的荒灘里,搬進那個孤零零的草棚中。他這樣描寫自己的「新家」:「……不過是以油毛氈蓋頂、以蘆席圍牆、不到十平方米的一個工棚而已。雖有門框,卻無門扇。至於屋頂,西北風一刮,大有被隨時掀走之勢。」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此時的他不僅沒有絲毫的沮喪,反而是滿心的高興。他說了,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能夠「離群索居」,徹底擺脫那個令他窒息的環境! 欣久也講了一個有關她父親的故事:當年她在內蒙插隊,曾經寫過很多封信,希望能來咸寧看一看自己的爸爸。不料一貫慈祥的父親卻堅決反對,理由是:「周圍有那麼多的眼睛在盯著我,到時候哪怕想給自己的女兒改善一下伙食,也是不可能的。他們會尋找事端,會不由分說地批評我:『你又想搞什麼陰謀?』」 望著博士生那一臉的茫然,我真想告訴他,這兩個故事正是對這種「集中營」式的管理制度的一個最好的注釋。不知是為了顯示「鋼鐵長城」的威力,還是為了更方便地管制這群早已成為「專政對象」的文化人,那支先後由北京軍區和湖北省軍區組成的「軍宣隊」,竟於整個幹校中實行了軍隊的建制--「學員」們按照原先的單位和系統,被分成五個大隊、二十六個連隊;連的下面是排,排的下面是班。 至於管理,同樣是「准軍事化」,一切均以軍隊的紀律嚴格要求之--白天,在連長、排長以及班長的帶領下進行勞動;晚上,則以班排為單位繼續開展「鬥批改」,就連國務院規定的每周一天的休息制度也被取消了。更有甚者的是,哪怕到了半夜,也要被哨聲喚起,進行「軍事訓練」。年屆六旬的蕭乾不堪其苦,他說:「我最怕月亮,尤其怕月圓,因為軍宣隊半夜裡會吹哨『拉練』。我只敢和衣而眠,夢中還得豎起耳朵聽著隨時可能吹響的哨子……」一次,馮雪峰在翻越一座土崗時跌倒了,蕭乾急忙上去攙扶,但是這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幹部卻上氣不接下氣地推開他:「別管我,快跑,跟上隊伍,不然又要挨斗!」 後來,讀了別的幹校的材料,才知道這種制度並非是咸寧幹校的「專利」。在中央直屬藝術院團的幹校中,甚至出現過這樣的笑話:看露天電影時,所有的人也必須整隊,帶著小板凳,以班為單位排成一溜,班長坐在最後邊。有人要上廁所了,只能一個一個地往後傳,向班長報告;而班長的答復,同樣是一個一個地往前傳,或是「快去快回」,或是「再憋一會」。 很可能也是為了這一同樣的原因吧,在「准軍事化」的幹校中,原有的家庭結構被強行拆散了,這里只有男人和女人的區別,而無夫妻或者其他親屬的關系,一旦入校後,一律按照性別的不同,住進男生宿舍或女生宿舍里。 時間一長,問題便接二連三地出現了:青年人要解決「性」的問題,老年人要解決生活問題。至於前者,尚可想出種種辦法,甚至跑去「野合」;至於後者,便只能是「好自為之」了。--沈從文初下幹校時已近耄耋,卻無法與隸屬於另一個大隊的夫人生活在一起,他在家書中凄涼地寫道:「……目前的困難,總還能克服。至於病,有個親人在一處,自然好得多。但如果已近於無可奈何,那也就一切聽之,接受現實了。萬一忽然完事,也極其自然,不足驚奇,到時讓大弟或小弟同來收拾一下殘局即可。」身患重病的侯金鏡,同樣不能與同在一個連隊的妻子團聚,直到咽氣,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最終是「一張葦席捲起他的軀體,再用三根草繩分段捆起三道箍,像扔木頭一樣,往卡車上一扔,就開走了」……至於那些隨同父母一齊下放的孩子們--從學齡前的兒童到十幾歲的少年,則一律被集中到了數十里外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里,兩個星期才能探望一次。塗瑩跟隨父母來到幹校時只有六歲,她回憶道:「……送我坐班車去學校的日子到了,我獨自逃到山後的林子中間,失魂落魄地奔跑。我不害怕草叢中的各種蟲子甚至毒蛇,但我害怕去學校!」 欣久宛如一名記者,一路上手持相機拍個不停:甘棠鎮、魯家灣、紅旗橋、五七道……其結果,還沒到目的地,電池便消耗盡了,相機也徹底「罷」了「工」。我笑著批評她道:「不能省著點嗎?」她卻賭氣似地看了我一眼:「你說,哪處地方可以『省』掉?」我啞然了。是啊,面對著這片曾經上演過無數悲劇的土地,又有哪一處不該去記錄、不該去探尋呢?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我們終於來到了「王六嘴」。這是一個小小的山崗,當年十四連(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宿營地就建在這里。如今那一排排的紅磚平房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那裡,但所有權已經轉讓給了向陽湖奶牛良種場,成為職工們的家屬宿舍了。 一位四十多歲的房主人將我們讓進了屋子裡。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這是一個個用土坯隔出來的房間,既低矮又狹窄,面積不超過十平方米。當年卻被塞進了三到四個人,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蜷縮在一起的?--父親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空間全都占滿了,我的行李只好懸之壁上,床前之狹只可容膝……」房主人一臉的茫然,雖說「?菖?菖?菖舊居」的木牌在他家的門框上已經掛了多年,但他卻根本不知道曾經發生在這里的一切。然而,我已經很滿足了:那門、那窗、那牆、那頂……畢竟都還是歷史,它們默默地見證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當年,這里沒有孩子的歡笑,沒有家庭的溫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因為「軍管」的需要而重新組合的「集體」。其中的成員,按照顧學頡的說法,一共分成了四種等級:頭等的,是上級派來的軍宣隊;二等的,是革命造反派;三等的,為一般的革命群眾;四等的,則是被批被斗的「牛鬼蛇神」……於是乎,當這四種不同階層的人被強行「集中」到了同一個屋檐下時,彼此間的「勃溪」則是不言而喻了!--十四連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食堂里宰殺鴨子,有人「義正辭嚴」地提出意見:鴨肉分給革命群眾,審查對象只配吃鴨頭和鴨屁股!人性終於被「階級性」所取代了。 身為第一等級的軍代表們,權力意識在不斷膨脹,傲慢情緒在不斷增長--大言不慚地將自己比作「文革前的劉白羽」者有之,有恃無恐地猥褻女青年者也有之;明目張膽地竊取公共財物者有之,居高臨下地向被管制對象索取供奉者更有之…… 身為其他等級的人們,為了「立功贖罪」,也開始鑽營與投機了起來--有人總結出了看「牛」的經驗,並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牆報上;有人則以「告密」而邀寵,以「賣友」而求榮:某某某於私下裡偷吃營養品,誰誰誰於背地裡大罵校領導……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同樣當過「學員」的火星寫下的一段話:「文化大革命不僅是一場『造神運動』和『造鬼運動』,同時也是一場『造奴運動』!……沒有『奴』,『神』是虛空的;沒有『奴』,百分之五的『鬼』也無由抓出。」

