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於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B. 於謙是哪個朝代的
於謙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於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C. 於謙是什麼朝代的人
明朝。
於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為瓦剌俘去,於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
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謚肅愍,明神宗改謚忠肅。
(3)歷史上的於謙擴展閱讀:
於謙的事跡:
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邊防日益吃緊,兵部事務日加繁忙,於謙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期間,邊防戰亂不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兩千餘人貢馬,向明朝廷邀賞。由於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瓦剌借機就製造釁端,於這年七月率大軍向邊境騷擾。
明軍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率五十萬大軍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慘敗,明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盡管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同時得晉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不久,加封少保,總督軍務。
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
瓦剌進攻北京失敗後,其部族首領「也先」挾英宗逼和。於謙認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決不同意,瓦剌被迫釋放了英宗。英宗回來後,被弟弟景帝囚禁在南宮。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徐有貞、石亨等人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於謙被逮捕下獄,以和岳飛同樣的罪名「莫須有」被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謙
D. 於謙的歷史資料
於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祖籍考城(今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庄鄉於庄村。於謙的曾祖於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里,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於謙少年立志,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所見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十二歲時於謙即寫下明志詩《石灰吟》。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為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於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讓於謙數說他的罪行。於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栗),自稱罪該萬死,宣宗大悅,任命於謙為御史,當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職責,也不算什麼高升,但皇帝的這一舉動明顯是想歷練此人,然後加以重用。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書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書提出。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後遠近傳誦,為一時佳話。於謙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極度不滿。
E. 於謙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於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於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於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於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於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F. 於謙有什麼主要事跡
於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從小聰穎過人,承習家教。6歲入私塾,15歲時考取縣儒學生員,博覽群書,尤其喜讀蘇武、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們的正直氣節。17歲鄉試落第後,閉門讀書,到20歲考取縣學廩生,名列前茅。23歲中舉,次年入京會試,名列第一。明永樂十九年(1421)中進士,但殿試時因策傷時,只得三甲第92名。任山西道監察御史。二十一年,奉命出巡湖廣,考察官軍功過,又到川貴邊境招撫瑤、壯等少數民族。他微服私訪,詳察民隱,在江西昭雪冤獄數百人,斥革犯法王府官員15人,一時威震府縣。在川貴邊境,他察知邊將胡作非為,「邀功妄殺」,就如實揭發,加以懲處,興利除弊,政譽卓著。宣德三年(1428),受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的薦舉,任江西監察御史。兩年後,調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撫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間,興修水利、築路鋪道、植樹挖井、貸糧濟貧、施葯救難等等,政績頗大。他屢屢上 書為民-,當時內閣三:學士楊榮、楊溥、楊士奇佐政,政清治正,凡於謙所奏,都一一允准。後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於謙遭到忌恨和打擊。正統十一年(1446),於謙上京奏事,薦舉河南、山西參政孫原貞、王來兩人出任巡撫,王振唆使通政使李錫上本彈劾,誣陷於謙因長期不得升遷而心懷怨恨,任意薦人自代,不合體統,而下獄三月。後在河南、山西兩省官民和周、晉兩藩王府的請求下,王振-釋放於謙出獄,降為大理寺少卿。後因迫於民憤,又恢復了河南、山西兩省巡撫(即都察御史)之職。正統十二年,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為兵部左侍郎,協理軍務。
