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陽城縣歷史

陽城縣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20:26:39

㈠ 陽城的介紹

陽城縣,古稱獲澤,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陽城縣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10鎮,7鄉,1街道,總人口390796人(2014年)。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海會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華名山析城山、蟒河與歷史自然保護區。

㈡ 陽城的建制沿革

陽城古稱濩澤,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古代留下了「舜耕於歷山,漁於獲澤」,商湯桑林籌雨,等眾多的古老傳說。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於歷山,漁於獲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述。
在傳說中的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
春秋屬晉,戰國時迭屬韓、魏,為獲澤邑。
秦置獲澤縣,治所在今陽城西15公里的澤城,屬河東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獲澤城,置獲澤侯國。
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獲澤侯國復設獲澤縣,屬平陽郡。
東晉太元中年(386年),獲澤縣改隸建興郡。
北魏興安二年(453年),獲澤縣治由澤城遷往今陽城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屬建州所轄的安平、泰寧二郡。
北齊天保七年(557年),濩澤和西濩澤復並為獲澤縣,屬建州安平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建州為澤州,安平郡省入澤州,獲澤縣屬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屬澤州(或稱高平郡),隸河東道。
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縣,屬澤州,隸昭義節度使。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屬澤州,隸昭義軍、河陽節度使。
宋仍為陽城,屬澤州(高平郡),隸河東路
金升陽城為勛州,屬忠昌軍節度。
元中統元年(1260年),勛州復為陽城縣,隸屬澤州司侯司。
明、清時,陽城縣屬澤州(直隸州)和澤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十三年,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合為陽城縣。抗戰時期,屬太岳四專抗日根據地領導,1938年3月,中共晉豫特委在陽城縣成立。1945年6月,陽城縣解放。1958年劃歸晉東南專區領導,1958年10月,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1971年劃歸晉東南地區領導,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直隸山西省晉城市。

㈢ 有關陽城的傳說

九仙女湖旅遊風景區--位於山西省陽城縣,是傳說中仙女下凡遊玩之處所,湖中矗立有九女仙台,台上建有九女仙祠,是陽城古城八景之一。曾是歷代文人墨客經常觀光旅遊的地方。

㈣ 陽城鎮的歷史文化

傳說陽城前身為唐堯時代堯母的「養老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氣息綿延至今;近幾年陽城鎮立足傳統文化大鎮優勢,利用多種方式狠抓精神文明建設,連續舉辦7屆農民書畫展、5屆象棋賽,文明健身活動蔚然成風,2002年被保定市授予文明鄉鎮,2006年被省、市農民體協授予「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多次被上級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文化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村風民風得到進一步淳化,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良好。
陽城古鎮具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清苑縣志》載:此處古稱「養老城」,原系堯王稱帝後為其母安度晚年在此修建一座養老城池而得名。到春秋時期,因此城處九龍河北岸,北岸為陽,故改名為陽城。
堯訪舜後,退出王位也來此城養老,一直活到118歲才離開人世,所以後人傳頌「河北清苑陽城鎮,堯帝母子養老城」。
東漢時期(公元25至220年),此地置「陽城縣」,隸屬中山國,後省入蒲陰(今順平)。當初此處經濟繁榮,交通便利,通往各縣修有驛道,九龍河建有碼頭,船隻通往白洋淀直達天津。它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古陽城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縣城東南是方圓數十里的「北國水鄉陽城淀」,淀內水草茂盛,荷蓮竟放,菱藕成片,整日孩童駕舟,挖取菱藕,採摘荷蓮,童歌不斷,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游歷至此,駐足觀賞,在巨作《水經注》中留下了一段美麗篇章《陽城淀》,現已編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
自三國兩晉至元明清諸朝代,皆聞陽城其名,觀其地利,感其史遠,共識其乃戰略要地、風水寶地、靈氣盛地,於是乎,廣招各處能工巧匠大興土木,修行宮、建寺院、築廟宇、蓋詞堂,一個金碧輝煌的龐大古代建築群體遍布整個陽城鎮區。其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更是別有一番風姿。諸如:華嚴寺內的大小佛像均系元朝時代的石雕藝術珍品;立佛殿內的三皇姑塑像高大神奕;金妝彩畫,形象逼真,可與正定的大佛媲美。西城門外的「三元行宮」修建歇山篆角,殿宇巍峨,乃清苑之奇觀。建築群體的布局更是巧奪天工,自西向東的堯母廟、蟲王廟、葯王廟、河神廟、全神廟、三元廟、瑤池廟、西望廟、文昌廟、五龍聖母廟、真武廟、馬王廟、華嚴寺、天齊廟、二郎廟、孔子廟等與由南向北的龍王廟、魁星廟、關公廟、菩薩廟、倒座觀音廟、北嶽廟等都以十字街處的三義廟為中心成直線交叉。三義廟前高大的古槐伸出四根大杈,將東西南北四街罩於樹下。大樹右側聳立著筆直參天的獨根杉木大旗桿。立在大樹下向四周眺望,殿宇青磚綠瓦,金碧輝煌。廟脊高低錯落,勾心鬥角,龍飛雲繞,獸頭蹲視,栩栩如生,猶如踏進神佛仙境,由此引來四面八方的眾多遊客、香客、文人墨客,終日雲集於此。他們焚香禮拜,許願求佛,吟詩作畫,熱鬧非凡,若大陽城鎮區,真個整日香煙繚繞,晝夜古剎鍾鳴,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縱觀古鎮千年史跡,再看今朝繁華街市,倍感此地神聖精靈,不愧為一代帝王的晚年歸宿之處。
文化設施:現有廣場,陽城鎮小學,陽城幼兒園,陽城飛躍廣場舞。

