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實驗有哪些

生物實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7-31 21:12:39

生物實驗有哪些類型

生物實驗有哪些類型;
1.探究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觀察植物細胞,觀察動物細胞(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3.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
4.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5.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6.觀察葉片的結構
7.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8.有關呼吸作用的一系列探究實驗:
(1)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實驗
(2)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的實驗
(3)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澱粉的實驗
(4)植物呼吸作用是釋放熱量的實驗
9.測定食物中含有能量
10.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11.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12.尿的形成和排除
實驗的種類很多,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從實驗內容和目的,通常將化學實驗分為測量數據類實驗、探究性實驗(結論在後,體現發現和探索過程)、驗證性實驗(已經有結論,通過實驗來證實)。
測量數據類實驗是指實驗者為了測量某個或某組數據而有目的地進行的實驗探究活動:拉瓦錫測定空氣組成、酸鹼度測量(ph
測定)實驗均屬於數據測量類實驗。
探究性實驗指實驗者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
驗證性實驗是指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了解,並形成了一定認識或提出了某種假說,為驗證這種認識或假說是否正確而進行的一種實驗。
對於同一個實驗來說,是探究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需要依據學生情況和學校實驗條件以及教師教學的目的要求所確定的,也就是說具體的每一個實驗根據需要可以進行改變。例如:水的凈化,可以將驗證性實驗改進為探究性實驗。

Ⅱ 初中生物實驗有哪些

實驗室里有: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和動物的口腔上皮細胞(用顯微鏡)
觀察魚的尾鰭(用顯微鏡)
觀察血細胞(用顯微鏡)
實驗室外:
觀察鼠婦生活習性
觀察蚯蚓的爬行
觀察一些動物的應激性(如:草履蟲)

