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耶穌
A. 基督教的歷史作用
公元四世紀,古羅馬誕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護下,基督教由屢受迫害的異教變成了正統國教。當徒手的耶穌戰勝了持劍的愷撒之後,基督教逐漸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對西方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
一、馴化野蠻人的基督教
從人性進化的角度講,特別是在精神及其倫理層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臘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統一的持久的超驗信仰,對天堂的期待安撫著地上的苦難,信徒的良知反抗著世俗權力的蠻橫,並通過聖徒的殉道和懺悔為人們提供道德典範(比如,耶穌殉難之後,又有聖彼得和聖保羅的殉教,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這信仰,這典範,提升著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為在道德上凝聚社會的紐帶連接起世世代代的倫理傳承。由基督教和古希臘形而上學的結合而形成的超驗倫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絕對價值,並逐漸演變為普遍有效的公德標准。來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許給為善者入天堂的萬世至福,降給作惡者下地獄的永生懲罰,又通過懺悔的途徑給人以贖罪和自新的機會。上帝之子耶穌用甘願上十字架的代價,背負起人的「原罪」,以絕對的非暴力對抗暴力,以絕對的愛與寬恕降恩於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類,唯有終生向上帝祈禱和懺悔,在行為上不斷行善積德,才能在無限的贖罪之路上接近天國。正是這種恩罰並重、懺悔贖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驗倫理,逐漸把兇悍的野蠻人和貪婪的惟利是圖之徒,馴化為平和、節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講,基督教興盛於大一統的羅馬帝國開始走向衰敗之時。北方蠻族的入侵、內部的暴虐統治、腐敗奢侈、權爭陰謀和底層反抗,已經失去道德方向的羅馬帝國,強大的武力只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幸運的在於,羅馬帝國在武力上敗給了蠻族,基督教卻在精神上馴服了野蠻人,使之逐漸變成文明人。古羅馬帝國的統一傳統與北方蠻族的分離勢力發生武力沖突,在世俗意義上,促成了羅馬帝國的衰亡和民族國家的紛紛獨立,但在屬靈意義上,教權之下的信仰及教會的統一,等於在另類意義上延續著昔日的羅馬帝國統一。正如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領袖溫斯頓·邱吉爾所言:「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獲勝的野蠻人也同樣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雖然他們並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們有共同的教義和神靈的啟示。一條聯接著歐洲各個民族。一個世界性機構遍布所有國家,它無比強大,而且是羅馬時代倖存下來的惟一成為系統的機構。這一機構的首腦是羅馬的主教,他在精神上或者至少以教職的形式,恢復了羅馬皇帝已經喪失的權威。」(《英語民族史》第一卷《不列顛的誕生》,溫斯頓·邱吉爾著,薛力敏林林譯,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P83)
正是憑借著聖徒的榜樣激勵、教會的超然權威、教義的普世正義、教士之佈道安慰、儀式之庄嚴魅力、信徒之堅定虔誠……才培育出互助、慈善、剋制、苦行等社會公德。僧侶們的開荒拓土,教堂和修道院對弱勢者的庇護、對窮人的賑濟、收養鯀寡孤獨、安頓迷途旅客,教會醫院救死扶傷,特別是救助那些被遺棄的罪犯和傳染病人……等等,宗教場所不僅成為施善育德和救死扶傷之地,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源泉,交戰雙方不得進入宗教場所,已經成為世界通則。
二、改變社會結構的基督教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發展具有三大功能。
1,教會成為凝聚社會大家庭的組織紐帶和自治權威,也成為秩序與和平之源。不僅是羅馬教廷提供了西方屬靈世界的統一權威,而且各地方教會也成為社區自治的組織核心。這種以教會為組織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對結束無政府的混亂狀態來說,具有著遠比世俗政府更強大的功能。怪不得有人戲稱:「梵蒂岡的世界性權威就是宗教領域的『聯合國總部』。」但與現在的聯合國相比,梵蒂岡的統一權威具有悠久的傳統,而聯合國的權威僅僅是二戰後的產物,所以,梵蒂岡對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會的權威之有效,遠非紐約聯合國總部對各成員國的權威所能比擬。梵蒂岡訓令對全世界的教徒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而聯合國決議卻難以真正約束各主權國家的行為。
