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的歷史
1. 需要詳細的固原歷史資料,至少從漢代開始
固原古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說: 「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我國近代西北最早的一條公路干線——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就從這里通過。固原古城建於何時,已鮮為人知。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禦,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因其城堅池深,史稱高平第一城。以後曾多次修葺。北周天和四年(569)正月,新築原州城(固原城)。這是脫開原高平古城的空間擴大增築後的一處新城,原高平城就成為新築城的內城。從此,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明代的固原,是明朝政府在西北邊境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也是陝西三邊總督駐節之地,城防大為加強,是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固原城也成為西北重鎮。景泰三年(1450)修葺內城。成化五年(1469)增築內城。弘治十五年(1502)三邊總督秦築外關城。萬曆三年(1575)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給外城以磚。從此,固原城的最後格局和型制基本奠定。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外城:周圍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東城門三道,萬曆時建,有名者兩道:安邊門、保寧門;南城門四道,萬曆時建,冠名者兩道:鎮秦門、鎮夷門;西城門兩道,萬曆時建,有名者一道:威遠門;北城門一道,萬曆時建,曰靖朔門。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現在,固原外城的西北角保存完好,可以一睹固原城的巍峨與風姿。
固原是一座歷史名城。戰國秦長城自東北向東南繞城而過,距城最近處僅10多里。漢武帝時曾增設安定郡,固原是安定郡和高平縣的駐地。出土文物中,有漢代陶制排水管,系城市下水道所用,可見其城市規模已相當可觀。南北朝至唐代,在此設原州。宋代置鎮戍軍,等級與州同,固原一名,始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為何稱固原,一說是固原唐未陷於吐蕃後,原州先後僑治於甘肅的平涼、鎮原,而固原這個地方就被稱為「故原州」,諱故改固,因名固原;二是「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險固因名」。從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建城至今,己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公元1575年,明神宗萬曆三年,固原城擴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由磚包,高大雄偉。清朝以後,因戰爭和地震的破壞,固原山城逐漸衰落。現在所見到的城牆遺跡,有內外城,內城即宋代的鎮守軍城,外城系明代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所築。
固原地勢險要,為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交通咽喉要道。固原周圍,歷代均有雄關固鎖。秦國的秦昭王在這里修築長城,以拒義渠戍;漢代設的蕭關,是關中北面門戶;唐代設隴山關,是全國六個上關之一;唐原州七關,也在固原周圍。著名的絲綢之路,也由長安經過固原,海源而至西域各國。明代設長城沿線九鎮固原是九鎮之一,並且是總兵和總制駐地。
固原是歷代帝王到寧夏來最多的地方。由於它在軍事上「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鋪」的重大作用。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他北巡途經此地,發現這里氣候清爽宜人,就停駕固原避暑熱,同時曾到過平涼與涇源之間的雞頭山。
漢代在固原地區設置安定郡,固原城是郡治所在地。漢武帝在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收復大漠南北之後,為了鞏固西北邊防,在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間,前後六次巡視北部邊防來到固原地區,史載的「行幸安定」就是今固原。
公元32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率大軍,從都城洛陽出發,經長安,到達「高平第一城」,即今固原城,討伐叛亂,「傀器十餘萬眾皆降。」