Ⅲ 生物相關有哪些著名的有趣的實驗

1、瓜果為什麼會裂開:1)你將知道:植物水分過多時為什麼會裂開;2)准備材料:一小段芹菜,一隻碗;3)實驗步驟:把一小段芹菜莖泡在裝有水的碗里,靜置一天,然後觀察芹菜莖的形狀;4)實驗結果:芹菜莖的兩端會裂開,呈彎曲狀;5)實驗揭秘:芹菜莖中有長長的管狀細胞,這些細胞的吸水效率並不相同。吸水多的細胞膨脹得快,吸水少的細胞膨脹得慢。因此,當芹菜的兩端吸收過多的水分使膨壓變大時,芹菜的莖就會裂開,並且兩端會彎曲。而在芹菜莖的中部,細胞吸水少,膨壓也相應較小,所以不會裂開。
2、芥菜為什麼不怕霜凍:1)你將知道:溶解在水裡的養分是怎樣影響溶液的凍結速度的;
2)准備材料:一些鹽,兩只紙杯,一把茶匙,一卷膠帶紙,一支筆;3)實驗步驟:將兩只紙杯都裝滿水。將一隻杯子貼上寫有「鹽水」的膠帶紙,將另一隻杯子貼上寫有「清水」的膠帶紙;在貼有「鹽水」的紙杯里倒進一茶匙的鹽,攪拌均勻;將兩只杯子都放進冰箱的冷凍室;每隔兩小時打開一次冰箱冷凍室的門,觀察一下紙杯里的水的凍結情況;4)實驗結果:不管放多久,鹽水都不會像清水那樣凍得很堅硬;5)實驗揭秘:往水裡加鹽,會使水的凝固溫度下降。也就是說,清水結成冰的溫度會比鹽水結成冰的溫度高。在上一個實驗中我們知道,葉子面積越大的蔬菜凍結的速度。養分濃度越大,蔬菜越不容易凍結。豆類、黃瓜、茄子、南瓜和蕃茄等,不能忍受一丁點的霜,所以在冬天就需要在溫室里種植;而花椰菜、抱子甘藍、捲心菜、羽衣甘藍、芥菜和蘿卜等,很嚴重的霜對它們也無可奈何。在這些耐寒的蔬菜中,像芥菜、花椰菜等蔬菜,它們的葉子很大,卻也能耐寒,這就是養分濃度大比表面積起了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說,葉片中的溶解養分能幫助葉片抵禦嚴寒。
3、葉子里也會有澱粉嗎:1)你將知道:植物的葉子里會產生澱粉;2)准備材料:一張紙巾,一瓶碘酒,一片葉子(淡綠色),一瓶外用酒精,一根滴管,一隻淺盤子,一隻帶蓋的廣口瓶(500毫升),一隻量杯(250毫升);3)實驗步驟:把淡綠色的葉子放在廣口瓶里。葉子的顏色越淡,葉子里的葉綠素(綠色素)就越容易被提取;將一量杯的酒精倒進放有葉
子的廣口瓶里,蓋上蓋子,靜置一天;取出葉子,用紙巾將酒精吸掉;把葉子放在淺盤子中;用滴管在葉面上滴幾滴碘酒;4)實驗結果:葉子上會出現暗色塊;5)實驗揭秘: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澱粉等有機物,同時放出氧氣的過程。澱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它會存在於葉子中。把葉子放入酒精內浸泡,能使覆蓋在葉子表面的蠟狀物質和部分葉綠素脫落,澱粉就會露出來。當碘酒與葉子中的澱粉顆粒相結合時,就會形成暗紫色或黑色的物質。
4、葉子是用哪一面來呼吸的:1)你將知道:植物葉子的哪一面來呼吸的;2)准備材料:一株盆裁觀葉植物,一瓶凡士林;3)實驗步驟:在4片葉子的正面塗上厚厚的一層凡士林;在別處4片葉子的背面塗上厚厚的一層凡士林;每天觀察一次,連著觀察一個星期。看看正面塗有凡士林的葉子和背面塗有凡士林的葉子有什麼不同;4)實驗結果:背面塗有凡士林的葉子會枯萎,而正面塗有凡士林的葉子則沒什麼變化;5)實驗揭秘:葉子的背面有很多氣孔,二氧化碳和氧氣就是從這些氣孔里進出的。當葉子的背面被塗上凡士林以後,氣孔都被堵住了,葉子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就無法進入葉子里;同時,堆積在葉子里的
氧氣也無法排出來,葉子就枯萎了。而葉子的正面沒有氣孔,因此在葉子的正面塗上凡士林對葉子的生長沒有影響。
5、植物也會呼吸嗎:紫色捲心菜指示劑里含有水和色素。當你往指示劑里吹氣時,吹出來的氣體中和水草排出來的氣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和水結合時,就會生成碳酸這種弱酸性液體。當指示劑中的色素與酸接觸時,就會變成紅色。在白天,植物會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氧氣;而在沒有陽光的夜裡,植物又會做些什麼呢?和動物攝取食物一樣,植物在黑暗中會用吸收的氧氣製造二氧化碳、水和能量,這種作用就稱為呼吸作用。在晚上,放在房間里的植物最好能移到室外去,就是因為植物在晚上會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6、葉子里只有葉綠素嗎:植物體內含有多種色素,這些色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的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在這些色素中,以葉綠素最多,所以大多數的植物葉片看起來是綠色的。其中有一種色素的含量很少,這種色素叫做類胡蘿卜素,它包括胡蘿卜素和葉黃素,顯現出橙色、黃色,是植物的果實和花朵的色彩來源。秋天,植物的葉片色彩變得很豐富,就是因為葉綠素先停止生成,然後類胡蘿卜素生成,就形成了以橙色和黃色為主體的植物秋景。生物是由許多不同的化學物質組成的。在這個實驗中,你所用的方法就稱為「色譜法」,它能分離並顯現出其中的兩種色素:黃色和綠色。簡而言之,色譜法也就是用顏色書寫不同物質的方法。化學物質會溶解在酒精中,並沿著過濾紙上升。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質會以不同的速度沿著過濾紙移動,重的物質會先附著在紙上,而輕的物質則會上升到較高的位置再附著在紙上,最終達到分離的效果。色譜法起源於20世紀初,並發展出一個獨立的學科——色譜學。歷史上曾經先後有兩位化學家因為在色譜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7、放在瓶子里的植物能活嗎:泥土和植物葉子里的水分蒸發後,遇冷凝結,就在瓶子內壁上形成了水滴。植物細胞里的碳水化合物(糖)與空氣中的氧結合,產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這就稱為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細胞會用二氧化碳、水、葉綠素和陽光製造出碳水化合物(糖)和氧氣,這個過程就稱為「光合作用」。要注意的是,植物呼吸作用的產物能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而光合作用的產物也能為呼吸作用提供原料,它們能互相促進。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能源不斷地生產出養料供植物生長。如果把盆栽植物一直放在瓶子里,植物最終會枯死,這是因為泥土裡的養分最終會枯死,這是因為泥土裡的養分最終會被用光。
8、是誰在「操縱」植物的生長方向:植物生長素是一種調節植物生長速度的植物激素。植
物體內就有植物生長素。
重力作用會使植物生長素在植物體內較低的部位聚集。
植物不同的
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生長素濃度低時促進根生長;
濃度高時抑制根生長,

