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的歷史
『壹』 中國高鐵發展簡史介紹
中國高鐵發展簡史:
1978年,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乘坐新干線鐵路上的高速列車,高速鐵路因此正式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20世紀80年代,中國鐵路面臨運輸能力不足困境,列車行駛速度低於120千米/小時,客貨混跑矛盾增加。
經原中國鐵道部研究院相關專家分析:受限於當時經濟科技以及市場環境,中國發展高速鐵路需分階段進行,先完成常速范圍內的列車提速和擴編組。
直至21世紀初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後,才有可能新建高速客運專線鐵路。同一時期,廣九鐵路廣深段啟動電氣化改造工程,計劃引進擺式動車組列車,提速至160千米/小時,成為中國發展准高速鐵路的擇優試驗線路。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成為中國內地第一條設計速度350千米/小時級別高速鐵路。2009年12月26日,京廣高速鐵路武廣段開通運營,列車最高運營速度350千米/小時,首次打破中國鐵路春運瓶頸,高鐵運輸在干線鐵路上占據重要地位,為中國正式進入高鐵時代標志。
(1)中國高鐵的歷史擴展閱讀:
我國高鐵自孕育之初就沒有停止過研發工作,但真正定下自主創新基調是在2008年。這一年原鐵道部與科技部聯合啟動了《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賈利民介紹,聯合行動計劃從2006年下半年就開始籌備,這期間關於技術路線有過激烈的爭論。
當時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可以用「技術換市場」,靠外國高鐵巨頭在國內做合資企業的模式來推動高鐵發展。
另一種觀點則堅持我國必須在借鑒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高鐵技術,這也是科技部堅持並得到廣大鐵路科技和產業界支持的觀點。「我當然堅定地支持自主創新。」最終,自主創新路線獲得前鐵道部的認可,賈利民成為聯合行動計劃專家組副組長。
『貳』 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歷程
1、預備階段
1998年5月,廣深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完成,設計最高時速為200公里,為了研究通過擺式列車在中國鐵路既有線實現提速至高速鐵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廣深鐵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賃的X2000擺式高速動車組。
由於全線採用了眾多達到19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和設備,因此當時廣深鐵路被視為中國由既有線改造踏入快速鐵路和高速鐵路的開端。
2、過渡階段
中國鐵路高速化的過渡始於1999年興建的秦沈客運專線,全長404公里,本線於2003年開通運營。秦沈客運專線是中國鐵路第一條客運專線,全長404公里,是中國鐵路步入高速化的起點、中國鐵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設線路,也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3、快速鐵路
2004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歷史上第一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以大氣魄繪就了超過1.2萬公里「四縱四橫」快速客運專線網。同年,中國在廣深鐵路首次開行時速達160公里的國產快速旅客列車。廣深鐵路被譽為中國快速鐵路成長、成熟的「試驗田」。
4、走出國門
中國高鐵具有三大優勢: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價格低、性價比高;運營經驗豐富,中國每建設一條鐵路其標准至少保證二十年不落後。
(2)中國高鐵的歷史擴展閱讀:
"八縱八橫" 是中國高速鐵路網路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中國鐵路總公司聯合發布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勾畫了新時期「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
「八縱」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蘭(西)廣通道。
「八橫」通道包括綏滿通道、京蘭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廈渝通道、廣昆通道。
『叄』 中國高速鐵路的詳細發展歷程。