十六國時期的夏國主赫連勃勃在這里殺死羌族破多里部首領設奔於,吞並高平 (固原),後自稱「大夏天王」,並建都於固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534年,北魏的實際掌權者和西魏的創立人字文泰,也是北周的先祖,後被北周追尊為文帝,為討伐侯莫陳悅,從都城洛陽進軍原州 (即今固原),後揮師大破敵軍。
字文泰之子宇文邕,小時就同其弟字文寬一起被寄養在北周的原州 (今固原)刺史李賢家中,長達六年之久,李賢後來官至大將軍,字文邕後來做了北周的皇帝,稱為周武帝。經常到原州來,到李賢家,不分君臣,而按年齡大小排次序坐。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固原進行建設,古城舊貌換新顏,使這座一千多年古城煥發了青春。1953年在這里成立了西 (吉)、海(原)、固(原)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西海固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撤銷了自治州的建制,設置固原地區,固原是地區駐地。
經過40多年的建設,現在固原城大樓星羅棋布,街道寬闊,環境幽雅,樹木成蔭。固原縣城附近有許多名勝古跡,已開發為旅遊景點,供遊人參觀。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古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早已不聞,瓦亭古城也早已隱沒,惟留下斑駁的古跡供人憑吊:秦長城壯跡蜿蜒百里,雄風猶在;始建於北朝,興盛於唐代的須彌山石窟規模宏大,造像精美,是我國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被譽為「寧夏敦煌」。目前保存完整的是雕鑿於唐代(公元849年)的巨大坐佛像了。仰望大佛,無論刮風下雨,他千年來一直以慈祥的微笑面感化眾生;此外,固原的六盤山也十分著名。它既是戰略要地,又是避暑盛地。1935年10月,毛澤東率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六盤山時,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1961年9月又親筆書寫了這首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不僅詩句氣貫古今,而且書法也是龍飛鳳舞,蒼勁有力,堪稱一絕。同時,六盤山上自然風光也是饒有特色,「六盤鳥道」、「盤山曉翠」、「美高蒼松」也早已名聲在外,美不勝收。
固原古城,民風淳樸,歷史底蘊深厚,多姿的伊斯蘭建築與多彩的民族風情讓這座古城在西北邊塞閃爍出耀眼的光輝。
2. 寧夏固原文瀾閣的歷史
固原文瀾閣簡介文瀾閣原名叫奎星閣,建於明代,地址在固原縣城中山街副食門市部附近。現在雖然城牆已毀,但留一錐體土墩,高123米,閣座落其上。閣為六邊形三層檐亭式木結構。列柱里外兩排。上檐內部為攢尖式,角梁及頂部由雷公柱支撐。各層外檐均用雙層桷飛,方形飛桷前端做剎。全部瓦頂為筒板布瓦。各角砌脊施獸,磚寶頂。各翼角翹起,有南方建築風格。僅上檐用斗拱,除角斜外,每面正身施一三踩單翹結構。民國年間,地方一些文人墨士給奎星閣起了個雅名文瀾閣。因縣圖書館在其西側,於右任為圖書館題聯時,寫下了翠接文瀾閣,瑞映須彌山的佳句。1985年,固原縣人民政府撥款35萬元重修,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寧夏固原地方史志
固原地方史志可以進余貴孝同志的博客看。
佘貴孝同志1968年12月從固原師范畢業後,分配到固原縣西郊公社工作,任教育專干;1974年6月任公社黨委秘書,1978年調任官廳公社黨委秘書;1981年調固原縣第四次人口普查辦公室任普查組組長;1983年1月調中共固原縣委宣傳部工作。1985年4月調固原地區地方誌辦公室工作,職稱編輯。1998年9月任方誌辦助理調研員。社會兼職有固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寧夏歷史學會理事、固原市反邪教協會副理事長。
多年來,他刻苦鑽研,筆耕不輟,先後參與編寫或以責任副主編編輯出版了《固原縣志》、《固原地區志》、《固原地區概況》、《固原軍事志》、《固原地區郵政志》、《固原地區鄉鎮企業志》、《固原縣軍事志》(責任副主編)、《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固原卷》、《固原史地文集》、《固原人物集錄》、《固原地區年鑒》(1991~1995)、《固原年鑒》(2004)、《固原攬勝》、《固原地名綜錄》、《固原2004》、《固原大事記》、《固原人物》、《固原人大一周年》、《固原政協文史資料》等地情資料書,參與整理《二十五史中的固原》、《明清固原州志》。199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分省區出版《輝煌五十年》,他又承擔了《寧夏卷·固原概況篇》的編寫工作。2002年為《寧夏通志·人物卷》編寫了固原籍104人的人物傳和人物簡介。還多次參加了自治區方誌辦組織的各市縣(區)志評稿會,中肯的評稿發言,受到專家學者的首肯。