2,基督教信仰,逐漸凝聚起整個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識,從而形成了相對於世俗權力及其利益的超驗良知,隨著教會的普及和日漸擴張,這種獨立於世俗王權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識,逐漸變成了高度組織化的宗教權威,在世俗政權本身無法形成對最高權力的內部制度化制約的情況下,基督教作為社會性的精神權威,發揮著從外部制約世俗王權的作用。由此,基督教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整體結構,即在世俗政府的權威之外,造就了另一個獨立的屬靈權威,構成了兩種權威、兩套法律、兩種責任的並存。神權的確立及其教會財產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變成一神教的同時,也使古希臘遺留下來的一元社會隨之退出歷史舞台,西方社會的權力結構逐漸由一元變成二元,神權與王權、教會與政府、僧侶與俗人、宗教法與世俗法……的並存,構成了古羅馬社會結構的二元化:一是僧俗並存並日趨走向政教分離,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並存。正是在兩種不相上下的社會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對抗中,西方社會才能逐漸形成兩種統治力量相互制約的權威均衡,為西方制度向自由憲政的演變提供了成熟的社會條件。
3,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驗基礎。在基督教成為古羅馬的國教之後,不僅教會法在技術上為世俗法提供了可資效仿的對象,而且對來自超驗正義的教會法為法治秩序的超驗基礎,於是,西方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穩定的普遍的規則,首先,法律來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惡法,《摩西五經》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僅僅來自愷撒,就很容易變成主要服務於統治者意志的惡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會被尊重、被自願服從,整個社會才能具有以遵紀守法為榮的公共意願。否則的話,法律要麼變成「惡法」,只服務於統治者的意志;要麼形同虛設、被法律之外的潛規則代替。
三、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督教從人文精神的特質和文化發展的角度講,基督教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質的偉大貢獻。
1,基督教的教義及其神學思想,對西方的人文學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教義提供普世道義,拉丁文提供統一文字,自耶穌殉難以來的西方,沒有基督教背景的一流精神產品,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無論是神學、哲學、文學,還是繪畫、音樂、建築,只要是人文和藝術的創造,無一不打上鮮明的基督教印跡。不要說神權時代的人文精神被基督教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現代西方,基督精神也為人文創造提供深層的滋養,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和非理性主義運動之中誕生的文化巨人們,盡管以復興古希臘的理性精神來對抗神權主宰的中世紀,但是從但丁的《神曲》到義大利三傑的繪畫,從莎士比亞的戲劇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從康德的絕對律令到尼採的超人,人們都能看到基督受難的形象和聽到天國的鍾聲。可以說,基督教已經滲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別是那種指向絕對價值的超越精神,已經成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標志。
2,基督教教會和神職人員在保存古代文化遺產方面貢獻卓著,不僅是與基督教傳承直接相關的古典遺產,還有大量異教和異端的文獻資料。經院神學家對古典哲學做出的獨特性解釋,對古典精神的傳承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教會開辦的神學院為西方高等教育體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現代的大學及其研究制度的母體。教會、修道院和神學院訓練出大量的教師、學者、法官、外交官和內閣大臣。教會的慈善事業也包括資助藝術創作,西方的音樂、繪畫和建築所達到的藝術高度,沒有教會所提供的精神資源和物質
支持,也是難以想像的。
近現代以來,藉助於強大的經濟、先進的技術和優越的制度,基督教的信仰征服已經從西方向非西方國家擴展,而且一直持續到當代世界。基督教及資本主義文明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先後造就了羅馬帝國、大英帝國和二戰後的美利堅新帝國,並由武力的征服和佔領的殖民擴張演變為資本的擴張和福音的擴張(道義擴張),基督教為西方文明的擴張意識注入了「傳播上帝福音」的道義動力,其世俗化進程表現為經濟上的自由市場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資本」為了利潤而進行的無遠弗界的擴張中,虔誠而富於獻身精神的傳教士,也不惜歷盡千難萬險地傳播福音,甚至於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傳教士的足跡。
進入20世紀之後,人類歷史富於戲劇性的發展證明:自發形成於特定地區的基督教、市場經濟和自由憲政,之所以具有難以抗拒的擴張性,就在於它們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與人性的內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確立人的尊嚴、鼓勵自由競爭、確保和平秩序和激發人的首創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漸顯露出其普世性品質,被越來越多的其他地區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變成難以抗拒的歷史大勢,順治者昌而逆之者亡。
B. 歷史上是否有耶蘇基督這個人他是基督教的創始人嗎