⑤ 什麼是咸寧文化

咸寧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歷史,素稱「楠竹之鄉」。全市現有楠竹林146.9萬畝,立竹量達2.2億株,年產商品竹2000萬支,居全國商品楠竹主產區第七位。楠竹產業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且發展勢頭強勁。 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全市已建成千畝以上基地178個,萬畝以上基地26個。通山縣的黃沙、洪港、九宮、闖王、廈鋪,崇陽縣的港口、桂花泉、天城、路口,通城縣的黃龍等鄉鎮,楠竹面積已發展到2萬畝以上,咸安區的汀泗、大幕桂花3鄉鎮,楠竹面積已發展到7萬畝以上,赤壁市的官塘、陸水湖兩鎮辦,楠竹面積已突破了10萬畝。
文化傳統
咸寧竹文化傳統,根深葉茂;咸寧竹文化時尚,絢麗多姿。咸寧竹文化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的、自然的,它包括竹子種植、加工、利用成果等內容;一方面是精神的、人文的,包括民俗民風、民間文藝(如竹韻凌雲的竹工藝品、竹雕產品等)、文藝創作(現代人物雕刻、古代仕女圖)等各個方面。這是一條悠遠的精神河流,一串璀璨的竹海珠鏈,這些豐厚的竹文化資源,是祖先留給咸寧人的巨大財富,如何把這筆巨大的財富挖掘整理出來,推廣普及開來,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咸寧人今天亟待研究的課題。
文化品牌
作為與經濟互動的文化,要與時俱進,壯大發展,必須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 打造咸寧竹文化的品牌,既要發揮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又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既要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體現現代文化的風采,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打造咸寧竹文化的品牌,必須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諧的社會環境,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層次多樣的文化活動,普及竹文化知識,展示竹文化風采,增強群眾對竹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咸寧竹文化品牌,應該建立一支才華橫溢的文學創作隊伍,一支博學多識的學術研究隊伍,不斷提高咸寧竹文化的品位,讓咸寧竹文化更加絢麗奇目。[1]