僅機車車輛而言,並非「中國高鐵是依賴外國幫助並獲得全套技術的結果」。實際上,不管是所謂「日系」(日本技術)還是「歐系」(德國、法國技術,以及龐巴迪公司技術)動車組,外方對諸如轉向架、網路控制、變流裝置、空氣制動等核心硬體和軟體技術都拒絕轉讓。這是因為我國機車車輛製造已經具有不俗實力,西方將我國當作極具潛力的競爭對手,始終心懷戒備。引進中,我國得到的主要是生產圖紙、製造工藝、質量控制和檢測方法,即製造合格產品所必須的文件、管理知識和有關專利,這也是我國企業受益最大的部分。至於當時所說的「聯合設計」,並不是外方與我方共同從頭設計一種新車,而是在其原有車型基礎上作些適應中國特點的局部修改。外國公司在人員培訓上相當保守,只教你怎麼做卻不告訴你為什麼,對於原始計算分析、研究實驗數據、軟體源代碼則嚴加保密。西門子人士曾聲稱「絕不出讓核心技術」,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一位技術主管對此感觸頗深。他說:「對於關鍵技術,只要我們稍稍接近最後一層『窗戶紙』,老外就會敏感地在其上加蓋『鐵板』。」
時至今日,業內普遍認為,真正突破並掌握核心技術主要是在最近五六年。例如,已經試製成功的中國標准動車組,不但擺脫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同時還實現了產品的簡統化和標准化,可大幅降低製造和運營成本。牽引變流裝置、制動系統、網路控制、轉向架等核心技術難題一個個相繼攻克。試驗與運營表明,其動力學、牽引、制動、雜訊等主要指標十分優異。更值得欣慰的是,控制系統軟體均為自主編制,被人「卡脖子」的技術都已突破。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打破外國公司的壟斷,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產品平台。中國標准動車組不但將為我國高鐵提供不受外方約束、更放心、更經濟的產品,也將是我國走向世界手中的一張王牌。
除了中國標准動車組,這幾年推出的還有各種機車和動車,也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出口巴西、阿根廷、馬其頓及東南亞地區的產品廣受歡迎,地鐵動車在美國波士頓、芝加哥中標,電力機車在南非競得大單。還有,我國獨立研製的永磁電機牽引系統已在高鐵動車上試驗成功,永磁電機牽引技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目前我國機車車輛企業新產品研發的蓬勃態勢令人歡欣鼓舞。
『肆』 高鐵來源和歷史你知多少
世界上高鐵是從日本1964年奧運會前夕開始製造的。緊接著是1981年的法國,內1991年的德國。
而中國的高鐵是從1990年看容是論證,論證的是北京到上海的京滬高鐵,緊接著就准備出我國高鐵的研究項目。一直要就到2002年左右,期間研究出了不少高鐵。但是當時我們國家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研究出來的高鐵並沒有投入使用。為了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國家決定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樣的一個過程。
2008年,我們都不會忘記的一年。也是在這一年,國家修通了京津城際300公里。而這個高鐵技術是從德國西門子引進來的。當時西門子想利用這個機會佔領中國市場,後來經過反復洽談,最後是在2006年才賣給我們國家。
高鐵的研製集眾家之所長,最後研製出了我們自己的高鐵技術。因為中國非常大,針對不同的地區,高鐵需要的材料也會不同,比如北方的寒冷,西北的風沙。我們的高鐵都經受住的考驗。
『伍』 中國鐵路歷史發展史
19世紀,中國繼日本及印度之後成為第三個修建鐵路的亞洲國家。1875年,英國在上海鋪設了14.5公里長的吳淞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
受「師夷長技以治夷」思想影響的「洋務派」清政府官員還是被迫接受了鐵路,於1881年建造了第一條清政府主張興建的官辦鐵路——唐胥鐵路。
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了宏偉全面的鐵路建設計劃,設計了連通全國的3條主要干線,總長20萬公里。
1950年代初,新中國政府決定填補西部地區的鐵路空白,開始建設成都到重慶的成渝鐵路,1950年6月開工建設,1952年6月通車,成為解放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大秦鐵路建於1985-1997年,是中國唯一一條煤炭運輸專線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單元鐵路。京九鐵路,又稱京九線,是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深圳的鐵路。
2008年中國擁有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截止至2016年,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2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65%以上。
(5)中國高鐵的歷史擴展閱讀:
自從中國的高鐵網路建成之後,每天的客流量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春節等一些大型節日中,高鐵更是為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在中國內地,還有著很多貧窮與落後的地方,在高鐵網路全面建成之後,在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必將讓中國的經濟再次騰飛。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鐵路運輸對於兵力運輸意義重大。而在中國高鐵網路出具規模的今天,想要集合十萬大軍,所需要的時間不超過半天。