正統十四年(1449)六月,英宗在王振挾持下,對瓦刺部的侵擾舉棋不定,開始步步退讓,後又輕舉妄動,率兵親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舉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急召朝臣共議對策,當時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講徐珵等人主張遷都。於謙臨難受命為兵部尚書,主持軍務,堅決駁斥遷都派,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他率兵22萬,精心部署,列陣九門,誓死抗敵,並扶郕王即位,追英宗為太上皇,以定民心。經過5天激戰,擊退了瓦剌部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以功加官少保。景泰元年(1450),英宗朱祁鎮回到北京,皇位爭奪趨於激化。在於謙等主張顧全大局的大臣的提議下,代宗朱祁鈺表面上歡迎太上皇回京,暗地廢立英宗皇儲,另立己子為皇太子。不久,代宗皇太子病死,仍不準英宗子恢復皇儲。英宗被軟禁在南宮,圖謀復位。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際,糾集舊臣沖進東華門,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禮,復辟成功,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後,就清除異己,把於謙等大臣下獄,幽殺代宗於西宮。不久,處死了於謙、大學士王文等人。於謙遺體為都督同知陳逵收殮,次年歸葬杭州西湖三台山,成化元年(1465),憲宗朱見深即位,為於謙平反冤獄,恢復官位名譽,改於謙北京故居為「節忠祠」,杭州故居為「憐忠祠」。弘治二年(1489),追贈於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
於謙能詩善文,著有《於肅愍公集》8卷、《少保於公奏議》10卷等。
G.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呢
明英宗朱祁鎮殺死救時名臣於謙,原因其實就一個字:蠢。
↑徐有貞是害死於謙的直接兇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點就是能折騰,臉皮厚,徐有貞通過討好大學士陳循(此人也是主戰派,但明顯不是於謙那種清廉之人),得以升遷。徐有貞還特意拉攏於謙門人,於謙不知內情,但他還是替徐有貞說話了,奏請景帝朱祁鈺讓徐有貞擔任國子監祭酒。
於謙之所以這么做,絕不是因為他接受了徐有貞的賄賂,而是他打心眼裡就不認為徐有貞有多壞,盡管徐有貞提議遷都逃命,但當時情況危急,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鈺不幹了,他對徐有貞印象深刻,反問於謙:“這傢伙就是提議南遷的那個徐有貞吧,不是什麼好人!” 朱祁鈺的判斷是對的,徐有貞真的不是什麼好人。
↑朱祁鈺一直信任於謙,和於謙的君臣關系相處融洽↑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鈺病重,當時太子已死,而朱祁鈺無後,身後事成為最敏感的話題,徐有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機,策劃了奪門之變。
那麼,於謙呢?奪門之變這一晚,於謙在干什麼? 實際上,於謙幾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當時於謙的兒子於冕跑來告訴於謙明英宗復辟時,於冕嚇得語無倫次,於謙並沒有做出任何實際行動,而是嚴厲警告兒子:“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鎮不知道的是,於謙在朱祁鈺病重期間,不斷游說讓朱祁鈺復立沂王朱見深,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曾經的太子。
毫無疑問,於謙絕不是什麼景帝死黨,他心裡裝的只有國家社稷,只有蒼生禍福。 所以奪門之變後,於謙就當什麼事沒發生,他其實已經預料到,因為他當初在支持朱祁鈺稱帝時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鎮心眼小,怪罪於他,他遲早會獲罪甚至死亡。
H. 於謙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於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於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於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於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於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I.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力挽狂瀾的人物,於謙排第二,第一當之無愧
這個力挽狂瀾的歷史第一人當屬諸葛亮,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答應出山便開始大展身手了。面對強大的魏國,他採用火攻的方式,把魏國的夏侯淳給燒得找不到東南西北。又用自己的巧嘴,達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使得劉備的蜀國在吳國和魏國夾壁中佔了一席之地。
應該說諸葛亮的北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魏國的發展,還大大提升了諸葛亮在蜀國上下的百姓和文武大臣中的定海神針的形象:雖然劉備不在了,但是只要諸葛亮在,蜀國就不會倒。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劉禪對蜀國的統治。諸葛亮這樣的人物確實很厲害,如果沒有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力挽狂瀾,劉備不會那麼容易的建立蜀國,劉禪更不會那麼容易的又做了多少年皇帝。諸葛亮真正的讓人佩服稱贊!
J. 中國歷史上於謙是怎麼被誣陷的
因為土木之變時,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尊英宗為太上皇。
景泰八年(天順元年),景帝病重而儲位未定,所以發生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把於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於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
其主要原因:
1)英宗肯定對提議尊自己當太上皇的於謙沒什麼好感
2)掌權期間,因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大臣,而這么大臣中有擁立英宗復辟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