⑥ 咸寧的文化

咸寧,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九宮 山、陸水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機智人物故事、民間敘事詩在全國民間文學殿堂佔有重要的位置。咸寧的歌,音域寬廣,格調明快,多流傳於山區一帶,內分高腔、平腔兩種。民間舞蹈分花燈 舞、祭祀舞兩種。咸寧市的民間工藝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裝飾藝術四大類。

溫泉文化:水,靈動而充盈中的禪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靈。河流、湖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水,那就是溫泉。

咸寧市地處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准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

咸寧溫泉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有地母造溫泉、鐵拐李拜壽溫泉等神話傳說。據《咸寧市地名志》記載,「咸寧溫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稱,宋時『溫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傳宋仁宗趙禎南遊時曾到來此(溫泉鎮)洗過溫泉澡」。除了溫泉的歷史文 化,咸寧溫泉以保健養生為主的健康文化同樣深厚久遠。1938年侵華日軍駐扎咸寧,在淦河邊建起一個溫泉療養所。1945年日軍 投降後,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沿襲使用該療養所。咸寧解放後,解放軍就地改擴建成一九五醫院,其設立的「理療科」主要就是 用溫泉水治療風濕病和皮膚病,一直延續至今。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熱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鑽孔揭露後成為自溢井,水位、溫度、水質情況變化僅在一定范圍內 波動,較為穩定。受人為開採的影響,水位波動范圍一般在2.0m以內,主要呈現出5~9月水位相對較高,12~2月水位相對較低的特徵。

溫泉從石洞中湧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間,便有了「人間天堂」的感覺,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紛紛塵世,享有一份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悠閑愜意,在泡湯時享受風景,在自然中放鬆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

文化寶藏

從歷史走向未來-腳盆鼓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時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稱「腳盆鼓」,因其形狀如盆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赤壁一帶的鄉村。據史料記載,在遠古的商、周時代,先民們擊木、擊盆、擊鼓而歌,行成了腳盆鼓的雛形。相傳三國赤壁之戰時,盆鼓在孫劉聯軍中還發揮過不小的作用。現在,腳盆鼓作為咸寧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挾滾滾長江、看三國赤壁、擁夢里水鄉、走千年古道…….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觸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國情懷。

撥動歷史的脈搏-拍打舞
「幹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寧民間,這些拍打舞的歌詞已流傳了數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拍打游戲」而來,流行於咸寧通城、崇陽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勞作休憩之時,互相拍打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逗趣取樂,並 伴有風趣的戲謔、科諢,給人以輕松與愉悅。

稀有的藝術奇葩-提琴戲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是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據說,它源自岳陽花鼓戲,在崇陽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葉茂。花鼓戲的主要樂器是琵琶,但崇陽人改造創新,製成了提琴。提琴戲有特有的唱腔,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結合,形成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劇種。

月宮飄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寧大規模種植桂花始於唐代,盛於清朝。咸寧是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與當地桂花種植習俗的結合,催生了獨有的「嫦娥文化」現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動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華、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帳等風俗活動,打破了漢族地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傳統習俗,為咸安獨有。「打桂花」是流行於咸安區的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來源於桂鄉花農們收獲桂花時的農事活動。由於貼近生活,這從天宮來到人間的藝術,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

從戰場走向田間-山鼓
山鼓,流行於通山等地,是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其形橢圓如膽,有「擊鼓驅百邪,庶民膽如虎」的傳說。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就普及並走向鼎盛。現在,山鼓迎來了繼承、創新及保護階段,並從田間地頭走上了藝術舞台。

黃土捏出的天籟-嗚嘟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起初,嗚嘟為牧童用作喚牛,後經歷代改進,成為了一種樂器,一直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如今,嗚嘟在演奏之外,亦廣泛得到文博、收藏、旅遊愛好者的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寶物-崇陽銅鼓
1976年與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重最大的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楠竹風采成於紙-黃龍牮紙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黃龍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傳承與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源於天沔花鼓戲,清同治年間由天沔災民王耍兒傳入,與本地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出勞動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隨著年代 變遷,逐漸行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⑦ 關於咸寧的歷史

  • 西周成王(姬誦)時(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屬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屬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合東鏡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稱江夏郡,吳(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西南置蒲圻縣,咸先後屬武昌郡、江夏郡、沙羨縣。

  • 宋真宗(趙恆)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咸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咸寧縣。自此,「咸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 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區域周為楚地,隸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

  • 漢初置沙羨縣,咸寧、嘉魚、蒲圻屬之;崇陽、通城屬南郡下雋縣。

  • 三國時屬吳,吳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

  •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寧縣。

  • 民國21年(1932年),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 1983年8月,撤銷咸寧縣,設咸寧市。