『陸』 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過程
一、中國高速鐵路預備階段
1998年6月,韶山8型電力機車於京廣鐵路的區段試驗中達到了時速240公里的速度,創下了當時的「中國鐵路第一速」,是為中國第一種預備型高速鐵路機車。
二、中國高速鐵路過渡階段
中國鐵路高速化的過渡始於1999年興建的秦沈客運專線,全長404公里,本線於2003年開通運營。秦沈客運專線是中國鐵路第一條客運專線,全長404公里,是中國鐵路步入高速化的起點、中國鐵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設線路,也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自主研製的「中華之星」電動車組在秦沈客運專線創造了當時「中國鐵路第一速」321.5公里/小時。
三、快速鐵路
2004年至2005年,中國北車長春客車股份、唐山客車公司、南車青島四方,先後從加拿大龐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國阿爾斯通和德國西門子引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高速動車組。
2007年4月18日,實施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車運行圖,快速鐵路達6003公里,採用CRH動車組。繁忙干線提速區段達到時速200至250公里。這是世界鐵路既有線提速最高值。
2004年第四次中國鐵路大提速起的快速鐵路建設引進加創新,攻克了九大核心技術,探索了高鐵條件。
四、高速鐵路
2008年2月26日,中國鐵道部和科技部簽署計劃,共同研發運營時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車。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水平的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
2014年10月22日,完全自主化的中國北車CRH5型動車組列車網路控制系統(「高鐵之腦」)通過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的技術評審,獲准批量裝車,成為國內首個獲准批量裝車運行的動車組列車網路控制系統。
2016年7月15日上午8時30分,代表著中國標准動車組試驗任務的最高最新成果,一列中國標准動車組列車從鄭州東站出發,開始全新「試跑」。這是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准動車組,11:19分兩輛動車組以時速420公里在鄭徐高鐵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境內交會,新的動車交匯速度世界紀錄就此誕生。
(6)中國高鐵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高鐵變身高鐵技術引領者:
中國高鐵經歷了整車進口、合作生產、零部件國產化、系統集成取得整車知識產權4個階段的發展,才形成了現今的高鐵技術體系。
高鐵肇始於日本、發展於歐洲、格局大變於中國。而實現自主知識產權、貫通中國只是第一步,中國目標是要通過鐵路,聯通世界,把世界連接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
比如,由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和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成的合包集團,成功中標土耳其安伊高鐵(連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高速鐵路)二期主要路段。這是中國企業在境外組織承攬實施的第一個電氣化高速鐵路項目,對推動中國高鐵「走出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再如,通過俄羅斯進入歐洲的歐亞高鐵;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中亞最終到達德國的中亞線;還有從昆明出發,連接東南亞國家、一直抵達新加坡的泛亞鐵路網,這些都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里程碑工程。
2014年6月24日,中國與歐洲國家馬其頓簽署了出售6列高速列車的協議,這是中國高速列車首次出口到歐洲。同年7月25日,土耳其安伊高鐵二期工程通車,這是中國在海外參與修建的首條高鐵線路。
如今,中國高鐵終於實現由「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換,成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加速器」,中國新的「外交名片」和「形象代表」。