還多次協助市政府、市旅遊局向外國客人介紹固原歷史或某一部分情況,如為日本佛教人士介紹絲綢之路固原段的佛教發展史;陪同北京維思設計公司的英國專家考察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的地質情況,介紹紅軍長征途經六盤山區的活動,為改擴建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的圖紙設計做准備;向以色列前任侍衛長和張愛萍將軍的女兒張小艾介紹中央紅軍在青石嘴戰斗的經過,陪同參觀了毛澤東主席在小岔溝住過的窯洞。配合寧夏電視台拍攝、解說了《走遍中國·涇水之源》、《郵政百年》等專題片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廣播欄目解說戰國秦長城等。
在工作之餘,在區內外報刊雜志發表史志類論文、文章近百篇。其中在2000年在《寧夏史志》上發表的《淺談續志「自然地理」的編寫》,以獨到的觀點提出了別人認為續志不設「自然地理」的說法,並設計了篇目和具體寫作方法。在編寫《固原軍事志》過程中,發現有些人對軍事志的編寫內容和方法吃不準,就撰寫了《試論軍事志的編寫》的文章,釋疑解難。先後出版了個人專著《固原地方史要論》、《固原回族研究》、《固原歷史小網路》、《新編元開成志稿》、《六盤山森林公園》,還有《固原山水景觀》和《讀書與治學》兩本專著因印刷經費暫放。其中《固原地方史要論》開創了固原歷史研究成果結集出書的先河,當時《固原日報》和《寧夏史志研究》刊登了書評;《新編元開成志稿》填補了元朝固原歷史缺乏的情況;《六盤山森林公園》實為一部志書,涇源縣志辦公室副主任馬玲的書評《一部有魅力的山志》對這本書作了評價。
《固原縣志》1993年獲全國一等獎,其中他編寫了《政黨群團志》5萬字。《固原地區志》1994年獲寧夏全區志書一等獎,其中他編寫了《政治志》20萬字。個人專著《固原地方史要論》1994年獲寧夏地方誌編審委員會全區志書和成果一等獎,同時獲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優秀獎。與人合寫的《赫光烈士傳略》1986年獲寧夏社科成果三等獎,《如何寫好新方誌中的人物傳》1989年獲寧夏地方誌成果三等獎,《寧夏固原地區的回族》1997年寧夏地方誌成果二等獎,《近二十年固原地方史研究綜述》2001年獲寧夏社科成果三等獎。還有多篇論文參加全區各種研討會,有的在大會上宣讀,有的收入大會《論文集》。
該同志連續編修兩部志書(《固原縣志》和《固原地區志》),這在全市少有,編寫專業志和部門志最多,個人專著和論文也屬榜首,被人們譽為固原的「活歷史」。由於工作出色,1993年5月,被寧夏總工會授予全區職工讀書自學活動積極分子;1998年6月,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職工讀書自學活動積極分子;1997年在寧夏地方誌編審委員會第二次地方誌工作會議上榮獲全區修志先進個人;1994~1996年連續3年被中共固原市委組織部和市人事局評為優秀工作者;2000年「七·一」 被中共固原地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多家社科辭書對他均作了收錄介紹。《寧夏史志》2001年第3期以《刻苦鑽研 筆耕不輟》為題對他的先進事跡作了介紹。
2005年10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子修志工作先進個人。
詳情:佘貴孝博客 http://hi..com/sheguixiao
4.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歷史誰知道
距今2.7萬年至3.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在彭陽縣發現古人類活動遺址。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農業為主的氏族部落。戰國時期,本地屬秦國版圖。最早的行政建置始於秦惠文王時期(公元前337~前311年)的烏氏縣(在今原州區南),後又增設朝那縣(今彭陽縣古城鎮)。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縣(今原州區),共轄21縣,屬今本地的有高平、朝那、烏氏3縣和月氏道(今隆德縣境)。東漢仍仿西漢建置。西晉新置都盧縣。在東晉時有高平、朝那、烏氏、都盧4縣。南北朝時,本地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屬地。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鎮置原州,並置高平郡和縣,均治高平。原州領高平、長城2郡,高平、里亭、黃石、白池4縣。北周置原州總管府,仍領郡2、縣4。隋統一全國後,大業三年(607年)廢原州暨總管府,置平涼郡,領平高(高平改)、百泉、默亭、他樓4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廢平涼郡復置原州,貞觀五年(631年)復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平涼郡。廣德年間(763~764年)沒於吐蕃。