  • 1998年6月,蒲圻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赤壁市。

  • 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域為咸安區的行政區域。

⑧ 湖北咸寧文化歷史等的變遷

歷史變遷:西周成王(姬誦)時(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屬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屬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合東鏡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稱江夏郡,吳(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西南置蒲圻縣,咸先後屬武昌郡、江夏郡、沙羨縣。 宋真宗(趙恆)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咸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咸寧縣。自此,「咸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區域周為楚地,隸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 漢初置沙羨縣,咸寧、嘉魚、蒲圻屬之;崇陽、通城屬南郡下雋縣。 三國時屬吳,吳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寧縣。 民國21年(1932年),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83年8月,撤銷咸寧縣,設咸寧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域為咸安區的行政區域。
文化:咸寧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和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咸寧文化底蘊深厚,九宮一山藏兩教,三苗故園在幕阜,崇陽商 代銅鼓催征越千年,羊樓茶馬古道起盛唐,三國文化、闖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戰文化、向陽湖文化等交相輝映。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

⑨ 咸寧的名勝古跡故事

赤壁龍佑溫泉
龍佑赤壁溫泉度假區位於湖北省赤壁市境內,距市中心5公里,由此北上武漢110公里,南下岳陽70公里,進抵長沙210公里,西去赤壁古戰場40公里,東與著名風景區陸水湖毗鄰。龍佑赤壁溫泉度假區座落在風景秀美五洪山麓,五洪山溫泉自古有之,相傳為舜帝南巡駐蹕之地。其二妃娥皇、女英尋跡於此,及第洞庭君山,競成湘水之神。
咸寧太乙洞
太乙洞風景區位於咸寧市溫泉城區以南5公里處。相傳太乙真人為治理水患,造福民眾掘鑿而成。實際上,據地質專家考證,太乙洞的形成,距今約360萬年。洞名題字為我國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所書。
咸寧赤壁遺址
古戰場赤壁,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赤壁市境內,距武漢市164公里, 距湖南嶽陽90公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赤璧位於赤璧市境。東漢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於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縣烏林公社),與孫、劉隔江相峙。後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藉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曹軍船隻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咸寧李自成墓
在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跡嶺。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本名鴻基,陝西省米脂人。據記載,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揮師東下南京,因形勢逆轉,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宮山轉戰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鋪突遭清軍襲擊,倉促突圍,單騎誤入葫蘆槽,被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殺害,遂葬於此。
咸寧李邕石室
在咸寧市東南30公里鍾台山。傳李邕曾讀書於此,故名。 李邕(678-747),字泰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說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李善之子。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初為諫官,助來景彈劾張昌宗兄弟。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書法初學王羲之,繼而自創新格,筆力雄健,氣度舒緩,縱橫開合,風彩動人,時謂「書中仙手」。後被李林甫陷害。
九宮山闖王陵
是我國唯一農民起義領袖的陵寢。位於九宮山西麓牛跡嶺的小月山下。不遠處有李自成最後一仗的李家鋪古戰場和相傳李自成躲過清兵的皇躲洞。陵園內盛開著許多鄂南名花「九節蘭」。
赤壁鳳雛庵
位於南屏山東南的金鸞山上。走近金鸞山,山門橫額上「赤壁古風」幾個大字赫然醒目。相傳三國時龐統曾隱居於此。原建築簡陋,後世屢次擴建,但又迭遭兵焚。現存殿室數間,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建國後曾維修,青磚灰瓦,甚為古樸。

⑩ 咸寧的介紹

咸寧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隸屬湖北省,與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1咸寧下轄1市,1區,4縣分別是咸安區、通城縣、通山縣、嘉魚縣、崇陽縣、赤壁市。咸安區位適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依境東流,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武咸城際鐵路、106、107、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貫通南北。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之城、中國溫泉之城、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創新型城市、全國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經濟試點市、首批全國旅遊標准化城市、國家森林城市2等榮譽稱號。咸寧市全市總面積為986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056.55平方公里,佔92.27%。在全市陸地面積中:林地面積5612.86平方公里,佔61.98%;荒地面積163.75平方公里,佔1.81%;難利用面積73.02平方公里,佔0.81%。在全市林地面積中:森林面積4110.95平方公里,佔73.24%;疏林地面積85.63平方公里,佔1.53%;灌木林地911.10平方公里,佔16.23%;無立木林地474.52平方公里,佔8.45%;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2.3%。鄂南大竹海、赤壁黃蓋湖、通山闖王李自成墓、北伐賀勝橋、汀泗橋戰役遺址等重要景區、一城十二泉(溫泉)等在該市區域。

熱點內容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
初一下學期地理 發布:2025-07-12 06:27:41 瀏覽:3
如何愛校 發布:2025-07-12 04:25:07 瀏覽:950
美國研究生數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12 02:36:31 瀏覽:902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