『柒』 中國的鐵路歷史(精選簡短版)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的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對運輸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寶成線中至成都段的工程重新分段進行。首先來時修建的是從廣元至馬角壩綿陽段,然後建設廣元到鳳州段,最後完成綿陽成都段。1968年末,廣元馬角壩的電氣化鐵路開始動工,歷經七年的日月,於1975年7月完工通車,全程676公里,成為中國鐵路建設歷史的又一傳奇,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許。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寶成線電氣化鐵路的運營經驗,和取得的經濟效益,鐵道部決定:「此後若新線建設中遇到地形復雜、輸送能力較大的情形,均採用電力機車牽引」,這種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線路的坡度,完善隧道建設,延長站間距離,減少了較多的設施需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建設的投入資本。這種思路的指導下,我國鐵路部於1968年3月決定建設陽安線(陽平關—安康)和襄渝線(襄樊—安康)段,並於1973年9月和1975年9月相繼建設。1977年6月建成陽安線,成為我國第一條一次性建成的電氣化鐵路。但截止1978年,我國的電氣化鐵路建設依舊非常慢,二十年的時間僅建成寶成線和陽安線,合計僅約1000公里,平均每年修建約50公里。由於我國打破堅冰進行實驗的初試,我國的地形復雜,鐵路修建路線的坡道大、隧道多,發展才這樣緩慢,但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攻克難題的堅韌和耐心。
『捌』 高速鐵路的發展歷史
早在20世紀初前期,當時火車「最高速率」超過時速200公里者寥寥無幾。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線系統開通,是史上第一個實現「營運速率」高於時速200公里的高速鐵路系統。
世界上首條出現的高速鐵路是日本的新干線,於1964年正式營運。日系新干線列車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駛在東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東海道新干線,營運速度每小時271公里,營運最高時速300公里。 (1964年~1990年)
1959年4月5日,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東海道新干線在日本破土動工,經過5年建設,於1964年3月全線完成鋪軌,同年7月竣工,1964年10月1日正式通車。東海道新干線從東京起始,途經名古屋,京都等地終至(新)大阪,全長515.4公里,運營速度高達210公里/小時,它的建成通車標志著世界高速鐵路新紀元的到來。隨後法國、義大利、德國紛紛修建高速鐵路。1972年繼東海道新干線之後,日本又修建了山陽、東北和上越新干線;法國修建了東南TGV線、大西洋TGV線;義大利修建了羅馬至佛羅倫薩。以日本為首的第一代高速鐵路的建成,大力推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促進了房地產、工業機械、鋼鐵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降低了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鐵路市場份額大幅度回升,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1990年至90年代中期)
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英國等歐洲大部分發達國家,大規模修建該國或跨國界高速鐵路,逐步形成了歐洲高速鐵路網路。這次高速鐵路的建設高潮,不僅僅是鐵路提高內部企業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國家能源、環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從90年代中期至今)
在亞洲(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北美洲(美國)、澳洲(澳大利亞)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建設高速鐵路的熱潮。主要體現在:一是修建高速鐵路得到了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都有了全國性的整體修建規劃,並按照規劃逐步實施;二是修建高速鐵路的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更廣層面的共識,特別是修建高速鐵路能夠節約能源、減少土地使用面積、減少環境污染、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社會效益顯著,以及能夠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等等。
適合高速鐵路的生存環境其實只有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是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準較高,能夠承受高速輪軌比較昂貴的票價和多點停靠,第二是較高的社會經濟和科技基礎,能夠保證高速輪軌的施工、運行與維修需要。