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宗教意義上的耶穌肯定是沒有這個人的,因為耶穌是上帝靠感應讓瑪利亞受孕降生的,這在科學意義上是不可能的。如果從傳教的意義上談,肯定是有的,只不過神化了而已,就像佛教的釋迦牟尼、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道教的張三豐道理一樣,都是存在的。只是西方在古代沒有像中國這樣用文字記錄歷史的習慣而是靠口頭傳誦歷史,才使得考古意義上的耶穌至今無法證實其是否存在。
耶穌是基督教創始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可以從基督教的起源看得出來。轉載一點:
對於基督教的起源,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但是一點毫無疑問的,即基督教是由猶太教脫胎換骨而來。公元之初,猶太教內部分化為四個宗派:撒都該派、法利賽派、奮銳黨、艾賽尼派。經過現代學者對《死海古卷》的研究,認為基督教可能由艾賽尼派發展而來。至於耶穌,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幾點可以肯定:耶穌是猶太人;生活在公元1世紀初;30歲左右在加利利和猶太各地傳教;曾收12個人為門徒;遭到猶太教上層分子的嫉妒;以反羅馬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一方面肯定了猶太教律法和先知預言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又提出「愛」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把愛當作信仰的核心內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提出神是慈愛的天父,神與人關系不僅是造與被造的關系,而且是父親與兒子的關系,因而人不僅要敬神,而且要愛神,同時還有愛人如己等等主張。在這一點上超越了猶太教的傳統信仰。
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3天復活,並在復活後40天升天。耶穌死後,他的門徒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形成了猶太教中一個新派別,他們尊崇基督教為主,他們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已經復活、升天,不久又要再次降臨審判世界,建立千年王國。耶穌門徒宣揚耶穌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基督這一方面來。這一時期在基督教歷史上被稱為「基督教社團」時期。
初期基督教社團由耶穌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鄰導,起初的活動范圍在耶路撒冷周圍,後來逐步擴展,他們派 使徒向外宣傳福音,尤其是保羅的傳教活動,使基督徒社團獲得巨大發展,地中海東部沿海各大城市中幾乎都是他們的組織,大批非猶太人也加入了社團,使基督徒社團逐步脫離猶太教而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宗教組織。
C. 歷史上真有耶穌其人嗎
有,下面是他的一生
耶穌(也稱為基督(在教會中意為品為至尊貴者),意思是王、彌賽亞、教會中稱為默西亞為救世主之意)2000年前生於巴勒斯坦地區。現代文明把時間分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紀年方式來紀念耶穌的誕生。耶穌在30歲以前是個木匠,過著猶太人的傳統生活。當時以色列全境都處於羅馬皇帝愷撒的獨裁統治之下,包括耶穌出生的伯利恆和成長的拿撒勒。
耶穌三十歲以後開始教導眾人,行神跡,並被記載下來。但他從來都沒有遠行到距離出生地200英里(大約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穌在三年的時間里一直盡力保持低調,但他的名聲還是傳遍了全國,引起了設在以色列各省執政掌權的羅馬官員和猶太領袖(宗教律法師)的注意。耶穌傳講的信息主要有:上帝愛你並與你同在,彼此相愛,每個人都極其寶貴(福音:上帝的國度已經臨到地上;關乎天堂或地獄的審判的實際情況;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穌最受爭議的就是他一直聲稱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領袖要求羅馬政府處死他。羅馬當局幾次審訊都沒發現耶穌觸犯了羅馬的法律。就連猶太人的領袖也承認,耶穌除了自稱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猶太人的律法。但他們還是以對政府不利為由,說服以色列南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將耶穌處決。
耶穌殘忍地遭到嚴刑拷打,然後雙手被人掛起來,釘在一根水平的木樑(十字架)上。這種行刑方法使得空氣無法吸入肺部,三小時以後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卻見證說,他三天以後復活了,而且此後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兩省走動。很多人認為這就足以證明耶穌自稱為上帝是真實的。後來,耶穌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見證人說他從那裡離開了地球,升到天國去了。
因為這些神奇的事件,跟隨耶穌的人數大大增加了。根據史料記載,僅僅幾個月之後,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內就增添了大約3000跟隨者。宗教領袖執意鎮壓跟隨耶穌的人,但他們當中許許多多的人寧願去死,也不肯否認耶穌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時間,羅馬全境(小亞細亞、歐洲)到處都有人跟隨了耶穌。公元325年,跟隨耶穌的信仰(基督教)被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確立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羅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為帝國的國教。500年以後,希臘境內希臘諸神的廟宇也都改造成了教會,成為跟隨耶穌的人聚會的場所。雖然耶穌傳講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機構擴張的過程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人錯誤地傳播,但耶穌的原話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萬古長存。