促進莖生長;濃度更高時則抑制莖生長。當植株平放時,由於重力作用,生長素移向下側,
莖部下側生長素濃度高,
生長比上側快,
使莖潦向上彎曲;
根部下側生長素濃度高到產生抑
制的作用,
生長比上側慢,使根尖向上彎曲。
由於植物的根和莖的這種特性,為農業生產提
供了很大方便,
所以播種時可以不管種子的姿態。
否則,
人們只好彎腰曲背,將種子一粒一
粒地正向播到土裡,
那可麻煩了!記住,
這個試驗中的材料可別扔,它們還可以接著做下一
個試驗呢。

9
、牽牛花為什麼總是逆時針旋轉:
有些植物的莖本身細長而柔軟,不能直立只能纏繞在其
他物體上向上生長,
這種莖就叫做纏繞莖,如牽牛花的莖。植物會纏繞,是因為在接觸支持
物的一面生長較慢。
牽牛花的細莖會沿逆時針方向旋轉,
金銀花等植物始終為順時針方向旋
轉,而何首烏卻有時左旋,有時右旋。有科學家假設,植物旋轉纏繞的方向的特性,是它們
各自的祖先遺傳下來的本能。
遠在億萬年以前,
有兩種纏繞植物的始祖,
一種生長在南半球,
一種生長在北半球。
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間,
使其生長發育得更好,
它們莖的頂端就隨
時朝向東升西落的太陽。
這樣,
生長在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右旋轉,
生長在北半球植物的莖

Ⅳ 一般生物實驗對象有哪些

果蠅、擬南芥(十字花科)常用作遺傳
植物用來觀察的較多,常見的如洋蔥,光高中實驗就出現了N回……

Ⅳ 初中生物實驗有哪些

沒有幾種
1。看顯微鏡,畫細胞結構
2。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某種生物活動,並親自動手做
3。解剖一個小動物
一般主要的就是看顯微鏡

Ⅵ 高考生物實驗有哪些啊

生物知識內容表

一、生命的物質基礎

內容 說明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2.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二、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內容 說明
1.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膜的分子結構和主要功能 細胞質基質 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 2.細胞增殖 細胞周期 有絲分裂 無絲分裂 3.細胞的分化、衰老和癌變 4.植物細胞工程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體細胞雜交 5.動物細胞工程 動物細胞培養 動物細胞融合 單克隆抗體 包括: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和液泡 包括:生物膜系統的概念、各種生物膜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義

三、生物的新陳代謝

內容 說明
1.新陳代謝的概念和類型 新陳代謝的概念 酶和ATP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2.植物的水分代謝 滲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 3.植物的礦質代謝 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合理施肥 4.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 葉綠體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過程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葉片結構的特點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5.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 生物固氮的意義 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6.人和動物體內糖類、脂質和蛋白質的代謝 糖類、脂質和蛋白質代謝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 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7.細胞呼吸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細胞呼吸的意義 包括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 C4途徑不作要求 生物固氮的途徑不作要求

Ⅶ 高中生物學實驗有哪些

高考所考的實驗、實習與研究性學習
(1)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內質的鑒定容
(2)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和觀察葉綠體
(3)細胞質流動的觀察
(4)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5)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6)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
(7)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8)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10)植物向性運動的實驗設計和觀察
(11)設計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12)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13)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
(14)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15)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6)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17)觀察SO2對植物的影響

Ⅷ 生物實驗有多少種實驗方法

1.顯微觀察法:如「觀察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專動」「用顯微鏡觀察屬多種多樣的細胞」等.
2.觀色法:如「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觀察動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遺傳」「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標記法(元素示蹤法):如「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恩格爾曼實驗」等.
4.補充法:如用飼喂法研究甲狀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動物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閹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狀腺激素或生長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後除去正在發育著的種子」等.
6.雜交法:如植物的雜交、測交實驗等.
7.化學分析法:如「番茄對Ca和Si的選擇吸收」「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8.理論分析法:如「大、小兩種草履蟲的競爭實驗」「植物向性動物的研究」等.
9.模擬實驗法:如「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分離定律的模擬實驗」等.
10.引流法:臨時裝片中液體的更換,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於另一側滴加換進的液體.

