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魔法書

歷史魔法書

發布時間: 2021-07-31 20:54:32

⑴ 十大精典歷史書籍

十大經典抄歷史書籍
史記,永樂大典,明朝那些事,大清皇朝,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

我覺得你不能只看歷史書籍,比如王陽明傳記,曾國藩傳,左宗棠傳也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對於當時的時代有多大的影響
如果想要免費下載這些書,去公眾號慢節奏久讀書,回復領書或者書名就行
讀史書,讀傳記,讀哲學都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需求變化的,加油吧

⑵ 經典歷史書籍推薦

經本人研讀,覺得很不錯的幾本歷史書籍推薦:

1、二月河歷史小說:《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中國著名歷史作家二月河所著的「帝王系列」小說之一。作品共有三卷,分別是九王奪嫡、雕弓天狼、恨水東逝。小說跨越康、雍、乾承先啟後數十年的歷史,成功地描寫了雍正皇帝波瀾壯闊、兒女情長的一生。

2、《血腥的盛唐》——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

《血腥的盛唐》將大唐王朝的興起與沒落、輝煌與黑暗娓娓道來,是一部堪稱「中華民族歷史縮影」的文學作品。翻開本書,唐朝的繁榮昌盛讓我們驚訝。當時,經濟GDP高達世界總量的六成,領土面積為當今中國的兩倍,無數詩人創造了無法逾越的文化盛世,吸引了300多個國家的人們前來學習交流。但是,盛極必衰,大唐後期的近百年間,內戰不斷,硝煙四起,屍橫遍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腐敗、血腥,最終讓最輝煌的盛世唐朝陷入黑暗之中……

3、經典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作者當時明月以通俗淺顯甚至娛樂化的手法重述、重寫歷史,引發了一場「感染」者高燒不退的「讀史熱」。如果你看過市場是呆板乏味的歷史書籍你就會體會到《明朝那些事兒》的高明之處。歷史是用來品讀的,不是像記流水賬的那樣,某某年朱元璋參加了起義軍,某某年稱帝。這樣的書籍沒有一定的功底你是沒法看下去的,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心態浮躁,看不到幾頁就厭倦了,我們中華歷史又怎能得以普及?

《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受如此熱捧就是打破了傳統的寫法,讓大家在輕松愉快中了解歷史,這對我我國的文化史知識的普及是有極大的推進。

4、智慧歷史小說《司馬懿吃三國》

《司馬懿吃三國》共有五部,詳盡的介紹了司馬懿如何憑借數十年如一日的隱忍、無與倫比的沉默和計謀擊敗群雄,最終獨霸天下。司馬懿小心翼翼地潛伏在曹操身邊幾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裝弱、裝傻、裝病、裝癱,甚至裝死來麻痹敵人、對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幾十年如一日的隱忍,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無底線的忍耐和毅力……

5、《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中國近代史權威性歷史讀物

這部《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便是中國這潮起潮落的400年歷史的一個詳細介紹和分析!本書自1970年出版後先後修訂過6次,到這一版本已經相當完善了,被外國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最暢銷書籍之一,是一本極具影響的經典好書。

就先介紹這幾本書吧,更多歷史書籍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www.haoshuguan.com/lishixiaoshuo

⑶ 歷史學的必看書籍有哪些

中國史部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前四史必讀)
其他:錢穆《國史大綱》、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近代名家名著,其他人的也可以選)
世界史:希羅多德《歷史》、……(世界史的名著)
至於教科書,課堂只能作為歷史學習的引子,上學習下就算了,不能當作正經的書來讀(考試就另當別論).初讀書當讀名著,這是最基本的;讀書多了,則眼界應放寬,寬到什麼程度,讀什麼書,書讀多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⑷ 比較有名的中國歷史書籍

1、《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2、《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3、《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斷代史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

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4、《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5、《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⑸ 中國歷史書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5、《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⑹ 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的書籍

《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後漢書》等。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3、《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4、《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5、《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⑺ 歷史入門書籍有哪些

如果是想要了解民國早期歷史的話,我推薦的最好的入門書籍應該是陶菊隱的《武夫當國》。

結果……

研究生畢業時查檔案……

除了個別字和語序不一樣……

這一段就是檔案里的原話。

戰爭結束後的總結報告還是調研報告我忘了。

當時在查檔室里,覺得自己的臉好腫……

⑻ 求高人指點:關於歷史的書籍~需要比較詳細尤其是真實的歷史書籍,從古到今全部齊全。

建議看一下《三國志》、《資治通鑒》、《四庫全書》、《左傳》《呂氏春秋》
《史記》《二十四史》(中國最老的史書應該是《尚書》吧 ,如果要比較全的建議看《中華上下五千年》它是一本記錄比較廣的史書,但並不詳細
《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光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東漢·班固)
二十四史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葯)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後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歷史小說)
《資治通鑒》《水滸傳》《紅樓夢》《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
這些都不錯,有很深的學術內涵,希望幫得上忙

⑼ 推薦幾本關於歷史的書籍

那要看你看歷史書的目的了。如果是單純想獵奇、或者滿足一些休閑娛樂愛好的話,以上的這些建議都不錯,比較通俗吧。不過,如果你想真正的研讀、長學問的話,就要看真正的史書。
也不知道你的古文知識達到什麼程度,或者你對歷史的基礎如何。如果這兩點都不是很好的話,建議先看一些基礎的書,比如《文心雕龍》,提升一下古文水平,此外,可以看漢書、史記、資治通鑒,看完這些書,估計你的下半生也快過完了,呵呵。
總之,如果你想有自己真正獨立的思想,應該看原著,古文。如果你只是為了摭拾文采,就看一些上面的人介紹的書。要增長才幹嘛,還是讀原著比較好點。
如果是讀中國古代史的教材的話,公認的是翦伯贊編的《中國古代史》,比較好點。

⑽ 有哪些歷史類的科普書籍可推薦

古代史通史方面,錢穆《國史大綱》是可以翻一翻的。此外,如果你想快點看完,可以翻一翻張傳璽《中國古代史》。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