古蘭經稱為爾薩,是伊斯蘭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稱為「真主的靈氣」,僅次於至聖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認他肉身升天,但不認為他是真主的獨生子,也不認為他曾經死而復活;新約聖經稱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耶穌是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創始人。其稱號基督為希伯來文彌賽亞(意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來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臘文譯音。根據《新約》四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是上帝之子,由童貞女瑪麗亞受聖靈感孕,生於伯利恆城客店的馬廄之中。耶穌成年後從施洗約翰受洗,並經受了40天的考驗,後開始在猶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傳教。他率領其12個門徒一方面宣傳天國將臨、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義宣揚「愛上帝愛鄰人」、「愛人如己」,並抨擊了當時的當權者和猶太教的某些戒規,因而遭到猶太教上層分子的忌恨。在逾越節前夕,被其門徒之一猶大所出賣,以「誘惑國民」和「僭稱猶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日復活,並顯現於眾門徒中,第40日升天。關於耶穌其人的歷史性問題,曾經引起學術界的爭議。歷史實證主義者力圖剔除早期教會傳說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關耶穌的原始事實。而許多神學家如利奇爾等則認為不能把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中的基督分開。從公元1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弗斯的《猶太古史》和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的《編年史》中,都可以找到關於耶穌的一些資料,這些資料間接地說明了歷史上的確出現過耶穌其人。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總是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歷史上的耶穌是否實有其人? 否認耶穌實有其人的學者大約持有下列幾種觀點: (1)認為耶穌只是基督教神話中的偶像;(2)耶穌是錯誤傳說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穌實際上是歷史上同名者的捏合雜揉; (4)在同時代的歷史著作和考古發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據;另外,教會中同樣有一部分人否認耶穌有血肉之軀,他們認為耶穌基督是神,作為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穌只是一種"幻影",或者說是人的幻像。
主張耶穌實有其人的既有護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學者, 各種看法之間往往大相徑庭,大致可分為如下幾種:(1)全盤接受聖經的記載, 維護教會傳統,認為耶穌就是道成肉體的基督;(2)耶穌是當時猶太人"叛亂的首領";(3)耶穌是一場革命運動的領導人;(4)耶穌是個大騙子; (5)耶穌是至死不悟的預言家;(6)耶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來的人們將他神化了。學術界對聖經中"拿撒勒人耶穌"這個名稱展開過討論。《新約》頭5卷稱耶穌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猶太教文獻中,耶穌及其門徒被稱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些詞都與加利利一個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關,但也有少數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在《舊約》中找不到這個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個小村莊名字。近人羅伯遜(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紀約有關獻後指出:公元前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境內就有一個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並說:"另一樁奇事是,一個叫做曼達安派的教派,他們崇奉施洗者約翰為真先知,而斥責耶穌是說謊者和騙子,但是依然稱他們的主要成員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結論說:"約翰和耶穌的信徒們被稱為拿佐拉派。但是這個稱號並不是源於拿撒勒的村名,卻是源於希伯來語Natzar一詞,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嚴守猶太律法者。" 國內也有人認為基督教是由上述拿撒勒派發展而來。 似乎更多的學者堅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的觀點,認為該派出現的時間應為1、2世紀。