就這兩點而言,以巴黎和柏林為核心的歐洲大陸和日本密集的城市帶是最適合不過的。因此世界最先進的高速輪軌技術誕生在德、法、日這3個國家就非常合乎邏輯。
日本的高速鐵路「新干線」誕生於1964年。當時的東京至新大阪「東海道」新干線僅用8年時間就收回全部投資。近40年來,新干線技術不斷進步,已經構成了日該國內鐵路網的主幹部分。
雖然新干線的速度優勢不久之後就被法國的TGV超過,但是日本新干線擁有目前最為成熟的高速鐵路商業運行經驗——近40年沒有出過任何事故。而且新干線修建之後對於日本經濟的拉動也是引起世界高速鐵路建設狂潮原因之一。
TGV可能是唯一沒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譽世界的法國產品。所謂TGV是Train à Grande Vitesse(法語「高速鐵路」)的簡稱。第一條TGV是1981年的開通的巴黎至里昂線。此後不過幾個月,TGV就打敗法國航空擁有了這條線路的最大客源。
1972年的試驗運行中,TGV創造了當時的318公里的高速輪軌時速。
從此TGV一直牢牢占據高速輪軌的速度桂冠,當下的紀錄是2007年創下的574.8公里/小時。另外法國境內的加來至馬賽TGV的平均時速超過300公里,表現也非常穩定。
法國TGV的最大優勢在於傳統輪軌領域的技術領先。1996年,歐盟各國的國有鐵路公司經聯合協商後確定採用法國技術作為全歐高速火車的技術標准。因此TGV技術被出口至韓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等國,是被運用最廣泛的高速輪軌技術。
德國的ICE則是目前高速鐵路中起步最晚的項目。ICE(Intercity-Express的簡稱)的研究開始於1979年,其內部製造原理和制式與法國TGV有很大相似之處,目前的最高時速是1988年創下的409公里。因此德國與法國政府正在設計進行鐵路對接,用各自的技術完成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兩個國家鐵路網的貫通,在此之後,德法兩國將構建極其方便快捷的短程高速交通系統。
ICE起步較晚和進展比較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人在高速輪軌和磁懸浮的兩線作戰。由於磁懸浮在設計理念上的先天優勢(沒有固態摩擦),德國的常導高速磁懸浮一直是其鐵路方面科研的重點。磁懸浮的設計理念與傳統意義上的輪軌完全不同,因此當法國的TGV順利投入運行,而且速度不亞於當時的磁懸浮時,德國人才開始在高速輪軌方面奮起直追,但是至今仍與法國TGV技術有不小的差距。
在認識建造高速鐵路的優勢後,美國奮起直追,不僅保留了原計劃拆除的東北走廊電氣化設施,而且在引進TGV技術的基礎上,研製了具有美國特色的高速列車Acela,該列車連接了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是美國唯一一條高速鐵路。
1971年最早的TR1型磁懸浮面世之後,至今已經有八個型號。上海磁懸浮採用的就是最新的TR8型。
日本磁懸浮研究成功是在新干線正式運行10年之後的1972年,而且研究方向是與德國完全不同的超導方式。目前日本磁懸浮已經在試驗中得到552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但是曾經實地考察過兩國線路的朱鎔基總理評價日本磁懸浮的噪音和晃動都大於德國磁懸浮。日本方面也以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為由,拒絕向中國提供磁懸浮技術。
高速輪軌和磁懸浮雖然在設計方法上有天壤之別,卻還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關注於改變列車和軌道的接觸狀況以提高速度。到目前為止,磁懸浮能夠達到的設計運行最高時速為450公里(德國),試驗最高時速552公里(日本)。與目前最高時速的高速輪軌TGV相比,磁懸浮的純速度領先還並不明顯,但它有明顯的速度潛力和能耗比、噪音等。與此大相徑庭的關注於改進機車牽引系統的擺式列車,很有可能是此後地面交通工具提高速度的另一個有益嘗試。
德國、義大利和瑞典是最早進行擺式列車試驗的國家,1997年以來擺式列車因為價格便宜和製造工藝相對簡單,尤其是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線路,不必鋪設全新的鐵路網路的優勢,而逐漸能夠在高速列車的競爭上與高速輪軌和磁懸浮分庭抗禮。
從國際趨勢來看,擺式列車很有可能是一種在大規模成熟鐵路網基礎上完成提速,而且性價比較高的高速鐵路技術。
最新資料表明,日本磁懸浮型高鐵JR-Maglev已經超過法國,最高時速581km/h,成為實驗時速世界最快的高鐵。 超級高鐵是技術貯備庫,幾個國家在研究。
2015-4-17「日本超導磁懸浮列車創時速590公里新紀錄」報道:日本山梨磁懸浮試驗線今後將轉為運營線路,作為磁懸浮中央新干線使用,最高運營速度定為每小時505公里。東京品川站至名古屋站之間的路段預定在2027年開始運營。
2015-7-4日「馬斯克的超級高鐵或先在亞洲建成」報道:2013年,Elon Musk提出超級高鐵計劃,他認為超級高鐵可以1200公里的超高時速遠距離運送乘客。
中國正在研發真空管道磁懸浮技術。時速可達4000公里,能耗不到航客機1/10,噪音和廢氣污染及事故率接近於零,這是真空管道磁懸浮列車的驚人優勢所在。
『玖』 中國鐵路與高鐵的歷史
中國鐵路的發展史:中國從1876年修建淞滬鐵路開始到2016年共140年中國高鐵的發展史:2005年到2016年共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