Ⅸ 生物有什麼小實驗(特別一點的)

實驗一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 綠色,RNA 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 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 物質鑒定
還原糖 +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澱 脂 肪 +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 蘇丹IV 紅色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於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 製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後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餘的酒精)

製作裝片(滴1~2滴清水於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 )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後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於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准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鹼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 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後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
取材 製片 低倍觀察 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麼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 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麼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採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實驗四 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製作
製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1. 解離: 葯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時間: 3~5min .目的: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約3min. 目的: 洗去葯液,防止解離過度,並有利於染色.
3. 染色: 用質量濃度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體著色,利於觀察.
4. 製片: 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並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 然後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 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於觀察.
(三)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後、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洗去鹽酸便於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
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於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麼?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於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五 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點提示: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臟?因為在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於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麼?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復燃。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臟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因為肝臟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臟和肝臟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麼?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5)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麼?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 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顏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麼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於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 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 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顏色更深一些。
(9)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於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麼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麼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卜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七 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製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質壁分離復原
知識概要:製片 觀察 加液 觀察 加水 觀察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麼辦?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於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讓陽光照射。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 動物細胞會嗎? 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於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復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其原因是什麼?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後,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換高倍物鏡後,應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後,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於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①配製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別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製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於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八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考點提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最好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麼? 最好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後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於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於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使用了玻璃燒杯。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於DNA有析出。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於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別是什麼?
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實驗十 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目的要求:通過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減數分裂不同階段的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加深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顯微鏡。
3、方法步驟:
(1)在低倍鏡下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和精細胞。
(2)先在低倍鏡下依次找到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後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後期的細胞,再在高倍鏡下仔細觀察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
4、討論:(1)如何判斷視野中的一個細胞是處於減數第一次分裂還是減數第二次分裂?
(2)減數第一次分裂與減數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細胞中的染色體的不同點是什麼?末期呢?
實驗十一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方法步驟:
(1)洋蔥長出約1cm左右的不定根時,放入冰箱的低溫室內(4℃),誘導培養36h。
(2)剪取誘導處理的根尖約0.5~1cm,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細胞的形態,然後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沖洗2次。
(3)製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4)觀察,比較: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細胞.
3、討論:秋水仙素與低溫都能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這兩種方法在原理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實驗十二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1、 要求:調查的群體應足夠大;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組調查,匯總數據,統一計算.

3、計算公式: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 *100%

4、討論: 所調查的遺傳病的遺傳方式, 發病率是否與有關資料相符, 分析原因.
實驗十三 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條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約3cm,處理幾小時或一天。處理完畢就可以扦插了。這種處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低,並且最好是在遮蔭和空氣濕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②沾蘸法:把插條的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葯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3、預實驗:先設計一組濃度梯度較大的實驗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設計細致的實驗.
4、實驗設計的幾項原則: ①單一變數原則(只有溶液的濃度不同);②等量原則(控制無關變數,即除溶液的濃度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③重復原則(每一濃度處理3~5段枝條) ;④對照原則(相互對照、空白對照);⑤科學性原則
實驗十四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培養酵母菌(溫度、氧氣、培養液):可用液體培養基培養
2、計數:血球計數板(2mm×2mm方格,培養液厚0.1mm)
3、推導計算
4、討論:根據7天所統計的酵母菌種群數量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推測影響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實驗十五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演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記名計演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於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2、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表,分析所搜集的數據。
實驗十六 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考點提示:
(1)什麼是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法?
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
(2)為了便於調查工作的進行,在選擇調查對象時,一般應選單子葉植物,還是雙子葉植物?為什麼?
一般應選雙子葉植物,因為雙子葉植物的數量便於統計。
(3)在樣方中統計植物數目時,若有植物正好長在邊線上,應如何統計?
只計算該樣方相鄰的兩條邊上的植物的數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獲某種動物M只,標志後放回原處。第二次捕獲N只,其中含標志個體Y只,求該地域中該種動物的總數。 MN/Y
(5)應用上述標志回捕法的條件有哪些?①標志個體在整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標志個體和未標志個體都有同樣被捕的機會。②調查期中,沒有遷入或遷出。③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實驗十七 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須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於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2)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數量不宜過多,以免破壞食物鏈

設計實驗步驟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處理實驗材料,均等分組並編號。選擇實驗材料時要注意應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語言,如:「生長一致的」,「日齡相同的,體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組要視題目中所給的信息而定,(一般情況分兩組)。編號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與實驗步驟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單因子變數原則,對照處理各組材料。方法為一組為對照組(往往為處於正常生理狀態的),其餘為實驗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只能有一個實驗條件不同(單因子變數),其他條件要注意強調出相同來,這是重要的得分點或失分點。至於變數是什麼要根據具體題目來確定。
第三步:相同條件培養(飼養、保溫)相同時間。
第四步: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的預測(預期);首先要根據題目判斷該題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如果是驗證性實驗,則結果只有一個,即題目中要證明的內容。如果是探究性實驗,則結果一般有三種:①實驗組等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無影響。②實驗組大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有影響,且影響是正相關。③實驗組小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有影響,且影響是負相關。

1.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3.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5.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6.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
7.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1.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12.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3.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4.調查常見人類遺傳病
15.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6.模擬尿糖的檢測
17.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8.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魚缸)種群落的演替

熱點內容
美國研究生數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12 02:36:31 瀏覽:902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