"耶穌"在希臘文作lesous,是希伯來文Jeshua(耶書亞)。Jehoshua (約書亞),Joshua(約書亞)等詞的譯音,原意為"耶和華(是)拯救"。羅伯遜認為希臘文中"基督??耶穌"就是"彌賽亞??約書亞",同《舊約》中的先知約書亞有內在聯系。但這種一家之言忽略了"約書亞"這詞本身的含義,也撇開了《馬太福音》第1章第21節的解釋,所以不能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穌實有其人的論者,對耶穌的生平仍存有種種疑點,比如耶穌的生卒年代,照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生年就是公元紀年的開始,但是歷史學家指出: 《路加福音》第2章第2節所載"°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應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馬太福音》第2章第1節的記載"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的佰利恆"來看,生年應定於公元前4年。 不僅生年仍為懸案,卒年亦誰以確定。
《聖經》中記載耶穌生平事跡寥寥無幾,童年的事幾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講到他12歲時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聖殿里坐在教師中間聽講發問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節說:"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30歲。"此外,福音書記載的都是他傳道以後的言行。所以黑格爾也覺得不無遺憾地說:"關於耶穌[思想]發展的成熟過程這一有趣的問題,我們沒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現時已經是在成年時期,那時他已經從猶太人傳統舊俗念意識中解放出來了。"
綜合現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來看,關於耶穌生平有下列幾點我們可加以肯定: 1. 耶穌是猶太人; 2.生活在公元1世紀初; 3. 30歲左右在加利利和猶太各地傳教; 4. 曾收12個人為大弟子; 5. 遭到猶太教上層分子的嫉妒; 6. 後以"謀反羅馬"罪被釘死於十字架。
"基督"一詞在希臘文作"Christos",意為"受膏者",即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對應詞。在《新約》聖經中,常同耶穌連用或換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將耶穌同基督分開。有的還將"歷史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區分
D. 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最早由猶太人建立,被古羅馬立為國教。在古羅馬分裂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西羅馬帝國時,基督教也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也可稱公教或羅馬公教)。16世紀神學教授馬丁路德撰文叱責教皇銷售贖罪卷惡行,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提出因信得救的教義,分裂出天主教建立新教,這事件引起連鎖反應,許多西歐國家也紛紛脫離了天主教的控制,建立起如安立甘宗、信義宗、歸正宗等其他各派,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現在基督教泛指新教)及其他教派的共同教義是敬畏上主是人的光榮、誇耀、喜悅和歡愉的冠冕。敬畏上主,悅樂心神,賜與喜樂、愉快和長壽。敬畏上主的人,終必得福;在他臨終之日,必蒙祝福。(參考尼西亞信經),盡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義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他們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體上是獨一的,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格不能亂,體不能分。
E. 想知道基督教歷史
基督教(希臘語:Χριστιανισμός、拉丁語: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拉丁語: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語:Protestantismus、法語:Protestantisme、英語:Protestantism)、東正教(希臘語: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教會斯拉夫語:Правосла́виѥ)、基督教馬龍派等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
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舊稱: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希伯來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希臘語:∏αλαιά Διαθήκη、拉丁語:Vetus Testamentum)。
