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的歷史
⑴ 安平橋名稱的由來
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
安誨鎮,著名古鎮,泉州海外交通古港之一,位於市境西南,瀕臨安海灣,鎮政府駐地成功路,轄有5個居委去。41十村委會,面積67 66平方公里,人口12.2萬人(包括安平開發區0.62萬人)。關於安海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 ,:安海因港灣九十九曲而稱「彎海」,到宋初開寶年間。有唐代名臣安金藏的後裔安連濟入居安海.改」灣」為「安」稱安海 其二,宋朝以至元、明兩代,安海都稱安平,北宋時,安海人兵部尚書高惠連死後, 當時曾任宰相王安石為高惠連撰書墓誌銘,墓誌銘開頭即寫道: 「高郡惠連.字公溥,泉州安平人也·。建於宋紹興年間的五里石橋稱安平橋 元朝時.改宋的鄉里為都,安海稱為『晉江縣第八都安平鎮」;至明朝,安海稱為泉州府晉江縣第八都安平鎮;當時安悔的商人足跡遍及海內外,號為「安平商人」,載在史籍;:生長在安海的鄭成功,把安誨作為自己的故鄉,在他收復台灣後馬上把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鎮,以寄託他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安海名稱應該是始自清初施琅將軍平復台灣之後。海峽兩岸間的氣氛到平靜.從此安然,施琅將軍在安海建造九座大厝。俗稱;「九房施」,安頓其家族居住,並重修安悔龍山寺,才將安平改稱安海。安海主要產業有衛生材料,電子、玩具、機械。漂染等:安海為文明古鎮,孕育過許多著名歷史人物,末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這里設學,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在這里讀書 宋代軍家高惠連,明代著名文學家王慎中、著名學者黃虞稷,近代開創福建第一條公路和泉安汽車公司的陳清機都是安海人。主要名勝古跡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俗稱「五里橋」,是世界最長的人工梁式石橋)、海峽兩岸聞名的龍山寺、鄭成功少年讀書處星塔、靈源山的摩崖石刻「步雲關」及晉江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⑵ 安平橋的故事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常常興妖作怪,使安海的九溪十八澗常發大水,推倒房屋,淹沒土地,捲走人畜,海湖也常常泛濫成災。百姓苦極了,怨聲載道,被一個仙人知道了。有一天,他看見這兩條孽龍正在一片大沙灘上追逐嬉鬧,最後累了,躺在沙灘上呼嚕嚕地大睡起來。仙人便趁這機會,做起了「仙法」鎮住兩條孽龍。他取來一把大鏟和兩只大畚箕,一鏟一畚箕,裝起兩條孽龍就挑去填安海,為民除害。這一來,大沙灘上留下了兩個很大很大的窟窿,後來積水成湖,一個就叫「龍湖」,另一個就叫「虺湖」。因「龍湖」是黑龍睡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土地都是黑色的;「虺龍」是赤龍睡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土都是赤色的。
再說大仙挑著這兩條孽龍向西方走去,到了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跨得過大,擔子一沉,竟將扁擔壓斷了,兩只畚箕「砰」的一聲落地,驚醒了兩條孽龍,化作兩畚箕土,脫身魂飛上天去了。這兩畚箕土,就成了兩座大山:左邊那赤色的,就是「紅麒麟山」;右邊那黑色的,就是「黑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個山頭,推去填「龍湖」和「虺湖」剛剛好,不多也不少!
大仙收拾孽龍不成,留下後患,心中悶悶不樂,便到靈源山去修煉,想煉得真功夫,再治孽龍。
這一年,兩條孽龍又作惡,大雨下不停,使九溪十八澗大水滾過石壁峽,沖入安海港,百姓叫苦連天。大仙這時已煉得真功夫,嘔心瀝血,運功行氣,吹出一條鎮妖七彩鎖鏈,嚇得兩條孽龍魂飛魄散,潛入水底,竄入大海去了。於是大水退了。安海鎮上的人畜土地,也從此安然無事。
趕走孽龍,大仙又升天去了,百姓常常懷念他的功德。
以後,人們仿大仙吹出的鎮妖七彩鎖鏈,造了一條天長地久的鎮妖玉帶—————它就是聞名中外的「五里橋」。
⑶ 關於安平橋和洛陽橋的傳說
一、安平橋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於是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hui)湖」。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沖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
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卷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3)安平橋的歷史擴展閱讀
1、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4~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2、洛陽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洛陽橋建橋八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
⑷ 安平橋的歷史背景,急!!!越詳細越好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安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5~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據《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 安平橋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為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據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於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標志。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⑸ 安平橋的介紹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⑹ 安平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安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5~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據《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 安平橋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為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據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於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標志。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⑺ 晉江安海的五里橋有什麼歷史背景
五里橋,中國十大古橋,位於泉州晉江市安海鎮,因安海鎮曾名安平道,得名安平橋;又因橋長約5華里,鄉里俗稱五里橋。
五里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經10多年告成,屬連梁式石板平橋,它橫跨在晉江、南安兩縣之間的海灣上,兩頭分別是安海鎮、水頭鎮。
五里橋建成以後,歷史上明清兩代曾數次修繕,最後一次是1985年,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家撥款重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五里橋是我國古代最長的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1961年安平橋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7)安平橋的歷史擴展閱讀:
五里橋建鎮8年就開始建,從安海到水頭的這座橋用魯班尺算起來正好是5里,是世界上現在最長的海上大石橋,是由兩個人出錢,一個名叫黃虎,另一個是龍山寺的和尚,這兩個人每人出萬緡,緡字是古字,可能是一種繩子,用繩子穿錢,萬緡。
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
"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
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安海五里橋
⑻ 安平橋的故事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hui)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沖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卷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⑼ 安平橋名字的來歷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