宋朝屬本地的有鎮戎軍(今原州區)、懷德軍(今原州區黃鐸堡鄉)、德順軍(今隆德縣)、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鄉)。金升軍為州,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德順軍為德順州,廢懷德軍和西安州。元朝設有開成路、開成州、廣安州。明置固原衛和固原州。清代設有固原州、隆德縣、海城縣和化平川直隸廳。辛亥革命後,將固原州改為固原縣,海城縣改為海原縣,化平川直隸廳改為化平縣。1936年紅軍西征部隊到達固原,在固原縣東北部設固北縣,隸陝甘寧省,此後不久即撤,回歸固原縣。1942年新置西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化平縣改為涇源縣。1953年11月1日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轄西吉、海原、固原3縣。1955年11月改稱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撤銷固原回族自治州,成立固原地區行政公署,轄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涇源5縣。1983年從固原縣析置彭陽縣。2003年7月,改固原地區行政公署為固原市,固原縣改稱原州區,轄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和原州區。2004年6月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現固原市轄4縣1區。
5. 固原城的簡介
「城」的出現,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築,同樣顯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進程和悠久的歷史。固原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外城:周圍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東城門三道,萬曆時建,冠名者兩道,一日安邊門,一日保寧門。 南城門四道,也是萬曆時建,有名者兩道,日鎮夷。西城門兩道,萬曆時建,有名者一道,日威遠。 北城門一道,萬曆時建,日靖朔。
這是固原城發展和演化2000年後格局上的最後定型。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這座規模宏大的磚包城雄踞原州,享譽北方,成為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的名城。
6. 固原的歷史遺跡有哪些呢
有古長城,須彌山、靖鎖門、和平門 六盤山紅軍經過時的毛主席題詞
7. 固原的由來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固原哭長城」和「『蒸』長城」的故事,至於孟姜女如何到了到固原來哭倒長城,和為什麼傳說中長城結實是因為所用之土全部用蒸籠蒸過,然後再打牆(據說原因是這樣城牆上就不會長草)已無考證必要。但固原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馬建軍向記者講述的秦長城的由來卻是有據可查的。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的太後姓宣,在她大約60歲的時候,秦為了征服義渠的戎族,宣太後使用了美人計,以其色相引誘義渠戎王,還與戎王生了兩個兒子,這樣一來戎王就放鬆了警惕。後來宣太後終於找到了機會,她把戎王騙到甘泉宮,殺死了他,秦乘機消滅了義渠戎族這一分支。為了防止義渠戎族其它分支部族的報復,秦就派人在「隴西(今天水)、北地(今固原)、上郡(今陝北)築長城以拒胡」。
8. 銀川市和固原市哪個歷史久
銀川:春秋戰國時期 屬匈奴
固原: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禦,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
9. 固原縣的歷史沿革
西周稱為太原,西漢為安定郡高平縣,北魏置原州,明設固原州,為九邊重鎮之一,1913年廢州立縣,1943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 1943年,硝河鄉劃歸西吉縣。1944年,李俊鄉劃歸海原縣;海原縣的楊郎鎮劃歸固原縣。1949年8月,固原解放1953年為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州首府。1958年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1983年固原縣東部15個公社成立彭陽縣。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以原固原縣行政區域為原州區的行政區域。
10. 寧夏固原在古代叫什麼
寧夏固原在古代名稱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