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希伯萊語:ישוע、希臘語:Ιησοῦς,拉丁語:Iesus)。出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基督教發端於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環境。1至5世紀基督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區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頒布米蘭詔書(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所允許的宗教。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它為國教。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F. 現在主流的歷史學家認為耶酥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么
耶穌是歷史真實存在史學界應該沒有爭議,除了耶穌的門徒所記載的耶穌生平,聖經中新約的四福音書以外,還有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對耶穌的描述
科尼利厄斯塔西佗是羅馬歷史學家,生活在大約公元56-120年間。他出生在法國或高盧的一個貴族家庭,後來先後當上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執政官,最後成為小亞細亞的總督。塔西佗著有至少四部歷史文集。大約於公元115年,塔西佗發表了著作《編年史》,在這部作品中,他明確地記載了,尼祿為轉移民眾對其65年在羅馬所放的焚城大火的注意力,而迫害基督徒。書中,他還提到基督在彼拉多手下被處以死刑。
還有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對耶穌的描述 -
約瑟夫斯是猶太歷史學家,生活在大約公元37-100年間。他的希伯來名為約瑟夫、本、瑪他提亞(Joseph Ben Mattathias),他在耶路撒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次領導猶太人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他被俘虜而成為羅馬公民並作為隨從服侍了幾位弗萊文(Flavian)王朝的羅馬皇帝,他在羅馬時的名字弗萊維厄斯、;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更廣為人知。約公元93年,約瑟夫斯發表了《猶太戰爭史》,一部包含20卷書的猶太人歷史書。在這部書中,他提到了施洗約翰、拿撒勒人耶穌和耶穌的兄弟雅各,盡管這些人物並不是此書著重講述的主題,但這部書卻是一位歷史學家所著的對耶穌的最早歷史記錄。
雅各,耶穌的兄弟:《猶太戰爭史》20.9.1
「所以,他召集了最高法院的法官,將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和其他人帶到那些法官面前;在指控他們犯法的罪狀後,將他們押下去用石頭打死了。」
耶穌,智者和教師:《猶太戰爭史》18.3.3
「那時,有個叫『耶穌』的智者(如果可以稱他為『人』的話),他行了很多奇事,又能教導人明白許多道理,他不但吸引了猶太人,還吸引了外邦人到他那裡去。(他就是基督)彼拉多在我們一些領袖的建議下,將他釘了十字架,那些愛他的人並沒有離棄他(因為第三天他復活了並向他們顯現),這些正應驗了先知的預言,還有其他關於他的上萬個預言也都應驗了。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督徒至今也沒有滅絕。」註:括弧中話可能是其他人添加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86099/(這是另一種說法自己看看吧)
G. 耶穌是神么歷史的爭論
耶穌是神么?唯一的選擇 耶穌是神么?很多人從理性上承認耶穌是偉人、良師、或者先知,用來應對這個「靈性」的爭論。然而,當耶穌和他的信徒把他叫作神時,一點都沒有含糊(約翰福音10:30-38,馬太福音16:13-17,馬可福音14:61-64,約翰福音14:6,希伯來書1:8,歌羅西書1:16,約翰福音12:40-41[引用以賽亞書6:1-10])。因此,任何在理性上妥協把耶穌稱作「好人」,在邏輯上是行不通的。為什麼?事實上對耶穌基督身份的合理選擇只有三種。他或者是騙子、瘋子,或者是我們的主和神。既然耶穌稱自己是神,這種說法要麼正確要麼錯誤。如果是錯誤的話,他必定是個騙子,故意誤導眾人。或者,他是個瘋子,誠信自己是神,而現實中他只是個人。然而,如果耶穌是個「好人」,象大多數人贊同的那樣,他怎麼能夠既好又瘋,既善又騙呢?所以只有一種符合邏輯、前後一致的選擇——他講的一定是真話。除此之外,令人關注的歷史、考古和原稿證據都表明耶穌既不是騙子也不是瘋子。所以,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他的話是真理。耶穌是主和神。 餘下的唯一爭論在於耶穌是否僅僅只是一個傳說或者神話。神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使現實發生的真事演繹為任何傳奇故事。比如,我們現在知道福音書是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的三十到五十年間寫成。更生動的是,我們知道早期基督教會的信條宣講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就是在耶穌受難之後的三到十年之間。其中包括保羅給哥林多、羅馬和歌羅西的書信。最後,如果耶穌所講的神性只是一個神話,早期反對基督教的猶太人應該早已陳明這些說法從未發生過。與現代懷疑論者不同,猶太學者從未否認耶穌把自己稱為神。相反,他們叫他騙子,因說狂妄的話而審問他。耶穌是神么?唯一的答案 耶穌是神么?一旦你問完了所有的問題,權衡了所有證據,檢驗了所有論點,最後你將面對這個問題。在馬太福音16:15,耶穌這樣說,「你們說我是誰?」他的一個門徒,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你的回答是什麼呢?提問更多問題!