㈤ 陽城的歷史記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潁水經其縣城(陽城)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於此也。 《史記·夏本紀》載:「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史記·夏本紀·集解》引劉熙說:「今潁川陽城是也」。《水經注·潁水》下,經說:「潁水出陽城縣少室山」,注說:「潁水東合五渡水,經陽城縣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於此。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縣南對箕山」。今登封縣東南三十里的告成鎮,出鎮西門半里余即五渡河;出南門約一里即從西向東流的潁水。五渡河入潁水處即在鎮的西南。南望箕山,也只有十幾里。鎮北門外百餘步就到周公測景台。漢朝的陽城縣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名無大異。直到唐萬歲登封元年才因為「將有事嵩山,改為告成縣。」 《漢書·地理志·潁川·陽翟縣》下注引《世本》、《紀年》都說禹居陽城,

㈥ 陽城的歷史

行政區劃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與澤州縣相連,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為鄰,西與垣曲、沁水縣接壤,北與沁水縣搭界。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8鎮,17鄉,501個行政村和2689個自然村。總人口40萬人。

陽城縣轄1個街道、10個鎮、7個鄉:東城街道、鳳城鎮、北留鎮、潤城鎮、町店鎮、芹池鎮、次營鎮、橫河鎮、河北鎮、蟒河鎮、東冶鎮、白桑鄉、寺頭鄉、西河鄉、演禮鄉、固隆鄉、董封鄉、駕嶺鄉。

歷史沿革

陽城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漢置縣,治所在今縣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澤,為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侯國復縣。北興安二年(453年),縣治由澤城遷往今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金升陽城為 州,元中統元年(1260年), 州復為陽城縣。明、清時屬澤州和澤州府。民國3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13年,直屬山西省。民國32年7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34年4月,合為陽城縣。1958年10月,曾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

㈦ 山西陽城的名人有哪些

清朝順治丙戌年,陽城十個舉子,分別是張爾素、田六善、楊榮序、王潤身、王蘭章、王克生、衛貞、段上彩、趙士俊、喬映伍.陽城十人,九人金榜題名,皆中進士,可謂「九鳳朝陽」,唯獨衛貞一個落榜。
一日,順治傳旨詔見主考與衛貞上殿,順治皇帝親自過目了衛貞的答卷,並問了衛貞幾道題目,衛貞對答如流,見解高明。老順治口稱「奇才」,朱筆一點,衛貞立刻就成了鑫殿的進土,正應了那位玩童所謂 「驚(金)舉」的話。在此之前,清順治乙酉年,山西舉行鄉試,陽城赴考者十人,十人皆中。這一壯舉,轟動很大,陽城大街上豎起「十鳳齊鳴」的牌坊,故而,此次有「十鳳重鳴」之說。
陽城出了許多名震四方,流芳千古的大人物。自隋朝科舉以來,先後出過120餘名進士,出過王國光、張慎言等4位尚書和田從典、陳廷敬兩位宰相。鑄就了「康雍盛時,名列三城」、「嘉道之際,風高五屬」的歷史輝煌。

㈧ 陽城名稱的由來和陽城的歷史

名字由來:
《列子·湯問》:「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 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經上有說,誇父身長八百餘丈有餘,古時候丈相當於現在1.98米左右,而不是3.33米。誇父大概1584米。

話說誇父逐日啊逐日,追到「隅谷」的地方,也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時候地理沒現在這么發達,陝西就屬於極西之地了,所以誇父在追到那裡的時候,渴了,於是跑到渭水飲水,(又跑回來)這時候太陽便戲弄他,又跑回來曬他,所以他喝乾了渭水的水,也沒解渴(為什麼?因為太陽在烤啊,離得近才會烤的更狠)。最後想向北去飲水的時候,渴斃在路上。

所以,後人在紀念誇父的時候,將他飲水的地方(也就是陽城),叫做陽城,意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或者「太陽離地面最近的地方」。也就是太陽之城。

城市歷史:

陽城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 陽城縣衛星地圖漢置縣,治所在今縣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澤,為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侯國復縣。北興安二年(453年),縣治由澤城遷往今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金升陽城為 州,元中統元年(1260年), 州復為陽城縣。明、清時屬澤州和澤州府。民國3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13年,直屬山西省。民國32年7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34年4月,合為陽城縣。1958年10月,曾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
2001年,調整陽城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2001]14號;1月10日晉市政發[2001]8號),由8鎮17鄉調整為10鎮7鄉,鄉鎮平均人口2.33萬人,平均面積115.77平方千米

㈨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簡介

陽城縣,古稱獲澤,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陽城縣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10鎮,7鄉,1街道,總人口388742人(2012年)。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


㈩ 陽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行政區劃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與澤州縣相連,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為鄰,西與垣曲、沁水縣接壤,北與沁水縣搭界。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8鎮,17鄉,501個行政村和2689個自然村。總人口40萬人。 陽城縣轄1個街道、10個鎮、7個鄉:東城街道、鳳城鎮、北留鎮、潤城鎮、町店鎮、芹池鎮、次營鎮、橫河鎮、河北鎮、蟒河鎮、東冶鎮、白桑鄉、寺頭鄉、西河鄉、演禮鄉、固隆鄉、董封鄉、駕嶺鄉。 歷史沿革 陽城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漢置縣,治所在今縣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澤,為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侯國復縣。北興安二年(453年),縣治由澤城遷往今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金升陽城為 州,元中統元年(1260年), 州復為陽城縣。明、清時屬澤州和澤州府。民國3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13年,直屬山西省。民國32年7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34年4月,合為陽城縣。1958年10月,曾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