H. 耶穌在歷史上究竟存在過沒有
1、應該有這個人,但他的行為和能力被無限誇大。通常提這個問題的人,把視線投向「聖經以外」的范圍。我們不想給人一種印象:聖經不能作為耶穌存在的證據;新約中提供了成百個關於耶穌基督的參考。
2、那些福音書的作者註明寫作的時間在公元二世紀,即耶穌死後的一百多年。就古代證據而言,事件發生之後兩百年之內的文字記載就可以當成可靠的證據。再進一步,大多數學者(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認為保羅的書信(至少其中一些)是公元一世紀中期由保羅寫的,那離耶穌死後還不到四十年。就古代書面證據而言,這是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公元一世紀初有一個叫耶穌的人在以色列。
3、認識另外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公元70年,羅馬人入侵並摧毀了耶路撒冷和大部分以色列,屠殺當地居民。幾乎所有城池都燃為灰燼!如果大部分耶穌存在的證據被毀的話,我們也不感到意外。許多見過耶穌的人可能遭殺戮。這些事實減少了為耶穌提供見證的目擊者。
4、考慮到耶穌的工作大部分被限制在羅馬帝國中一個相對不起眼的鄉間小角落,讓人驚訝的是居然能從世俗的史料中找出相當數量的關於耶穌的信息。
I. 基督教有哪些歷史
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運動的一樣,是群眾創造的。它是在新宗派、新先知數以百計地出現的時代,以一種我們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產生的。直至今日,我們仍無法以確鑿的史料清楚地說明原始基督教產生的具體狀況。在公元一至二世紀猶太與羅馬史學家的著作中,有關原始基督教的活動狀況的記載非常簡略,只說明當時存在著以「基督」為旗幟的一批猶太人的反抗活動。如公元一世紀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弗斯在其《猶太古事記》一書中曾兩次提到基督教,除明顯地被四世紀基督教會竄改過的一處外,僅記有:公元62年猶太教大祭司處死了「稱為基督的耶穌之弟雅各和其他一些人〔或某些他的同伴〕」。對此句之真偽目前也存在不同的意見。羅馬史學家塔西陀所著《編年史》中記有「尼祿……用各種殘酷之極的手段懲罰他們……群眾則把這些人稱為基督教徒。他們的創始人基督,在提比略當政時便被皇帝的代理官彼拉多處死了。」其他如斯韋陀尼阿斯在《十二愷撒傳》中的記載,亦大同小異,均不能確切地說明問題。因此,我們探討原始基督教的產生,目前還只能依靠《新約全書》和《新約逸經》(或譯為《新約偽經》)。《新約全書》反映出原始基督教初期情況的主要是較早的《啟示錄》和同觀福音書(Synoptic)。《啟示錄》描繪了原始基督教最初的思想面貌,就史料價值來說是新約中其可靠性無可懷疑的惟一的一篇。同觀福音書產生於1世紀下半期至2世紀上半期,雖然不是目擊者的記述,只是後來加工的作品,而且在流傳過程中攙糅了許多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觀點,但其中的人物與情節多少保留了與《啟示錄》的觀點相近的微弱的歷史核心,因而,在材料缺乏的情況下,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於《新約逸經》,其稱謂並不意味作品本身是贗品,首先稱此書為Apocryphal者也並不認為是偽造的,只是在新約成書過程中,由於教派的斗爭,或觀點的分歧,而未收入正典的基督教經典。Apocryphal最初並無偽造的或不真實之意,相反,它是指一般人見不到、僅在少數人中流傳的「秘本」之意,並將其視為庄嚴與尊貴的作品。這個字的含意流傳了三個世紀,到尼西亞會議之後傑羅姆的時代發生了變化,始含有假造的、偽的之意,《新約逸經》也被摒棄於正典之外。從這一點考慮,在反映原始基督教初期的人民性方面,其史料價值倒可能比正典更具有真實性。總之,由於史料的貧乏與模糊,我們目前闡述基督教的產生只能勾劃出一個大致的輪廓,深入的材料尚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